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秦钰萍;朱永梅;陈丽娴;贾敏;贾勇;郑媛;李万敏

关键词:高原,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高原与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选择41例高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同期收治的38例平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精心护理,并对药物使用剂量、疗效及并发症对比分析。结果72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7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高原组中出现4例并发症,平原组中出现2例并发症,对症治疗后,症状均缓解。高原组有效37例(90.2%),平原组有效35例(92.1%)。但高原组在使用抗凝药物达到目标值的剂量上是平原组的1.3~1.5倍,两组在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护理策略与平原患者相同,只是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上,高原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需要达到目标值是平原患者剂量的1.3~1.5倍,针对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西南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提高干休所老干部保健工作人性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军队干休所老干部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阶段,对医疗保健工作高度依赖,对保健工作要求高。因此在工作中应注意做好心理保健,保健方案要个体化,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坚持好巡诊制度。

    作者:张红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性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性腹股沟疝手术后复发的原因,探讨改进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行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6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分析复发的原因,探讨改进手术的方法。结果16例复发患者中,术后12个月内复发7例,12~24个月内复发5例,24个月后复发4例。平片修补术后复发10例,网塞修补术后复发6例,PHS修补术后无复发病例。结论复发原因为修补材料选择未个体化,修补固定不标准,补片覆盖不足。应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修补材料,改进固定补片的手术操作方法。

    作者:蒋红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医学院校本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

    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成绩考核方式、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课层次三方面的改革,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我国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生物化学基础。

    作者:余文静;肖斌;邵军;曾凡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实体瘤诱导化疗的应用进展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以及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实体肿瘤而言,肿瘤的局部治疗,如手术切除或放疗是标准的治疗方式。但是对于部分局部晚期肿瘤患者而言,肿瘤局部浸润广、毗邻重要的器官或组织复杂时,使得局部治疗的难度提高,往往很难有效解决肿瘤负荷,并保证正常解剖及功能的完整性,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因此单纯的局部手段治疗肿瘤,变得不太现实,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成为目前有效且主要的治疗方式。诱导化疗(induction chemo-therapy),又称为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术前化疗、放疗前化疗,是指对局部中晚期无远处转移性肿瘤患者应用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之前进行系统的、全身的药物治疗。用于肿瘤血供良好时,有利于药物到达局部肿瘤组织,杀灭肿瘤细胞及微小转移病灶,减少远处转移的风险,从而达到缩小局部肿瘤,减小局部治疗的范围,增加局部治疗的有效率,尽可能保护主要器官解剖和功能的完整。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各类实体肿瘤中。现就诱导化疗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杨蜜(综述);吴敬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糖基化终末产物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7千万[1]。在中国,已经有9千2百万的糖尿病患者,其中93.7%为2型糖尿病[2]。研究发现[3],约有25%~40%的糖尿病患者(包括1型和2型)在首次确诊后20~25年继发有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的病程中,血糖增高毋庸置疑是引起肾脏病变的重要原因,高血糖能够引起众多循环代谢的改变,其中高血糖状态下引起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在肾脏的过多积聚亦显得尤为重要[4-9]。本文总结了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AGEs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能够影响其表达的方式,这些研究结果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诸多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作者:冯犁(综述);汤礼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健康干预研究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目前已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据资料统计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之一[1]。老年人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在逐渐增长,但是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并没有和人口老龄化速度一样得以同比增长,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如何实现老年人群健康存活期上升、病残率比例下降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众多因素中,老年人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文献,结合老年人的健康现状,探讨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以期改善老年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树立防病治病的理念,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作者:甘润;徐亚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在贲门失弛缓症中的应用

    贲门失驰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i,AC)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是因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食管壁蠕动和张力减弱,食管末端括约肌不能松弛,食物滞留于食管腔内,逐渐导致食管扩张、伸长和屈曲。AC是一种少见病,欧美较多见,其发病率每年约为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虽然AC的诊断通常是在中老年,但其发病存在一定的年龄跨度[1]。AC多数情况下是原发的,但也存在罕见的遗传病例[2]。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吞咽困难(通常对固液体都表现为吞咽困难),其他的症状包括胸痛、反流、烧心、咳嗽与体重减少。患者晚期可能会发展为营养不良。AC动态造影可见食管的推进性收缩波消失,其收缩具有紊乱及非蠕动性质;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不随吞咽松弛,而呈间断开放,可见少许造影剂从食管漏入胃内。钡剂充盈时,食管体部,尤其是其远端明显扩张,末端变细呈鸟嘴状。这种影像学表现是AC的典型特征,但其临床诊断需采用食管测压法。食管测压突出的表现是LES不随吞咽松弛,一般表现为LES高压、食管蠕动紊乱。高分辨率测压法描绘了各种亚型AC的特点[3]。

    作者:易礼智(综述);徐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宫腹腔镜联合膀胱镜下异位环取出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7岁。因月经紊乱,发现节育器移位2+年入院。2年前因经期淋漓不净就诊,B超提示:环移位,行取环术失败。再次行B超示:宫颈管内见节育器,继之行宫腔镜下取环失败。患者既往体健,孕3产2,2006年剖宫产一子,2007年放置节育器至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腹部耻上2横指处可见一长约120mm横行手术切口瘢痕。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宫颈右偏,光滑,未见环尾丝;宫体前位、稍饱满、活动、轻压痛;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三合诊:直肠黏膜光滑,指套无血染。入院后B超提示:宫颈管内见节育器。盆腔透视:环形态为“∧”。考虑“爱母环”异位,嵌顿于子宫肌壁,甚至可能刺破膀胱或直肠。入院诊断:节育环异位。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拟行宫腹腔镜下探查术+取环术。术中置宫腔镜距宫颈外口15mm处,见长约15mm铜套及节育环,节育环另一端嵌于子宫颈管肌层,不能经宫腔镜取环。继之腹腔镜探查见:子宫前位,饱满,大网膜与子宫前壁粘连。子宫下段与膀胱粘连。分离粘连后,打开子宫膀胱腹膜返折,见节育环穿透子宫下段入膀胱。用膀胱镜探查见节育环铜套穿入膀胱,表面覆盖深黄色结石,直径约1.5cm。切开绝育环嵌入处膀胱,用腹腔镜弯钳取出膀胱内节育环。因节育环两端有铜套,不能经宫腔镜完整取环,以免导致宫颈管裂伤。因此经宫腔镜剪断宫颈管处铜套及节育环,经腹腔取出剩余节育环。缝合膀胱切口,观察创面无渗血,再次经膀胱镜探查膀胱创面无渗血。

    作者:朱远萍;郭续文;何芳;邓洁;朱君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Endostar具有广谱抗血管生成活性,其作用机制[1]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已被收入NCCN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应用恩度并进行了深入观察研究。现将恩度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兰;范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心医院伤病员管理办公室在为部队服务中的职能与作用

    军队医院的工作性质、人员配置、管理模式、客观环境等诸多方面与地方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医院的核心工作是为部队服务,责任和义务是收治并管理军队伤病员。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军人伤病员管理这一系统工程是军队中心医院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亦是薄弱环节[1-2]。我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的保障工作拓展新思路,在“为部队服务”中求发展,以发展保“为部队服务”的创新服务理念,吸取其他军队医疗机构的成功经验[2-3],建立伤病员管理办公室,在医院与部队间搭建“服务桥梁”,为部队官兵就医保健铺设“绿色通道”,既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又体现情、理、法的和谐统一,有利于伤病员的康复,提高伤病员的满意度。

    作者:陈虹;罗伟玲;陈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骨劈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针对种植中骨维度不足的问题,常分为垂直骨量及水平骨量不足,口腔种植中骨增量技术术式很丰富,如骨移植、引导骨再生、骨挤压、牵张成骨、细胞基础的骨重建等,本文就临床常用的解决水平骨量不足的骨劈开术的术式、愈合方式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入梦(综述);李明哲(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AmpCβ-内酰胺酶致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越来越多耐药菌株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而含AmpC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1]。自1973年第一株AmpCβ-内酰胺酶被发现至今,产AmpC酶的耐药菌株的病例不断被报道。此类菌株对第一至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氨曲南耐药,外膜蛋白丢失的菌株甚至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且不被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本文对AmpCβ-内酰胺酶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婧娴(综述);黄永茂(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元醇通路与氧化应激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关系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iabetic chronic complica-tion,DCC)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等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DCC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存在着多种学说,主要包括多元醇通路(polyol path-way, PP)、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蛋白激酶C、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等学说。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DCC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又转移到了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活性增强所致PP的激活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上。本文主要对在DCC中PP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陈振宇(综述);汤礼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1987年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施;1991年Reich等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1994年周伟平等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术,渐渐的揭开了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神秘面纱。据相关文献报道,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例数的比例呈指数增长趋势[1]。腹腔镜技术顺应着现代外科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预后好的技术趋势,结合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加之外科器械的飞速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有了显著的进步[2]。微创外科作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趋势,其宗旨是用微创技术在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反应的同时,达到或超过传统外科相同的治疗效果。腹腔镜的出现则标志着现代微创外科的开始,腹腔镜已被广泛应用到外科的多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初在肝脏外科,由于肝脏血管丰富,腹腔镜下不易控制出血,肝门血流阻断困难等技术难题,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现阶段腔镜技术技巧日趋完善,腔镜器械不断改进,逐渐将腹腔镜越来越多的带入肝脏外科。本文对腹腔镜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孟猛(综述);黄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斑点追踪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扭转运动的评价研究进展

    左心室的扭转运动作为评价左心室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该运动的监测,在临床上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斑点追踪(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对左室扭转运动的多个参数进行测量的技术。它是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模式下对特定的心肌运动进行跟踪并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就STI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检测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刘洁(综述);高玉丽(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人毛囊外毛根鞘无色素性黑素细胞与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皮肤黏膜色素脱失症,我国报道的社区人群发病率为0.09%~3.10%[1],通常临床上易诊难治。现有研究证实,人毛囊外毛根鞘有一类无黑色素且未活化的黑素细胞(melanocytes , MC)[2-3]。它是由起源于神经嵴的MC在人胚胎2~5周向表皮、毛囊迁移中滞留于外毛根鞘转化来的。其不仅可为毛囊提供黑素母细胞,还可作为白癜风皮损区消失的MC的主要来源。所以治疗白癜风的研究热点之一即为研究AMMC。现将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袁睿(综述);陈德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军队中小医院如何做好医保管理工作

    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疗保险费用受到政策制约,风险加大。军队中小医院必须主动适应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有效控制并降低风险,医院的每一名医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医保的管理上来,确保医保工作安全平稳运行。

    作者:朱艳;冉崇福;刘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序列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脑膜瘤及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其他肿瘤8例(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癌、大脑室管膜瘤母细胞瘤、脉络裂胶质母细胞瘤、枕部血管外皮细胞瘤各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桥小脑角池神经鞘瘤各2例)的SWI特点。结果常规及SWI序列上,18例脑膜瘤内均未出现出血信号,常规序列上仅能显示瘤体内较粗的血管结构,而SWI序列上可以清晰显示粗细不等但排列有序的血管结构;8例其它脑外肿瘤均出现大量斑片状或点状微出血灶,肿瘤血管形态各异、排列紊乱。结论与常规序列比较,SWI更能够清晰显示脑膜瘤内微出血灶及血管结构特点,可为颅内脑外其他肿瘤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刘年元;陈友兰;张玉忠;丁玲;冯丰坔;吉家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肿瘤恶液质治疗的研究进展

    恶液质是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综合征,常常导致患者体重、免疫功能及抗肿瘤治疗耐受性下降,手术治疗后感染、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对肿瘤恶液质发生机制认识逐渐深入,但尚无统一、有效逆转恶液质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治疗肿瘤恶液质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叶华平(综述);周业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穿孔膜片钳记录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方法初探

    目的:利用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以提高记录到稳定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KCa )电流的成功率。方法在两性霉素B穿孔全细胞膜片钳下记录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宏观电流和自发性瞬时外向电流(spontaneous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s,STOCs)。结果采用两性霉素B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到BKCa和STOCs概率明显增加,且可以维持3小时。结论通过穿孔全细胞膜片钳可以记录到稳定的且维持时间长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

    作者:文静;程俊;杨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