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对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观察

谢晴;雷小莹;郑瑜;方镇冰;赵琳辉

关键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子宫内膜, 良性病变
摘要:目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技术准确、有效地诊断及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方法运用高分辨率探头观察经宫腔镜或手术证实的54例患者的子宫内膜形态及血流状态,并测量内膜厚度及病变处的阻力指数.结果有效地诊断了内膜息肉、黏膜下小肌瘤和内膜增生过长.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所提供的二维及血流信息能较为准确地鉴别子宫内膜良性病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患定位和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5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进行分析,并与CT、US、直接胆道造影和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全部病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其中48例行直接胆道造影,与MRCP对照,二者所获图像极其相似.且对ERCP或PTC显示不完全的病例MRCP可补充有价值的诊断信息.MRCP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4%,结合MRI可提高至 95.3%.结论 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及US.MRCP图像与直接胆道造影图像基本一致,方便易行无损伤,应列为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术前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燕飞;鲜军舫;梁熙虹;夏峰;兰宝森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技术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结果 UAE治疗12个月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33.6%(P<0.01);患者月经量减少46.3%(P<0.01);痛经缓解率达88.5%,疼痛强度降低、活动能力明显好转(P<0.01).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有效的.

    作者:顾振鹏;李吉昌;李路丽;袁秀玲;崔寓黔;许建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CR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若干技术要素的研究,提高床边X线胸片质量.方法①设置佳的床边胸部曝光条件表和影像后处理技术参数表;②运用影像工作站窗宽(s-shift)、窗位(c-shift)实施对影像密度和对比度的调节.③运用谐调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技术实施影像细节的调节.结果易于给定曝光条件,曝光剂量减少了18%,100%地保证了胸片的质量,废片率为零.结论掌握好床边X线摄影和CR系统各项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和胸部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吴南洲;陈波;张金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谐频成像与螺旋CT对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目的评价比较超声造影双向脉冲谐频成像和螺旋CT在判断肝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对经多种非手术治疗后的肝癌患者72例共82个肿瘤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和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技术的结果.结果超声造影谐频成像的连续成像和间歇成像可分别显示肝肿瘤的血管影像和血流灌注情况.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增强者54.9%(45/82),负性增强者45.1%(37/82);螺旋CT显示不完全治愈者53.7%(44/82),完全治愈者40.2%(33/82),其余6.1%(5/82)因碘油沉积而不能明确判断.结论与螺旋CT相比,超声造影揭示治疗后的肿瘤内血流信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由于超声声像图较少受碘油沉积的影响以及其影像可直接引导进一步的穿刺局部治疗,超声造影更适宜于TAE术后肿瘤的疗效判断.

    作者:丁红;工藤正俊;远田弘一;王文平;徐智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

    目的报告一种新的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将经过离心浓缩的癌性腹水直接注入大鼠肝脏.结果 7天后行CT检查,所有实验鼠肝脏上均可见单发的肿瘤灶影.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王敏杰;曾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盆底形态影像学诊断进展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远端、肛管及盆底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这些因素有时仅存在于排便时,而在非排便状态时可以不存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为功能性疾病,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由盆底腹膜及盆腔脏器形态位置或病理生理改变等而引起的一个特殊症候群,包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不尽、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盆底沉重感、口服泻剂或手法助排等排便障碍症状.出口梗阻性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疝等,直肠指诊、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大多难以发现病变,临床诊断很困难,临床医师感到很困惑和束手无策.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的盆底形态及盆腔脏器可发生一系列变化,现就国内外影像学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仕文;刘宝华;龚水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球面热源辐射特性的研究

    本文是研究人体体表热像图的部分结果,根据黑体辐射的理论,通过对平面黑体热源的辐射特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球面辐射热源的辐射特性,从而推广出对于一般曲面辐射热源的辐射特性.本文的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测量的特点,可以为医学上人体体表热辐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郭道峰;王家森;刘忠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彩超诊断睾丸淋巴瘤2例

    患者1,男,62岁,因1个月前出现左侧阴囊坠胀感,质硬,步行加重不明显,无畏寒发热史,未引起重视,本次单位体检发现:左侧睾丸质硬,表面尚光滑,轻压痛,双肾未扪及,叩痛(-),外生殖器(-),行B超检查发现(图1,2):右侧睾丸、附睾大小如常,回声均匀,左侧睾丸增大,内见大小约2.2cm×2.1cm× 1.8cm的偏低回声团,无明显包膜,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血流不明显,腹股沟及后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双肾正常,超声诊断:左侧睾丸实质性占位.手术所见:左侧睾丸下方见大小约 2.5cm×2.3cm×1.9cm的实质性肿块,与周围分界清,质硬,内部呈淡黄色,病理诊断: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朱法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对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的发现和诊断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发现率.方法对1667例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实质后方组织发现椭圆形、均匀低回声团块记为可疑病例,并对其进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生化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发现可疑病例22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其中8例为甲状旁腺腺瘤(36.4%,8/22),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的发生率为0.47%( 8/1667).结论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可以发现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超声对于预先确定甲状旁腺组织的价值较低.偶然发现的甲状腺旁腺腺瘤可伴有或不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作者:杨琰;黄福光;黄品同;吕夕明;朱世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后上纵隔异位甲状腺1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咳嗽、胸闷1个月.在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胸部C T及MRI检查均提示右后上纵隔肿瘤.故来我院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精神、食欲较好.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压痛.B超检查:右侧甲状腺1cm× 1.3cm×4.9cm,左侧甲状腺 1.5cm× 1.7cm×5.0cm,颊部0.3cm.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右侧壁及后壁外压性改变,黏膜无充血、水肿.CT检查:平扫肺窗示右后上纵隔气管旁见突向肺野之肿块影,边缘光滑,邻近肺野清晰(图1).纵隔窗该肿块约3.5cm× 4.7cm×6.6cm左右,密度均匀,CT值65Hu,周围组织呈外压性改变,与之分界清楚(图2).未做增强扫描.诊断:右后上纵隔良性肿瘤,神经源性可能性大.

    作者:李红;何宝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的43例,正确率为92%.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顾鹏;张敏惠;曹礼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骨肉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附36例分析)

    目的总结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探讨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991年至2001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36例骨肉瘤,回顾性地分析了其X线和CT图像.结果 36例骨肉瘤的特点为:广泛性骨质破坏和/或增生、骨膜反应、肿瘤骨和软组织肿块.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传统X线,尤其CR数字成像对骨肉瘤的综合诊断佳,CT扫描在判定肿瘤的范围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若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对骨肉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路淮英;姜振杰;宋宁宇;李传亭;王德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巨大脾单纯性囊肿1例

    患者男,8岁,左上腹钝性胀痛 2个月,查体:左肋缘下可触及增大的脾脏.B超检查见脾区巨大囊状液性回声,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腔内透声好,无分隔. CT:平扫见脾区直径约11cm的圆形低密度区,CT值为 5Hu,轮廓清,密度均匀.右内侧缘可见挤压变薄的正常脾实质(如图 1),增强后病灶无强化.结论:脾单纯性囊肿.

    作者:王连波;丛培霞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对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20只,体重2.0~2.4kg,兔龄5~6个月,以高脂饮食连续喂养12周.生化测定Tch、TG、LDL、HDL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髂外动脉血流剪切力、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与基态相比,EDD明显受损(P <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EDD明显正相关(r=0.68),与内中膜厚度明显负相关(r=-0.75).结论本研究显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下降,低幅血流剪切力与EDD呈正相关,与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可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

    作者:庄磊;曹铁生;段云友;阮骊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小波变换医学DICOM图像压缩的研究

    目的利用小波变换实现对医学DICOM图像压缩.方法分析小波变换技术特点及医学DICOM标准的数据结构,确定DICOM图像压缩的小波变换算法及编码方法.结果用VC++实现基于小波技术的DICOM图像压缩.结论该方法具备无损压缩、低比特速率有损压缩及渐进传输的优点,对我国远程医学和图像建档及通信系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华;赖声礼;江悦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早期帕金森病 99Tcm-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脑显像

    目的应用 99Tcm-TRODAT-1进行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SPECT脑显像,探讨其在早期诊断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Hoehn-Yahr分级为Ⅰ级的7例偏侧帕金森病患者和7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 ROI)技术半定量计算纹状体/小脑、尾核/小脑和壳核/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分别代表纹状体、尾核和壳核的DAT功能水平,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及其组成部分的DAT功能与健康志愿者的相应区域DAT功能进行比较,并对帕金森病患者患侧肢体对侧和同侧纹状体、尾核和壳核的DAT功能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双侧纹状体DAT功能均低于健康志愿者(1.55±0.16,1.46±0.14,1.80±0.04,P<0.05,P< 0.01),并以患侧肢体对侧纹状体功能降低明显(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双侧尾核DAT功能降低(2.20±0.05,1.88± 0.38,1.62±0.22,P<0.05,P<0.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双侧壳核DAT功能降低(1.92±0.10, 1.61±0.15,1.43±0.20,P<0.01,P<0.001),且以患侧肢体对侧壳核DAT功能降低明显( P<0.05).所有受检者在显像过程中及显像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99 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作者:边艳珠;冯珏;刘怀军;田瑞振;哈志远;李金福;田国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乳腺病变动态增强MRI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82例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动态增强MRI研究.女81例,男1例.分别从病灶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估动态增强MRI的综合价值.结果 82例中恶性肿瘤56例,良性病变26例.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及三者综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9%和76.9%、70.7%和65.4%、87.8%和80.8%及92.7%和92.3%.结论动态增强MRI对诊断乳腺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汪登斌;谭令;展颖;潘自来;倪根雄;沈军;刘建军;丁蓓;江浩;陈克敏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α-氰丙烯酸正丁酯栓塞肝癌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对肝癌动静脉瘘的栓塞效果.方法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和肝动脉-肝静脉瘘51例,以不同浓度的NBCA进行栓塞.结果所有瘘口均成功闭塞,无并发症.结论对于肝癌动静脉瘘,NBCA是一种有效、方便和安全的栓塞剂.

    作者:李向东;王伟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征,提出对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分别行MRI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的TSE序列T1加权、T2加权扫描,平扫不压脂,增强扫描均压脂.结果 14例位于肌锥内;5例位于肌锥外,均呈边缘清楚锐利的椭圆形或长条状;4例位于眼眶与海绵窦,呈哑铃形,跨眶尖,为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结论 MRI的三维立体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以及增强表现,并能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作者:吕剑;王春柳;王宏;马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

    目的评价和比较MRI、综合超声、CT、 X线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综合诊断及其优选应用.方法 62例主动脉夹层均进行MRI的自旋回波(SE)序列、电影(Cine-MRI)和经胸超声(TTE)检查,其中32例行二维磁共振造影( 2D-MRA)检查,20 例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造影(3D-DCE MRA)检查,23例行速度编码电影血流速度测定(VEC)检查,15例行经食道超声(TEE)检查.33例行螺旋CT检查,29例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MRI和TTE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97%、85%,特异度分别为100%、90%.TEE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100%,CT灵敏度为90.1%,DSA灵敏度为 89.6%.结论 MRI和综合超声及CT、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优良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而MRI应为首选.

    作者:贾文霄;汪师贞;戴建平;张兆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