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赵永生;赵峰;杨淑琴;杨海山

关键词:动物脑梗塞模型, 急性脑血栓, 介入溶栓治疗, DSA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脑梗塞动物模型,为介入溶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10只杂种犬进行常温和加温到50℃后自体血凝块注入致急性脑梗塞形成,经导管脑动脉灌注溶栓,观察血管狭窄、阻塞和再通的情况。结果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1~4h血管再通率为91%。6~12 h溶栓占89%,12~24h溶栓为76%,总复通率占86%。加温至50℃组,1~4h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1.5%。6~12 h溶栓占20%,12~24h溶栓为5%,总复通率53.6%。结论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6h 之内溶栓速度快,溶栓时间与溶栓疗效呈正相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轻度认知损伤患者海马杏仁核体积的MRI测量及临床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伤(MCI)患者海马、杏仁核萎缩在Alzheimer病(AD)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MCI组11例,AD组15例,正常老年人14例。GE 1.5T MR机,3D-FSPGR序列采样,冠状位,层厚1.3mm, 层数60,计算机三维重建并进行杏仁核海马体积测量,经标准化校正后进行比较,随访MCI患者进展为AD的情况。 结果 AD组海马杏仁核体积萎缩25%(P<0.05),MCI组萎缩5%~13%(P>0.05)。27.3%的MCI患者经1年随访进展为AD。 结论 伴海马、杏仁核萎缩的MCI患者更易于进展为AD。

    作者:解恒革;程流泉;王鲁宁;蔡幼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功能X线摄影测量角度定位器

    在X线摄影技术工作中,摄影体位是保证被照部位能否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关键,但受人体解剖功能所限,有些摄影体位很难达到临床要求,既使勉强达到,也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见于上述问题,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终于找到了一种方便、快捷、体位摆放准确、舒适、能充分显示因功能受限而不易显示的部位、节省材料和减少器具存放空间的方法,那就是将多种X线摄影盒和角度测量尺经过组合、创新,研制成“多功能X线摄影测量角度定位器”,该定位器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多角度变换定位和任意角度的测量。1 构造  该定位器由角度定位系统和综合测量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既可同时使用也可单独分开使用。  角度定位系统由:壳体、长条垫板、旋转角度垫板、角度支撑板、角度挡板、持片器、导向旋转板、导向销钉槽、合页组成。持片器、壳体、角度支撑板、角度挡板相互配合可以做0°、15°、25°、35°、45°、90°的调节(见图1、2),另外还可以使两个持片器通过导向销钉槽与旋转角度垫板相互配合做15 °、23° 的调节(见图3)。  综合测量系统由:底座、滑柱、滑块、滑动测量尺、半圆仪、旋转角度标尺组成。角度测量系统测量角度在0°~180°之间(见图4)。

    作者:王韶卿;王忠周;于红;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及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的临床应用。方法  13名正常成人、5名临床疑有脑缺血患者和2名临床初诊为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动态CT脑血流测量。结果  正常脑灰质血流灌注量为59.3~96.8 ml*min-1*100g-1,平均76.2 ml*min-1*100g-1;正常脑白质血流灌注量为27.1~43.1ml*min-1*100g-1,平均33.9 ml*min-1*100g-1。5例临床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4例发现局部脑血流灌注量下降,1例见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增加。2例临床初诊继发性帕金森病中,1例见左侧壳核血流灌注量下降,1例双侧脑血流灌注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可以显示正常脑组织以及病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常规CT检查相结合可同时了解病变的形态学变化和功能变化。

    作者:高培毅;林燕;张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的选择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选择的关系。 方法 应用PTA及PTSA治疗BCS186例,术前应用彩色Doppler常规检查。选择内支架按以下要求:①内支架直径应超过下腔静脉病变远端扩张处直径1.0cm;②有下腔静脉血栓者,选择两组支架,一组压血栓,一组扩张病变;③为避免肝静脉开口受压,可选择改良血管内支架。 结果 收治的186例患者中,149例行PTA,48例行PTSA(包括11例PTA后复发者),11例患者有不同类型并发症,余患者随访1~10年疗效良好。 结论 依据BCS病变类型准确选择不同内支架疗效良好。

    作者:苏国强;苏静君;毛乾国;谢勇;张逢吉;孔凡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评价

    目的 探讨CT 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74例手术探查胰腺的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做平扫和增强检查。检查前口服造影剂。 结果 水肿性胰腺炎53例,出血坏死性21例。7例病人合并脓肿,5例死亡。按Balthazar 分级:A级10例,B级16例,C级19例,D级16例,E级13例。 结论 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具有定性诊断价值,且Balthazar 分级对临床病理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溢;谢敬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利声显在超声导向植入式微波留置固化治疗肝癌时的血管定位和疗效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在超声导向植入式微波留置固化治疗肝癌时,应用利声显作血管树定位和治疗后判断疗效的价值。 方法 28例肝癌,作44例次微波凝固治疗,治疗前应用利声显超声造影,显示肿瘤内血管树,以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治疗后再次利声显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内血流变化,判断疗效。 结果 44例次均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树主干,并以此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经复查随访肿瘤区内均未发现血流。 结论  以利声显超声造影显示的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可提高疗效。建议将利声显造影多普勒检查作为判断微波凝固治疗疗效的金标准。

    作者:沈延政;黄敏;严禹;邓学东;孙勤;周轶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溶血1例

    患者女,18岁,发现心脏杂音18年,活动后心慌、乏力一年,于1998年11月16日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双期连续性机械样杂音,伴收缩期震颤,心率70次/分,律齐。Hb:12.9g/l,尿常规正常。心脏X线平片示肺血增多,主动脉结宽,肺动脉段凸,左心室增大,心胸比率0.51。心电图示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长10mm,直径5mm。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平均压17mmHg,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为2.02。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未闭(PDA)呈漏斗状,窄处直径7.5mm。  介入治疗: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送5F猪尾导管及6F端孔导管,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然后选用10/8mm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主动脉至肺动脉仍有少量残余分流,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封堵术后17h患者发热,体温37.6℃,皮肤及巩膜黄染,排酱油样小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9g/l,乳酸脱氢酶435.00Iu/l,尿胆素(+),尿酮体(+)。术后24h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少许左向右分流。考虑PDA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引起的急性溶血反应,对症治疗后溶血反应未见好转于封堵术后54h行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术,术中见PDA直径8mm,少量残余分流自封堵器的网眼中喷入肺动脉。术后1h小便颜色消失,出院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消失。  讨论 PDA封堵术后发生溶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应用Rashkind及弹簧栓子法已有报道,国外学者[1,2]等报道2例PDA双面伞封堵术后因残余分流而致严重溶血,1例由手术取出双面伞,结扎PDA痊愈;另1例加放第二个双面伞封闭残余分流后溶血消退。Tomita等[3]报道218例应用弹簧钢圈封堵PDA术后5例发生溶血。其中1例微量残余分流30天后溶血自行消退,3例分别在60、3、7天再行封堵术,1例14天行外科PDA结扎术。国内张智伟[4]及张卫泽[5]亦有相同报道。一般认为溶血与残余分流有关,通过封堵器的血流流速越快,越易发生机械性溶血。因此,我们认为预防封堵术后溶血关键是选择直径足够大的Amplatzer封堵器,消除残余分流。封堵器的直径应至少比所测PDA窄直径>2mm。

    作者:金敬琳;赵世华;蒋士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自动定量估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压的研究

    目的 评价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自动定量估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肺动脉压力的准确性。 方法 对56例COPD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和音频处理技术,根据改良的肺动脉/主动脉血流时间间期比法(FPA/FAO)同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并与根据瓣膜返流所得估测值对比。结果 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与瓣膜返流法估测值间相关性好(r=0.94、0.92,P<0.01),多普勒超声技术较差(r=0.87、0.81,P<0.01)。 结论 应用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根据改良的FPA/FAO法可准确地自动定量估测COPD患者的肺动脉压力。

    作者:张玉奇;孙锟;郁怡;陈树宝;倪金洪;高玲玲;刘斌;汪源源;王威琪;沈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血管能量三维超声技术相关技巧探讨

    目的 探讨血管能量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甲状腺检查中的实际应用和技术技巧。 方法 使用ATL -HDI 5000型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血管能量图三维检查甲状腺患者92例。采用7、11和15幅三维成像处理方法对甲状腺附属血管和实质内血流血管三维成像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 36例正常者和33例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的甲状腺实质和23例甲状腺肿瘤的瘤体及其周围的血管三维成像获得成功。 结论 三维能量血管成像对甲状腺上动、静脉和甲状腺中、下静脉的显示较为理想;对于了解弥漫性甲状腺病变时实质血管分布改变,区分肿瘤内、外血流、鉴别肿瘤边缘部位的血流归属有重要帮助作用。

    作者:李建国;强沁晨;刘月洁;乔华;甘丽云;凌广花;任萍;张万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血流与胎盘功能定性研究

    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讨妊娠晚期胎儿脐血流等参数与胎盘生理或病理性改变的线性关系,用于评估胎盘功能和围产儿预后。 方法 通过对60例妊娠晚期(孕周为39±2weeks)的孕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检测胎儿脐血流和腹主动脉血流参数,分别计算并拍片记录其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收缩期与舒张期比值S/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抽取正常妊娠组,分娩后新鲜胎盘共计20例;异常妊娠组分娩后新鲜胎盘共计7例,统一标准做病理检验。对60例产后新生儿评分追踪记录。 结果 胎儿脐血流RI=0.56±0.08,S/D=2.1±0.4,胎盘(功能)成熟老化程度为II°,病检胎盘绒毛模板变性较少,绒毛水肿、结节、钙化为少量;胎儿腹主动脉血流PI=1.48±0.49,S/D=3.1±0.8时,提示胎儿宫内状况良好,新生儿产后评分多为9~10cent/min。 结论 胎儿脐血流与胎盘功能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其血流参数可作为评价胎盘功能与围产儿预后的一项指标,对指导围产医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孟晓莉;郝秀丽;陆幼娟;冀小庆;韩清;杜荷香;池越江;王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8例临床报告)

    目的 旨在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临床经验。 方法 8例患者行急诊胃镜11次(3例各为2次),3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各1次,1例在剖腹探查术中行胃镜检查。 结果 ① 4例在首次急诊胃镜后即明确诊断;1例在第2次急诊胃镜时发现出血病灶;2例经血管造影后发现出血部位;1例在剖腹探查术中再经胃镜检查而确诊。② 3例在胃镜下局部喷洒止血药、硬化剂注射、电凝等联合治疗后止血成功;1例在血管造影中经动脉灌注药物后止血;3例经外科单纯血管缝扎术后止血,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止血。 结论 Dieulafoy 病可经急诊胃镜和(或)血管造影获得早期诊断。出血部位采用药物、电凝等治疗仍不能止血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沈志祥;罗和生;沈磊;谭诗云;俞菊芳;童仕伦;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内介入改良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指间定位法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 为提高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技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使得血管内介入放射新技术在临床顺利开展。 方法 在改良Seldinger技术的基础上,将其改进为股动脉指间定位法,即术者的左手食、中指平行于股动脉,将股动脉置于二指间中,扪其搏动定位。 结果 改良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指间定位法一针穿刺成功率为72%,明显高于传统的定位法(23%)。 结论 改良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指间定位法的应用,使一针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血肿并发症降低,利于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的开展。

    作者:崔新建;王兆欣;陈保伦;杨东升;沈其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像学及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一经典的大鼠肝癌模型。 方法 种植瘤大鼠15只,10只行门静脉插管,5只行肝动脉插管。所有动物均行MRI平扫检查,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SA血管造影;活体下缓慢注入超液化碘油,新鲜肝脏软X线钼靶摄片并行病理检查。 结果 ①种植瘤的MRI表现与人肝癌相似;肿瘤经门脉CT增强及DSA造影为少血型,而经肝动脉CT增强及DSA为多血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新鲜肝脏软X线摄片显示2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内可见较多斑点状碘油。②光镜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不见碘油,但7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及边缘均可见较多油滴。光镜下15只大鼠中9只发现门脉癌栓,癌栓内的碘油来自肝动脉。 结论 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在肝内呈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活体状态下以肝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对肿瘤边缘有供血。种植瘤易发生门脉癌栓,癌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作者:刘崎;田建明;郝强;王莉;袁敏;杨家和;张智坚;陶文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联体双胎1例

    孕妇26岁,停经6月余来院作胎儿发育常规检查。产科检查:耻骨上宫高30cm,腹围100cm,在脐左下和脐右下分别可闻及两个胎心,心率140/136bpm,临床诊断为双胎。B型超声检查于宫底部左右两侧可显示两个完整的胎头环(见图1),双顶径分别为6.9cm、6.5cm,两排胎儿脊柱连续性好,双胎心搏动规律,胎儿位置恒定,自脐部平面向下腹横径增宽,仔细观察可见两胎儿脐部至会阴部融合一起(见图2),性别难以分辨,四下肢显示清楚;可显示一个胎盘,位于子宫右前壁,厚3.5cm,O级,羊水无回声区5.0cm,超声诊断:①中孕,双胎臀位;②胎儿畸形-联体双胎。入院后经腹利凡诺引产,娩出双胎儿,可见其自脐 部以下相联,性别不清,总重约2120g。  讨论 联体双胎临床较为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其发生率为1:50000左右。联体双胎系由于单卵羊膜囊腔在孕早期发育时没有充分分开,导致两个胎儿有其共同的中间区域,从而形成联体双胎。临床所见联体双胎有多种类型,根据联体的部位和各自的形态大体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类型。其中以对称型较为多见,如联胸、联腹、联胯双胎等。目前认为B型超声检查是确定联体双胎的好方法之一,超声检查对确诊为双胎者,除应按常规仔细观察每个胎儿的发育情况之外,尚应实时观察两胎儿的活动是否一致,注意观察两胎儿的贴近部位有无皮肤、组织、内脏相连接的情况,以及联体的部位、范围,乃至有关临近脏器能否分开等。作者认为,超声检查适宜在早、中期妊娠时进行,由于该时期胚胎或胎儿较小,羊水量相对较多,而易于检出。对于联体胎儿,早期诊断并采取及时的临床措施,对孕妇预后的身心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袁梅;王正滨;徐兰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晶状体全脱于视网膜后1例

    患者 男,66岁,右眼白内障针拨术后,现鼻侧视物不清1月余。体检 外眼未见异常,玻璃体内混浊,眼底看不清。超声所见(图1)右眼长轴23.2mm,前房后方未见晶状体回声,于玻璃体内颞侧可见19.2mm条状稍强回声,后端与视乳头处相连,在条状稍强回声与颞侧球壁间可见晶状体回声,另于玻璃体内中央可见条状及絮状稍强回声,后端与颞侧条状稍强回声相连,后运动较弱。超声提示:①右眼晶状体脱位于颞侧视网膜后;②右眼颞侧部分视网膜剥离;③玻璃体内混浊伴机化物。  讨论  晶状体脱位多见于外伤后脱落于玻璃体内。此例患者曾行白内障针拨术。因患者术前未作超声检查,视网膜剥离在先还是在后较难确定,本人认为可能先有机化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后作针拨术导致晶体脱位于剥离之视网膜后。

    作者:冯萍娟;王捍平;何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

    目的  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病(CH)患者的肱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方法  采用超声显像法对44例EH患者和22例正常组肱动脉测定,静息状态下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反应性充血时的内径及血流速度,和舌下含服0.3mg硝酸甘油后5min测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EH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反应性充血时的肱动脉血流速度EH组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服药后诱发血管扩张内径百分变化率EH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H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硝酸甘油诱发的扩血管反应也有所下降。

    作者:王亚芬;张象贤;龚辉;徐浩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几种似胰腺囊腺瘤病变的CT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8例CT误诊为胰腺囊腺瘤的原因。方法  8例作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结核、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胰腺囊实性肿瘤各1例, 胰腺癌和胰腺假囊肿各2例,其中3例呈单发囊性病变,5例为囊实性病变,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和分隔强化,仅1例囊壁和分隔钙化。 结论 多数病例可根据CT表现再结合临床及其它影像检查,有助于与胰腺囊腺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胡荣剑;张旻;王妍焱;潘纪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癌CT征象探讨

    目的 对胰腺癌的CT征象进行探讨。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18例,其中胰头癌13例,胰体癌3例,胰尾癌2例,就其CT征象进行分析,同时又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远端癌4例,胰头部炎性肿块3例作为鉴别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型高分辨率CT机作增强前后扫描,对兴趣区作3~5mm薄层和动态扫描,并分别摄取动脉期及静脉期相。 结果 胰腺肿块呈低密度;胰头静脉弓扩大,胰后脂肪间隙模糊;肿块远端的胰腺组织不同程度稀疏、萎缩;肠系膜上动脉增粗;胆总管远端和主胰管远端间距分离;为胰腺癌较具特征的表现。 结论 高分辨率CT薄层和动态扫描是发现胰腺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庆康;蒋蕴毅;华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肝癌自然组织谐波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小肝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其超声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自然组织谐波显像(NTHI)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57个小肝癌肿块图像。 结果 N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肿块内以低回声为主占37%,强回声为主占35%,等回声占7%,混合性回声占21%。CDFI血流检出率79%,肿块以少血供为主,瘤周主要为复合性血流或连续性血流,瘤内为搏动性血流或连续性血流或复合性血流。 结论 N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蓉;段云友;罗淑荣;赵柏山;程颜苓;袁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胫骨局限性骨脓肿1例

    患者 女,20岁,系我院女战士,由于一次劳动不慎把左踝关节扭伤后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体检:体温36.8℃,左膝下10cm处皮肤表面有1.5cm×1.8cm近似圆形结痂现象,据患者口述,10年前一次不慎摔倒在煤堆中所致,左胫骨上段无压痛。X线检查:左踝关节摄片所见,除软组织肿胀外,骨质结构、形态、密度均未见有异常,由于当时怀疑有胫骨撕脱性骨折,所以加摄带膝关节平片,结果发现胫骨结节下5cm处在胫骨中央有一个接近髓腔密度与骨干长轴不平行的椭圆形阴影,其内无骨嵴伸入,面积约有2.8cm×2.0cm,病灶边缘似有钙化,钙化带与正常骨质间分界明显,结合透视多角度转动病人,病灶均无变化,从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应首先考虑为外伤所致髓腔内出血引起钙化,钙化带与周围境界清晰,但影像表现又与骨脓肿影像表现有相似之处,亦不排除骨脓肿的可能,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又跟踪手术及病理。手术及病理所见:左胫骨下9cm处约有2.3cm×1.6cm大小骨质破坏区,边缘有一层环形钙化带,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欠佳,周围软组织无肿胀,其内颜色为暗褐色,病理所见,部分骨质变性,骨纤维骨化不全,间质充有血窦,纤维组织化生,诊断左胫骨局限性骨脓肿。  讨论 慢性局限性骨脓肿,临床症状轻微,主要以疼痛为主,呈现阵发性,夜间加重,病变常发生于骨干骺端,病灶一般居中或偏于一侧,边缘常有硬化带,与骨间质无明确界限,此例患者钙化带与骨质分界清晰,与外伤所至髓腔内出血引起的钙盐沉积影像相似,正是这点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骨脓肿破坏区长轴与骨干平行,骨外形一般改变,很少有骨膜反映和死骨,如破坏区涉及骨的边缘或皮质时,临近可见到条状骨膜反应,偶见死骨。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骨样骨瘤鉴别,后者病变常位于骨的边缘或皮质部分,常引起骨皮质增生硬化。

    作者:谷景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