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

张龙方;李群;段云友;张铁山;袁丽君;王文

关键词: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超声, 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5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对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病理证实的39例转移淋巴结形态更接近圆形,多呈融合状态.血流信号多位于周边,并随淋巴结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较单发性血流丰富.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检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肾结核(肾自截)1例报告

    患者女,77岁,因慢性咳嗽、咳痰30年,伴有上腹部疼痛,来我院就诊.胸部X线平片显示两肺上野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其内大部分病灶已硬结,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两侧膈顶部幕状粘连,X线诊断为两肺陈旧性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作者:阿依仙木;买买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三维CT重建成像在寰枢椎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对寰枢椎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寰枢椎病变的三维CT重建图像,并与常规CT比较.结果 18例寰枢椎病变中,骨折8例,旋转性脱位7例,其中2例伴齿状突发育不良,先天性畸形5例.结论三维CT重建对诊断多发和复杂骨折有较大帮助,与常规CT结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维CT重建能发现轻微旋转脱位及伴发的齿状突畸形,是诊断寰枢椎旋转性脱位的佳方法;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刘新;梁立华;刘亦明;李锦;刘为平;陈耀强;陈丽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先天性肺动脉憩室的临床特点和心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动脉憩室(CPD)的心血管造影(CAG)表现及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76例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CAG表现,确定CPD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CPD的发生率为2.4%(21/876).均发生于形态学左肺动脉根部,合并法洛四联症14例,右位主动脉弓11例,未见憩室呈瘤样改变.提出与假憩室的鉴别诊断依据.结论 CPD存在的病理意义不大.右室造影显示CPD可除外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陈新;侯阳;唐莉;张金辉;胡连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敏感性编码技术在腹部磁共振快速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在腹部快速MRI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患者的腹部进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加权成像(T2WI)、选择性部分反转恢复(SPIR)序列 T2WI、快速场回波(FFE)序列T1加权成像(T1WI)以及在保持参数不变时联合应用SENSE成像.观察应用SENSE后,扫描时间的缩短情况以及图像的对比度变化情况.结果应用SENSE成像当缩减因子为2.0时,腹部每个序列扫描时间缩短约43%~50%,而图像的对比度不变.结论联合应用SENSE技术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而保持图像对比度基本不变.SENSE技术在磁共振快速成像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梁碧玲;沈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螺旋CT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的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膀胱癌侵袭性及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价值.方法 5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一周内行盆腔CT平扫与螺旋CT增强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绝大多数膀胱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I级、I~Ⅱ级癌灶的强化均值为13Hu、17.8Hu,Ⅱ级、Ⅱ~Ⅲ级、Ⅲ级癌灶强化均值大于30Hu.螺旋CT增强早期,癌组织未侵犯肌层时,病变处增厚的膀胱壁见2~3层结构,对癌组织局部侵犯范围(T分期)分为Tis~T1、T2、T3a、T3b、T4组,总准确率为85.7%.结论膀胱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级有一定关联.螺旋CT增强早期在膀胱癌T分期上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谢琦;陈胜利;吴沛宏;刘璋;张静;刘兵;江新青;陈明旺;陈国东;古杰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应用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和/或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介入治疗后血栓全部清除,5例患者的7处髂静脉狭窄经PTA治疗后效果满意,另1例患者的2处髂静脉狭窄PTA后效果不佳,经置入1枚Wallstent(14mm×80mm)和1枚国产Z型(16mm×56mm)静脉内支架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5~33.5个月,平均19.4个月,临床无复发.结论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及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治疗后近、中期疗效显著,但其长期疗效尚需做大样本的进一步观察.

    作者:周玉斌;徐克;肖亮;冯博;苏洪英;关丽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髋臼与股骨头三维立体影像三种分离技术分析(附22例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髋关节三维立体影像髋臼与股骨头分离技术.方法对22例44个髋关节进行临床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15人,髋关节骨折7人.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立体重建,然后分别使用:①阈值(Threshold)分离法;②曲线切割分离法;③半自动立体分割法等3种分离技术对髋关节3D影像进行髋臼、股骨头分离.结果采用阈值分离法,产生的影像Ⅳ级、Ⅴ级占总病例59.1%.采用曲线切割分离法,病例中100%的股骨头影像在分离后都有不同程度切割损伤.半自动立体分离法,Ⅰ级、Ⅱ级影像占全部病例的97.6 %.结论我们认为半自动立体分离法是获得分离后完整股骨头,髋臼影像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予生;程晓光;赵英威;屈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超声误诊右小腿肌层内囊肿1例

    患者男,30岁,无诱因右侧足下垂伴右腓骨头处压痛20天来诊.外科检查:患肢行动受限,足部下垂,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处可扪及一边界不清的包块,质略韧,体表皮肤无红肿,有压痛感.超声检查:应用Performa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于右侧小腿外侧皮下肌层内可见一3.8cm×1.7cm×1.3cm的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内回声杂乱,可见少许液性暗区,后方回声无增强(如图).超声提示:右小腿肌层内混合性包块(考虑来自神经系统肿瘤).手术所见:于皮下肌层内可见一灰白色肿块,沿肌间隙生长,并压迫腓总神经.完整剥离包块切开后,内可见灰白色胶冻样物质.术后病理诊断为右小腿肌层内囊肿(黏液性).

    作者:曹永进;刘道祯;张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Kappa统计量评价半月板MRI诊断

    目的应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不同观察者对膝关节半月板撕裂MRI诊断的一致性.方法由一位有经验的骨关节放射科医生回顾分析139例半月板MRI图像,所得结果与原始MRI报告结果进行Kappa统计分析.结果对内侧半月板,MRI初诊和MRI再诊具有极好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9;对外侧半月板,两者具有好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0.结论 MRI初诊和MRI再诊对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的诊断一致性良好.

    作者:郑卓肇;孙忠强;范家栋;谢敬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血管造影之时相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血管造影和光镜下血管直径的时相变化.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两次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诱导迟发性脑血管痉挛,8只对照组大鼠则注入生理盐水.在设定时间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血管造影后,光镜下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直径.结果血管造影表明脑血管痉挛在第2天出现,第8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2天,第14天可见MCA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除第12天外,光镜下MCA的时相变化与血管造影结果相似.结论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血管造影的时相变化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资料和方法.

    作者:吴惺;柯勇;袁先厚;马廉亭;袁忠惠;文志华;刘琴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99Tcm-MDP骨显像评价异体骨移植的价值

    目的研究 99Tcm-MDP骨显像评价异体骨移植的意义.方法于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mm缺损,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异体冻干骨的复合物,B组单纯植入冻干骨.于术后2,4,6周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组织学切片和X线检查.并另选3只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未出现并发症的移植骨均存活,它们的放射性浓度在术后2周增加,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动态变化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一致并早于X线改变.②A组的放射性浓度始终高于B组.③另有2例术后感染,在2周时放射性浓度下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早期动态观察移植骨的存活情况并评价新型植骨材料的成骨活性.

    作者:陈庆;顾洁夫;蔡林;汪长银;文兵;汪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囊肿

    食管囊肿极少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其后确诊有赖于手术和病理.今有我院及外院手术病理确诊的食管囊肿4例,就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期从影像学的角度提高认识,降低误诊率.

    作者:雷军强;高明太;王文辉;郭顺林;杨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正常胃壁及肿瘤的强化特点,及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胃癌101例进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99例胃癌经手术病理证实,T分期的准确性为81.8%.在动脉期~门脉期,胃壁呈多层结构的T分期准确性明显高于胃壁呈单层结构.在平衡期,肿瘤完全强化,纠正了7例动脉期-门脉期所造成的分期错误.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提高了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郭华;高剑波;张焱;杨学华;李荫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在三尖瓣闭锁中的诊断价值

    本组三尖瓣闭锁病例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个月至2.5岁.患儿出生后即出现紫绀,并进行性加重,气促.

    作者:何小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泛影葡胺和碘海醇、优维显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60%泛影葡胺、碘海醇和优维显-300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好的效能价格比选择对比剂.方法分别观察60%泛影葡胺、碘海醇及优维显-300于螺旋CT增强扫描106例、120例和230例,比较其不良反应和图像质量.结果 60%泛影葡胺、碘海醇与优维显-300轻、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1.7%和2.6 %.三种对比剂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用三种对比剂所获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0%泛影葡胺应用于非高危人群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杨学华;高剑波;郭华;李荫太;陈学军;管生;郝桂玲;谢静;杨晓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000例乳腺B超检查结果分析

    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趋年轻化.尤其乳腺癌,由于无症状,不少病人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因此,定期做健康体检是必要的.本文报告1000例乳腺B超检测结果,探讨其普查意义.

    作者:郑云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运动超声心动图与计算机联用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运动超声心动图(E-echo)与计算机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医学专用计算机定量分析36名正常人及28例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后左室局部壁运动,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息状态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和92%,运动超声心动图(E-echo)分别为100%和89%、准确性为93%,而心电图的敏感性为65%.结论运动超声心动图与计算机联用分析局部室壁运动可大大提高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张技革;杨浣宜;李建容;高润林;陆宗良;秦学文;王淑宣;秦王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国产食管支架释放过程中回缩移位规律的研究

    目的探讨国产食管支架在释放过程中膨胀、回缩、移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长度的支架放入不同类型新鲜切除的人体食管癌标本腔内,观察在释放过程中支架膨胀、回缩、移位的情况,记录并比较释放前后支架的长度及其在食管中的位置.结果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其下端是相对固定的,支架的回缩、移位是向下进行的.结论在支架送入食管腔以后,应先确定其下端在食管内的位置,然后再缓慢释放之,以达到定位准确.

    作者:李辛;杨建伟;郭晻;闫根尚;张建伟;李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癌集束电极射频(RFA)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肝癌患者射频治疗术前后1周肿块的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射频治疗术后1周,12例患者23个肿块中,14个肿块体积缩小,6个肿块大小变化不明显,3个肿块较术前增大.低回声肿块变成高回声,强回声肿块不变或变成不均质强回声.术前18个肿块可测及血流信号,术后8个肿块血流信号减少,6个肿块血流信号完全消失,4个无明显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射频治疗前后肿块大小及血流变化的观察可以为预后判断和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朱张茜;裘持家;陈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报告

    患者男,37岁,因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规律低热40天入院,无盗汗、咯血,曾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既往无心脏病史.查体: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胸部X线平片:双肺弥漫分布小粟粒影,CT检查:两肺弥漫分布粟粒样小结节,边缘清晰,直径2~4mm,同时伴有细网状影,小叶中轴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见图).CT诊断: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李云霄;王胜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