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管生;高剑波;陈学军;杨学华;杨晓鹏;李荫太;张云汉

关键词:结肠, 直肠, 肿瘤, 肿瘤分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报告结肠的螺旋CT扫描方法,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WESCT)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65例已知或高度怀疑结肠病变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扫描前清结肠道,扫描时应用肌肉松弛剂和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 65例病人中有63例清晰显示病变,其中结肠癌48例,淋巴瘤5例,转移瘤3例,脓肿2例,炎性狭窄1例,盲肠类癌2例,结肠息肉2例。1例结肠息肉和1例息肉恶变WESCT未检出。48例大肠癌WESCT正确分期39例,其中浆膜层浸润的准确率为100%(28/28),对异常淋巴结检出的敏感度达95.3%(41/43),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诊断正确率为83.9%(26/31)。3例转移瘤因清晰显示病变位于肠壁并向外生长及明确的病史而确诊。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分期非常有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B超诊断节育环异位至肝肾隐窝1例

    患者女,54岁,于1年前感右肋区针刺样疼痛。查体右上腹部轻压疼,做肝胆B超无异常,肝肾隐窝稍偏右侧探及圆形节育环回声,图像清晰,加做子宫附件未见异常,B超诊断:节育环异位(见图)。腹透在右上腹髂嵴上18cm前正中线偏右侧约5cm处可见沿内上外下斜行金属环影,妇科查体及化验室检查均无异常,病人要求手术取环。手术所见: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加剖腹手术,术中见大网膜及肝胆膈肌正常,节育环位于胆肾隐窝内,腹腔镜取环失败后,行开腹取环术,顺利取出一圆形节育环。

    作者:梁光菊;夏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

    目的为评价二维超声诊断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4例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均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结果声像图表现未破型15例,流产型51例,破裂型448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5%。结论二维超声可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异位妊娠,而且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实用价值。

    作者:董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扫描诊断小肺癌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显像(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小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病理证实的小肺癌11例、炎性结节5例、结核瘤2例,术前行CT增强扫描(100ml造影剂以2.5 ml/s速度静脉注射)和FDG-SPECT/PET显像(FDG 11.1~14.8MBq静脉注射),观察病灶CT图像强化程度及核素显像的FDG浓聚程度。将术前两种不同的扫描结果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结果 11例小肺癌增强CT扫描及FDG显像均诊断正确,但增强CT将1例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FDG将一例结核误诊为肺癌。在11例小肺癌中CT检出6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FDG检出5例淋巴结转移。结论增强CT扫描与FOG-SPECT/PET显像均能鉴别诊断小肺癌,两者各有优势,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结合分析将更有利于小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王荣福;王仪生;唐光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及胃动脉相关变异的研究现状

    肝及胃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伴随着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肝、胃动脉的变异越显复杂化。随着血管性介入医学的成熟和普及和腹部外科的长足发展,深入研究肝、胃动脉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家开;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转移瘤67例CT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转移瘤的CT表现,为脑转移瘤定性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男48例,女19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7例脑转移瘤中54例呈颅内多发转移,占80.5%,单发转移13例,两者差别显著(P<0.01);增强前发现瘤灶156个,增强后发现217个,增强前后差异显著(P<0.01);瘤灶位于幕上的有209个,占96.3%,位于其他位置的18个,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颅内转移瘤以肺癌为主,且以男性居多;颅内转移通常为多发病灶,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无论有或没有临床神经和精神症状,行颅脑CT扫描都应以增强扫描为首选。

    作者:杨勇;张贵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尿毒症脑病颅脑CT与MRI检查价值的探讨

    目的对尿毒症脑病颅脑影像学检查价值做一初步探讨。方法对41例尿毒症脑病患者进行颅脑CT和/或MRI检查并与同期41例其它原因做颅脑CT和/或MRI的患者做比较。结果尿毒症脑病颅脑影像学表现为脑萎缩(36/41,84.37%),有局部病灶(19/41,46.34%)。对照组脑萎缩(9/41,21.95%),局部病灶(1/41,2.44%),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影像学检查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的量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加深了对尿毒症性脑病概念的理解,可以作为尿毒症性脑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作者:李鸿哲;许维亮;张鹏;路华;陈济德;宋赤;崔允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型超声在诊断和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在药物诱导排卵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中,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比较常见,发生率为20%。B超引导刺破卵泡或抽取囊肿液和胸腹水。提高受孕率,降低严重并发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现报告35例用超声技术诊断与治疗OHSS病例。

    作者:林益怡;陈小知;黄福光;陈晓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X线诊断

    目的回顾分析十二指肠癌病人的X线表现,并结合超声,内镜进行分析。方法 5例中4例进行X线检查,1例低张造影,其中X线与B超确诊1例,X线与内镜确诊1例,CT诊断幽门梗阻1例。结果 X线检查4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可见不规则狭窄,僵硬,1例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显示环行狭窄,X线及手术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结论 X线检查比超声、CT、内镜检查更有效的显示十二指肠癌的异常表现,X线检查能做到对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齐延君;杨雨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一体化三维探头产科临床使用102例结果及评价

    目的评价一体化三维超声探头在产科临床的使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体化三维探头扫查方式,对102例孕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一体化三维探头扫查在一定液体环绕下能很好地显示胎儿体表器官立体形态,及时检出胎儿头、面部及肢体畸形。但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体表畸形检出不及二维探头。结论一体化三维超声探头,显示胎儿头、面部及体表立体形态,清楚、直观并及时检出部分畸形。

    作者:王立平;骆瑾;王雅娟;苗超尘;马新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动脉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脉性消化道出血36例,男23例,女13例。9例行急诊血管造影;27例经保守治疗后择期行血管造影。经选择性插管造影,筛选出出血动脉后,采用同轴导管法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阳性率是41.67%。急诊造影组阳性率77.8%(7/9);择期造影组阳性率29.6%(8/2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3例中2例有效,且1例复发;栓塞治疗组有效率100%,无复发。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中有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眶沟通性肿瘤的CT诊断与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这类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头部横断加冠状、平扫加增强的CT扫描检查。结果颅眶沟通瘤15例,其中原发于眼眶向颅内生长者7例,原发于颅内向眼眶生长者8例。结论 CT扫描的高密度分辨率,使这类肿瘤得以显示,提高了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正确处治提供依据。

    作者:赵建农;郭大静;罗银灯;余聪;曾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10例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9例为永久性滤器,1例为暂时性滤器;滤器置入后依次行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置入术,直至取得满意疗效。结果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100%。并用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及内支架置入术9例闭塞血管再通,临床疗效满意。1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阻塞静脉未进行继续治疗。总有效率达9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32(平均13.5)个月,9例置入永久滤器者均无肺梗塞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证了髂股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多种介入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苏洪英;冯博;赵钟春;肖亮;徐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囊性脑转移瘤CT诊断与临床误诊分析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2例CT表现呈囊性的脑转移瘤,术前均诊断为良性病变,现结合临床表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 例1,女,42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4个月。脑CT见幕上、下脑实质内十余处大小不等,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低密度灶(图1),病灶小12mm×10mm×8mm,大40mm×35mm×30mm,CT值20HU,密度均匀,边缘见线形环状略高密度包膜,CT值40HU士,少数病灶包膜厚薄不均,局部厚度达8mm(图2),边界清晰,周边未见水肿带,双侧脑室对称性减小,双侧脑沟消失,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检查各病灶包膜环状强化,CT值高达70HU,中心低密度区域无强化。

    作者:刘禄明;邓雪平;杨天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定位在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6年引进瑞典ELEK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用立体定向体部框架,通过重复性CT扫描,测定CT定位的精确度,并治疗各种体部肿瘤110例。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设备立体定向体部框架、定位器由医科达公司提供,CT机为岛津500 OTX型,CT增强用高压注射器为美国OP100型。

    作者:商健彪;李玉;郭占文;张力财;刘方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超诊断输卵管包虫病3例报告

    例1女,46岁,哈族。因右上腹疼痛不适,门诊行B超检查:肝右前叶探查:可见-17.0cm×12.1cm的圆形液性暗区,壁呈双边,内见分隔。囊内可见呈等号状的小头节,检查时发现患者下腹也明显隆起,B超检查:膀胱充盈适度,右侧附件区可见4cm×4.1cm两个圆形液性暗区,呈双壁回声,内可见小光点漂浮(见图1)。B超诊断为:①肝右前叶包囊虫(多房型);②右侧附件多发包囊虫。手术证实与B超诊断相符。

    作者:盛素华;李慧敏;刘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TNM分期间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TNM分期间的关系。方法分析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出的肝细胞癌31例,其中13例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证实,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①螺旋CT显示瘤体直径>3cm、瘤体多发、边缘模糊不伴晕圈征或中心伴坏死的病灶,其组织学分级均明显高于瘤体单发、边缘清晰伴晕圈征、中心不伴坏死者(P<0.05)。②在TNM分期方面Ⅲ+Ⅳ期的组织学分级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①SCT表现为瘤体直径>3cm、多发、瘤体边缘模糊及瘤体中心伴有坏死者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差且肿瘤侵袭力强;②螺旋CT对肝细胞癌的TNM分期能较准确地反映其侵袭力。

    作者:周志刚;高剑波;杨学华;刘恒芳;管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癌的X线、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强化特征,评价口服水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分期及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实施胃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口服水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①44例胃癌中,32例以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为著,与动脉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226,P<0.05)。②钡餐造影及螺旋CT对胃癌分型总的准确率分别为75.0%和86.5%。③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1.8%。结论螺旋CT对胃癌大体分型的准确性优于钡餐造影,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普通CT。

    作者:高剑波;YANG Xue-hua;GUO Hua;杨学华;郭华;李荫太;陈学军;管生;杨晓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胆囊炎伴溃疡误诊为胆囊癌1例分析

    患者女,51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痛8年,加重1周入院。B超检查见:胆囊外形增大,9.6cm×4.5cm,边界欠清,轮廓欠规整,部分胆囊壁似有连续性中断,胆汁透声区为不均匀的中-低回声所填充。B超诊断为胆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见图1)。门诊检查以胆囊占位收入普通外科,查体见莫非征(-),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临床决定择日行胆囊切除术,如为胆囊癌行肝后叶节除术。术中见腹腔无渗液,肝组织未见侵犯,胆囊充血,壁厚,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约为10cm×6cm×6cm,内充满泥沙样结石,Trietz韧带水肿、增厚,胆总管内未触及结石。

    作者:王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

    目的前瞻性评价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03例胃癌进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增强扫描,延迟时间40s,层厚5mm,床速5mm/s,在工作站获得重建间隔2.5mm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6.8%、77.5%和94.2%。结论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和MPR技术可以提高胃癌浸润胃壁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郭华;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诊断(附38例报告)

    目的总结纵隔心包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本文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心包囊肿38例。全部病例均有完备的X线资料,其中行CT检查15例,MRI检查2例,超声检查10例。结果病变发生在右心膈角区占55.3%,左心膈角区31.6%,余者位置不典型。圆形和椭圆形78.9%,不规则形21.1%。边缘光滑整齐76.3%,不整齐23.7%。密度均匀94.7%,有钙化者5.3%。囊肿的CT值为0~18Hu,钙化处高达128Hu。MRI见囊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包膜显示清楚。B超见其为有包膜的含液囊性肿物。结论心包囊肿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方法,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赵锋;张卓;王孝丽;郭含涛;曲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