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生;赵峰;杨淑琴;杨海山
目的 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对血小板、白细胞改善情况观察,以及探讨其实用性和栓塞优点。 方法 10例19~58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用化验、B超、CT方法观察血像及脾栓塞术后效果。 结果 10例患者均于术后1~3周内血像恢复正常。B超及CT复查脾脏都有不同程度缩小。 结论 脾脏损伤小、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保守治疗,同时又能保留脾脏免疫功能。
作者:黄福贵;祁欣;陈红;孙凤英;于修义;张继红;刘无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 男,25岁,蒙古族,从事放牧工作。因“右中腹部渐增性包块2月余”就诊。查体:右中腹可触及一约4cm×5cm×5cm大小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压痛明显。腹部B超:于右中腹部探及7.1cm×4.2cm,4.3cm×4.0cm的无回声区,壁厚,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肝脏未见异常。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卡松尼试验:阳性。CT图像所见:右侧腹壁下两个囊性类圆形的低密度影,呈哑铃状,边缘清晰,其大小分别约为6.5cm×5.0cm,1.8cm×2.1cm,CT值6.4~25.6HU,腹腔内容物被挤压,考虑为右中腹部腹膜下囊性包块,包虫病可能性大。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中腹部)腹膜下包虫病。 讨论 包虫病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棘球绦虫有数种,感染人的主要有细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前者的成虫寄生于大肠和小肠,后者的成虫寄生于狐狸和犬中。其妊娠节片或成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蔬菜等,人可因误食虫卵而被感染。虫卵在小肠孵化出六钩蚴而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肺等脏器形成包虫病。极少数可通过肺导致其它脏器如心、肺、肾、脑等处包虫病。发生于腹膜者多为继发性(90%),由肝包虫囊肿破裂后头节和子囊播种于腹膜所致,而少见于原发性。
作者:赵明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小肝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其超声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自然组织谐波显像(NTHI)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57个小肝癌肿块图像。 结果 N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肿块内以低回声为主占37%,强回声为主占35%,等回声占7%,混合性回声占21%。CDFI血流检出率79%,肿块以少血供为主,瘤周主要为复合性血流或连续性血流,瘤内为搏动性血流或连续性血流或复合性血流。 结论 N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蓉;段云友;罗淑荣;赵柏山;程颜苓;袁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67岁,近来明显消瘦,右上腹痛伴低热一周来院就诊。入院时检查:体温38.2°C,腹平软,未扪及包块,肝脾(—)。首次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一实质不均质团块,大小约12.0cm×9.5cm,境界尚清楚,周边似有低回声晕(见图1),其余部分肝组织回声均匀、细密、增强。超声诊断为:肝右叶不均质包块,提示肝癌。后经MRI检查,诊断为肝右叶原发性肝癌(巨块型)。10天后第二次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包块声像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回声强弱不均实质性包块,变成了以低回声为主其间夹杂多个不规则小液性暗区的混合性包块,周边回声稍增强,境界清楚(见图2)。超声诊断为:肝右叶混合性肿块,提示肝脓肿。后经肝穿刺,抽出了脓液;脱落细胞检查发现大量脓细胞,提示肝脓肿。 讨论 对于一般表现典型的肝脓肿,超声诊断较容易,准确率较高。但肝脓肿的声像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不同的病程进展,脓肿是否液化及液化多少而不断发生演变的。在病变初期,病变区呈分布不均的低回声,与周围组织间有一不规则而较模糊的边界,此时声像图表现酷似肝脏恶性肿瘤,从声像图特征上很难鉴别。本例患者在发病年龄、部位、大部分临床表现、首次声像图特征,均类似肝癌的特征,但因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生命体征——体温,也未结合其它方法和技术证实,因而造成误诊。这时若运用实时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来鉴别稠厚脓液与实质性占位病变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吴秀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 男,66岁,右眼白内障针拨术后,现鼻侧视物不清1月余。体检 外眼未见异常,玻璃体内混浊,眼底看不清。超声所见(图1)右眼长轴23.2mm,前房后方未见晶状体回声,于玻璃体内颞侧可见19.2mm条状稍强回声,后端与视乳头处相连,在条状稍强回声与颞侧球壁间可见晶状体回声,另于玻璃体内中央可见条状及絮状稍强回声,后端与颞侧条状稍强回声相连,后运动较弱。超声提示:①右眼晶状体脱位于颞侧视网膜后;②右眼颞侧部分视网膜剥离;③玻璃体内混浊伴机化物。 讨论 晶状体脱位多见于外伤后脱落于玻璃体内。此例患者曾行白内障针拨术。因患者术前未作超声检查,视网膜剥离在先还是在后较难确定,本人认为可能先有机化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后作针拨术导致晶体脱位于剥离之视网膜后。
作者:冯萍娟;王捍平;何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胰腺肿瘤临床症状隐匿或表现突出,病灶的检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RI在胰腺的应用一直受到较大限制,普遍认为不如CT,然而近年内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MRI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优势逐渐凸现[1-4],本文就胰腺肿瘤的MRI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 MRI技术进展 改进MRI技术的宗旨是更好地显示胰腺的解剖细节、获得肿瘤与胰腺的良好对比、反映肿瘤内部质地和血液动力学特征等,从而提高肿瘤检出率及定性诊断准确率,进而估价其侵袭性。1.1 平扫MRI技术 胰腺MRI检查以具备快扫成像能力的高场MR仪(1.0T以上)为宜[5]。扫描层厚应控制在5mm以下,成像平面尽量与胰腺的长轴相平行(斜横断面),有助于显示胰腺的各个部分[6]。好使用上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能提高图像的信噪比[7,8]。也有研究将表面线圈放入十二指肠内作腔内MRI,帮助显示胰头部肿瘤及周围血管的受累[9]。 MRI扫描序列多达几十种,扫描参数又有很大的调节范围,合理有效地选择佳序列和参数至关重要。平扫T1加权像(T1WI),不管是使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还是使用梯度回波序列,联用脂肪抑制(fat saturation; FS)的突出作用已得到公认[5,6],能使胰腺组织的信号强度更高,与胰腺周围组织和低信号的肿瘤对比更好。近年内更倾向于采用快扫的FS梯度回波序列,并采用高矩阵(256×512)做T1WI[1-4,8,10],如扰相梯度回波成像(spoiled gradient-recalled imaging;SPGR)和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ast low angle shot,FLASH)等,其优点是数据采集时间大大缩短,一次屏气可扫描整个胰腺,运动伪影得到明显控制,并可用于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胰腺及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超声导向植入式微波留置固化治疗肝癌时,应用利声显作血管树定位和治疗后判断疗效的价值。 方法 28例肝癌,作44例次微波凝固治疗,治疗前应用利声显超声造影,显示肿瘤内血管树,以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治疗后再次利声显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内血流变化,判断疗效。 结果 44例次均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树主干,并以此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经复查随访肿瘤区内均未发现血流。 结论 以利声显超声造影显示的血管树主干作为凝固治疗的重点,可提高疗效。建议将利声显造影多普勒检查作为判断微波凝固治疗疗效的金标准。
作者:沈延政;黄敏;严禹;邓学东;孙勤;周轶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 男,59岁,进行性吞咽梗阻1个月来诊。食管钡餐:食管中下段占位性病变,钡剂分流,范围长约13cm,近端食管腔扩张达5cm。内镜:拟诊食管癌。CT所见:食管中下段长约14cm的软组织腔内肿物,密度均匀,断面见分叶征,边界清,管腔扩大,软组织肿块与食管壁之间有环状间隙(见右图)。 手术:肿瘤长约15cm,断面5cm,上缘达弓上,带蒂,肿瘤部分与胸膜粘连。病理:瘤组织由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组成,成纤维细胞少部分呈席纹状结构,瘤组织内有少量瘤巨细胞及杜顿细胞,亦可见黄色瘤细胞灶,瘤组织核分裂显而易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部分瘤组织出血坏死,免疫组化:Vimentin(+);Lysozyme(+);HHF-35(-);Keratin(-);EMA(-) 。病理诊断:原发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作者:姚沛旭;陈国华;许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两位患者以臀部无痛性肿块就诊,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和42岁,查体:臀部皮下触及一球形和半球型无痛性肿块,较为柔软,有弹性,可连同皮肤移动,肿块大小分别为70 mm×70mm、60mm ×40mm和30mm×20mm肿块。 超声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700,探头频率5~10 MHz。二维超声显示:肿块均为中等偏低细密回声,内部见散在细小强回声光点,肿块内容无流动感,后部回声稍增强,有包膜,压之有弹性并变形。CDFI示:包膜周围均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呈低速高阻型,内部未见血流。但其特征性表现是两例彩色图像均可见散在肿块内部有不均匀分布的细短、垂直棍状彩色信号,有规律上下震荡,该信号不似血流彩色信号形态。超声提示为:臀部皮下囊性肿块,内容物较稠厚(巨大皮脂腺囊肿),两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皮脂腺囊肿。 讨论 皮脂腺囊肿为皮脂腺导管阻塞后,内容物潴留所形成。其内容物状似面泥,故又称粉瘤或皮脂腺瘤。实际上并非肿瘤。此种囊肿为体表常见的肿物之一。本文2例皮脂腺囊肿病例,有其共同声像图特征:均为中等偏低回声光团,内散在分布光点,包膜完整等;CDFI均示其内无血流,但有不均匀分布细短、垂直棍状彩色信号,不似血流彩色信号形态。尤其后者很有特征性,其依据超声的物理、生理特性,皮脂腺囊肿的内容物为面泥状浓稠液性物,内含有许多微小晶体,其中部分晶体按一定的距离垂直排列,超声束在各晶体界面之间反复振荡,产生有一定规律的反射和散射所至。皮脂腺囊肿虽然是皮下软组织多见的肿物之一,但是该囊肿内所出现的细短、垂直棍状彩色特征信号能否成为其超声诊断的特征性表现,有待于同道探讨。
作者:夏曦;陈悦;党渭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自动定量估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肺动脉压力的准确性。 方法 对56例COPD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和音频处理技术,根据改良的肺动脉/主动脉血流时间间期比法(FPA/FAO)同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并与根据瓣膜返流所得估测值对比。结果 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与瓣膜返流法估测值间相关性好(r=0.94、0.92,P<0.01),多普勒超声技术较差(r=0.87、0.81,P<0.01)。 结论 应用多普勒超声音频处理技术,根据改良的FPA/FAO法可准确地自动定量估测COPD患者的肺动脉压力。
作者:张玉奇;孙锟;郁怡;陈树宝;倪金洪;高玲玲;刘斌;汪源源;王威琪;沈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年龄49岁,因间歇性右侧腰痛伴血尿入院。以往有肾结石病史。入院诊断为肾结石。次日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2天之后患者右侧腰痛加剧,体检右侧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增多,>500/HP。临床诊断为尿路感染,给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疼痛依旧,并出现发热症状。2天后体检发现右上腹出现鸭蛋大小肿块,有压痛,有波动感。超声检查:右肾形态失常,明显缩小,右肾大小87mm × 39mm ,肾内结构模糊,肾内见多枚结石回声;肾包膜欠清晰,肾周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宽度39mm ,暗区内充满絮状回声和低回声团块。超声提示:右肾周包膜下弥漫性血肿,右肾压迫缩小,右肾多发结石。CT及IVP检查证实为右肾挫裂伤,包膜下血肿。再次追问病史,患者一月前有外伤史,后诊断:右肾挫裂伤伴包膜下血肿合并感染。即刻行右肾切除术,术中于右肾上极见一长4cm陈旧裂口,伴多个陈旧性血凝块附着,肾周有大量脓性液体约1000ml ,肾周脂肪包裹增厚,僵硬。术后病理诊断:右肾陈旧性破裂伴肾周脓血肿形成。 讨论 外伤性肾周血肿由闭合性或开放性肾外伤所引起。常见的为车祸,挤压,重力打击肾区所致。近年来,随着临床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广泛应用,震波碎石后亦可出现肾脏不同程度挫裂伤,常在震波碎石后1~2周内出现,国内报道也有多例,本院泌尿科也发生多例。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肾周少量血肿形成,肾包膜基本完整,肾内结构基本正常。而肾挫裂伤声像图表现为肾包膜完整性消失,肾周围有不同程度血块聚集,呈不规则低回声区,有时可见肾脏部分或完全断裂,断裂口呈楔形,出血量多者可使肾脏受压变形,且肾脏内结构回声往往模糊不清。合并感染时,可使图像进一步复杂化。结合病史有发热,腰痛,白细胞升高等;探头局部压痛明显,或局部出现肿块,并且声像图中出现混合性回声,即可做出诊断。
作者:严军;陈悦;党渭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皮肤病是复杂的病变,有些皮肤病并不是眼见就明,有内外联系,也有因果关系:部分皮肤有病,内脏也有反应,所以必须结合病情选择性地做一些内脏普通X线、CT扫描等影像检查,内外联系结合治疗。现就我院近几年412例皮肤病的影像诊断资料介绍给大家,供同道们参考。1 临床资料 (1) 银屑病(牛皮癣),132例,男61例,女71例;年龄11~74岁,平均年龄38。 (2) 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3~39岁,平均年龄28岁。 (3) 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3例,均为女性;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8岁。 (4) 皮肌炎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3~61岁,平均年龄40岁。 (5) 玫瑰糠疹68例,男11例,女57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6岁。 (6) 白癜风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1岁。 (7) 植物性接触性皮炎97例,男85例,女12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8岁。2 方法和结果 本组412例均为临床证实,根据需要选择X线,CT,B型超声,心电图检查。 (1) 银屑病(牛皮癣)132例,X线胸片及CT扫描见两上肺结核硬结钙化20例,左下肺结核部分硬结钙化8例,两上肺结核伴右下肺结核均为陈旧性23例,胃肠钡餐检查慢性胃窦炎19例,十二指肠球溃疡8例,子宫造影输卵管两侧不通炎症7例,CT扫描腰椎4-5椎间盘突出5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3例,X线胸片,CT扫描见缩窄性心包炎4例,右腕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已愈合,伴轻度畸形11例,右髋关节股骨颈骨折已愈合12例,伴走路有跛行,左股骨颈骨折已愈合3例,CT扫描,B型超声检查脾肿大9例,大一例为11cm×13cm×27cm。 (2) 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X线胸片,CT扫描见两肺结核硬结5例,两肺间质性肺炎伴心包炎10例,盆腔结核3例,CT扫描肝脾肿大6例,X线显示两侧膝关节软组织肿胀8例,肾脏CT扫描及B型超声检查两侧肾脏多发性小囊肿7例。
作者:陆静华;陈兴灿;卢献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旨在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临床经验。 方法 8例患者行急诊胃镜11次(3例各为2次),3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各1次,1例在剖腹探查术中行胃镜检查。 结果 ① 4例在首次急诊胃镜后即明确诊断;1例在第2次急诊胃镜时发现出血病灶;2例经血管造影后发现出血部位;1例在剖腹探查术中再经胃镜检查而确诊。② 3例在胃镜下局部喷洒止血药、硬化剂注射、电凝等联合治疗后止血成功;1例在血管造影中经动脉灌注药物后止血;3例经外科单纯血管缝扎术后止血,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止血。 结论 Dieulafoy 病可经急诊胃镜和(或)血管造影获得早期诊断。出血部位采用药物、电凝等治疗仍不能止血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沈志祥;罗和生;沈磊;谭诗云;俞菊芳;童仕伦;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8例CT误诊为胰腺囊腺瘤的原因。方法 8例作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结核、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胰腺囊实性肿瘤各1例, 胰腺癌和胰腺假囊肿各2例,其中3例呈单发囊性病变,5例为囊实性病变,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和分隔强化,仅1例囊壁和分隔钙化。 结论 多数病例可根据CT表现再结合临床及其它影像检查,有助于与胰腺囊腺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胡荣剑;张旻;王妍焱;潘纪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建立脑梗塞动物模型,为介入溶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10只杂种犬进行常温和加温到50℃后自体血凝块注入致急性脑梗塞形成,经导管脑动脉灌注溶栓,观察血管狭窄、阻塞和再通的情况。结果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1~4h血管再通率为91%。6~12 h溶栓占89%,12~24h溶栓为76%,总复通率占86%。加温至50℃组,1~4h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1.5%。6~12 h溶栓占20%,12~24h溶栓为5%,总复通率53.6%。结论 常温自体血凝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高。6h 之内溶栓速度快,溶栓时间与溶栓疗效呈正相关。
作者:赵永生;赵峰;杨淑琴;杨海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CT泪滴状肠系膜上静脉(SMV)征能否可靠判断胰头癌的不可切除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对照分析CT表现及手术病理,评价泪滴状SMV征反映胰头癌不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 结果 在增强CT上,泪滴状SMV征结合其他CT表现可明显提高胰头癌不可切除的敏感性(从61%到89%)和准确性(从70%到91%),但对可切除的特异性无显著影响(从100%到96%)。 结论 泪滴状SMV征是胰头癌不可切除性的可靠表现,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静;陆建平;吕桃珍;王培军;左长京;王敏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对鳃裂囊肿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囊性肿块,CT值20~30Hu;合并感染,边界模糊,囊内密度增高2例;囊壁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第一鳃裂瘘管1例,CT未显示。结论 CT检查对鳃裂囊肿可以清楚显示囊肿部位、形态、范围、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作者:林红雨;陈巨坤;黄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对胰腺癌的CT征象进行探讨。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18例,其中胰头癌13例,胰体癌3例,胰尾癌2例,就其CT征象进行分析,同时又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远端癌4例,胰头部炎性肿块3例作为鉴别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型高分辨率CT机作增强前后扫描,对兴趣区作3~5mm薄层和动态扫描,并分别摄取动脉期及静脉期相。 结果 胰腺肿块呈低密度;胰头静脉弓扩大,胰后脂肪间隙模糊;肿块远端的胰腺组织不同程度稀疏、萎缩;肠系膜上动脉增粗;胆总管远端和主胰管远端间距分离;为胰腺癌较具特征的表现。 结论 高分辨率CT薄层和动态扫描是发现胰腺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庆康;蒋蕴毅;华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嘧达莫负荷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基础。 方法 双嘧达莫负荷超声评价慢性冠脉狭窄犬的室壁增厚率(%WT),放射性微球定量心肌血流量(MBF)。 结果 负荷状态,MBF储备<2的心肌节段%WT 减小;2≤ MBF储备<3的节段%WT 无明显变化;而MBF储备≥3的节段%WT反而增加。 结论 狭窄冠脉MBF储备的异常程度可能是双嘧达莫负荷超声评价冠脉狭窄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宾建平;Elizabeth Le;Robert A Pelberg;刘伊丽;查道刚;Sanjiv Kaul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27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胰腺密度差。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是48±8 HU、72±6 HU,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是125±18 HU、98±11 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73±21 HU、25±12 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 结论 动脉期可得到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鹏;文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