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1例

胡海平;李新春;迟华群

关键词:肠系膜, 囊性包块, 肿大淋巴结, 增强扫描, 小网膜囊, 上腹疼痛, 淋巴管瘤, 边缘, 上腹部, 不规则, 诊断, 移位, 器官, 检查, 患儿, 腹腔, 查体
摘要:患儿男,9岁。因上腹疼痛、不适2天入院。查体:右上腹饱满、轻压疼,触及一大小约9cm×8cm×8cm不规则包块,质较软,余无异常。上腹部CT检查:于右上腹小网膜囊区见一大小约8cm×7cm×8cm囊性包块,边缘尚光滑,CT值约20Hu,周围器官受推压移位。增强扫描示包块边缘强化,余无改变。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见图)。CT诊断:腹腔囊性占位,①畸胎瘤;②淋巴管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TNM分期间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TNM分期间的关系。方法分析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出的肝细胞癌31例,其中13例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证实,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①螺旋CT显示瘤体直径>3cm、瘤体多发、边缘模糊不伴晕圈征或中心伴坏死的病灶,其组织学分级均明显高于瘤体单发、边缘清晰伴晕圈征、中心不伴坏死者(P<0.05)。②在TNM分期方面Ⅲ+Ⅳ期的组织学分级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①SCT表现为瘤体直径>3cm、多发、瘤体边缘模糊及瘤体中心伴有坏死者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差且肿瘤侵袭力强;②螺旋CT对肝细胞癌的TNM分期能较准确地反映其侵袭力。

    作者:周志刚;高剑波;杨学华;刘恒芳;管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转移瘤67例CT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转移瘤的CT表现,为脑转移瘤定性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男48例,女19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7例脑转移瘤中54例呈颅内多发转移,占80.5%,单发转移13例,两者差别显著(P<0.01);增强前发现瘤灶156个,增强后发现217个,增强前后差异显著(P<0.01);瘤灶位于幕上的有209个,占96.3%,位于其他位置的18个,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颅内转移瘤以肺癌为主,且以男性居多;颅内转移通常为多发病灶,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无论有或没有临床神经和精神症状,行颅脑CT扫描都应以增强扫描为首选。

    作者:杨勇;张贵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尿毒症脑病颅脑CT与MRI检查价值的探讨

    目的对尿毒症脑病颅脑影像学检查价值做一初步探讨。方法对41例尿毒症脑病患者进行颅脑CT和/或MRI检查并与同期41例其它原因做颅脑CT和/或MRI的患者做比较。结果尿毒症脑病颅脑影像学表现为脑萎缩(36/41,84.37%),有局部病灶(19/41,46.34%)。对照组脑萎缩(9/41,21.95%),局部病灶(1/41,2.44%),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影像学检查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的量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加深了对尿毒症性脑病概念的理解,可以作为尿毒症性脑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作者:李鸿哲;许维亮;张鹏;路华;陈济德;宋赤;崔允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本文对110例眩晕症患者进行颅内段及颈段椎基底动脉检查和对比研究,阐明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亚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声、MRI及临床稳定性试验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MRI及临床稳定性试验三种方法检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准确性。方法分别用超声、核磁共振(MRI)及临床稳定性试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三种方法对23例膝外伤患者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检测,比较三者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三种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为82.6%、82.3%和83.3%;MRI为94.7%、94.4%和100%;临床稳定试验为82.6%、82.3%和83.3%。三种方法各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认为在临床具体运用中可依照各方法的各自优缺点进行选择。

    作者:刘俭;徐颖;杜领娣;侯树勋;王予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1例

    患儿男,9岁。因上腹疼痛、不适2天入院。查体:右上腹饱满、轻压疼,触及一大小约9cm×8cm×8cm不规则包块,质较软,余无异常。上腹部CT检查:于右上腹小网膜囊区见一大小约8cm×7cm×8cm囊性包块,边缘尚光滑,CT值约20Hu,周围器官受推压移位。增强扫描示包块边缘强化,余无改变。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见图)。CT诊断:腹腔囊性占位,①畸胎瘤;②淋巴管瘤。

    作者:胡海平;李新春;迟华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X线诊断

    目的回顾分析十二指肠癌病人的X线表现,并结合超声,内镜进行分析。方法 5例中4例进行X线检查,1例低张造影,其中X线与B超确诊1例,X线与内镜确诊1例,CT诊断幽门梗阻1例。结果 X线检查4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可见不规则狭窄,僵硬,1例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显示环行狭窄,X线及手术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结论 X线检查比超声、CT、内镜检查更有效的显示十二指肠癌的异常表现,X线检查能做到对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齐延君;杨雨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临床与PET成像研究

    目的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脑代谢状况,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3例临床上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MMSE)及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成像,并对其图像与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患者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异常。PET成像显示:1例正常,另外2例发现与记忆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 TGA的发病机制符合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脑代谢状况与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作者:贾建军;尹岭;王鲁宁;汤洪川;卢文甫;王瑞民;田嘉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血流显像在诊断肝小血管瘤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为对比研究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诊断肝脏小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多普勒观察37例(45个病灶)肝小血管瘤的血流情况。结果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病灶的血流显示率及深吸气后病灶内血流检出率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是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更为敏感的显示模式,对于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军;武心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估计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6例疑有小肠肿瘤的患者行螺旋CT检查,检查前肌注盐酸654-210mg以减少肠管蠕动,口服足量温开水充盈肠管;先平扫,然后经肘静脉以3ml/s注射Omnipaque(300mgI/ml)90ml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6例均获病理证实,其中腺癌21例(80.7%),平滑肌肉瘤3例,类癌1例,淋巴瘤1例。螺旋CT对小肠肿瘤检出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6.2%,对可切除性和不可切除性估计的准确性分别为87.5%和100%。结论螺旋CT对小肠肿瘤特别是十二指肠肿瘤的检出率高;是估计可切除性可靠的方法。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管生;郭华;李荫太;杨晓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动脉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脉性消化道出血36例,男23例,女13例。9例行急诊血管造影;27例经保守治疗后择期行血管造影。经选择性插管造影,筛选出出血动脉后,采用同轴导管法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阳性率是41.67%。急诊造影组阳性率77.8%(7/9);择期造影组阳性率29.6%(8/2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3例中2例有效,且1例复发;栓塞治疗组有效率100%,无复发。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中有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子宫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目的评价子宫海绵状血管瘤(CHU)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例CHU做了经腹壁常规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结果 CHU表现为两型:弥漫型和局限型,均限于子宫肌壁内。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蜂窝状无回声暗区,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边缘可见丰富的树枝状血流。结论超声检查对CHU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盛明洪;周兴祥;殷军;何志容;吴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腮腺肿瘤的CTS检查(附43例病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本组43例患者,男30例,女13例。年龄大为75岁,小21岁,平均51.6岁。病程10天~27年。仪器使用GE公司SYTEC 40000 CT机。43例患者做腮腺常规平扫,后经腮腺导管注入造影剂(76%泛影葡胺6~12m1),再次扫描腮腺区(CT-Siolgraphy,简称CTS),其CTS表现(见表1)

    作者:曹相德;哈若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及胃动脉相关变异的研究现状

    肝及胃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伴随着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肝、胃动脉的变异越显复杂化。随着血管性介入医学的成熟和普及和腹部外科的长足发展,深入研究肝、胃动脉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家开;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型超声在诊断和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在药物诱导排卵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中,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比较常见,发生率为20%。B超引导刺破卵泡或抽取囊肿液和胸腹水。提高受孕率,降低严重并发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现报告35例用超声技术诊断与治疗OHSS病例。

    作者:林益怡;陈小知;黄福光;陈晓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胸腺瘤伴有囊性变1例报告

    患者男,57岁。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咳嗽,咳痰,红色黏稠,3个月前有两次咳痰夹血丝。查胸片考虑心包囊肿可能性大,纵隔肿瘤不能除外。入院时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各项血液检查均正常。术前B超探测右乳头与右胸骨缘之间可见一个92mm×77mm的液性暗区,边缘模糊,与心、肺分界不清。B超提示:纵隔囊性肿瘤可能性大。胸片示右心膈角区新生物。

    作者:吴龙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声对小肠肿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小肠肿物的超声特点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肠肿物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小肠肿物分为实性包块型(8例)、囊性包块型(4例),小肠肿物及周围器官、腹膜后情况显示高于内窥镜及X线。结论超声显像对小肠肿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童陶然;王昌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X线检查在黄韧带骨化症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诊断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黄韧带骨化症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黄韧带骨化症X线特征为多节段受累、胸腰段多见、多为连续性、多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结论 X线检查对于防止漏、误诊和定位在诊断黄韧带骨化症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作者:张毅;马平;杨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MHz高频超声诊断眼钝挫伤

    本组病例采用10MHz高频超声观察整个眼球结构,然后用20MHz高频超声观察眼前节结构,结果显示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既能了解有无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又能了解眼前节细微结构,如虹膜根部断裂、睫状体脱离等,

    作者:陈琴;刘薇;文翠华;成仲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报告结肠的螺旋CT扫描方法,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WESCT)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65例已知或高度怀疑结肠病变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扫描前清结肠道,扫描时应用肌肉松弛剂和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 65例病人中有63例清晰显示病变,其中结肠癌48例,淋巴瘤5例,转移瘤3例,脓肿2例,炎性狭窄1例,盲肠类癌2例,结肠息肉2例。1例结肠息肉和1例息肉恶变WESCT未检出。48例大肠癌WESCT正确分期39例,其中浆膜层浸润的准确率为100%(28/28),对异常淋巴结检出的敏感度达95.3%(41/43),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诊断正确率为83.9%(26/31)。3例转移瘤因清晰显示病变位于肠壁并向外生长及明确的病史而确诊。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分期非常有价值。

    作者:管生;高剑波;陈学军;杨学华;杨晓鹏;李荫太;张云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