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武心萍
目的回顾性研究20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的MRI表现。方法 20例证实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脑内均有MRI阳性表现,研究其MRI表现的类型。结果 20例患儿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8例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18例主要为灰质受累,其中4例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2例主要为白质受累。结论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表现是多样性的。当MRI表现为灰质异常信号、脑萎缩、不典型梗塞或白质病变且合并临床难以解释的多系统症状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作者:王霄英;肖江喜;蒋学祥;周元春;高玉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2例CT表现呈囊性的脑转移瘤,术前均诊断为良性病变,现结合临床表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 例1,女,42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4个月。脑CT见幕上、下脑实质内十余处大小不等,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低密度灶(图1),病灶小12mm×10mm×8mm,大40mm×35mm×30mm,CT值20HU,密度均匀,边缘见线形环状略高密度包膜,CT值40HU士,少数病灶包膜厚薄不均,局部厚度达8mm(图2),边界清晰,周边未见水肿带,双侧脑室对称性减小,双侧脑沟消失,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检查各病灶包膜环状强化,CT值高达70HU,中心低密度区域无强化。
作者:刘禄明;邓雪平;杨天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脑代谢状况,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3例临床上诊断为TGA的患者,分别行简易心理测试(MMSE)及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成像,并对其图像与病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患者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异常。PET成像显示:1例正常,另外2例发现与记忆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 TGA的发病机制符合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脑代谢状况与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作者:贾建军;尹岭;王鲁宁;汤洪川;卢文甫;王瑞民;田嘉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诊断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黄韧带骨化症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黄韧带骨化症X线特征为多节段受累、胸腰段多见、多为连续性、多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结论 X线检查对于防止漏、误诊和定位在诊断黄韧带骨化症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作者:张毅;马平;杨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技术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首次运用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技术对56例(70条肢体)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检测,测定血流量、倒流程度分级并与双功能彩超及静脉造影相比较。结果流速剖面图法与双功能彩超和静脉造影的检测判断倒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流速剖面图法与双功能彩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9897,P<0.01)。但流速剖面图法对血液倒流量的测定更为准确。结论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双功能彩超更直观,可信度更高,为下肢静脉疾病的无创伤性的辅助诊断提供一新途径。
作者:黄雪玲;叶有强;胡作军;王深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转移瘤的CT表现,为脑转移瘤定性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男48例,女19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7例脑转移瘤中54例呈颅内多发转移,占80.5%,单发转移13例,两者差别显著(P<0.01);增强前发现瘤灶156个,增强后发现217个,增强前后差异显著(P<0.01);瘤灶位于幕上的有209个,占96.3%,位于其他位置的18个,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颅内转移瘤以肺癌为主,且以男性居多;颅内转移通常为多发病灶,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无论有或没有临床神经和精神症状,行颅脑CT扫描都应以增强扫描为首选。
作者:杨勇;张贵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儿男,9岁。因上腹疼痛、不适2天入院。查体:右上腹饱满、轻压疼,触及一大小约9cm×8cm×8cm不规则包块,质较软,余无异常。上腹部CT检查:于右上腹小网膜囊区见一大小约8cm×7cm×8cm囊性包块,边缘尚光滑,CT值约20Hu,周围器官受推压移位。增强扫描示包块边缘强化,余无改变。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见图)。CT诊断:腹腔囊性占位,①畸胎瘤;②淋巴管瘤。
作者:胡海平;李新春;迟华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动脉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脉性消化道出血36例,男23例,女13例。9例行急诊血管造影;27例经保守治疗后择期行血管造影。经选择性插管造影,筛选出出血动脉后,采用同轴导管法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阳性率是41.67%。急诊造影组阳性率77.8%(7/9);择期造影组阳性率29.6%(8/2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3例中2例有效,且1例复发;栓塞治疗组有效率100%,无复发。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中有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早期的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对脊柱的表现力不及脑组织。但随着一些技术的改进,如体表线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浅表组织成像的信噪比(SNR),并能获得1mm以下的薄层切面;梯度时刻消除法和心电门控的运用,减少了因脑脊液(CSF)波动而造成的伪迹[1];MR造影剂也已应用于脊柱成像[2,3];其它技术如相控阵线圈技术,视野的饱和带宽,可变的扫描带宽,图像信号校正等。
作者:李少武;高培毅;张迅;戴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组病例采用10MHz高频超声观察整个眼球结构,然后用20MHz高频超声观察眼前节结构,结果显示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既能了解有无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又能了解眼前节细微结构,如虹膜根部断裂、睫状体脱离等,
作者:陈琴;刘薇;文翠华;成仲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节周围支扩征(PBS)诊断肺结核球的价值。方法选择直径<4cm的孤立性肺结节、有完整CT资料并经后证实的肺结核球27例和周围型肺癌35例。在CT片上观察其结节周围1cm范围内有无扩张的支气管(即周围支扩征)。结果 62例中,在高分辨率CT片(HRCT)上发现周围支扩征13例。其中11例为结核球,2例为周围型肺癌,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用周围支扩征诊断结核球的敏感性为40.7%,特异性为94.3%。结论结节周围支扩征对肺结核球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但该征在常规CT上不易显示,故对一些肺结节有必要作高分辨率CT扫描。
作者:骆科进;关晶;先正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一体化三维超声探头在产科临床的使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体化三维探头扫查方式,对102例孕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一体化三维探头扫查在一定液体环绕下能很好地显示胎儿体表器官立体形态,及时检出胎儿头、面部及肢体畸形。但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体表畸形检出不及二维探头。结论一体化三维超声探头,显示胎儿头、面部及体表立体形态,清楚、直观并及时检出部分畸形。
作者:王立平;骆瑾;王雅娟;苗超尘;马新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前瞻性评价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03例胃癌进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增强扫描,延迟时间40s,层厚5mm,床速5mm/s,在工作站获得重建间隔2.5mm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6.8%、77.5%和94.2%。结论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和MPR技术可以提高胃癌浸润胃壁深度、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郭华;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对比研究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诊断肝脏小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多普勒观察37例(45个病灶)肝小血管瘤的血流情况。结果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病灶的血流显示率及深吸气后病灶内血流检出率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是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更为敏感的显示模式,对于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军;武心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1岁,未婚。因痛经8年来诊,患者13岁初潮即有较剧烈腹痛,此后每次月经来潮均如此发作,月经7~8天/30天。妇科检查:外阴正常,一指阴道妇查,阴道通畅,可及一个宫颈,阴道左侧壁囊性感,范围约10cm×5cm,张力大。临床诊断:阴道斜隔(左侧)。第一次超声检查显示有两个宫体,右侧形态正常,内膜线清晰,与阴道相延续,右卵巢正常;左侧可见约5.8cm×4.6cm×4.6cm低回声,内可见内膜样强回声,紧贴其下方可见一约9.0cm×3.0cm无回声;两侧宫体间尚可见约4.8cm×4.3cm低-无回声伴分隔强回声,边界清晰;左卵巢未探及。
作者:于守君;黄曼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脾包虫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包虫病的临床、CT和超声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结果本组8例脾脏包虫的CT表现为单纯囊肿4例,内囊分离1例,多子囊2例,实质钙化1例。其中6例可见致密清晰的囊壁,囊内为水样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区未见增强。4例作了超声检查,其中3例显示双层囊壁,囊内为无回声液性暗区。本组中同时伴有肝包虫病者6例。结论脾包虫病虽然少见,但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在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不应忽视。
作者:沙炎;王玖华;地力木热提·托乎提;段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肝及胃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伴随着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肝、胃动脉的变异越显复杂化。随着血管性介入医学的成熟和普及和腹部外科的长足发展,深入研究肝、胃动脉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家开;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纵隔心包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本文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心包囊肿38例。全部病例均有完备的X线资料,其中行CT检查15例,MRI检查2例,超声检查10例。结果病变发生在右心膈角区占55.3%,左心膈角区31.6%,余者位置不典型。圆形和椭圆形78.9%,不规则形21.1%。边缘光滑整齐76.3%,不整齐23.7%。密度均匀94.7%,有钙化者5.3%。囊肿的CT值为0~18Hu,钙化处高达128Hu。MRI见囊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包膜显示清楚。B超见其为有包膜的含液囊性肿物。结论心包囊肿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方法,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赵锋;张卓;王孝丽;郭含涛;曲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MRPC在总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RCP对90例总胆管结石的病人进行了检查,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MRCP结合MRI资源图像及US的检出率比较研究,McNemar x2检验,P<0.01。MRCP结合MRI资源图像与CT及ERCP/PTC的检出率比较研究,U检验,P<0.01。结论应用MRCP结合MRI资源图像分析,并了解和熟悉MRCP的诊断误区和鉴别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总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周连高;丁小龙;钟亮;顾海燕;陈克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1岁,回族。因自感右上腹包块来院做常规B超检查。采用美国产RT fino型黑白B超,探头为凸型,3.5MHz,经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肝形态大小正常,被膜完整。于肝左内叶与肝右前叶交界处见8.4cm×7.0cm液性暗区,边界清晰,部分呈双边壁回声,形态欠规则,其内可见分隔光带,液区内透声差,可见细小密集光点回声(见图)。超声诊断:肝包虫内囊破裂合并感染。手术病理诊断:肝左内叶血肿。
作者:李慧敏;盛素华;刘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