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发现胸腺瘤1例

陈江林;何竞;唐淑萍;林兆嫦

关键词: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放射性分布,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高血压病, 房性早搏, 右束支传导阻滞, 阵发性, 住院期间, 显像检查, 患者, 房颤, 左心室, 椭圆形, 投影图, 三联律, 间歇性, 动静态, 纵隔, 诊断, 运动
摘要:患者女,55岁.因间歇性心悸2周入院.病人有高血压病30余年,入院体检:BP:18/12kPa,HR:72次/min.心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房性早搏呈三联律,阵发性房颤.入院诊断:①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②高血压病Ⅰ期.住院期间,给患者行 99Tcm-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运动+静态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发现动静态断层原始投影图中纵隔右前下方有一明显椭圆形放射性分布浓聚区(见图1),大小约8.5cm×5.1cm,与右肺放射性分布强度的比值为3.21,与左心室放射性分布强度的比值为0.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颗粒细胞瘤2例报告

    我院自1988年至2000年,12年间共收治原发性食管癌3955例,其中发现2例食管颗粒细胞瘤,占其发生率 0.5‰.因其影像表现酷似食管良性肿瘤,易误诊.现结合文献复习就其病理、临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作者:李华圣;杜湘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报告

    患者男,37岁,因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规律低热40天入院,无盗汗、咯血,曾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既往无心脏病史.查体: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胸部X线平片:双肺弥漫分布小粟粒影,CT检查:两肺弥漫分布粟粒样小结节,边缘清晰,直径2~4mm,同时伴有细网状影,小叶中轴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见图).CT诊断: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李云霄;王胜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移植肾磁共振检查与临床资料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移植肾的监测价值.方法 25例肾移植病人行SE T1WI、FSE 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9例行MRU成像,并将MRI表现与临床资料相对比,分析MRI对移植肾的监测价值.结果 25例移植肾依其MRI诊断分为三组:移植肾正常组、移植肾肾功能不全组及尿路梗阻组,MRI诊断与终的临床诊断结果相符.结论 MRI可提供移植肾形态、内部结构及排泄功能等方面信息,是移植肾监测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陈勤;何之彦;胡运胜;张贵祥;刘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HM)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CHM CT表现,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前、中、后纵隔各1例,纵隔多区域累及2例.肿块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1例,静脉石并钙化1例.4例边缘光滑锐利,1例边缘模糊;2例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另1例动脉期不均匀中度强化,延迟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CHM多发生在前、后纵隔,点状钙化和静脉石具特征性,增强扫描可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作者:王耀程;魏经国;白建军;孔新;郭炜;孙巧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供血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29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其中20例行IADSA及栓塞,9例直接手术切除,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颌内和/或咽升动脉,栓塞物为明胶海绵.结果栓塞后90%肿瘤血供完全消失,未行栓塞与栓塞后手术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150ml、800ml和450ml、300ml,二者差异显著(P<0.05).栓塞后14例瘤体不同程度缩小,6例无变化,15例瘤周水肿明显,栓塞后48~72h手术为理想.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孟昭明;张改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99Tcm-MDP骨显像评价异体骨移植的价值

    目的研究 99Tcm-MDP骨显像评价异体骨移植的意义.方法于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mm缺损,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异体冻干骨的复合物,B组单纯植入冻干骨.于术后2,4,6周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组织学切片和X线检查.并另选3只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未出现并发症的移植骨均存活,它们的放射性浓度在术后2周增加,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动态变化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一致并早于X线改变.②A组的放射性浓度始终高于B组.③另有2例术后感染,在2周时放射性浓度下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早期动态观察移植骨的存活情况并评价新型植骨材料的成骨活性.

    作者:陈庆;顾洁夫;蔡林;汪长银;文兵;汪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利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显像技术对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后的肌瘤的血供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评价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 28例48 个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前及术后3天子宫动脉及肌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后3天子宫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60.86±18.09)cm/s vs( 69.94±17.01)cm/s, P<0.01],搏动指数增大[(2.63±0.90)vs(2.29±0.62),P<0.05]、阻力指数增大[(0.84±0.10)vs(0.81±0.07),P<0.01],血流量减少[(292.94±206.17)ml/min vs (375.07±207.99)ml/min,P<0.01].治疗前28例患者48 个肌瘤全部可测及血流信号,以子宫动脉供血为主;治疗后48 个肌瘤中29个血流完全消失,17个血流减少,2个无变化.结论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是观察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效果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文;段云友;吕发勤;杨一林;张龙方;师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塞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造成脑梗塞的重要病因[1],笔者试图通过59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研究,探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

    作者:白建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尿路梗阻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目的探讨和评价影像检查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治疗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35例上尿路梗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B超、X线和CT对上尿路梗阻的检出、定位和病因的诊断.结果上尿路梗阻的检出率:B超明显高于X线和CT(P<0.01).定位正确率:X线、CT明显高于B超(P<0.01).三项联合检查定位正确率高达100%.病因确诊率:CT明显高于B超、X线(P<0.01),三者联合检查的确诊率97.8%.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尿路梗阻诊断起决定性作用.三种检查方法各有所长,三项联合检查佳,临床应注意联合检查方法的应用.

    作者:周庆为;刘灿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囊肿

    食管囊肿极少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其后确诊有赖于手术和病理.今有我院及外院手术病理确诊的食管囊肿4例,就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期从影像学的角度提高认识,降低误诊率.

    作者:雷军强;高明太;王文辉;郭顺林;杨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5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对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病理证实的39例转移淋巴结形态更接近圆形,多呈融合状态.血流信号多位于周边,并随淋巴结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较单发性血流丰富.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检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作者:张龙方;李群;段云友;张铁山;袁丽君;王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螺旋CT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的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13Hu、17.8Hu,Ⅱ级、Ⅱ~Ⅲ级、Ⅲ级癌灶强化均值大于30Hu.螺旋CT增强早期,癌组织未侵犯肌层时,病变处增厚的膀胱壁见2~3层结构,对癌组织局部侵犯范围(T分期)分为Tis~T1、T2、T3a、T3b、T4组,总准确率为85.7%.结论膀胱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级有一定关联.螺旋CT增强早期在膀胱癌T分期上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谢琦;陈胜利;吴沛宏;刘璋;张静;刘兵;江新青;陈明旺;陈国东;古杰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国产食管支架释放过程中回缩移位规律的研究

    目的探讨国产食管支架在释放过程中膨胀、回缩、移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长度的支架放入不同类型新鲜切除的人体食管癌标本腔内,观察在释放过程中支架膨胀、回缩、移位的情况,记录并比较释放前后支架的长度及其在食管中的位置.结果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其下端是相对固定的,支架的回缩、移位是向下进行的.结论在支架送入食管腔以后,应先确定其下端在食管内的位置,然后再缓慢释放之,以达到定位准确.

    作者:李辛;杨建伟;郭晻;闫根尚;张建伟;李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氟脲脱氧核苷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氟脲脱氧核苷(FUDR)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30例,经导管肿瘤血管内注入FUDR碘油乳剂,后用明胶海绵条封闭肿瘤供血动脉.术后1个月复查CT,观察肿瘤直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决定是否再行栓塞治疗,两次栓塞间隔1个月.结果 30例共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92次,多5次,少1次,平均3次.FUDR碘油乳剂栓塞后肿瘤明显缩小,碘油在肿瘤内沉积良好,病人术后反应轻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FUDR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作者:郭喜田;张立军;赵锦桥;吕淑红;王燕妮;李亚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发现胸腺瘤1例

    患者女,55岁.因间歇性心悸2周入院.病人有高血压病30余年,入院体检:BP:18/12kPa,HR:72次/min.心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房性早搏呈三联律,阵发性房颤.入院诊断:①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②高血压病Ⅰ期.住院期间,给患者行 99Tcm-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运动+静态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发现动静态断层原始投影图中纵隔右前下方有一明显椭圆形放射性分布浓聚区(见图1),大小约8.5cm×5.1cm,与右肺放射性分布强度的比值为3.21,与左心室放射性分布强度的比值为0.

    作者:陈江林;何竞;唐淑萍;林兆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局部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附6例报告)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体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6例体表血管瘤病人,采用直接穿刺瘤体造影观察病变范围、大小,确诊后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瘤体内注射,观察体表血管瘤大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疗效优者3例,良者3例,未见表面皮肤坏死和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体表血管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操作方便、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郭元星;伍山;刘晓红;汤建荣;印建国;李彦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脐尿管癌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了解脐尿管癌超声表现的特征.方法本组7例患者,均有超声诊断,并被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7例中侵犯膀胱或与膀胱壁关系密切6例,占85.7%; 侵及腹壁1例.腺癌6例(包括印戒细胞癌1例)、鳞癌1例.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内为低回声或以低回声为主共6例,部分内回声不均.结论脐尿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对脐尿管癌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肿瘤部位更为重要;超声等影像诊断均可评估肿瘤的部位、大小、内部构成、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超声较CT检查具有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放射性等优越性,因而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苏里;郝玉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MR泌尿系水成像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其中输尿管肿瘤11例,输尿管结石5例,输尿管炎性纤维性狭窄4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行MRU检查,并与B超、CT、MR平扫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U能清晰显示输尿管的梗阻部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梗阻病因确诊率90%,优于B超和CT检查.结论 MRU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高,是可以替代创伤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对儿童及不能耐受静脉肾盂造影者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陈立光;刘柏;史浩;赵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异位妊娠未破裂型的超声诊断

    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宫外孕未破裂型的超声检查资料,进一步探讨超声诊断方法及临床价值.

    作者:周君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三维CT重建成像在寰枢椎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对寰枢椎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寰枢椎病变的三维CT重建图像,并与常规CT比较.结果 18例寰枢椎病变中,骨折8例,旋转性脱位7例,其中2例伴齿状突发育不良,先天性畸形5例.结论三维CT重建对诊断多发和复杂骨折有较大帮助,与常规CT结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维CT重建能发现轻微旋转脱位及伴发的齿状突畸形,是诊断寰枢椎旋转性脱位的佳方法;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刘新;梁立华;刘亦明;李锦;刘为平;陈耀强;陈丽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