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付;戚小虎;张萍;孙培芳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超对浅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了9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软组织肿物的二维及彩超表现,提出了良恶性的鉴别要点.结果 93例病例中,包括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26例.良性病变表现为边界不清,可有包膜,回声强或不均,前后径小于上下径,血流信号显示率31.5%,为低速连续或脉动的血流,流速小于15cm/s.恶性病变为边界清晰,无包膜,回声多较低,前后径大于或等于上下径,血流信号显示率85%,为脉动的血流,流速大于15cm/s.结论二维超声在鉴别良恶性病变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彩超及脉冲多普勒对二维超声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应当常规用于浅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
作者:郑建勋;臧晓红;祝凯;姚小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明确膝横韧带所致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的发生机制,探讨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与真撕裂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40例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观察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的关系.对50例正常膝进行矢状及冠状位MR扫描,观察膝横韧带的MRI表现.结果膝横韧带在尸膝标本的出现率为80%,该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及其中央腱性附着部之间以脂肪组织分隔.在MR矢状像上,可见脂肪组织在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形成的线样稍高信号裂隙,类似外侧半月板前角撕裂,被称为假撕裂.这种假撕裂的出现率为30%,多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形态规则、撕裂线斜行,矢状位图像可连续显示膝横韧带,冠状位图像能显示该韧带的长轴.结论根据外侧半月板前角形状、撕裂线方向、观察矢状和冠状位图像,可正确区分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真、假撕裂.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韩悦;廉宗澂;宣芸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男,17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胸背痛、活动后气短,胸片示右肺大片状阴影,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总支气管狭窄.考虑纵隔肿瘤.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HP-100CF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5MHz,受检查者取坐位沿肋间扫查,并且两侧对照.
作者:何新立;霍俊华;贾瑜琨;柳仓生;田文才;张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随着CT、螺旋CT、多排螺旋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技术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已有显著提高,但临床上被切除的SPN中,仍有25%~33%是良性病变[1],由此可见,影像医师单纯以观察SPN的形态学变化来判断其性质尚不够全面,而SPN动态CT增强前后CT的值变化对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1].本文结合一组病例进行探讨.
作者:张俭;储成凤;仲刚才;杨明;陈龙桂;孟爱芳;姚旭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肺部孤立性结节形态参数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了在2000年4月至2001年5月间,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且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患者87例,其中良性18例,恶性69例.对这些病例按三个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应用Snake模型提取结节的轮廓线;然后,计算由轮廓线所围成的区域的Legendre 矩和傅立叶描述子(FD),并求出平均值,后,对测量结果,利用SAS软件包进行t检验计算机统计学处理.结果经过t检验,矩和傅立叶描述子两个形态学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显著性意义.恶性肿瘤的矩值大于良性肿瘤,而FD值恰恰相反.应用矩、傅立叶描述子的2者组合鉴别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矩和傅立叶描述子能够定量描述肺部结节的形态特征.
作者:汪家旺;俞同福;姜晓彤;王德杭;史耀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钙磷代谢失常,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和排泄减少,同时肾脏合成维生素D减少,铝排泄障碍及透析治疗时药物使用等多方面原因,使患者出现一系列骨内和骨外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软骨病、骨硬化、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及转移性钙化.这些病变的发生与肾脏功能及透析疗法有关,因而统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简称肾性骨病[1].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核素骨显像有助于肾性骨病的早期诊断[2].骨活检不仅可早期诊断肾性骨病,且可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类,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检查,不易为患者所接受,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张建华;王荣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螺旋CT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术前检出与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螺旋CT扫描对100例肝转移病例进行术前分期,层厚5mm,重建间隔5mm;以2.0~3.0ml/s速率静脉注入100ml含碘造影剂后60~70s后开始扫描.螺旋CT征象与手术及病理所见按病灶逐一对照.结果触诊与病理学检查揭示了184个肝转移灶,螺旋CT扫描正确预测了其中的156个,总体检出率84.8%,阳性预测值96.0%,假阳性率3.8%(7/184).在72例患者的76例次手术中,71例次为可治愈切除,可切除率为93.4%(71/76).病例五年生存率为54.2%.结论螺旋CT扫描应被看作是结肠癌肝转移的标准或佳术前检出方法.
作者:谈高;柳学国;李占军;张晋昕;王颖;熊大蒂;张翠运;关小东;何艳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测量在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分析影响X线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我中心近期100例脊髓血管畸形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和(或)介入治疗辐射剂量测量. 结果全脊髓血管造影患者皮肤剂量范围0.009~2.032Gy,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 0.225~1.601mGy;进行栓塞治疗时患者皮肤剂量范围2.131~9.874Gy,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0.307~ 2.462mGy.结论全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金标准,并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很大,个别患者可出现急性放射性皮肤红斑、脱发等症状.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减低X线辐射剂量.
作者:王金龙;凌锋;李亚春;宋庆斌;黄居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快速自旋回波反转恢复脉冲T1(FSEIR T1)技术在脑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40例脑部肿瘤患者行MR SE T1、FSE T2、FAIR及 FSEIR T1平扫,再行SE T1+C及FSEIR T1+C扫描.比较分析各扫描序列对脑部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与SE T1 相比,FSEIR T1序列的病灶检出率高(SE T1: 90%,FSEIR T1: 95%),代表图像质量的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号强度对比度(SIR)的值较SE T1高(CNR FSEIR T1=8.87±2.14, CNR SE T1=0.4±1.42, P<0.001;SIR FSEIR T1=1.45±0.006, SIR SE T1=1.02±0.004,P<0.001);在增强T1加权序列中,SE T1+C与 FSEIR T1+C序列病灶检出率均为100%;增强FSEIR T1的CNR和SIR的值均较增强SE T1时为高(CNR FSEIR T1=71.38±16.30, CNR SE T1=59.97±7.87, P<0.001;SIR FSEIR T1=0.43±0.003, SIR SE T1=0.41±0.004, P=0.004).结论 FSEIR T1是目前MR检查脑部肿瘤中较佳的T1加权技术,优于SE T1技术.
作者:林志超;罗良平;陈汉芳;黄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者女,51岁.发现下腹部包块1个月.发病以来无腹痛、腹泻、便血,无阴道流血,无畏寒、发热等.查体:子宫后壁可扪及一质硬包块,活动差,无压痛,边界清晰,表面光滑.
作者:高代平;刘彪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的损害造成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二维超声(2DE)、脉冲多普勒(PW)、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受累冠状动脉开口、内径、追踪其走行及扩张处血流特点.结果本研究共45例患者,男36例,女9例,年龄1个月~12岁,临床上被明确诊断为川崎病.超声分别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0~Ⅲ级.每例患者至少行两次检查,并比较其用药前后的冠状动脉扩张程度.15例属0级,26例属Ⅰ级,3例属Ⅱ级,1例属Ⅲ级,治疗后扩张的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的趋势.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作者:郁怡;倪金洪;张玉奇;高玲玲;陈树宝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利用 31P 磁共振波谱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区分存活心肌与梗死心肌.方法对10例证实为前壁心梗的患者,CABG(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治疗术前(2~8天)及术后(4~6个月)行电影MRI和 31P MRS检查,检测前壁心肌PCr、ATP、Pi,并计算PCr/γ-ATP、PCr-SNR及γ-ATP-SNR,确定前壁心肌节段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梗死前壁节段心肌 31P MRS检测高能磷酸盐变化与心肌活力的关系.对照组10例志愿者参加研究.结果前壁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7例) 31P MRS显示PCr-SNR和γ-ATP-SNR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测无活力心肌3例, 31P MRS基本未测出PCr峰且γ-ATP-SNR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显著减低(P<0.05).结论 31P 磁共振波谱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是非侵入性心肌高能磷酸盐监测的有利工具.
作者:赵海涛;陆军;张卓立;孙立军;魏光全;韩月东;常英娟;张劲松;宦怡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以其扫描速度快、损伤性小,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检查费用较低等特点使得螺旋CT冠脉造影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为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显示提供了新的方法[1-3].本文就冠脉造影时的心率,扫描条件及佳时相扫描等技术进行探讨,以便该项技术应用更广泛.
作者:王凯;侯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青春期精索静脉曲张的内径、血液返流及睾丸体积的大小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18例经手术证实的13~17岁(平均15.28±1.41岁)的精索静脉曲张的患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分别测量左右精索静脉的内径(平静呼吸和乏氏动作),观测返流及持续时间,并测量左右睾丸体积.结果①患侧的精索静脉内径增宽,与健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0),返流时间均大于1s.②患侧睾丸的体积小于健侧(P=0.0001).结论①建议青春期精索静脉曲张患儿的诊断标准以平静呼吸内径≥2mm、返流持续时间≥1s为宜.②在形态学上患侧睾丸小于健侧睾丸.③凡临床上怀疑精索静脉曲张者,应常规进行CDU检查.
作者:曹礼庭;张敏惠;顾鹏;王继忠;邓显忠;曾德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对晚期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有作用.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测量3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者冷加压试验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计算其内径百分变化率.结果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川崎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4.7%及 11.1%±3.8%,P<0.0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所诱导的冠状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急性病程中是否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者冷加压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4.5%及0.4%±6.4%,P>0.05).结论冷加压试验诱导的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提示川崎病后存在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异常.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
作者:向慧娟;邓又斌;常青;黎春蕾;毕小军;杨好意;王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取样容积位置和大小变化对肺静脉血流频谱的影响.方法 34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取样容积(SV)取0.21cm、0.52cm、1.07cm、1.74cm,置于肺静脉左心房开口内0.5cm处,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记录右上、右下、左上及左下肺静脉血流频谱.结果清晰记录到肺静血流脉频谱的成功率分别为右上肺静脉32例(94.1%)、左上肺静脉18例(52.94%)、左下肺静脉9例(26.47%)、右下肺静脉6例(17.65%);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取样容积取 0.21cm时,右上肺静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S)、加速时间(SAT)、S波速度积分(SI)及舒张期峰值流速积分(DI)与SV取 0.52cm、1.07cm、1.74cm时的测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V取0.52cm、1.07cm、1.74cm时各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取样容积位置和大小变化对肺静脉血流参数的检测有影响;SV取0.21cm,置于右上肺静脉内可以比较清晰的显示肺静脉血流频谱.
作者:张玉奇;孙锟;陈树宝;陈笋;武育蓉;张志芳;沈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通过MRI研究非脊柱脊髓畸形的国人人群圆锥位置的变化.方法应用1.5T MRI机对1199例病人行腰椎MR扫描,自旋回波T1加权、正中矢状位像上观测其圆锥末端的位置.根据其与相应椎体的上、中、下1/3及椎间盘的对应关系定位.结果圆锥末端的平均位置为L1的下1/3水平(范围:T12的中1/3~L3的上1/3),圆锥末端的位置呈正态分布,女性圆锥位置低于男性(P<0.001),各年龄段无差别(P>0.05).结论 MRI可以观测到圆锥末端的位置,对临床椎管内麻醉、腰椎管手术和椎管造影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王国华;王葵光;姜立民;仲美林;王萍;胡斌;于继徐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患儿男,12岁,因活动后气促,平时经常反复感冒、咳嗽,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外院彩超提示右冠状动脉-左室瘘、冠状静脉窦明显增大、左侧上腔静脉残存,来我院就诊收住入院.查体:T 37.2℃,心率90次/分,血压 13.3/8.0kPa,神清,呼吸平,口唇无发绀.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呈抬举性,未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齐,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舒张期杂音,S1亢进.X线胸片提示:两肺纹略多,肺血无明显增多,心影左缘第三弓向左下延伸,左前斜位片心后缘圆隆度高,主动脉结影稍宽,肺动脉段无隆起,心胸比例约0.50,双肺影正常,提示心影扩大,左室大为主,心尖下移,心后三角消失.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厚,ST-T改变.
作者:俞波;伍健;李先文;刘菲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笔者主要从数字人体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和两种有序原理对复杂人体系统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为数字人体-人体系统数字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在显示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价值.方法 50例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行矢状位T1WI常规自旋回波序列;质子密度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和SE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分别将SE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与其他三种序列的影像进行比较.结果矢状位T1加脂肪抑制序列清晰显示半月板结构达84%,其他三种序列仅为0,24%和30%;T1加脂肪抑制序列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结构达94%,另三种序列为30%,16%,50%.结论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在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结构方面比其他三种序列更清晰,可作为膝关节检查的常规序列.
作者:尹晶晶;李威;杨正汉;张晨;陈敏;周诚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