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

王亚芬;张象贤;龚辉;徐浩仁

关键词:高血压, 血管超声, 内皮细胞功能
摘要:目的  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病(CH)患者的肱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方法  采用超声显像法对44例EH患者和22例正常组肱动脉测定,静息状态下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反应性充血时的内径及血流速度,和舌下含服0.3mg硝酸甘油后5min测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EH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反应性充血时的肱动脉血流速度EH组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服药后诱发血管扩张内径百分变化率EH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H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硝酸甘油诱发的扩血管反应也有所下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局限性骨脓肿1例

    患者 女,20岁,系我院女战士,由于一次劳动不慎把左踝关节扭伤后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体检:体温36.8℃,左膝下10cm处皮肤表面有1.5cm×1.8cm近似圆形结痂现象,据患者口述,10年前一次不慎摔倒在煤堆中所致,左胫骨上段无压痛。X线检查:左踝关节摄片所见,除软组织肿胀外,骨质结构、形态、密度均未见有异常,由于当时怀疑有胫骨撕脱性骨折,所以加摄带膝关节平片,结果发现胫骨结节下5cm处在胫骨中央有一个接近髓腔密度与骨干长轴不平行的椭圆形阴影,其内无骨嵴伸入,面积约有2.8cm×2.0cm,病灶边缘似有钙化,钙化带与正常骨质间分界明显,结合透视多角度转动病人,病灶均无变化,从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应首先考虑为外伤所致髓腔内出血引起钙化,钙化带与周围境界清晰,但影像表现又与骨脓肿影像表现有相似之处,亦不排除骨脓肿的可能,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又跟踪手术及病理。手术及病理所见:左胫骨下9cm处约有2.3cm×1.6cm大小骨质破坏区,边缘有一层环形钙化带,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欠佳,周围软组织无肿胀,其内颜色为暗褐色,病理所见,部分骨质变性,骨纤维骨化不全,间质充有血窦,纤维组织化生,诊断左胫骨局限性骨脓肿。  讨论 慢性局限性骨脓肿,临床症状轻微,主要以疼痛为主,呈现阵发性,夜间加重,病变常发生于骨干骺端,病灶一般居中或偏于一侧,边缘常有硬化带,与骨间质无明确界限,此例患者钙化带与骨质分界清晰,与外伤所至髓腔内出血引起的钙盐沉积影像相似,正是这点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骨脓肿破坏区长轴与骨干平行,骨外形一般改变,很少有骨膜反映和死骨,如破坏区涉及骨的边缘或皮质时,临近可见到条状骨膜反应,偶见死骨。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骨样骨瘤鉴别,后者病变常位于骨的边缘或皮质部分,常引起骨皮质增生硬化。

    作者:谷景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肿瘤MRI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

    胰腺肿瘤临床症状隐匿或表现突出,病灶的检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RI在胰腺的应用一直受到较大限制,普遍认为不如CT,然而近年内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MRI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优势逐渐凸现[1-4],本文就胰腺肿瘤的MRI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 MRI技术进展  改进MRI技术的宗旨是更好地显示胰腺的解剖细节、获得肿瘤与胰腺的良好对比、反映肿瘤内部质地和血液动力学特征等,从而提高肿瘤检出率及定性诊断准确率,进而估价其侵袭性。1.1 平扫MRI技术 胰腺MRI检查以具备快扫成像能力的高场MR仪(1.0T以上)为宜[5]。扫描层厚应控制在5mm以下,成像平面尽量与胰腺的长轴相平行(斜横断面),有助于显示胰腺的各个部分[6]。好使用上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能提高图像的信噪比[7,8]。也有研究将表面线圈放入十二指肠内作腔内MRI,帮助显示胰头部肿瘤及周围血管的受累[9]。  MRI扫描序列多达几十种,扫描参数又有很大的调节范围,合理有效地选择佳序列和参数至关重要。平扫T1加权像(T1WI),不管是使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还是使用梯度回波序列,联用脂肪抑制(fat saturation; FS)的突出作用已得到公认[5,6],能使胰腺组织的信号强度更高,与胰腺周围组织和低信号的肿瘤对比更好。近年内更倾向于采用快扫的FS梯度回波序列,并采用高矩阵(256×512)做T1WI[1-4,8,10],如扰相梯度回波成像(spoiled gradient-recalled imaging;SPGR)和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ast low angle shot,FLASH)等,其优点是数据采集时间大大缩短,一次屏气可扫描整个胰腺,运动伪影得到明显控制,并可用于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胰腺及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实质内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患者男,50岁,因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1年,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及视物模糊2个月入院。体检:右眼外展活动障碍,左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伸舌偏右,左侧肢体肌力Ⅲ级,病理征阳性。CT平扫:右额、颞叶深部见5.9cm×5.5cm×6.0cm大小占位病变,CT值21~40HU,中央密度较低,边缘不规则,左前缘见点状致密钙化灶,瘤周见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右侧脑室前角及第三脑室受压变窄(图1)。CT诊断:右额颞叶恶性胶质瘤,不除外转移瘤。全身同位素骨扫描及胸片未见异常,腹、盆腔B超未见异常。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右额颞叶深部,质韧,和周围脑组织黏连紧,血供丰富,主要供血来自大脑中动脉额颞支,肿瘤内含有黏稠黄色液状物。病理:瘤组织大部分坏死,残存瘤组织呈乳头状及腺样排列,乳头中央纤维组织及血管增生,乳头表面被覆立方和柱状上皮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手术病理诊断:右额颞叶脑实质内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

    作者:李建军;杨海鹰;王兆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EUS)、体表B超(US)、CT和E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0例经超声内镜(EUS)诊断的胰腺癌中具有手术病理诊断,又同期进行过以上各项检查的60例完整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EUS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0%,均高于US、CT和ERCP;EUS对胰腺癌TNM各期(T1~T4)的评价能力均高于US、CT和ERCP,分别达T1&T2=50%,T3=62%,T4=90%,总计达75%,对N因素的敏感性为46%,特异性为85%,也高于其他影像检查。结论 EUS联合US、CT及ERCP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TNM分期均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金震东;潘雪;李兆申;许国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界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超声观测

    目的 通过高分辨力超声,观测临界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是否受到损伤。 方法 对照组及临界高血压患者各10例,通过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评估血管内皮功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临界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5.49±3.78 vs 10.11±2.70,P<0.05),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14.86±4.73 vs 18.36±2.39,P>0.05),其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年龄、血糖、血脂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高分辨力超声可以早期观测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变。

    作者:阮骊韬;段云友;曹铁生;庄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参数比值超声监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速度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特点。 方法 分析1998年6月至1999年10月期间本院正常分娩的新生儿695例,其中正常体重新生儿500例,巨大儿147例,IUGR新生儿48例,分析妊娠期间双顶径/腹径、腹径/股骨长比例的变化趋势。 结果  胎儿双顶径/腹径比例巨大儿小,IUGR胎儿大,整个孕期呈下降趋势。腹径/股骨长比例巨大儿大,IUGR胎儿小。 结论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趋势表明,胎儿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胎儿腹径的增加占优势。

    作者:任芸芸;常才;张珏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左腹壁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 女,5岁。出生时即发现左腹壁肿块伴多颗皮肤结节,近3年来逐渐增大。体检:左腹壁自耻骨联合止肋弓可触及10cm×12cm大小的肿块,表面粗糙,质中无压痛,内以腹白线为界,外界欠清,皮面可见5颗隆起的结节。肿块穿刺:进针困难,穿刺感为软骨样组织,穿刺物检查未见异常。  CT检查:左腹壁明显增厚,可见一3.5cm×10.0cm×12.0cm大小混杂密度肿块,CT值50Hu左右,内中可见条片状、索条状病灶,并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位于皮下或突出于皮面,增强后病变不规则强化(图1),病变沿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间隙生长,边界欠清。  手术所见:左腹壁肿物向下侵及耻骨联合,向上累及肋弓,沿腹直肌前、后鞘以及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间隙生长,但不与肌肉粘连,向内侵及腹白线,外止腹内斜肌外缘内侧约3cm,在弓状线以上病变侵及腹膜。

    作者:吕桂坚;徐少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20例,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22.3±8.1mm,术中伸展直径为25.2±8.1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10~36mm。术后即刻观察:房缺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者12例,少许残余分流者8例;5例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0个月后消失。结论 经导管ASD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对于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张琦;赵宝珍;翁三川;孙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建立脑梗塞动物模型,为介入溶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10只杂种犬进行常温和加温到50℃后自体血凝块注入致急性脑梗塞形成,经导管脑动脉灌注溶栓,观察血管狭窄、阻塞和再通的情况。结果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1~4h血管再通率为91%。6~12 h溶栓占89%,12~24h溶栓为76%,总复通率占86%。加温至50℃组,1~4h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1.5%。6~12 h溶栓占20%,12~24h溶栓为5%,总复通率53.6%。结论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6h 之内溶栓速度快,溶栓时间与溶栓疗效呈正相关。

    作者:赵永生;赵峰;杨淑琴;杨海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疗效评价

    我院从1996年11月至1999年7月对30例肝癌病人进行85次穿刺治疗,笔者采用TAE+PEI治疗肝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本文30例原发性肝癌(HCC)均为男性,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8.5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血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癌结节直径3~9.5cm之间,无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肝动脉化疗栓塞(TAE):选择一侧股动脉区常规消毒后,切口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或肿瘤的供血动脉,抗癌药分别用超乳化碘油和明胶海绵细颗粒混合分次注入肿瘤区,TAE术后二周,行PEI治疗。多点不同角度注射无水乙醇(PEI):采用Cook公司,DFDN-20-150、DCHN-18-150穿刺活检针,根据病变的位置,决定病人采用仰卧位、俯卧位或侧位,CT扫描选择佳穿刺层面,测量穿刺角度和深度。常规消毒皮肤,用2%利多卡因4~5ml,采用多点不同角度注射无水乙醇(PEI),使无水乙醇在肿块内充分弥散(根据肿块半径大小,定注射剂量),每周1~2次,4~5次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使用单一TAE治疗。2 结果2.1  肿瘤大小的变化(图1~3) 30例病人中,肿块明显缩小(50%)8例,其中两例治疗前肿块为9.5cm×7.3cm大小,TAE+PEI治疗后肿块缩小为原1/3大小(33%),12例病人PEI仅治疗1~2次,经3、6、12个月分别复查肿块均无明显增大,有效率达100%。

    作者:何金泉;瞿键;刘含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癌CT征象探讨

    目的 对胰腺癌的CT征象进行探讨。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18例,其中胰头癌13例,胰体癌3例,胰尾癌2例,就其CT征象进行分析,同时又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远端癌4例,胰头部炎性肿块3例作为鉴别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型高分辨率CT机作增强前后扫描,对兴趣区作3~5mm薄层和动态扫描,并分别摄取动脉期及静脉期相。 结果 胰腺肿块呈低密度;胰头静脉弓扩大,胰后脂肪间隙模糊;肿块远端的胰腺组织不同程度稀疏、萎缩;肠系膜上动脉增粗;胆总管远端和主胰管远端间距分离;为胰腺癌较具特征的表现。 结论 高分辨率CT薄层和动态扫描是发现胰腺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庆康;蒋蕴毅;华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肝癌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小肝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其超声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自然组织谐波显像(NTHI)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57个小肝癌肿块图像。 结果 N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肿块内以低回声为主占37%,强回声为主占35%,等回声占7%,混合性回声占21%。CDFI血流检出率79%,肿块以少血供为主,瘤周主要为复合性血流或连续性血流,瘤内为搏动性血流或连续性血流或复合性血流。 结论 N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蓉;段云友;罗淑荣;赵柏山;程颜苓;袁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的选择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选择的关系。 方法 应用PTA及PTSA治疗BCS186例,术前应用彩色Doppler常规检查。选择内支架按以下要求:①内支架直径应超过下腔静脉病变远端扩张处直径1.0cm;②有下腔静脉血栓者,选择两组支架,一组压血栓,一组扩张病变;③为避免肝静脉开口受压,可选择改良血管内支架。 结果 收治的186例患者中,149例行PTA,48例行PTSA(包括11例PTA后复发者),11例患者有不同类型并发症,余患者随访1~10年疗效良好。 结论 依据BCS病变类型准确选择不同内支架疗效良好。

    作者:苏国强;苏静君;毛乾国;谢勇;张逢吉;孔凡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肿瘤-胰腺密度差的价值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27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胰腺密度差。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是48±8 HU、72±6 HU,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是125±18 HU、98±11 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73±21 HU、25±12 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 结论  动脉期可得到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鹏;文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巨大脂肪瘤伴腹白线疝1例

    患者女,47岁。腹部包块逐渐长大9年,极度长大伴腹胀1年。体检:腹部极度膨隆,耻骨联合平面至脐下腹部局限膨出,颈静脉及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增强CT扫描示腹腔巨大不规则脂肪密度(CT值-28Hu),肿块充填整个腹腔并侵及腹膜后腔,其内有多发粗细不等的分隔。左肾被推挤向前向右移位居腹主动脉前方(图1)。胃上移,小肠下移位于盆腔内。耻骨联合上方腹白线疝,疝囊内有脂肪、小肠(图2)。CT诊断:腹腔巨大脂肪瘤伴腹白线疝。手术所见:整个腹腔被多发大小不等分叶状脂肪团占据,大者如胎儿头,小的如拇指头大小。左肾被推移至腹主动脉前方。大部分小肠被推移至盆腔。空肠、结肠、左肾被脂肪瘤包裹。腹膜后及肠系膜亦有多个大水不等、包膜完整分叶状脂肪瘤,并有肿大淋巴结。切除脂肪团共7.0kg。病理诊断:腹腔多发性脂肪瘤。  讨论   原发腹腔巨大脂肪瘤少见,伴腹白线疝则极少见。本例CT征象典型,并为手术病理证实。原发腹腔脂肪肉瘤相对常见,就CT片征象而论,脂肪瘤应与其鉴别,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匀,即使分化程度很高的脂肪肉瘤,其CT值也高于正常的脂肪组织,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其他组织成分的缘故。腹白线疝多是腹白线发育不良加上巨大脂肪瘤逐渐长大,腹压进行性增高所造成。

    作者:涂国建;郭召友;刘共华;向桂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氯沙坦、福辛普利及硝苯地平控释剂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作用之比较

    目的 探讨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方法 8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氯沙坦50mg/d(L组,30例) 、福辛普利10mg/d(F组,28例) 和硝苯地平控释剂30mg/d(N组,29例), 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末及16周末诊所血压(CBP),心脏功能及左室心肌肥厚的逆转情况。结果 高血压病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L组18.2%、F组39.4%、N组43.8%。治疗4周后CBP均有显著性降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硝苯地平控释剂组作用显著。16周末各组总有效率均达85%以上。4周末各组左室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0.001)。16周末各组左室肥厚逆转,以福辛普利与氯沙坦组作用显著(P<0.05)。结论 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均能有效持续地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病早期的左室舒张功能损害。

    作者:华琦;XING Xiu-rong;邢绣荣;刘荣坤;何士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溶血1例

    患者女,18岁,发现心脏杂音18年,活动后心慌、乏力一年,于1998年11月16日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双期连续性机械样杂音,伴收缩期震颤,心率70次/分,律齐。Hb:12.9g/l,尿常规正常。心脏X线平片示肺血增多,主动脉结宽,肺动脉段凸,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1。心电图示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长10mm,直径5mm。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平均压17mmHg,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为2.02。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未闭(PDA)呈漏斗状,窄处直径7.5mm。  介入治疗: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送5F猪尾导管及6F端孔导管,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然后选用10/8mm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主动脉至肺动脉仍有少量残余分流,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封堵术后17h患者发热,体温37.6℃,皮肤及巩膜黄染,排酱油样小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9g/l,乳酸脱氢酶435.00Iu/l,尿胆素(+),尿酮体(+)。术后24h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少许左向右分流。考虑PDA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引起的急性溶血反应,对症治疗后溶血反应未见好转于封堵术后54h行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术,术中见PDA直径8mm,少量残余分流自封堵器的网眼中喷入肺动脉。术后1h小便颜色消失,出院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消失。  讨论 PDA封堵术后发生溶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应用Rashkind及弹簧栓子法已有报道,国外学者[1,2]等报道2例PDA双面伞封堵术后因残余分流而致严重溶血,1例由手术取出双面伞,结扎PDA痊愈;另1例加放第二个双面伞封闭残余分流后溶血消退。Tomita等[3]报道218例应用弹簧钢圈封堵PDA术后5例发生溶血。其中1例微量残余分流30天后溶血自行消退,3例分别在60、3、7天再行封堵术,1例14天行外科PDA结扎术。国内张智伟[4]及张卫泽[5]亦有相同报道。一般认为溶血与残余分流有关,通过封堵器的血流流速越快,越易发生机械性溶血。因此,我们认为预防封堵术后溶血关键是选择直径足够大的Amplatzer封堵器,消除残余分流。封堵器的直径应至少比所测PDA窄直径>2mm。

    作者:金敬琳;赵世华;蒋士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利声显在超声导向植入式微波留置固化治疗肝癌时的血管定位和疗效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在超声导向植入式微波留置固化治疗肝癌时,应用利声显作血管树定位和治疗后判断疗效的价值。 方法 28例肝癌,作44例次微波凝固治疗,治疗前应用利声显超声造影,显示肿瘤内血管树,以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治疗后再次利声显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内血流变化,判断疗效。 结果 44例次均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树主干,并以此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经复查随访肿瘤区内均未发现血流。 结论  以利声显超声造影显示的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可提高疗效。建议将利声显造影多普勒检查作为判断微波凝固治疗疗效的金标准。

    作者:沈延政;黄敏;严禹;邓学东;孙勤;周轶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螺旋CT对胰周小血管的显示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胰周小血管的正常和异常表现。 方法 对90例无胰腺及无胰周疾病、无门脉高压的患者和20例胰腺肿瘤的患者行螺旋CT双期扫描。横断面观测胰周小血管包括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胃结肠干 、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胃网膜右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的显示率,并测量其直径,将二者进行比较。 结果 ①两组胰周小血管显示率其P<0.05;两组平均直径比较:胰周小静脉P<0.05;②肿瘤组共显示扩张小静脉13支。 结论 ①正常胰周小血管直径有一定的正常值范围;②胰周小血管异常改变可帮助对胰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期。

    作者:李咏梅;张克随;罗天友;胡志华;石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前列腺炎的腺体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影象特点

    目的 探讨前列腺腺体动脉血流,及它们与前列腺炎症的组织学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检测前列腺腺体动脉。实验分为正常组25例,平均年龄32岁,前列腺炎组42例,平均年龄34.5岁。重点检测腺体的尿道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炎症组的尿道动脉收缩期大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I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的舒张期小流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直肠彩色多普勒可较好的显示前列腺腺体内动脉血流,特别是尿道动脉。为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作者:毛汛;单诗山;薛丽芳;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