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VU后CT扫描对小儿先天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刘鑫;王玉;郭启勇;潘恩源

关键词:儿童, 泌尿生殖系统, 畸形, 肾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IVU/CT诊断小儿先天输尿管畸形的价值.方法 49例疑诊输尿管畸形患儿,行头低位腹部无加压静脉尿路造影,造影后20 min行CT扫描,观察IVU和IVU/CT显示肾脏、尿路及输尿管病变,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①16侧肾脏IVU不显影,IVU/CT示重度肾积水,其中UPJ 8侧,UVJ 4侧,发育不良重肾2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侧;②IVU/CT 39侧积水肾实质密度(130.5±29.8) Hu,正常肾实质密度(82.4±19.0) Hu,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P<0.05);③IVU、IVU/CT对39例UPJ、15例UVJ和15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8%和 97.0% (P>0.05)、53.3%和100%(P<0.05)、40.0%和93.3% (P<0.001).结论 IVU/CT相当于肾脏CT增强延迟扫描,可不依赖肾功能丧失程度显示输尿管畸形;IVU/CT对输尿管末端梗阻和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肿瘤性病变血供的定量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资料齐全者66例,采用CT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三组样本资料的HBF、HBV、MTT、HAF均数差别各组间具有高度统计意义.恶性肿瘤组、血管瘤组HBF、HAF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而恶性肿瘤组与血管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恶性肿瘤组HBV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间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恶性肿瘤组较正常肝组织组MTT明显缩短,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可定量评价正常和病理肝组织血流状态、血管通透性和肝动脉供血比例;HBF、HAF对鉴别正常肝实质或病理肝组织具有显著意义;仅根据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尚不能鉴别肝恶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抑或炎性假瘤.

    作者:霍福涛;苏续清;史英红;李建;潘英华;冷天罡;张维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PM软件包数据处理原理简介--第一部分:基本数学原理

    SPM软件包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进行脑功能成像数据分析的软件之一,功能强大,并且能够很方便地应用于多种脑功能成像数据的处理中.文章第一部分将简要介绍SPM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统计模型建立和估计的基本数学原理,在第二部分将介绍它在PET和fMRI数据处理中的具体应用模型.

    作者:吴义根;李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动静脉畸形DSA形态与其出血预测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与脑AVM大小及引流静脉数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数字减影脑血管畸形造影资料.结果大型脑AVM出血率明显低于小型脑AVM的出血率(P<0.01);1支引流静脉出血者明显多于3支以上引流静脉出血者(P<0.01);引流静脉通畅者其出血率低.结论通过观察脑AVM的大小、引流静脉的数目以及引流静脉的通畅情况,可对脑AVM的出血进行预测.

    作者:黄永火;黄远帅;冯新民;欧阳祖彬;袁书伟;李信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18F-FDG显像在管理经治肺癌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诊断、治疗经治肺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92例经治肺癌患者进行18F-FDG PET显像及CT检查,检查后随访6~48个月,将未发生死亡及转移患者的标准摄取值(SUV)与其余患者相比较;分析患者SUV与其生存状况.结果对于经治肺癌患者,18F-FDG PET在诊断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上均明显优于CT;未发生死亡及转移患者SUV小于其余患者;患者生存状况与其SUV大小具有相关性.结论 18F-FDG PET显像在监测肺癌治疗后患者病情及治疗计划制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靖;孔令山;崔斌;谢明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造影图像序列中血管运动跟踪的Snake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对心血管造影图像序列中的血管段进行运动跟踪的方法.采用Snake模型,将前一帧图像中Snake的停留位置作为当前帧Snake的初始位置,选择适当的能量函数,使能量函数小,Snake 变形得到当前时刻的血管骨架.分别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和贪婪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并从迭代次数、计算时间和收敛性方面进行比较;采用临床得到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对算法进行验证.

    作者:孙正;郁道银;姜浩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MR表现

    目的观察骨原发性淋巴瘤的MR表现,探讨其信号特征.方法对7例骨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行MR检查.结果所有7例均为单骨发病,累及腰椎2例,髂骨1例,髋臼1例,股骨上段1例,肱骨1例,腓骨1例.病变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入对比剂后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7例病灶周围均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主要侵犯四肢骨,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病灶周围均有较大软组织肿块.

    作者:朱海云;王莉;田建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双侧锁骨上脂肪及肺门血管18F-FDG浓聚

    目的探讨锁骨上区、肺门部位出现18F-FDG浓聚的确切组织.方法回顾分析147例PET/CT全身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双侧颈部、锁骨上脂肪组织及胸肋椎关节显影8例,平均年龄44岁(26~74岁),阳性率为5.4%. 其中男2例,女6例, 阳性率分别为2.1%和11.3%.肺门血管显影5例 (年龄56~74岁),阳性率为3.4%.结论双侧锁骨上区及肺门部位18F-FDG的摄取PET/CT证实并非都是骨骼肌和淋巴结组织,也可见于脂肪组织及肺门血管.双侧锁骨上脂肪组织显影多见于女性,与年龄无关;而肺门血管显影多见于老年患者,与性别无关.

    作者:党亚萍;刘刚;王红;李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对照

    目的描述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不典型部位心包囊肿的CT(n=5)和MRI(n=2)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 4例位于右侧气管旁区,1例位于升主动脉根部前方.3例CT表现为水样密度,2例为软组织密度.MRI T2WI表现为近似于脑脊液的长T2信号,T1加权像上呈长T1和等T1信号各1例.手术见病变通过蒂(n=4)或直接与心包相连(n=1),其中2例与心包相通.结论①右侧气管旁区和升主动脉前方的囊肿的鉴别诊断应包括心包囊肿.②CT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囊性性质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且MRI较非增强CT优越.

    作者:孙红;蔡祖龙;惠萍;王新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PM软件包数据处理原理简介--第二部分:应用于PET及fMRI

    在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SPM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本数学原理后,此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它在PET和fMRI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具体应用模型.

    作者:吴义根;李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输尿管压迫阴性CT尿路造影技术

    迄今为止,所有CT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均为在对比剂经肾脏排入尿路后行CT扫描,对扫描获得的横断影像进行后处理,以获取沿输尿管长轴的曲面多层面重组像(curved MPR,CMPR)或大密度投影像(MIP).此方法的缺点与常规静脉肾盂输尿管造影(IVP)相似:肾功能不良或尿路有梗阻时检查不易成功,而且尿路内高浓度的对比剂可干扰对肾盂输尿管壁的观察[1,2].

    作者:刘建新;唐光健;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巨大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脑发育畸形1例

    患者女, 20 岁, 自幼发现颌面部肿块并逐渐增大至今.体检:左侧颌面部巨大肿物,约40 cm ×30 cm ×15 cm 大小,表面凸凹不平呈暗红色,向外下垂于体外,无压痛,界限不清.躯干、四肢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牛奶咖啡斑.

    作者:宋莉;谢晟;肖江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s)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42例、前列腺癌(PCa)15例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测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s).结果 BPH组前列腺中央带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83±0.282)×10-3mm2/ s和(2.025±0.358)×10-3mm2/ 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632±0.082)×10-3mm2/ s和(0.267±0.07)×10-3mm2/ s (P<0.05).结论 DWI对于BPH、PCa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反映其病理变化;ADC值是鉴别BPH与PCa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作者:张继斌;沈钧康;许建铭;李晓兵;须同禄;刘仁坚;陆之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的散射

    围绕数字人体微观领域开展量子人体的散射研究.主要内容有量子人体的碰撞过程与散射截面;量子人体辏力场中的弹性散射(分波法);量子人体的方形势阱与势垒所产生的散射;量子人体玻恩近似和量子人体质心坐标系与实验室坐标系,为数字人体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正常舟月韧带厚度超声与MRI研究

    目的提供舟月韧带厚度(SLLT)超声测量正常值,评价超声测量舟月韧带厚度的准确性.方法用超声高频探头探查200只正常手腕,与MRI测量其中的30人60只手腕比较.记录超声和MRI图像上SLLT测值.结果舟月韧带在背侧部正中位声像图清晰.男、女性舟月韧带背侧部厚度(SLLTd)分别为(2.18±0.35) mm和(1.99±0.23) mm.超声与MRI在测量SLLT相关性比较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并准确测量舟月韧带的厚度.

    作者:童清平;韩卉;罗福成;潘仲林;胡勤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AFNI和SPM脑图像空间标准化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AFNI和SPM两种脑图像处理软件包的空间标准化效果.方法分别采用AFNI的手工方法和SPM自动方法,对10例健康受试者全脑结构MRI图像进行空间标准化,比较两种方法平均脑图像的清晰度.结果①本组数据需去除脑外组织后,SPM空间标准化效果才能提高;②SPM的效果略好于AFNI;③两种方法均远未达到精确对准的程度.结论 SPM空间模标准化效果略优于AFNI,但使用中需要考虑较多的影响因素,并且要仔细核对每一个受试者的空间标准化效果.

    作者:王培织;臧玉峰;蒋田仔;朱朝喆;王建哲;田丽霞;梁猛;贺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数据仓库在脑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本文从神经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脑功能成像数据的特点,给出了用数据仓库建立脑功能成像数据模型的方案.探讨了该数据仓库的总体框架、数据抽取、维度和事件的建立方法,以及其在神经信息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汲业;孟凡辉;李强;王秀坤;唐一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血管造影研究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的解剖学特征,讨论其在肝及胃相关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 000例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包括212例腹腔干动脉造影和788例肝总动脉血管造影,统计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的发生率,描述其解剖学特征.结果共发现82例、84支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8.2%,82/1 000),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者74支,起源于肝固有动脉者10支.结论起源于肝动脉的迷走胃左动脉并不少见,认识此动脉对于肝、胃、血管造影中正确诊断和实施相关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家开;张金山;于淼;巩悦勤;肖越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高频超声成像对肝实性病灶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高频超声对肝实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3个肝脏实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记录肝脏背景及血流情况.结果高频超声可更细致地观察靠近肝脏表面病灶(<7 cm)内部的回声特点.小肝癌中80%可检测到动脉供血,60%有门静脉供血,46.7%为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2例发育不良结节可检测到门静脉供血.结论高频超声及CDFI可为肝实性病灶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信息.肝硬化或慢性肝炎患者发现肝内实性低回声病灶,应警惕恶性可能.

    作者:黄丽萍;刘守君;田焕;解丽梅;唐少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后交叉韧带作为间接MR影像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后交叉韧带(PCL)作为间接MR影像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8例经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MRI资料,其中ACL损伤33例,正常45例.盲法分析MR影像的以下PCL参数:PCL线、PCL角和PCL指数.结果阳性PCL线诊断ACL 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5.6% 和 97.8%,PCL角小于109°分别是66.7% 和96.6%.ACL 损伤的PCL角为(102±10.1)°,正常时PCL角为(116±9.8)°(P< 0.001).ACL 损伤时PCL指数为3.76±0.93,正常为4.95±0.63(P<0.01).结论 PCL角小于109°和阳性PCL 线的高特异性说明可以用其诊断ACL损伤.PCL角度和PCL指数越小,ACL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迟大明;白希壮;范广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肖文莲;罗明贤;罗光华;刘进才;唐德秋;王俊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