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傅明花
目的探讨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皮样囊肿19例,均行MRI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与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可分为三型:1型单纯囊肿型(4例),皮样囊肿呈椭圆形均质等T1长T2信号囊肿,境界清楚,包膜完整;2型黑白型(4例) 皮样囊肿有分层,在T1WI与T2WI上呈现为上下两层截然不同的黑白相反信号,边缘锐利,有完整包膜;3型混杂信号囊肿型(11例),皮样囊肿含脂肪成分,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混杂信号囊性肿块,部分呈哑铃形骑跨眶壁上,位于眶内外;部分囊肿引起眶骨壁骨质吸收,境界较不清.结论 MRI可以准确而清楚地显示眼眶皮样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作者:王宏;吕剑;边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后遗的MRI表现与妊娠时间及临床的关系.方法搜集33例HIE后遗病例,按早产儿及足月儿两组分析.结果①两组临床症状无差异,一般为运动障碍、智力障碍、视力异常或抽搐;②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MRI一般是脑室旁白质软化灶(PVL),足月儿多为PVL伴皮层损伤或仅皮层损伤;早产儿PVL程度较足月儿重;③两组运动障碍和智力落后均与脑白质减少程度相关;智力落后还与胼胝体发育不良程度相关.结论 HIE后遗改变与妊娠时间和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作者:范晓颖;蒋学祥;肖江喜;唐光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以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29.8%,44.4%,62.5%,75%.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5mm为标准,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5%,85.5%,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50%.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作者:李彩英;刘明;彰俊杰;李如迅;许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资料与方法1.1病人资料 10例患者,术前均经MRA确诊,为胸主动脉瘤(Stanford B)型.手术位于DSA室,行全麻.取左锁骨上横切口,显路颈外动脉,到右侧大隐静脉搏长约15cm,远心端与左颈外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左椎动脉端侧吻合.
作者:张波;赵宝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腹腔、盆腔和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 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结论 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腹腔、盆腔和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利于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制定,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葛雅丽;李科;郑敏文;魏梦琦;张劲松;赵海涛;宦怡;韩月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多层螺旋CT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在双层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双层螺旋CT又有本质的区别,在技术上是继螺旋CT后CT发展的又一技术上的突破.目前,CT市场上有四五家公司可以提供4层面螺旋CT.本文主要介绍多层CT的技术特点及各厂家采取的相应技术.
作者:钟朝晖;卢东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叶主动脉瓣畸形(BAV)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在四个部位检测42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的BAV患者(病例组1)、37例主动脉瓣狭窄的BAV患者(病例组 2)和40例年龄、体表面积、血压等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的升主动脉内径:瓣环、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升主动脉近端.结果病例组2升主动脉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近端内径大,其次为病例组1 (P<0.05~P<0.001).但病例组1中有一部分BAV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BAV常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发育异常,即先天性主动脉壁发育缺陷的不同表现形式.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杨军;唐力;陈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42岁.体胖,平素健康,无任何不适.体检超声所见:于左肾前内上方、胰尾外侧、脾区可见一9.1cm×9.0cm×5.7cm高回声团块影,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部为中等稍强回声,均匀,脾脏形态失常,脾下极圆隆.CDFI检查:周边及内部均可见点状、短条状彩色血流显示,分布不均,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为连续低速的静脉血流频谱信号.彩超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提示海绵状血管瘤)(图1).
作者:梁会泽;周环宇;刘爽;于新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对正常肾脏肾功能评价的作用.方法 15名正常志愿者,三天内行血清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测定及肾脏动态增强MRI检查.肾脏功能分析为在动态增强MR影像上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各肾皮质及髓质的信号强度,绘出各部位平均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记录皮质、髓质的平均峰值及峰值/达峰时间比,研究这些参数与Scr及BUN的相关性.结果皮质信号峰值及髓质信号峰值与Scr呈显著线性相关(P<0.001, r=-0.78, r=-0.76).结论动态增强MRI作为评估正常肾脏灌注及肾小管浓缩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综合反映肾脏结构及功能.
作者:冯逢;孟薇;苏颖;金征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肾脏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科与泌尿内科合作,对482例原因不明的蛋白尿、血尿及肾衰竭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彤迪;李涛;王建荣;傅淑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小肠蚕茧式包裹症是一种罕见的小肠疾病,其病因尚未定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而就诊.X线表现为小肠互相重叠呈团状,拧麻花状,加压不分离,呈整体性移动,邻近肠管可扩张或移位.作者遇到2例经临床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魏俊友;王福翔;张延林;温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提高超声鉴别诊断能力及探讨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宽频带技术,对51例(58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声像图表现,结合临床与病理学基础对照分析.结果 5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其中89%病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回声钙化斑;肿瘤内粗大穿行血管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连接.结论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可明确肿瘤发生部位、钙斑形成及穿行血流,对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继发性浑浊等特异性改变提出早期鉴别诊断依据;简述其超声物理特征与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
作者:赵仲民;同俊义;李令民;阎国珍;刘冀;肖琦;袁玉;王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MR表现,探讨低场MR对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和结核各50例的MRI资料.结果脊柱转移瘤和结核多累及胸椎及腰椎,两个部位无明显差异,颈椎累及少见. MR信号呈多样化,椎体的信号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的改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无明显意义,GRE T2WI序列显示两种病变都很敏感.结论 SE T1WI、T2WI和GRE T2WI对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信号变化显示很敏感,结合病变的形态改变,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邻软组织,能对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任转琴;王西惠;王景安;齐秋绪;苟晓光;殷艳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32岁,反复癫痫发作两年.一周前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流涎,言语迟缓而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表情淡漠,步态自如,反应迟钝,言语欠流畅,右面部肌肉时有不自主短暂小抽搐,口角轻度向右侧歪斜.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心肺及肝脾无异常,无高血压史.
作者:黄志勤;李昕生;时维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53岁.发现双小腿跟腱处肿块8年,逐渐增大,有酸胀感,无发热,有高脂饮食习惯,无外伤史.检查:无肥胖体征,双小腿跟腱处增粗,局部无红肿,皮肤粗糙,无皮疹和结节;可触及质地偏硬的肿块,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有轻压痛.
作者:郭瑜林;储继志;邹旭彤;王月珍;颜龙娣;徐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29岁,因反复头晕,伴时有视物旋转3个月,近3天加重并出现右上肢麻木,语言障碍而入院.查体:双上肢血压测不到,桡动脉未触及搏动,混合性失语,右颈部闻及明显动脉血管杂音,并向锁骨下、右上臂内侧传导.头颅CT:左侧颞叶脑梗.彩超检查显示左右侧颈总动脉全程至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管腔明显变细,管壁回声增强、僵硬、无搏动,内膜粗糙且不规则增厚,管壁厚度分别为3.8mm和3.2mm,管径窄处分别为1.5mm和1.8mm,彩色血流示其血流束变细,流速明显减低,呈低速低阻血流频谱(如图).
作者:张蓉;刘倚河;郑玉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生理性舒张功能减退与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鉴别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3460例不同年龄和心率健康人的二尖瓣血流频谱,其中男1413例,女2047例,年龄16~97岁,按年龄分为16~、30~、40~、50~、60~、>70岁共6组,每组再根据心率分为50~、60~、70~、80~、90~次/分共5组. 结果随年龄增长,舒张早期血流(E波)的峰值流速(EPFV)减慢(P=0.000<0.01);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速(APFV)加快(P=0.000<0.01),E/A比值下降(P=0.000<0.01).随心率加快,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速(APFV)加快(P=0.000<0.01),E/A比值下降(P=0.000<0.01).建立年龄和心率综合分析的量表.结论年龄和心率是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在诊断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时必须予以考虑.
作者:华琦;张建;高敬;陈海翎;皮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aroli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aroli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Caroli病Ⅰ型1例,CT表现为肝右叶近肝门区肝内胆管呈囊状扩张,伴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无肝硬化、脾肿大和门脉高压.Caroli病Ⅱ型6例,CT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呈囊状或柱状扩张,并沿胆管走行分布;均合并有肝硬化、脾肿大及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合并胆管结石5例、肝脓肿1例、腹水1例.结论 CT对Caroli病的诊断及明确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作者:宛四海;傅森林;曾令国;李丛福;杨禹;王余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将微波天线直接插入人体肝脏肿瘤,产生凝固坏死(PMCT).评价该方法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SE-8M微波治疗仪(频率2450MHz)对32例患者的51个肝癌结节进行微波凝固治疗,并用Levovist(利声显)超声造影、3-D US和实验室检查等观察疗效.结果微波凝固治疗后,Levovist造影显示肿瘤内血流消失或明显减少,32例中有20例原发性肝癌,其中16例AFP明显下降,一例下降近3万单位,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较满意.结论 PMCT可使肿瘤留置固化、原位灭活,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供选择的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将肿瘤内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主要目标,可提高疗效;Levovist造影观察PMCT前后肝脏肿瘤内血流的变化应当作为判断 PMCT疗效的金标准;3-D US成像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凝固区形态,准确测量凝固区体积,客观评价疗效.
作者:邓学东;沈延政;黄敏;严禹;孙勤;周轶群;徐颖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是指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6~8h内,由于此时缺血的细胞尚处于可逆性阶段,动脉局部溶栓可以迅速起效,及时恢复血流能获得临床上完全治愈的好效果.常规CT及常规MRI虽然可以诊断一部分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但它们不能显示闭塞部位脑组织的灌注情况,也不能显示脑血流侧支循环,提供缺血脑组织的病理信息很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溶栓治疗.以下着重介绍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影像检查技术.
作者:赵殿江;张在人;刘白鹭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