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政;黄敏;严禹;邓学东;孙勤;周轶群
目的 探讨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的临床应用。方法 13名正常成人、5名临床疑有脑缺血患者和2名临床初诊为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动态CT脑血流测量。结果 正常脑灰质血流灌注量为59.3~96.8 ml*min-1*100g-1,平均76.2 ml*min-1*100g-1;正常脑白质血流灌注量为27.1~43.1ml*min-1*100g-1,平均33.9 ml*min-1*100g-1。5例临床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4例发现局部脑血流灌注量下降,1例见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增加。2例临床初诊继发性帕金森病中,1例见左侧壳核血流灌注量下降,1例双侧脑血流灌注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可以显示正常脑组织以及病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常规CT检查相结合可同时了解病变的形态学变化和功能变化。
作者:高培毅;林燕;张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特点。 方法 分析1998年6月至1999年10月期间本院正常分娩的新生儿695例,其中正常体重新生儿500例,巨大儿147例,IUGR新生儿48例,分析妊娠期间双顶径/腹径、腹径/股骨长比例的变化趋势。 结果 胎儿双顶径/腹径比例巨大儿小,IUGR胎儿大,整个孕期呈下降趋势。腹径/股骨长比例巨大儿大,IUGR胎儿小。 结论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趋势表明,胎儿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胎儿腹径的增加占优势。
作者:任芸芸;常才;张珏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建立脑梗塞动物模型,为介入溶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10只杂种犬进行常温和加温到50℃后自体血凝块注入致急性脑梗塞形成,经导管脑动脉灌注溶栓,观察血管狭窄、阻塞和再通的情况。结果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1~4h血管再通率为91%。6~12 h溶栓占89%,12~24h溶栓为76%,总复通率占86%。加温至50℃组,1~4h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1.5%。6~12 h溶栓占20%,12~24h溶栓为5%,总复通率53.6%。结论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6h 之内溶栓速度快,溶栓时间与溶栓疗效呈正相关。
作者:赵永生;赵峰;杨淑琴;杨海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声显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IMCE)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患者于CABG前后行IMCE检查,分析利声显输注和递增触发时的心肌多普勒信号并描绘时间-强度曲线,测量平台期心肌显影强度A、曲线上升平均斜率β以及A*β乘积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CABG术及IMCE检查,CABG术后A、β及A*β值均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MCE为无创性评价CABG的疗效提供了简便、安全和可靠的新途径。
作者:赵静;张运;季晓平;张薇;张梅;葛志明;胡燕燕;钟明;李秀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7岁。腹部包块逐渐长大9年,极度长大伴腹胀1年。体检:腹部极度膨隆,耻骨联合平面至脐下腹部局限膨出,颈静脉及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增强CT扫描示腹腔巨大不规则脂肪密度(CT值-28Hu),肿块充填整个腹腔并侵及腹膜后腔,其内有多发粗细不等的分隔。左肾被推挤向前向右移位居腹主动脉前方(图1)。胃上移,小肠下移位于盆腔内。耻骨联合上方腹白线疝,疝囊内有脂肪、小肠(图2)。CT诊断:腹腔巨大脂肪瘤伴腹白线疝。手术所见:整个腹腔被多发大小不等分叶状脂肪团占据,大者如胎儿头,小的如拇指头大小。左肾被推移至腹主动脉前方。大部分小肠被推移至盆腔。空肠、结肠、左肾被脂肪瘤包裹。腹膜后及肠系膜亦有多个大水不等、包膜完整分叶状脂肪瘤,并有肿大淋巴结。切除脂肪团共7.0kg。病理诊断:腹腔多发性脂肪瘤。 讨论 原发腹腔巨大脂肪瘤少见,伴腹白线疝则极少见。本例CT征象典型,并为手术病理证实。原发腹腔脂肪肉瘤相对常见,就CT片征象而论,脂肪瘤应与其鉴别,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匀,即使分化程度很高的脂肪肉瘤,其CT值也高于正常的脂肪组织,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少量其他组织成分的缘故。腹白线疝多是腹白线发育不良加上巨大脂肪瘤逐渐长大,腹压进行性增高所造成。
作者:涂国建;郭召友;刘共华;向桂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CT泪滴状肠系膜上静脉(SMV)征能否可靠判断胰头癌的不可切除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对照分析CT表现及手术病理,评价泪滴状SMV征反映胰头癌不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 结果 在增强CT上,泪滴状SMV征结合其他CT表现可明显提高胰头癌不可切除的敏感性(从61%到89%)和准确性(从70%到91%),但对可切除的特异性无显著影响(从100%到96%)。 结论 泪滴状SMV征是胰头癌不可切除性的可靠表现,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静;陆建平;吕桃珍;王培军;左长京;王敏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为提高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技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使得血管内介入放射新技术在临床顺利开展。 方法 在改良Seldinger技术的基础上,将其改进为股动脉指间定位法,即术者的左手食、中指平行于股动脉,将股动脉置于二指间中,扪其搏动定位。 结果 改良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指间定位法一针穿刺成功率为72%,明显高于传统的定位法(23%)。 结论 改良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指间定位法的应用,使一针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血肿并发症降低,利于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的开展。
作者:崔新建;王兆欣;陈保伦;杨东升;沈其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对胰腺癌的CT征象进行探讨。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18例,其中胰头癌13例,胰体癌3例,胰尾癌2例,就其CT征象进行分析,同时又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远端癌4例,胰头部炎性肿块3例作为鉴别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型高分辨率CT机作增强前后扫描,对兴趣区作3~5mm薄层和动态扫描,并分别摄取动脉期及静脉期相。 结果 胰腺肿块呈低密度;胰头静脉弓扩大,胰后脂肪间隙模糊;肿块远端的胰腺组织不同程度稀疏、萎缩;肠系膜上动脉增粗;胆总管远端和主胰管远端间距分离;为胰腺癌较具特征的表现。 结论 高分辨率CT薄层和动态扫描是发现胰腺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庆康;蒋蕴毅;华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8例CT误诊为胰腺囊腺瘤的原因。方法 8例作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结核、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胰腺囊实性肿瘤各1例, 胰腺癌和胰腺假囊肿各2例,其中3例呈单发囊性病变,5例为囊实性病变,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和分隔强化,仅1例囊壁和分隔钙化。 结论 多数病例可根据CT表现再结合临床及其它影像检查,有助于与胰腺囊腺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胡荣剑;张旻;王妍焱;潘纪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病(CH)患者的肱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方法 采用超声显像法对44例EH患者和22例正常组肱动脉测定,静息状态下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反应性充血时的内径及血流速度,和舌下含服0.3mg硝酸甘油后5min测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EH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反应性充血时的肱动脉血流速度EH组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服药后诱发血管扩张内径百分变化率EH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H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硝酸甘油诱发的扩血管反应也有所下降。
作者:王亚芬;张象贤;龚辉;徐浩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腺肿瘤时胰周小血管的异常改变和胰周血管SCTA临床价值。 方法 20例胰腺肿瘤作了一次性屏气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横断面观测胰周小血管的直径,并用动脉期扫描图像作SCTA,进一步显示肿瘤对胰周血管和胰腺侵犯的空间解剖关系。 结果 ① 分别测得胰周小血管的平均直径。② 20例肿瘤共显示扩张小静脉13支。 结论 ① 胰周小静脉的扩张可作为胰腺肿瘤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和向胰外浸润的征象。② SCTA能显示肿瘤与胰周血管的关系。
作者:李咏梅;张克随;罗天友;胡志华;石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选择的关系。 方法 应用PTA及PTSA治疗BCS186例,术前应用彩色Doppler常规检查。选择内支架按以下要求:①内支架直径应超过下腔静脉病变远端扩张处直径1.0cm;②有下腔静脉血栓者,选择两组支架,一组压血栓,一组扩张病变;③为避免肝静脉开口受压,可选择改良血管内支架。 结果 收治的186例患者中,149例行PTA,48例行PTSA(包括11例PTA后复发者),11例患者有不同类型并发症,余患者随访1~10年疗效良好。 结论 依据BCS病变类型准确选择不同内支架疗效良好。
作者:苏国强;苏静君;毛乾国;谢勇;张逢吉;孔凡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MRI对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6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心电图门控MRI扫描。 结果 本组假性动脉瘤均位于主动脉轮廓之外,瘤体较大(2.8 cm×3.2cm×4.0cm~4.3cm×5.6cm×10.0cm)、偏于一侧、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其中大多数(13例)瘤体内部可见与血流信号相同的小瘤腔(0.1cm×0.6cm×0.8cm~0.3cm×2.0cm×3.0cm),瘤壁较厚,信号呈不均匀层状,在SE图像上为中等信号或中等度高信号,在GRE电影图像上为较低信号,可见裂隙状破口以及经破口向瘤腔内喷射的血流信号;3例无瘤腔者MRI未显示破口,瘤体信号与有瘤腔者相同。 结论 MRI可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异性征象,是假性动脉瘤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李坤成;常沙;杨小平;刘玉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腺体动脉血流,及它们与前列腺炎症的组织学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检测前列腺腺体动脉。实验分为正常组25例,平均年龄32岁,前列腺炎组42例,平均年龄34.5岁。重点检测腺体的尿道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炎症组的尿道动脉收缩期大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I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的舒张期小流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直肠彩色多普勒可较好的显示前列腺腺体内动脉血流,特别是尿道动脉。为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作者:毛汛;单诗山;薛丽芳;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S) 检查胰腺血流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 测量21名临床诊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血流,同时测定30名健康体检者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血流作为对照组。结果 21名患者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流速度减慢,显示相对困难,5例未能测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血流;而正常组都能显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并测出其血流速度,两者有显著差别(P<0.0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大流速95%。范围:正常组为 0.29~0.85,病例组为0~0.48。 结论 超声检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血流可作为观察胰腺血液供应和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又一方法,并为胰腺炎的疗效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黄敏;沈延政;邓学东;孙勤;严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兔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兔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和左心导管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压和松弛时间常数,判断是否存在DHF。 结果 DHF兔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明显增厚,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松弛时间常数明显延长。 结论 提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DHF动物模型;并且在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超声心动图为心肌肥厚时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监测提供了无创性手段。
作者:钟明;张供;张运;张薇;王勇;马骁;邢燕秋;张圆圆;赵静;王石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嘧达莫负荷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基础。 方法 双嘧达莫负荷超声评价慢性冠脉狭窄犬的室壁增厚率(%WT),放射性微球定量心肌血流量(MBF)。 结果 负荷状态,MBF储备<2的心肌节段%WT 减小;2≤ MBF储备<3的节段%WT 无明显变化;而MBF储备≥3的节段%WT反而增加。 结论 狭窄冠脉MBF储备的异常程度可能是双嘧达莫负荷超声评价冠脉狭窄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宾建平;Elizabeth Le;Robert A Pelberg;刘伊丽;查道刚;Sanjiv Kaul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椎斜位作为观察颈椎椎间孔和椎弓根的常规位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病人体位状态及中心X射线会影响颈椎椎间孔的大小和形态,笔者对颈椎斜位摄影及椎间孔测量进行了再探讨。1 材料与方法 颈椎斜位摄影以充分显示颈椎椎间孔为目标,正确理解颈椎椎间孔的走行方向是必要的。颈椎椎间孔斜向外下走行与身体矢状面和水平面各成一定的角度。1.1 颈椎椎间孔与水平面成角的测定 制作干性颈椎骨骼标本一枚,将一细直金属丝分别放在第1至第7颈椎椎间孔的上缘、中间和下缘三个不同的位置上,并分别用中速CaWO4增感屏、FUJI胶片、东方 F78-ⅢX射线机进行摄影,使细直金属丝上下垂直于胶片,各颈椎椎间孔的放大率取1.1。胶片用KODACA 自显机处理,照片的各颈椎椎间孔的大小用CBL5 5×倍率计(云南光学仪器厂)观察测量。测量结果见表1。
作者:于兹喜;崔崔;黄永杰;朱延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方法 8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氯沙坦50mg/d(L组,30例) 、福辛普利10mg/d(F组,28例) 和硝苯地平控释剂30mg/d(N组,29例), 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观察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末及16周末诊所血压(CBP),心脏功能及左室心肌肥厚的逆转情况。结果 高血压病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L组18.2%、F组39.4%、N组43.8%。治疗4周后CBP均有显著性降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硝苯地平控释剂组作用显著。16周末各组总有效率均达85%以上。4周末各组左室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0.001)。16周末各组左室肥厚逆转,以福辛普利与氯沙坦组作用显著(P<0.05)。结论 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均能有效持续地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病早期的左室舒张功能损害。
作者:华琦;XING Xiu-rong;邢绣荣;刘荣坤;何士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中的表现及其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亚甲炎的核素影像图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32例中,双叶及单叶增大者26例,不清晰者8例,稀疏者14例。单叶局部结节者6例,不清晰者1例,稀疏者2例,正常显影者3例。结论 放射性核素在弥漫肿大性亚甲炎时,呈显影不清晰或稀疏,局部结节者,特异性差,表现与临床病理相符。
作者:秦淑玲;薛利芳;谭庆龄;陈榴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