学术投稿

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b值选取及其对直肠癌显示能力的评价

孙应实;张晓鹏;唐磊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直肠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b值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成像对直肠癌的显示能力和b值选取方法,确定直肠癌扩散成像的较佳b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用1.5T磁共振行MRI常规和多b值扩散成像.计算肿瘤区域组织、正常肠壁、膀胱和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值,计算不同图像中ADC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扩散图像中肿瘤与正常肠壁的对比噪声比(CNR)随着b值的增加而下降,b值300、500、1000 s/mm2图像CNR高于T2图像和b值1300 s/mm2图像,有统计学意义(F=42.492,P<0.05).扩散图像中膀胱SIR值均低于高分辨T2图像中膀胱SIR值,有统计学意义(F=144.786,P<0.05),b值升至800 s/mm2时,SIR降低至2.437±0.844.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有统计学意义(F=141.425,P<0.01).结论b=1000 s/mm2是直肠癌扩散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较好的克服灌注、T2穿透效应对直肠癌扩散成像的影响,准确反映组织的扩散特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羊膜带综合征1例

    患者女,30岁,G5 P+31,孕前2个月曾行人流术,孕3个月内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无不适感觉.本次妊娠21周首次行产科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宫内胎儿臀位、活动受限,颅骨光环尚完整,颅内结构显示欠清,可见不规则网带状结构连于胎头与羊膜之间,脊柱排列整齐.双侧胸腔内可见液性暗区,心、肺组织受推挤,胎心搏动约150次/分.腹腔内见不规则液性组织,部分胎儿躯干部及肢体周围可见低回声带束缚,其内回声不均、可见无回声区.

    作者:王硕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直肠癌扩散加权成像b值选取及其对直肠癌显示能力的评价

    目的探讨扩散成像对直肠癌的显示能力和b值选取方法,确定直肠癌扩散成像的较佳b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用1.5T磁共振行MRI常规和多b值扩散成像.计算肿瘤区域组织、正常肠壁、膀胱和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值,计算不同图像中ADC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扩散图像中肿瘤与正常肠壁的对比噪声比(CNR)随着b值的增加而下降,b值300、500、1000 s/mm2图像CNR高于T2图像和b值1300 s/mm2图像,有统计学意义(F=42.492,P<0.05).扩散图像中膀胱SIR值均低于高分辨T2图像中膀胱SIR值,有统计学意义(F=144.786,P<0.05),b值升至800 s/mm2时,SIR降低至2.437±0.844.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有统计学意义(F=141.425,P<0.01).结论b=1000 s/mm2是直肠癌扩散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较好的克服灌注、T2穿透效应对直肠癌扩散成像的影响,准确反映组织的扩散特性.

    作者:孙应实;张晓鹏;唐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彩超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病变1例

    孕妇,25岁.孕29周.外院常规超声提示羊水过多就诊.查体:宫高34cm,腹围101 cm,胎心率140次/min.超声检查:胎头位于耻骨上,双顶径7.4cm,侧脑室对称,脊柱排列整齐,胎心率134次/min,胎心、胎动正常.股骨长5.4 cm,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成熟度Ⅰ级.大羊水池深度11.6 cm.胎儿胸腔稍饱满,于胎儿左胸腔见大小约6.7 cm×5.7 cm×5.1 cm高回声团、内回声尚均质,边界清晰,占据左侧胸腔并越过中线(图1),CDFI未见主动脉分支进入其内.

    作者:范玉龙;高风丽;曹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对称性顶骨凹陷症1例

    患者女,97岁,主因意识障碍1天入院,既往曾有过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2~3年前曾于外院做CT发现双侧颅顶骨变薄.查体:患者浅昏迷,双侧颅顶骨对称凹陷,四肢肌张力略高,均有活动,双侧病理征阳性.临床印象:昏迷待查.

    作者:邢焕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作者:单军;张晓鹏;崔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声组织追踪和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探讨超声组织追踪成像(TTI)和应变率成像(SRI)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比较TTI和SRI两种方法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敏感性的差异.方法A组22例健康人群,B组20例左前降支和18例右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于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上显示后间隔、下壁、前壁及前间隔的图像,并应用TTI及SRI定量测量并分析左室11个节段收缩期峰值位移值及收缩期大应变率.结果B组各节段的各项指标较A组明显减低.冠心病组总节段数为208个,TTI、SRI检出异常节段数分别为141、126个,检出比例分别为67.79%、60.58%.结论TTI和SR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对左室收缩功能评价TTI与SRI结果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作者:朱小虎;高云华;刘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基于动态模板匹配技术的放疗摆位误差测量

    本文考虑到病人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身体发生变形而使得基于固定模板匹配方法测量重复摆位误差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模板匹配的放疗病人重复摆位方法.该方法是对基于CT重建数字射线图像(DRR)作为模板进行匹配的重复摆位技术的改进,将能反映病人体态变化的视频重建三维体表模型作为匹配的模板进行摆位误差的计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检验表明,采用动态视频模板匹配的摆位方法,可以在保证摆位精度的同时消除因病人身体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陶声祥;吴宜灿;张江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声心动图在降落伞状二尖瓣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降落伞状二尖瓣(PMV)的价值,并与术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05年6月应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诊断PMV共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4例,年龄1~64岁,平均21岁.结果超声诊断单纯PMV 3例(27.3%),合并其他心内畸形8例(72.7%).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狭窄,5例伴有二尖瓣反流.9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和超声诊断一致,符合率100%.4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仅行室间隔修补术.结论常规TTE、TEE、RT-3DE均能诊断PMV,RT-3DE与传统的二维成像技术相比包含了更多的诊断信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漫;唐红;赁可;宋海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犬急性脊髓损伤后可降解支架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作用

    目的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犬急性脊髓损伤后可降解支架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半横断损伤模型.将18只犬分为假手术组(1)、对照组(5)、支架组(5)和干细胞组(7).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对照组仅损伤脊髓,不做移植.损伤后1周时,干细胞组将填充Hoechst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的可降解支架植入损伤区;支架组仅植入可降解支架.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1周、移植后1周(即损伤后2周)、移植后4周及移植后8周时行MRI检查,用DTI测量损伤侧和未损伤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DTI用SSFSE序列,b=5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13.结果损伤前,脊髓左右两侧对比,ADC和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损伤后ADC值升高,FA值降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干细胞组恢复更明显.移植后4周时,对照组脊髓左右两侧的ADC值和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组和干细胞组脊髓左右两侧的ADC值和F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I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的观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王霄英;倪石磊;谭可;鲍圣德;蒋学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Tei指数评价冠脉旁路移植术前后左室整体心功能变化

    目的应用Tei指数评价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患者整体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34例行CABG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LVEF测值分为A组(EF正常组)和B组(EF低下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周、3个月、6个月,应用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血流图检测左室整体心功能.结果术前,A、B两组Tei指数均较正常增高,且B组显著高于A组(P<0.01).术后,两组Tei指数均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以及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采用LVEF和二尖瓣血流图评价时,术前A、B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A组LVEF较术前增高不显著(P>0.05),但E/A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B组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E/A早期减低,术后3个月至6个月逐渐升高.结论Tei指数综合考虑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能较LVEF和E/A更准确地评价CABG前后患者整体心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茵;赵宝珍;李卫萍;孙秀英;蔡珠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幼儿精索鞘膜积液合并结石

    患者,2岁,发现右侧阴囊肿大2天来诊.查体:右侧阴囊根部肿大,局部阴囊颜色略有青紫,不红,不热,轻微触疼,囊性感明显,睾丸可们及,大小正常,双侧对称.

    作者:刘玉峰;常丽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MRI常规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肾细胞癌

    目的探讨MRI常规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在诊断肾癌中的价值.方法45例共46个肾细胞癌和7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MRI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I常规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肾细胞癌(73.9%,34/46)平扫以混杂信号为主要表现,但颗粒细胞癌(83.3%,5/6)以等或低信号为主.82.6%(38/46)可见假包膜,60.9%(28/46)可见肿瘤滋养血管,47.8%(22/46)出现坏死或囊性变.动态增强,皮质期明显增强42.5%(17/40),轻中度增强57.5%(23/40).7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4个出现脂肪或脂质信号,动态增强皮质期明显增强28.6%(2/7),轻度增强71.4%(5/7).结论MRI常规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可以反映肾癌组织学和血供特性,可鉴别其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金光暐;安宁豫;蔡幼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和应变率显像结合评价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

    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和应变率显像技术(SRI)评价冠脉搭桥(CABG)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2例患者,分别于CABG术前、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常规经胸超声指标、各时相二尖瓣环运动速度(Sa、Ea和Aa)以及室壁局部心肌沿长轴的应变率(SRs、SRir和SRac)的变化.结果术后4周,常规超声指标均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各位点的Sa、室间隔和下壁的Ea、Ea/Aa以及前壁的Ea有明显改善;各室壁的SRs和SRir、前壁的SRac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DTI和SRI相结合,能更好的反映CABG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CABG能改善左心功能,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舒张功能的改善,局部心功能的改善比整体心功能的改善明显.

    作者:夏春霞;郭瑞强;周青;陈金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双坤;戴建平;马军;李少武;艾林;程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脑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的术前计划和预测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在常规成像基础上,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查采集全脑DTI原始数据,经工作站生成二维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FA color)和三维的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提供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信息,优化手术方案,保护皮层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并预测患者预后.术前、术后行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所有病人术前DTI图像采集经后处理均生成二维FA color图和三维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术前成功地显示出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对锥体束的影响,优化手术方案.36例病人中,20例DTI清楚显示肿瘤未累及锥体束,低级别16例、高级别4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6和93;12例DTI显示肿瘤紧邻锥体束并推移,低级别6例、高级别6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4;4例DTI显示肿瘤在大体上已浸润及/或破坏锥体束,低级别2例、高级别2例,术前、后KPS评分为67和80.结论在常规的MR成像后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研究,优化涉及重要白质纤维束如锥体束的脑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保护皮质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并可预测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作者:李子孝;戴建平;江涛;李少武;孙异临;高培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食管肿瘤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参数优化及相关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肿瘤磁共振扩散成像的技术可行性和b值的选择,比较扩散成像与食管钡餐造影、CT、T2WI在显示病变长度方面的差异.方法食管肿瘤32例,进行常规MRI及DWI横断面扫描b=200、300、500、800、1000s/mm2,分别测定图像SIR和CNR并与常规T2WI图像进行比较.测量食管肿瘤病变的扩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选择合适的b值.在DWI图像上测量病变长度,与食管钡餐造影、CT、T2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显示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b值DWI图像与常规T2WI比较,SIR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为200、300、500 s/mm2时,DWI图像CNR与T2WI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200、300、500 s/mm2DWI图像的SIR和CNR与b值选择800、1000s/mm2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选择500 s/mm2较为合适.b值500 s/mm2磁共振扩散加权图像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食管钡餐造影及T2WI图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8通道阵列线圈结合ASSET技术一次屏气扫描,b值采用500 s/mm2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食管肿瘤扩散图像,DWI测量的病变长度与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无显著性差异;DWI与钡餐造影和MRI T2WI在显示病变长度方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作者:汪宁;张晓鹏;唐磊;孙应实;曹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颅骨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者男,19岁,因头晕、头痛20天入院.右侧头顶部可触及一肿块,质较硬,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颅脑X线平片及CT片示右侧颅顶骨类圆形骨质破坏,境界清楚,边缘光整,邻近软组织肿胀(图1、2).颅脑MRI于右侧顶骨见一类圆形骨质缺损区,表现为类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楚,病变突出于颅骨内外板,邻近皮下软组织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皮下软组织及邻近脑膜有中等强化(图3、4).

    作者:唐晓松;张伟国;王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存活心肌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组:2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术(QCA)确诊为冠心病(CAD),并进一步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1周内行DSE(5,10,20,40 μg/kg·min)检查,于静息、DSE每级负荷5 min采集全心尖切面(长轴、二腔、四腔)IBS图像,术后3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和IBS检查.对照组:18例患者,QCA结果正常,行2DE,DSE,IBS检查.根据CVIB在DSE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探索CVIB大变化率K值定义存活心肌,并检测K值识别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准确性,与单纯DSE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DSE相比,DSE结合IBS的K值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90.0% vs 73.3%;90.4%vs77.4%、P<0.05~0.01).结论DSE结合IBS技术较单纯DSE使用能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作者:常超;李东野;钱文浩;夏勇;陈清枝;冯义柏;陈静;王晓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的价值.方法6例脑脓肿和13例脑肿瘤(8例胶质瘤和5例转移瘤),行常规MR和DWI检查.应用1.5 T磁共振机SE-EPI序列,取b*1000 s/mm2,b=0s/mm2获得DWI图像.同时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行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6例脑脓肿5例DWI图像表现为高信号,ADC值为(0.33±0.11)×10-3 mm2/s,13例脑肿瘤中12例坏死囊变部分D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为(2.46±0.49)×10-3 mm2/s.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为鉴别诊断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黄萨;提正太;李勇;李祎;张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声检查肝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44岁,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平素体键,无肝炎史.超声检查:肝左外、内叶及右后叶探及数个实性不均质略强回声团,形态欠规则,部分边界欠清,大的4.0 cm×3.1 cm,左内叶探及5.2 cm×5.4 cm混合性包块,暗区为不规则片状;右侧腹部探及27.0 cm×11.1 cm×17.8 cm混合性包块,与肝右叶下缘无分界,随呼吸与肝同步移动,暗区为片状不规则,部分呈网络样;此包块占据右侧腹部,下达盆腔且压迫右输尿管致右肾轻度积水,余肝组织回声正常.

    作者:刘爱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