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肠蚕茧式包裹症2例报告

魏俊友;王福翔;张延林;温毅

关键词:小肠疾病, 蚕茧, 包裹, 临床, 腹部包块, 整体性, 线表现, 未定论, 可扩张, 肠梗阻, 重叠, 移位, 移动, 麻花, 加压, 肠管, 病因, 报告
摘要:小肠蚕茧式包裹症是一种罕见的小肠疾病,其病因尚未定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而就诊.X线表现为小肠互相重叠呈团状,拧麻花状,加压不分离,呈整体性移动,邻近肠管可扩张或移位.作者遇到2例经临床证实,报告如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将微波天线直接插入人体肝脏肿瘤,产生凝固坏死(PMCT).评价该方法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SE-8M微波治疗仪(频率2450MHz)对32例患者的51个肝癌结节进行微波凝固治疗,并用Levovist(利声显)超声造影、3-D US和实验室检查等观察疗效.结果微波凝固治疗后,Levovist造影显示肿瘤内血流消失或明显减少,32例中有20例原发性肝癌,其中16例AFP明显下降,一例下降近3万单位,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较满意.结论 PMCT可使肿瘤留置固化、原位灭活,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供选择的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将肿瘤内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主要目标,可提高疗效;Levovist造影观察PMCT前后肝脏肿瘤内血流的变化应当作为判断 PMCT疗效的金标准;3-D US成像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凝固区形态,准确测量凝固区体积,客观评价疗效.

    作者:邓学东;沈延政;黄敏;严禹;孙勤;周轶群;徐颖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脑神经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ion emissition tomography, 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fMRI为临床MR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近年来很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fMRI相关研究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郝晶;李坤成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叶主动脉瓣畸形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叶主动脉瓣畸形(BAV)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在四个部位检测42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的BAV患者(病例组1)、37例主动脉瓣狭窄的BAV患者(病例组 2)和40例年龄、体表面积、血压等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的升主动脉内径:瓣环、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升主动脉近端.结果病例组2升主动脉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近端内径大,其次为病例组1 (P<0.05~P<0.001).但病例组1中有一部分BAV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BAV常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发育异常,即先天性主动脉壁发育缺陷的不同表现形式.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杨军;唐力;陈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鼻腔恶性淋巴瘤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淋巴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恶性淋巴瘤CT和临床资料. 结果主要CT表现为:①起自一侧鼻前庭或鼻腔前部,范围广;累及单或双侧鼻腔.②骨质破坏轻微局限,主要发生于鼻中隔中下部、上颌窦内壁上份和中下鼻甲等处.③病变同侧副鼻窦易同时累及,以上颌窦明显,表现为均匀软组织或沿壁生长而中央残留气腔.④易向邻近结构蔓延,包括对侧鼻腔、鼻翼、面部、咽旁及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等. 结论 CT扫描能提示诊断,并显示鼻腔恶性淋巴瘤侵犯范围及程度.

    作者:严敏;罗天友;史斌;石军;何小勇;刘云晻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使用及发展趋势

    多层螺旋CT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在双层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双层螺旋CT又有本质的区别,在技术上是继螺旋CT后CT发展的又一技术上的突破.目前,CT市场上有四五家公司可以提供4层面螺旋CT.本文主要介绍多层CT的技术特点及各厂家采取的相应技术.

    作者:钟朝晖;卢东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不同年龄和心率3460例健康人二尖瓣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

    目的探讨生理性舒张功能减退与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鉴别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3460例不同年龄和心率健康人的二尖瓣血流频谱,其中男1413例,女2047例,年龄16~97岁,按年龄分为16~、30~、40~、50~、60~、>70岁共6组,每组再根据心率分为50~、60~、70~、80~、90~次/分共5组. 结果随年龄增长,舒张早期血流(E波)的峰值流速(EPFV)减慢(P=0.000<0.01);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速(APFV)加快(P=0.000<0.01),E/A比值下降(P=0.000<0.01).随心率加快,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速(APFV)加快(P=0.000<0.01),E/A比值下降(P=0.000<0.01).建立年龄和心率综合分析的量表.结论年龄和心率是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在诊断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时必须予以考虑.

    作者:华琦;张建;高敬;陈海翎;皮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原发骨内型肋骨包虫病1例

    患者男,37岁.因右肩部肿块伴疼痛20余天,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止痛治疗减轻,但包块未见缩小,由我院门诊于2002年6月12日收入胸外科.查体:右胸背肩肋内侧有约10cm×5cm×4cm包块,局部无红肿及波动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84×109/L,E 4.92%.包虫试验:吸光度值测定EgcF抗体O(+),EgB抗体O(+),Egp抗体O(+),EMⅡO(-);金标法EgcF抗体O(+),EgB抗体O(+),Egp抗体O(-),EMⅡ抗体O(+).

    作者:孙绪荣;刘文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声检测巨大肠系膜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74岁,因腹部肿块4个月,逐渐增大1个月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左侧腹部隆起,左侧肋下触及巨大肿块,肋下达14cm,质硬,表面光滑.肝脏肿大,右侧腹部有压痛.超声检查所见:肝脏增大,形态欠规则,包膜尚光整,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右叶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边界欠清晰,大约32mm×30mm×21mm,血管纹理清晰,肝内胆管不扩张.肝下缘可探及15mm液性暗区.左上腹探及巨大实质性低回声不均质肿块,外形呈分叶状,包膜不光整,上界位于左季肋部,下界抵达盆腔,与左肾及脾脏无关.超声提示:①左侧腹部巨大实质性肿块(后腹膜恶性肿瘤).

    作者:王绍文;孙宁;王萍;孙国英;顾根林;毛慧芳;潘岚;孟瑞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彩超诊断成人肝间叶性错构瘤伴局部恶变1例

    患者女,38岁.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呈间歇性发作,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其他部位放射痛.外科情况:右上腹饱满,腹式呼吸存在,肝脏于右侧脐水平线以下1cm、左肋缘下5cm可触及,质硬,边钝,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度差,轻度叩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未闻及血管性杂音.

    作者:刘倚河;郑玉凤;张蓉;刘舜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ACL撕裂和20例ACL正常病例的膝关节MRI资料进行分析,对ACL的形态特征、走行、信号强度以及ACL撕裂的伴随征象均作了观察与分析,并判断有无ACL撕裂.结果 MRI诊断ACL完全性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95%和93%.MRI诊断ACL部分性撕裂与手术、关节镜完全符合4例,1例诊断为完全性撕裂,2例假阴性.ACL撕裂的伴随征象主要有胫骨平台骨折,骨挫伤,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PCL曲度异常,胫骨前移或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等.结论 MRI诊断急性完全性ACL撕裂的准确性均较高,对于慢性或部分性撕裂,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作者:周根泉;张悦萍;张贵祥;马金忠;汪守中;胡运胜;诸慧铭;陈丽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V型避孕环误入膀胱1例

    患者女,31岁.6年前生育第一胎,产后50天左右在当地乡计生办放置避孕环,而后至今未曾怀孕(其丈夫长期在外打工).现因准备领取第二胎准生证而到我院体检,X线透视避孕环位置不正,B超怀疑膀胱内异物,CT进一步检查,憋尿后采用岛津SCT-4800全身CT机连续扫描,见一三角形避孕环样高密度异物影位于膀胱内前上方,并有一角与膀胱前上壁紧密相连,邻近膀胱壁不规则增厚,CT扫描所见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内无节育环影,附件(-).

    作者:相龙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右下腹疼痛或包块为主诉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29例回盲区病变中急性阑尾炎65例(50.4%),急性阑尾炎并周围脓肿20例(15.5%),阑尾黏液囊肿3例(2.3%),盲肠或回肠末端腺癌25例(19.4%),肠套叠8例(6.2%),回肠末端淋巴瘤3例(2.3%),Crohn 病1例(0.78%),回盲部结核1例(0.78%),回盲部结石3例(2.3%),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内镜、病理或治疗后复查证实.结论回盲区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区,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有良好的发现效果,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万蕾;宋奕宁;陈丽君;马小舟;舒京敏;甘丽云;强沁晨;张颖;单诗山;李建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内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多发性胃石1例

    患者女,47岁,主诉上腹胀痛不适1周入院.经胃镜示:胃石三个,直径分别为5cm、3cm、3cm,结石成团块状,表面灰黄色,胃角可见一约直径1cm溃疡面,表面附灰白苔,周边黏膜充血,水肿.

    作者:赵永录;王蕾;黄桂芹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声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瘤颈外-椎动脉旁路重建术后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病人资料 10例患者,术前均经MRA确诊,为胸主动脉瘤(Stanford B)型.手术位于DSA室,行全麻.取左锁骨上横切口,显路颈外动脉,到右侧大隐静脉搏长约15cm,远心端与左颈外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左椎动脉端侧吻合.

    作者:张波;赵宝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仿真显示研究

    目的探讨CT仿真(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喂以高脂饲料3个月,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其主动脉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CTVE重建,将影像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75%、71.43%、28.57%、31.25%、73.33%和66.67%.CTVE检查与病理检查之间具有相关性(rs=0.327, P<0.05).结论 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具有形象直观和无创伤性的优点,可作为其他诊断方法的补充.

    作者:詹松华;毛新清;杨振燕;郑少强;张蕾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之比较

    目的比较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不同.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组,对38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非杓型组24h SBP、24h DBP、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IVS、PW、LVM、LVMI、LAD、A、ATVI、A/E显著增加,而FS、ESV显著降低.结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显著高于杓型组,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减退(LVDF)比杓型组更严重.

    作者:皮林;华琦;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B超诊断胎儿多囊肾1例

    孕妇,26岁,孕36周,孕2产1.外院B超诊断为胎儿十二指肠闭锁.我院B超显示:宫内单胎妊娠,胎儿颅骨光环存在,双顶径89mm,脊柱排列整齐,连续好,股骨长径65mm,心率142bpm,律齐,于胎儿腹腔内右肾区,未见正常右肾形,探及两个大小相似约25mm×24mm×20mm的囊性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见图);左肾轮廓清楚,形态体积增大,大小约65mm×35mm×34mm,肾实质回声增强,集合系统光点清晰,胎儿右枕位.羊水厚约12mm.胎盘三级早期,位于子宫后壁.B超诊断:①单胎晚期妊娠合并胎儿双肾多囊肾.②羊水过少.

    作者:欧阳贞红;王平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MR诊断巨脑回畸形1例

    患儿女,13岁,维吾尔族.患儿于7岁时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每次约1~2min,有时一天发作十几次,近来出现言语不清,走路不稳,智力低下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表情淡漠,言语不清,流涎,行走不稳,智力障碍,不能配合做查体.出生第9天,因高热就诊当地县医院,诊断:脑膜炎.经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家族无近亲结婚史.头颅MR检查:(图1~3)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正中线无偏斜.双侧外侧裂池增宽、变浅,双侧顶叶及双侧枕叶脑回巨大,脑表面光滑、平坦,脑沟消失.双侧顶、枕叶脑皮质较厚,脑白质较少,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中度扩大,第五、六脑室形成.

    作者:王鑫;傅明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是指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6~8h内,由于此时缺血的细胞尚处于可逆性阶段,动脉局部溶栓可以迅速起效,及时恢复血流能获得临床上完全治愈的好效果.常规CT及常规MRI虽然可以诊断一部分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但它们不能显示闭塞部位脑组织的灌注情况,也不能显示脑血流侧支循环,提供缺血脑组织的病理信息很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溶栓治疗.以下着重介绍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影像检查技术.

    作者:赵殿江;张在人;刘白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皮样囊肿19例,均行MRI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与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可分为三型:1型单纯囊肿型(4例),皮样囊肿呈椭圆形均质等T1长T2信号囊肿,境界清楚,包膜完整;2型黑白型(4例) 皮样囊肿有分层,在T1WI与T2WI上呈现为上下两层截然不同的黑白相反信号,边缘锐利,有完整包膜;3型混杂信号囊肿型(11例),皮样囊肿含脂肪成分,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混杂信号囊性肿块,部分呈哑铃形骑跨眶壁上,位于眶内外;部分囊肿引起眶骨壁骨质吸收,境界较不清.结论 MRI可以准确而清楚地显示眼眶皮样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作者:王宏;吕剑;边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