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菊;夏琴
目的探讨Pick病(Pick disease)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分析2例临床上曾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的Pick病,其中1例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得到进一步证实。结果 Pick病与AD比较有如下特点:①特殊的语言方式及语言改变;②临床上以缓慢进展的性格改变及社会活动能力衰退为主,而记忆力、理解判断力、计算力障碍等出现相对较晚;③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Klüver-Bucy综合征表现;④脑MRI检查提示:额和(或)颞叶萎缩,颞极为著;⑤PET检查提示:双侧额、颞叶代谢减低,颞极明显。结论根据Pick病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征,在排除AD及其它脑变性病的基础上,生前诊断Pick病是可能的。
作者:贾建军;卢文甫;王鲁宁;汤洪川;尹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阴囊急症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急症,尤其在小儿外科更为常见,往往需要急诊手术探查。随着超声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ultrasound; PDUS)在阴囊疾病中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术前明确诊断,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杜联芳;张青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螺旋CT将高压发生器移入扫描架内,解除了高压电缆对X线管的束缚,并且应用滑环技术和高效快速的信息采集系统,使扫描快速而完全。螺旋CT的双期扫描已经成为一项常用的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而且可按需要选择动脉期(HAP)或门静脉期(PVP)分别扫描,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特别是肝脏的多血性小病灶的诊断。此外,还可通过分析病灶在HAP和PVP的不同强化类型,来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1]。
作者:文明;史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腮腺混合瘤影像学征象特点和EBCT、CTS、3D-CT、流动扫描和MRI对混合瘤诊断的优缺点。方法对28例分别进行此五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所见相对照。结果 CTS对病灶边界形态的显示较为有利;3D-CT可以显示病灶的立体形态及其与腮腺导管等周围结构的关系;混合瘤时间-密度曲线呈缓升缓降型;MRI对显示病变的成份和其与面神经的关系为理想。结论混合瘤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几种检查互补有利于正确诊断。
作者:李传亭;刘延军;沈天真;陈星荣;徐元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早期的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对脊柱的表现力不及脑组织。但随着一些技术的改进,如体表线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浅表组织成像的信噪比(SNR),并能获得1mm以下的薄层切面;梯度时刻消除法和心电门控的运用,减少了因脑脊液(CSF)波动而造成的伪迹[1];MR造影剂也已应用于脊柱成像[2,3];其它技术如相控阵线圈技术,视野的饱和带宽,可变的扫描带宽,图像信号校正等。
作者:李少武;高培毅;张迅;戴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脑代谢状况,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3例临床上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MMSE)及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成像,并对其图像与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患者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异常。PET成像显示:1例正常,另外2例发现与记忆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 TGA的发病机制符合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脑代谢状况与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作者:贾建军;尹岭;王鲁宁;汤洪川;卢文甫;王瑞民;田嘉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儿男,9岁。因上腹疼痛、不适2天入院。查体:右上腹饱满、轻压疼,触及一大小约9cm×8cm×8cm不规则包块,质较软,余无异常。上腹部CT检查:于右上腹小网膜囊区见一大小约8cm×7cm×8cm囊性包块,边缘尚光滑,CT值约20Hu,周围器官受推压移位。增强扫描示包块边缘强化,余无改变。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见图)。CT诊断:腹腔囊性占位,①畸胎瘤;②淋巴管瘤。
作者:胡海平;李新春;迟华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20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的MRI表现。方法 20例证实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脑内均有MRI阳性表现,研究其MRI表现的类型。结果 20例患儿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8例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18例主要为灰质受累,其中4例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2例主要为白质受累。结论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是多样性的。当MRI表现为灰质异常信号、脑萎缩、不典型梗塞或白质病变且合并临床难以解释的多系统症状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作者:王霄英;肖江喜;蒋学祥;周元春;高玉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显像(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小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病理证实的小肺癌11例、炎性结节5例、结核瘤2例,术前行CT增强扫描(100ml造影剂以2.5 ml/s速度静脉注射)和FDG-SPECT/PET显像(FDG 11.1~14.8MBq静脉注射),观察病灶CT图像强化程度及核素显像的FDG浓聚程度。将术前两种不同的扫描结果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结果 11例小肺癌增强CT扫描及FDG显像均诊断正确,但增强CT将1例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FDG将一例结核误诊为肺癌。在11例小肺癌中CT检出6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FDG检出5例淋巴结转移。结论增强CT扫描与FOG-SPECT/PET显像均能鉴别诊断小肺癌,两者各有优势,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结合分析将更有利于小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王荣福;王仪生;唐光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一体化三维超声探头在产科临床的使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体化三维探头扫查方式,对102例孕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一体化三维探头扫查在一定液体环绕下能很好地显示胎儿体表器官立体形态,及时检出胎儿头、面部及肢体畸形。但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体表畸形检出不及二维探头。结论一体化三维超声探头,显示胎儿头、面部及体表立体形态,清楚、直观并及时检出部分畸形。
作者:王立平;骆瑾;王雅娟;苗超尘;马新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48岁,发现右侧腋窝肿物1个月,余无不适,要求检查。查体: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3颗淋巴结聚合成团,活动度稍差。无触痛。双侧乳腺发育正常(见图1),皮肤无异常改变,未触及肿块,无乳头溢液。乳腺近红外线检查(CDI):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显示一支血管扩张充血,血管灰度较深3级,压迫时不易退色,血管中断处可见点状黑色阴影(见图2),两侧乳腺浅静脉相比不对称,腋窝淋巴结呈灰色阴影,灰度Ⅱ级,周边未见特异性血管变化。印象: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于2000年5月18日入肿瘤科手术治疗。在手术途中第一次冰冻切片病理结果: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右侧乳腺增生病。第二次再取乳腺组织病理连续切片结果: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接着行乳癌根治术,住院22天治愈出院。
作者:张月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对肺动脉瓣狭窄程度的判断及鉴别诊断,球囊扩张和手术效果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心腔和肺动脉内的血流颜色变化,并用连续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内血流速度。结果肺动脉瓣狭窄程度与肺动脉内血流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对照手术前后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可估价手术效果。结论多普勒超声在肺动脉瓣狭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泉水;李沿江;熊奕;刘燕娜;皮小兰;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乳腺病灶的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42处乳腺病灶进行了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评价其对乳腺病灶的诊治效果。结果 33例42处乳腺病灶中,25例34处病灶临床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切除,平均旋切15次,用时30min;6例为乳腺可疑病灶,2例临床诊断为Ⅲ期乳腺癌,均经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而获得明确诊断。操作无一例失败。这种方法皮肤伤口小,除1例有轻度皮下瘀血现象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B超能很好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进行乳腺小纤维腺瘤的微创切除术。对乳腺可疑病灶能明确诊断,若为良性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若为恶性则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治疗。
作者:王红鹰;邹强;周坚;杨永明;蔡端;任长才;戴训芦;华秀云;顾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脾包虫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包虫病的临床、CT和超声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结果本组8例脾脏包虫的CT表现为单纯囊肿4例,内囊分离1例,多子囊2例,实质钙化1例。其中6例可见致密清晰的囊壁,囊内为水样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区未见增强。4例作了超声检查,其中3例显示双层囊壁,囊内为无回声液性暗区。本组中同时伴有肝包虫病者6例。结论脾包虫病虽然少见,但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在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不应忽视。
作者:沙炎;王玖华;地力木热提·托乎提;段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自1996年引进瑞典ELEK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用立体定向体部框架,通过重复性CT扫描,测定CT定位的精确度,并治疗各种体部肿瘤110例。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设备立体定向体部框架、定位器由医科达公司提供,CT机为岛津500 OTX型,CT增强用高压注射器为美国OP100型。
作者:商健彪;李玉;郭占文;张力财;刘方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2例CT表现呈囊性的脑转移瘤,术前均诊断为良性病变,现结合临床表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 例1,女,42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4个月。脑CT见幕上、下脑实质内十余处大小不等,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低密度灶(图1),病灶小12mm×10mm×8mm,大40mm×35mm×30mm,CT值20HU,密度均匀,边缘见线形环状略高密度包膜,CT值40HU士,少数病灶包膜厚薄不均,局部厚度达8mm(图2),边界清晰,周边未见水肿带,双侧脑室对称性减小,双侧脑沟消失,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检查各病灶包膜环状强化,CT值高达70HU,中心低密度区域无强化。
作者:刘禄明;邓雪平;杨天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评价二维超声诊断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4例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均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结果声像图表现未破型15例,流产型51例,破裂型448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5%。结论二维超声可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异位妊娠,而且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实用价值。
作者:董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估计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6例疑有小肠肿瘤的患者行螺旋CT检查,检查前肌注盐酸654-210mg以减少肠管蠕动,口服足量温开水充盈肠管;先平扫,然后经肘静脉以3ml/s注射Omnipaque(300mgI/ml)90ml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6例均获病理证实,其中腺癌21例(80.7%),平滑肌肉瘤3例,类癌1例,淋巴瘤1例。螺旋CT对小肠肿瘤检出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6.2%,对可切除性和不可切除性估计的准确性分别为87.5%和100%。结论螺旋CT对小肠肿瘤特别是十二指肠肿瘤的检出率高;是估计可切除性可靠的方法。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管生;郭华;李荫太;杨晓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7岁。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咳嗽,咳痰,红色黏稠,3个月前有两次咳痰夹血丝。查胸片考虑心包囊肿可能性大,纵隔肿瘤不能除外。入院时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各项血液检查均正常。术前B超探测右乳头与右胸骨缘之间可见一个92mm×77mm的液性暗区,边缘模糊,与心、肺分界不清。B超提示:纵隔囊性肿瘤可能性大。胸片示右心膈角区新生物。
作者:吴龙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1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痛8年,加重1周入院。B超检查见:胆囊外形增大,9.6cm×4.5cm,边界欠清,轮廓欠规整,部分胆囊壁似有连续性中断,胆汁透声区为不均匀的中-低回声所填充。B超诊断为胆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见图1)。门诊检查以胆囊占位收入普通外科,查体见莫非征(-),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临床决定择日行胆囊切除术,如为胆囊癌行肝后叶节除术。术中见腹腔无渗液,肝组织未见侵犯,胆囊充血,壁厚,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约为10cm×6cm×6cm,内充满泥沙样结石,Trietz韧带水肿、增厚,胆总管内未触及结石。
作者:王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