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龙彬
患者男,45岁.左侧腰腹部阵发性绞痛4天,伴恶心、呕吐,两天前疼痛转移至左下腹及左臀部.查体:左肾区叩痛,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腹部平片,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有结石阴影.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左肾下极造影剂漏出.
作者:马聪敏;王淑梅;南俊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是指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6~8h内,由于此时缺血的细胞尚处于可逆性阶段,动脉局部溶栓可以迅速起效,及时恢复血流能获得临床上完全治愈的好效果.常规CT及常规MRI虽然可以诊断一部分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但它们不能显示闭塞部位脑组织的灌注情况,也不能显示脑血流侧支循环,提供缺血脑组织的病理信息很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溶栓治疗.以下着重介绍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影像检查技术.
作者:赵殿江;张在人;刘白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将微波天线直接插入人体肝脏肿瘤,产生凝固坏死(PMCT).评价该方法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SE-8M微波治疗仪(频率2450MHz)对32例患者的51个肝癌结节进行微波凝固治疗,并用Levovist(利声显)超声造影、3-D US和实验室检查等观察疗效.结果微波凝固治疗后,Levovist造影显示肿瘤内血流消失或明显减少,32例中有20例原发性肝癌,其中16例AFP明显下降,一例下降近3万单位,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较满意.结论 PMCT可使肿瘤留置固化、原位灭活,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供选择的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将肿瘤内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主要目标,可提高疗效;Levovist造影观察PMCT前后肝脏肿瘤内血流的变化应当作为判断 PMCT疗效的金标准;3-D US成像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凝固区形态,准确测量凝固区体积,客观评价疗效.
作者:邓学东;沈延政;黄敏;严禹;孙勤;周轶群;徐颖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后遗的MRI表现与妊娠时间及临床的关系.方法搜集33例HIE后遗病例,按早产儿及足月儿两组分析.结果①两组临床症状无差异,一般为运动障碍、智力障碍、视力异常或抽搐;②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MRI一般是脑室旁白质软化灶(PVL),足月儿多为PVL伴皮层损伤或仅皮层损伤;早产儿PVL程度较足月儿重;③两组运动障碍和智力落后均与脑白质减少程度相关;智力落后还与胼胝体发育不良程度相关.结论 HIE后遗改变与妊娠时间和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作者:范晓颖;蒋学祥;肖江喜;唐光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本文分析我院19例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评价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19例结肠恶性肿瘤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并手术后病理证实.男11例,女8例,年龄20~72岁,平均43岁.
作者:雷进;段扬;王峰;马晓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30岁.右上腹部疼痛20天,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1天,急诊入院.急诊超声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9.4cm×4.4cm,囊壁增厚,以颈部为明显,壁肌层呈低回声改变.囊内见2枚大小约0.5cm×0.6cm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并见有多条盘曲的条索状回声,体表压之有飘浮感(见图),超声墨菲征(+).胆总管内径0.8cm,下端见一0.6cm×0.7cm强回声团,后伴声影.
作者:陈坤赞;郭素贞;李海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42岁.体胖,平素健康,无任何不适.体检超声所见:于左肾前内上方、胰尾外侧、脾区可见一9.1cm×9.0cm×5.7cm高回声团块影,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部为中等稍强回声,均匀,脾脏形态失常,脾下极圆隆.CDFI检查:周边及内部均可见点状、短条状彩色血流显示,分布不均,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为连续低速的静脉血流频谱信号.彩超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提示海绵状血管瘤)(图1).
作者:梁会泽;周环宇;刘爽;于新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资料与方法1.1病人资料 10例患者,术前均经MRA确诊,为胸主动脉瘤(Stanford B)型.手术位于DSA室,行全麻.取左锁骨上横切口,显路颈外动脉,到右侧大隐静脉搏长约15cm,远心端与左颈外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左椎动脉端侧吻合.
作者:张波;赵宝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脑神经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ion emissition tomography, 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fMRI为临床MR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近年来很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fMRI相关研究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郝晶;李坤成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与其放射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初诊患者54例,均采用放射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前、放疗中(20Gy时)的血供情况,并定期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灶的消退程度和速度.结果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改善情况与病灶消退程度和近期疗效呈正相关(P<0.05);与其本身的大小呈负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情况的监测,有可能作为初步预测放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悦;郑剑霄;陈孝岳;曾辉;邹如海;熊永红;胡建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337例初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24h PP<40mmHg;B组:40mmHg≤24h PP<50mmHg;C组:50mmHg≤24h PP<60mmHg;D组:24h PP≥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3组,Ⅰ组:40≤年龄<50岁;Ⅱ组:50≤年龄<60岁;Ⅲ组:年龄≥60岁.结果动态脉压与年龄(r=0.423, P<0.01)、动脉僵硬度指数(r=0.670, P<0.01)、左室重量指数(r=0.277, P<0.01)和24h平均心率(r=-0.168, P<0.0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24h 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0.2mmHg vs 44.7±8.9mmHg, P<0.001和132.1±13.1mmHg vs 126.5±12.7mmHg, 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60岁以后,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力松;华琦;张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三维磁共振波谱成像(three-dimensional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3D MRSI)检查前列腺的可行性并初步评价在MRI基础上联合应用3D MRSI对鉴别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外周带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22例疑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行MRI和3D MRSI检查.将3D MRSI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1例完成了前列腺3D MRSI检查.1例患者因既往曾行直肠肛门手术而无法置入直肠内线圈致使检查不能完成.6例患者获得41处病理结果,其中21处为前列腺癌,14处为前列腺增生,6处为正常外周带.计算3D MRSI中相应位置的[胆碱(choline)+肌酸(creatine)]/枸椽酸盐(citrate)的比值,发现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 (choline+creatine)/citrate值较小(0.51±0.17和0.60±0.21),而前列腺癌的(choline+creatine)/citrate值较大(1.98±0.95).结论 3D MRSI检查对于多数前列腺疾病患者是可行的,可得到有诊断意义的波谱信息.与病理对照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3D MRSI有助于鉴别肿瘤与其他疾病,与MRI结合能直观地显示肿瘤的范围.
作者:王霄英;周良平;蒋学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叶主动脉瓣畸形(BAV)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在四个部位检测42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的BAV患者(病例组1)、37例主动脉瓣狭窄的BAV患者(病例组 2)和40例年龄、体表面积、血压等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的升主动脉内径:瓣环、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升主动脉近端.结果病例组2升主动脉瓦氏窦、主动脉上嵴及近端内径大,其次为病例组1 (P<0.05~P<0.001).但病例组1中有一部分BAV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BAV常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发育异常,即先天性主动脉壁发育缺陷的不同表现形式.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杨军;唐力;陈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超声组织定征(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UTC)是指探讨超声表现和组织声学特性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它除能观察脏器的大小、运动、相邻结构等变化外,还可以了解相关的组织细微病理改变,是目前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临床应用价值很大.
作者:李鑫;王亚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仿真(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喂以高脂饲料3个月,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其主动脉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CTVE重建,将影像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75%、71.43%、28.57%、31.25%、73.33%和66.67%.CTVE检查与病理检查之间具有相关性(rs=0.327, P<0.05).结论 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具有形象直观和无创伤性的优点,可作为其他诊断方法的补充.
作者:詹松华;毛新清;杨振燕;郑少强;张蕾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以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29.8%,44.4%,62.5%,75%.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5mm为标准,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5%,85.5%,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50%.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作者:李彩英;刘明;彰俊杰;李如迅;许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讨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出血的方法和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治疗的27例患者的出血部位、损伤血管,典型造影表现、栓塞材料、栓塞部位及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均完全治愈,无组织器官坏死等并发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经导管超选择栓塞治疗创伤性出血简便易行,疗效肯定.
作者:孙增涛;刘作勤;周存升;唐军;顾可峰;王振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多层螺旋CT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在双层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双层螺旋CT又有本质的区别,在技术上是继螺旋CT后CT发展的又一技术上的突破.目前,CT市场上有四五家公司可以提供4层面螺旋CT.本文主要介绍多层CT的技术特点及各厂家采取的相应技术.
作者:钟朝晖;卢东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淋巴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恶性淋巴瘤CT和临床资料. 结果主要CT表现为:①起自一侧鼻前庭或鼻腔前部,范围广;累及单或双侧鼻腔.②骨质破坏轻微局限,主要发生于鼻中隔中下部、上颌窦内壁上份和中下鼻甲等处.③病变同侧副鼻窦易同时累及,以上颌窦明显,表现为均匀软组织或沿壁生长而中央残留气腔.④易向邻近结构蔓延,包括对侧鼻腔、鼻翼、面部、咽旁及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等. 结论 CT扫描能提示诊断,并显示鼻腔恶性淋巴瘤侵犯范围及程度.
作者:严敏;罗天友;史斌;石军;何小勇;刘云晻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提高超声鉴别诊断能力及探讨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宽频带技术,对51例(58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声像图表现,结合临床与病理学基础对照分析.结果 5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其中89%病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回声钙化斑;肿瘤内粗大穿行血管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连接.结论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可明确肿瘤发生部位、钙斑形成及穿行血流,对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继发性浑浊等特异性改变提出早期鉴别诊断依据;简述其超声物理特征与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
作者:赵仲民;同俊义;李令民;阎国珍;刘冀;肖琦;袁玉;王君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