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诊断

周根泉;张悦萍;张贵祥;马金忠;汪守中;胡运胜;诸慧铭;陈丽萍

关键词: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撕裂,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撕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ACL撕裂和20例ACL正常病例的膝关节MRI资料进行分析,对ACL的形态特征、走行、信号强度以及ACL撕裂的伴随征象均作了观察与分析,并判断有无ACL撕裂.结果 MRI诊断ACL完全性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95%和93%.MRI诊断ACL部分性撕裂与手术、关节镜完全符合4例,1例诊断为完全性撕裂,2例假阴性.ACL撕裂的伴随征象主要有胫骨平台骨折,骨挫伤,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PCL曲度异常,胫骨前移或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等.结论 MRI诊断急性完全性ACL撕裂的准确性均较高,对于慢性或部分性撕裂,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右下腹疼痛或包块为主诉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29例回盲区病变中急性阑尾炎65例(50.4%),急性阑尾炎并周围脓肿20例(15.5%),阑尾黏液囊肿3例(2.3%),盲肠或回肠末端腺癌25例(19.4%),肠套叠8例(6.2%),回肠末端淋巴瘤3例(2.3%),Crohn 病1例(0.78%),回盲部结核1例(0.78%),回盲部结石3例(2.3%),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内镜、病理或治疗后复查证实.结论回盲区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区,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有良好的发现效果,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万蕾;宋奕宁;陈丽君;马小舟;舒京敏;甘丽云;强沁晨;张颖;单诗山;李建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彩超诊断成人肝间叶性错构瘤伴局部恶变1例

    患者女,38岁.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呈间歇性发作,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其他部位放射痛.外科情况:右上腹饱满,腹式呼吸存在,肝脏于右侧脐水平线以下1cm、左肋缘下5cm可触及,质硬,边钝,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度差,轻度叩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未闻及血管性杂音.

    作者:刘倚河;郑玉凤;张蓉;刘舜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输尿管结石继发肾盂破裂1例

    患者男,45岁.左侧腰腹部阵发性绞痛4天,伴恶心、呕吐,两天前疼痛转移至左下腹及左臀部.查体:左肾区叩痛,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腹部平片,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有结石阴影.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左肾下极造影剂漏出.

    作者:马聪敏;王淑梅;南俊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是指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6~8h内,由于此时缺血的细胞尚处于可逆性阶段,动脉局部溶栓可以迅速起效,及时恢复血流能获得临床上完全治愈的好效果.常规CT及常规MRI虽然可以诊断一部分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但它们不能显示闭塞部位脑组织的灌注情况,也不能显示脑血流侧支循环,提供缺血脑组织的病理信息很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溶栓治疗.以下着重介绍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影像检查技术.

    作者:赵殿江;张在人;刘白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337例初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24h PP<40mmHg;B组:40mmHg≤24h PP<50mmHg;C组:50mmHg≤24h PP<60mmHg;D组:24h PP≥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3组,Ⅰ组:40≤年龄<50岁;Ⅱ组:50≤年龄<60岁;Ⅲ组:年龄≥60岁.结果动态脉压与年龄(r=0.423, P<0.01)、动脉僵硬度指数(r=0.670, P<0.01)、左室重量指数(r=0.277, P<0.01)和24h平均心率(r=-0.168, P<0.0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24h 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0.2mmHg vs 44.7±8.9mmHg, P<0.001和132.1±13.1mmHg vs 126.5±12.7mmHg, 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60岁以后,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力松;华琦;张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MR诊断巨脑回畸形1例

    患儿女,13岁,维吾尔族.患儿于7岁时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每次约1~2min,有时一天发作十几次,近来出现言语不清,走路不稳,智力低下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表情淡漠,言语不清,流涎,行走不稳,智力障碍,不能配合做查体.出生第9天,因高热就诊当地县医院,诊断:脑膜炎.经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家族无近亲结婚史.头颅MR检查:(图1~3)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正中线无偏斜.双侧外侧裂池增宽、变浅,双侧顶叶及双侧枕叶脑回巨大,脑表面光滑、平坦,脑沟消失.双侧顶、枕叶脑皮质较厚,脑白质较少,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中度扩大,第五、六脑室形成.

    作者:王鑫;傅明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组织强度曲线评价心梗病人左室局域舒张功能

    目的探索冠心病(CAD)患者左室舒张各期局部心肌组织强度特点及其评价左室局域舒张功能的可能性.方法对19例前壁心肌梗死病人(MI组)和28例正常对照者(NOR组)的左室心肌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尖二腔动态图像,应用组织强度曲线(TIC)描记技术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同步组织强度曲线,测量等容舒张期(IR)、快速充盈期(RF)、缓慢充盈期(SF)、心房收缩期(AC)局部心肌组织强度值(TI)及强度变化幅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OR组在整个舒张期24/28(85.71%)例的 TI自心尖至心底呈负值增大梯度变化;MI组该规律消失,梗死节段组织强度负值明显增大.IR期:NOR组141/224(62.95%)节段由向上波群组成,TI值为-38.07±2.52dB;MI组多为水平或向下波群,TI为-46.23±2.31dB,向上波群仅有49/152(32.24%)节段,两组相比,P<0.01. RF期:NOR组为快速向上波群, 组织强度负值在心尖较小,在心底较大;MI组波群近于水平,组织强度负值在心尖较大,在心底较小,与NOR组各节段相比,P<0.05~P<0.001. SF期:NOR组水平或向下波群有167/224(74.51%)节段;MI组水平或向下波群有67/152(44.08%)节段, 两组相比P<0.05.AC期:NOR组多为向上波群,TI负值较小(-38.00±2.78dB);MI组多为向下波群,梗死节段负值较大(-45.37±0.14dB),两组相比P<0.05. 结论局部心肌梗死导致整个舒张期组织强度异常.组织强度能敏感、直观地无创定量评价局部心肌舒张功能异常,对早期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阐明心室重构可能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世宏;王金锐;刘志跃;秦林金;陈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彩超、螺旋CT和MRI诊断脾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者男,42岁.体胖,平素健康,无任何不适.体检超声所见:于左肾前内上方、胰尾外侧、脾区可见一9.1cm×9.0cm×5.7cm高回声团块影,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部为中等稍强回声,均匀,脾脏形态失常,脾下极圆隆.CDFI检查:周边及内部均可见点状、短条状彩色血流显示,分布不均,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为连续低速的静脉血流频谱信号.彩超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提示海绵状血管瘤)(图1).

    作者:梁会泽;周环宇;刘爽;于新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原发骨内型肋骨包虫病1例

    患者男,37岁.因右肩部肿块伴疼痛20余天,在当地医院经抗炎止痛治疗减轻,但包块未见缩小,由我院门诊于2002年6月12日收入胸外科.查体:右胸背肩肋内侧有约10cm×5cm×4cm包块,局部无红肿及波动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84×109/L,E 4.92%.包虫试验:吸光度值测定EgcF抗体O(+),EgB抗体O(+),Egp抗体O(+),EMⅡO(-);金标法EgcF抗体O(+),EgB抗体O(+),Egp抗体O(-),EMⅡ抗体O(+).

    作者:孙绪荣;刘文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Caroli病的CT诊断(附7例分析)

    目的探讨Caroli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aroli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Caroli病Ⅰ型1例,CT表现为肝右叶近肝门区肝内胆管呈囊状扩张,伴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无肝硬化、脾肿大和门脉高压.Caroli病Ⅱ型6例,CT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呈囊状或柱状扩张,并沿胆管走行分布;均合并有肝硬化、脾肿大及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合并胆管结石5例、肝脓肿1例、腹水1例.结论 CT对Caroli病的诊断及明确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作者:宛四海;傅森林;曾令国;李丛福;杨禹;王余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之比较

    目的比较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不同.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组,对38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非杓型组24h SBP、24h DBP、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IVS、PW、LVM、LVMI、LAD、A、ATVI、A/E显著增加,而FS、ESV显著降低.结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显著高于杓型组,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减退(LVDF)比杓型组更严重.

    作者:皮林;华琦;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探讨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以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29.8%,44.4%,62.5%,75%.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5mm为标准,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5%,85.5%,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50%.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作者:李彩英;刘明;彰俊杰;李如迅;许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与其放射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初诊患者54例,均采用放射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前、放疗中(20Gy时)的血供情况,并定期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灶的消退程度和速度.结果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改善情况与病灶消退程度和近期疗效呈正相关(P<0.05);与其本身的大小呈负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情况的监测,有可能作为初步预测放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悦;郑剑霄;陈孝岳;曾辉;邹如海;熊永红;胡建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经颅彩色多普勒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价

    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测,旨在为今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长期随访观察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夏利;刘良东;钟红;王启弘;张小征;林利;周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正常人肾功能的评估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对正常肾脏肾功能评价的作用.方法 15名正常志愿者,三天内行血清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测定及肾脏动态增强MRI检查.肾脏功能分析为在动态增强MR影像上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各肾皮质及髓质的信号强度,绘出各部位平均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记录皮质、髓质的平均峰值及峰值/达峰时间比,研究这些参数与Scr及BUN的相关性.结果皮质信号峰值及髓质信号峰值与Scr呈显著线性相关(P<0.001, r=-0.78, r=-0.76).结论动态增强MRI作为评估正常肾脏灌注及肾小管浓缩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综合反映肾脏结构及功能.

    作者:冯逢;孟薇;苏颖;金征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声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瘤颈外-椎动脉旁路重建术后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病人资料 10例患者,术前均经MRA确诊,为胸主动脉瘤(Stanford B)型.手术位于DSA室,行全麻.取左锁骨上横切口,显路颈外动脉,到右侧大隐静脉搏长约15cm,远心端与左颈外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左椎动脉端侧吻合.

    作者:张波;赵宝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特殊类型胆囊炎声像图表现1例报告

    患者女,30岁.右上腹部疼痛20天,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1天,急诊入院.急诊超声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9.4cm×4.4cm,囊壁增厚,以颈部为明显,壁肌层呈低回声改变.囊内见2枚大小约0.5cm×0.6cm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并见有多条盘曲的条索状回声,体表压之有飘浮感(见图),超声墨菲征(+).胆总管内径0.8cm,下端见一0.6cm×0.7cm强回声团,后伴声影.

    作者:陈坤赞;郭素贞;李海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肾脏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科与泌尿内科合作,对482例原因不明的蛋白尿、血尿及肾衰竭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彤迪;李涛;王建荣;傅淑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PQ 2000 螺旋CT有效层厚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

    目的介绍螺旋CT中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并根据各种扫描条件下获得的有效层厚数据为临床扫描提供适当的扫描条件,获得比较好的CT图像.方法用PQ 2000CT中对有效层厚有影响的扫描条件进行组合,分别扫描层厚测量水模,利用随机提供的有效层厚测量程序计算出有效层厚.结果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主要有层厚和螺距,螺旋插入算法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在薄层扫描时,螺距对有效层厚的影响更大,2mm扫描螺距为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35%;4mm扫描螺距为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50%.结论根据诊断的需要,在选择不同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螺距和重建间隔,以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和更好的图像后处理效果.

    作者:卢东生;李铁一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中心型桥脑溶解2例

    例1,男,14岁,因厌食、乏力2年,双下肢瘫痪、语言不清、吞咽呛咳1周就诊,临床拟诊:①营养不良.②颅内占位性病变.MRI平扫示桥脑上部中央圆形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示无强化,诊断为中心型脑桥溶解.

    作者:葛海兰;姜玉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