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李镜海;夏信昌;张绍光;刘健
目的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范围大于2PD的36例.36只眼分别进行常规保守治疗25例,激光引流出血于玻璃体辅以药物治疗11例.结果25例常规保守治疗组视力恢复时间平均24 d;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吸收时间平均40 d.11例激光治疗组中引流成功者10例,该10例视力平均恢复时间为5d,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吸收时间为11 d.结论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激光玻璃体引流术是及早恢复中心视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润生;雷晓琴;王丽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45岁.22 d前自觉左眼发痒,轻微疼痛伴眼前黑影,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本院门诊以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收入住院.患者曾患支气管哮喘,但胸部X光照片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2,内、外眼正常.左眼视力0.3,针孔0.3,不能矫正,眼前节正常,玻璃体轻度混浊.
作者:罗清礼;邓杰;刘杨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视网膜病变多见于初产妇,发生于妊娠后期,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至今妊高症仍为孕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院自1995年1月~2000年12月对孕期28周以上的3 862例孕妇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及追踪观察,发现妊高征263例,占6.8%.根据其眼底改变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岳秀珠;杨文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44岁.因右眼视物不清半个月,于2002年1月17日就诊于眼科.眼底检查:疑为黄斑出血,当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无药物过敏史,除近日常有头痛外否认全身其他疾病史.造影过程中经肘前静脉缓慢推注1%荧光素钠5ml,无不良反应后,即快速推注20%荧光素钠3 ml,约1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刺激性干咳、恶心,并诉胸闷憋气感,瞬间出现颜面青紫,意识丧失,口吐白色泡沫状分泌物,随之呼吸、心跳停止.
作者:向方;张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t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及其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对其表达和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1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探索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1)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在不同时间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oavidin-biotin-enzyme 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NA的表达;(2)脂质体介导下不同浓度的PCNA AS-ODN和正义寡核苷酸(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S-ODN)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PE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3)四唑盐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m,MTT)检测在不同浓度的PCNA AS-ODN和S-ODN作用下RPE细胞生长活性及其生长抑制率.结果(1)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表达PCNA,表达高峰为培养后48 h;(2)在0.28、1.1 2μmol/LAS-ODN作用下,PCNA的表达明显受抑制;(3)0.28、1.12 μmol/L的PCNA AS-ODN能明显抑制RPE细胞增生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其生长抑制率分别达53%、81%. 结论一定浓度PCNA AS-ODN能序列特异性地抑制RPE细胞PCNA表达和增生活性,有望进一步用于PVR的治疗实验研究.
作者:陈建斌;曾水清;徐莉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合并玻璃体积血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1年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合并玻璃体积血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69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手术后6个月~12年,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结果(1)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显著提高.(2)11只眼有手术中并发症,占14.3%,其中医源性裂孔7只眼,手术中出血3只眼,晶状体损伤1只眼.(3)手术后1个月内20只眼有并发症,占26.0%,其中玻璃体再积血14只眼,一过性高眼压6只眼,视网膜脱离5只眼,前房出血2只眼,前房机化膜形成1只眼.(4)远期并发症主要为白内障(9只眼)及黄斑病变(6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剥膜等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合并玻璃体积血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作者:黄欣;王文吉;汪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ement,RRD)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5~1999年由我院RRD计算机分析系统收录的RRD行玻璃体手术者共254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1次玻璃体手术,按手术中是否进行巩膜环扎分为巩膜环扎组和非环扎组,分别分析各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mopathy,PVR)级别、裂孔位置、不同眼内填充物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结果118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5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视网膜复位96例,占81.4%,未复位22例,占18.6%.视网膜复位者中巩膜环扎组视网膜复位43例,占44.7%,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53例,占55.3%.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PVR不同级别(C,D级)、不同填充物以及PVR C级不同部位视网膜裂孔(裂孔位于赤道前、赤道区或赤道前后均有裂孔)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PVR D级视网膜裂孔位于赤道后者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比较,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环扎组,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RD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环扎与否对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卯年;胡春;姜彩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眼后段手术常采用的球后阻滞麻醉并发症较多,如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刺穿眼球等[1].我们在眼后段手术中采用Tenon囊下麻醉,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代艳;张军军;刘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4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Ⅱ~Ⅳ期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6只患眼的手术疗效.以上述4种手术方式分组的患跟数分别为7、40、14、25只跟,手术后随诊3~55个月,以手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等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裂孔闭合判定标准为在检眼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时不能分辨黄斑裂孔缘.远、近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计为视力改善.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视力改善者占80.0%,优于其它3种治疗方法(P<0.05);单纯玻璃体切割组裂孔闭合率低,占42.9%,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的裂孔闭合率(87.5%)、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组的裂孔闭合率(9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有助于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视力恢复;手术中使用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技术可提高黄斑裂孔的解剖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
作者:赵明威;黎晓新;姜燕荣;尹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2例确诊为AMD的患者的62只患眼TTT治疗的临床资料.62例AMD患眼中,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者58例,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者42例,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者56例.激光治疗机波长为810 nm,光斑0.5~3.0 mm,能量60~400 mW,照射时间60 s.62例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1~10个月,平均随访观察时间4.8个月,分析末次随访视力与治疗前视力以及OCT复查资料.结果视力不变者43例,占69.4%;进步者1 5例,占24.2%;下降者4例,占6.5%.51例OCT复查者中,黄斑水肿不变者29例,占56.96%;好转者18例,占38.3%;恶化者4例,占7.8%.视力改善与OCT黄斑水肿的形态改善相一致者38只眼,占OCT检查者的74.5%;视力改善滞后于黄斑水肿形态改善者13只眼,占25.5%.再次行TTT治疗者18只眼,占接受TTT治疗者的29.0%.治疗随访期间无明显治疗副作用.结论TTT治疗能使大部分渗出性AMD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使用安全,但激光治疗参数尚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王光璐;彭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C、D两级视网膜前膜(epiretmal membFanes,ERM)和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HGFR)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5例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剥离的ERM以及培养的人RPE细胞中HGFR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在6例PVR C级和9例PVR D级ERM标本中分别有5、7例呈HGFR阳性表达;培养的RPE细胞胞浆中HGFR呈阳性表达. 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有可能参与了PVR的病理过程.
作者:黄玲;惠延年;王丽丽;徐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18岁.聋哑17年,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伴夜盲5年,加重1周,于2000年8月25日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针孔0.5;左眼0.08,针孔0.1,双眼视力不能矫正.
作者:纪淑兴;张军军;陈晓明;孟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确诊的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内有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FFA检查显示有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2例主诉轻微背痛.结论PDT治疗渗出型AMD时,可短期封闭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对视力无损害.
作者:何守志;李晓陵;王玮;汤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商品名达纳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mopathy,DR)视网膜光凝术后早期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60只眼Ⅲ~Ⅳ期DR患者分为达纳康用药组和对照组.应用多焦视觉诱发反应图象系统(visual evokedresponseimage system,VERIS)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术后第3 d和术后第7 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视网膜光凝术前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年龄、性别组成、血糖、糖尿病病程和DR病程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前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各波的反应密度和N1、P1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第3 d用药组MERG各波大部份象限的潜伏期无显著改变.N1波、P1波、N2波反应密度较术前减小,但下降的幅度均较对照组小.用药组N1和P1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1波和N2波的黄斑中央5°区域反应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 d,两组之间N1和P1波潜伏期差异仍有显著性的意义;各波反应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结论达纳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光凝术后,早期视网膜功能的损害.
作者:于强;张欣;余敏忠;柳青;欧杰雄;陈景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黄斑前膜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损伤视力的风险.方法对56例患有不同类型的黄斑前膜患者的57只手术眼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后视力改变;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术后视力改善的比较;视物变形改善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 结果视力改善2行以上41只眼占78.8%,改善率高的为扣带术后黄斑前膜和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其次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视力改善较差.总体近视力改善高于远视力.视物变形改善率为65.0%.术中并发症为原裂孔开放4只眼和新裂孔形成5只眼.结论扣带术后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以及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后的视力改善率较高,手术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
作者:黎晓新;姜燕荣;尹红;赵明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可见光照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白色荧光灯为光源,用5001x、(2 000+-500)1x及(3 400±200)1x不同光照强度,按不同的光照时间(无光照、6、12、24 h)照射培养的人RPE细胞.利用终末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ling,TUNEL)、荧光素标记的连接素V/碘化丙锭(Annexin V-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ropidium iodium,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测定、相差倒置显微镜等手段观察RPE细胞凋亡(分为光照后6、12、24、36 h组).结果可观察到RPE细胞出现两种死亡形式,凋亡与坏死.(1)低于一定阈值(500 1x)的光照对细胞损伤较轻,细胞凋亡及坏死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在较短的光照时间(6 h和12 h)内,细胞死亡的增加以凋亡为主;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细胞坏死逐渐明显.(3)随着光照后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光照后6、12、24 h的损伤改变以凋亡为主,但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继发性坏死的增加显著.光照后36 h,细胞的坏死数显著增高(P<0.01).结论可见光超过一定照度(5001x)可导致培养的人RPE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显著增加,其损伤程度为光照强度及时间依赖性.较低光照强度及较短光照时间主要诱导细胞凋亡,反之则导致细胞坏死.
作者:周咏东;严密;张军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sion,AMD)是老年致盲的主要眼底病之一.渗出型AMD突发大量视网膜下出血进入玻璃体虽然不属少见,但常因检查困难,诊断不清而误诊误治者时有发生.我们对17例渗出型AMD玻璃体积血患者的1 9只患眼进行追踪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丽;张承芬;李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晶状体后圆锥是晶状体后表面呈球形或锥形向玻璃体腔方向的膨隆,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眼结构发育异常[1],其发生常与遗传因素有关[1-6].然而,手术后继发的晶状体后圆锥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2例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发生的晶状体后圆锥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玮;刘文;黄素英;吴启崇;唐仕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中的表达及活化.方法培养的人RPE细胞经同步化后分为两组:无血清组和含20%新生牛血清的血清组.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组细胞中转录因子E2F1蛋白的表达.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其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在RPE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3的E2F1蛋白,血清刺激使其表达增加(P<0.001).EMSA分析示在血清刺激下,E2F1核蛋白与DNA的结合活性增强.结论转录因子E2F1存在于人RPE细胞的细胞核中,血清刺激可诱导其表达增加,并增强其与DNA的结合活性,发挥其调控基因转录的作用.
作者:李晓青;曾水清;徐莉莉;程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2只患眼采用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使用Iris810 nm红外激光,能量220~1 000 mW,光斑直径1.2、2.0、3.0 mm,照射时间1~2 min.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下液、脉络膜血管瘤的厚度及渗漏的变化以及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随访6~1 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12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中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者8例,经TTT治疗后周边液体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2例.治疗后视力不变者7例、提高者3例、下降者2例.8例治疗前曾行B型超声检查者,治疗后B型超声检查7例瘤体厚度较治疗前降低,其厚度平均下降21.75%.10例治疗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者复查均可见瘤体的渗漏明显减轻.治疗的并发症有视网膜出血5例、视网膜皱褶1例.结论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伴有明显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作者:彭晓燕;王光璐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