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强;高明太;王文辉;郭顺林;杨磊
目的探讨螺旋CT( SCT)及内镜在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并就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89例胃癌患者在术前行SCT及内镜检查.CT扫描采取患者口服水及低张处理,增强扫描时相分别设置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结果①9例早期胃癌(EGC)均为内镜所诊断,而仅2例为CT检出.②80例进展期胃癌(AGC)内镜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90%;而CT的检出率及诊断率为90%、 87.5%.③SCT对于AGC的分期:单相(平扫)扫描准确率为70%,多相(平扫+三期增强)扫描为91.8%.结论内镜在EGC的诊断方面优于SCT,而在AGC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与SCT相当,判断术前分期是CT的独到优势,故对于胃癌的术前检查应重视二者的结合.
作者:李健丁;孙华平;张跃珍;李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螺旋CT和三维软件的不断发展,CT扫描后的各种成像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出现,影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接近人体的结构和表现.但其终目的是要对患者的疾患治疗有帮助,对医生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屈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前言随着社会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影像学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影像诊断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的医学影像资源库非常缺乏,无法满足教师查阅资料、编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研究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严重影响医学影像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和互动式教学的进程.建立一个方便易用,资料丰富的多媒体医学影像资源库,是解决目前医学影像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资源贫乏的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作者:陈卫国;马著彬;欧阳湘莲;黄信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冠脉血流储备(CFR)减少是冠心病的早期表现.以往研究表明,有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基础的患者,冠脉造影政党而冠脉血流储备却可异常.
作者:丁萍;童鸿;陈婉斐;吕国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胃镜疑有黏膜下肿物者,即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88例黏膜下肿物中,外压征11例,平滑肌瘤54例,平滑肌肉瘤6例,静脉瘤6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2例,淋巴瘤1例,胃粗大皱襞3例.其中有1例平滑肌瘤误诊为平滑肌肉瘤.结论超声内镜能较为准确地诊断黏膜下肿物,但有时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一定困难.
作者:衣龙志;黄留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60%泛影葡胺、碘海醇和优维显-300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好的效能价格比选择对比剂.方法分别观察60%泛影葡胺、碘海醇及优维显-300于螺旋CT增强扫描106例、120例和230例,比较其不良反应和图像质量.结果 60%泛影葡胺、碘海醇与优维显-300轻、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1.7%和2.6 %.三种对比剂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用三种对比剂所获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0%泛影葡胺应用于非高危人群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杨学华;高剑波;郭华;李荫太;陈学军;管生;郝桂玲;谢静;杨晓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食管囊肿极少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其后确诊有赖于手术和病理.今有我院及外院手术病理确诊的食管囊肿4例,就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期从影像学的角度提高认识,降低误诊率.
作者:雷军强;高明太;王文辉;郭顺林;杨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 99Tcm-MDP骨显像评价异体骨移植的意义.方法于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mm缺损,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异体冻干骨的复合物,B组单纯植入冻干骨.于术后2,4,6周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组织学切片和X线检查.并另选3只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未出现并发症的移植骨均存活,它们的放射性浓度在术后2周增加,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动态变化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一致并早于X线改变.②A组的放射性浓度始终高于B组.③另有2例术后感染,在2周时放射性浓度下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早期动态观察移植骨的存活情况并评价新型植骨材料的成骨活性.
作者:陈庆;顾洁夫;蔡林;汪长银;文兵;汪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癌集束电极射频(RFA)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肝癌患者射频治疗术前后1周肿块的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射频治疗术后1周,12例患者23个肿块中,14个肿块体积缩小,6个肿块大小变化不明显,3个肿块较术前增大.低回声肿块变成高回声,强回声肿块不变或变成不均质强回声.术前18个肿块可测及血流信号,术后8个肿块血流信号减少,6个肿块血流信号完全消失,4个无明显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射频治疗前后肿块大小及血流变化的观察可以为预后判断和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朱张茜;裘持家;陈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55岁.因间歇性心悸2周入院.病人有高血压病30余年,入院体检:BP:18/12kPa,HR:72次/min.心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房性早搏呈三联律,阵发性房颤.入院诊断:①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②高血压病Ⅰ期.住院期间,给患者行 99Tcm-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运动+静态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发现动静态断层原始投影图中纵隔右前下方有一明显椭圆形放射性分布浓聚区(见图1),大小约8.5cm×5.1cm,与右肺放射性分布强度的比值为3.21,与左心室放射性分布强度的比值为0.
作者:陈江林;何竞;唐淑萍;林兆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塞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造成脑梗塞的重要病因[1],笔者试图通过59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研究,探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
作者:白建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88年至2000年,12年间共收治原发性食管癌3955例,其中发现2例食管颗粒细胞瘤,占其发生率 0.5‰.因其影像表现酷似食管良性肿瘤,易误诊.现结合文献复习就其病理、临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作者:李华圣;杜湘珂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白大衣高血压对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患者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和持续性高血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比较每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结果白大衣高血压组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均低于持续高血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舒张功能较对照组下降.结论白大衣高血压可能造成心脏损害,但是危险性低于持续高血压.
作者:李静;华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在腹部快速MRI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患者的腹部进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加权成像(T2WI)、选择性部分反转恢复(SPIR)序列 T2WI、快速场回波(FFE)序列T1加权成像(T1WI)以及在保持参数不变时联合应用SENSE成像.观察应用SENSE后,扫描时间的缩短情况以及图像的对比度变化情况.结果应用SENSE成像当缩减因子为2.0时,腹部每个序列扫描时间缩短约43%~50%,而图像的对比度不变.结论联合应用SENSE技术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而保持图像对比度基本不变.SENSE技术在磁共振快速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梁碧玲;沈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底贲门静脉曲张的表现和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用二维灰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底贲门静脉曲张做观察分析.结果 113例肝硬化伴有门静脉高压患者接受了超声检查.超声显示胃底贲门静脉曲张46例,超声假阴性病例25例.超声诊断正确率:77.9%(88/113);超声诊断敏感性64.8%(46/71);特异性:100%(42/42).频谱多普勒测定的静脉血流为(15.95±2.78)cm/s.曲张的静脉直径0.8~1.4cm.结论胃充盈下的超声检查能显示扩张的静脉的范围和程度;二维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能帮助了解病变血流的流速.肝脏左叶萎缩,胃底位置偏高、扩张的静脉轻微是假阴性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建国;宋奕宁;强沁晨;甘丽云;刘月洁;张万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疝囊造影术对于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患者,行疝囊造影.结果 30例患者施行了疝囊造影术,术前诊断19例,均由手术证实.结论疝囊造影术对于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
作者:刘志;尚培中;李庆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HM)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CHM CT表现,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前、中、后纵隔各1例,纵隔多区域累及2例.肿块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1例,静脉石并钙化1例.4例边缘光滑锐利,1例边缘模糊;2例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另1例动脉期不均匀中度强化,延迟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CHM多发生在前、后纵隔,点状钙化和静脉石具特征性,增强扫描可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作者:王耀程;魏经国;白建军;孔新;郭炜;孙巧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应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观察者对膝关节半月板撕裂MRI诊断的一致性.方法由一位有经验的骨关节放射科医生回顾分析139例半月板MRI图像,所得结果与原始MRI报告结果进行Kappa统计分析.结果对内侧半月板,MRI初诊和MRI再诊具有极好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9;对外侧半月板,两者具有好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0.结论 MRI初诊和MRI再诊对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的诊断一致性良好.
作者:郑卓肇;孙忠强;范家栋;谢敬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13Hu、17.8Hu,Ⅱ级、Ⅱ~Ⅲ级、Ⅲ级癌灶强化均值大于30Hu.螺旋CT增强早期,癌组织未侵犯肌层时,病变处增厚的膀胱壁见2~3层结构,对癌组织局部侵犯范围(T分期)分为Tis~T1、T2、T3a、T3b、T4组,总准确率为85.7%.结论膀胱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级有一定关联.螺旋CT增强早期在膀胱癌T分期上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谢琦;陈胜利;吴沛宏;刘璋;张静;刘兵;江新青;陈明旺;陈国东;古杰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应用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和/或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介入治疗后血栓全部清除,5例患者的7处髂静脉狭窄经PTA治疗后效果满意,另1例患者的2处髂静脉狭窄PTA后效果不佳,经置入1枚Wallstent(14mm×80mm)和1枚国产Z型(16mm×56mm)静脉内支架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5~33.5个月,平均19.4个月,临床无复发.结论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及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治疗后近、中期疗效显著,但其长期疗效尚需做大样本的进一步观察.
作者:周玉斌;徐克;肖亮;冯博;苏洪英;关丽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