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凡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的重要方法。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及医疗行为中诸多因素的介入,剖腹产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达30%~60%,甚至更高[1]。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剖腹产率及剖腹产指征的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刘伟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6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36例)采用HVHF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及TNF-α表达水平,并予以APACHEⅡ评分和记录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pH、PaO2、PaCO2、PaO2/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PaO2、PaO2/FiO2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及TNF-α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VHF联合机械通气治疗ARDS可明显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治疗和住ICU时间,降低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许一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中低温冲洗对腔镜甲状腺手术后创面渗出、颈部肿胀、疼痛、手术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8~12℃生理盐水局部冲洗创面。对照组不冲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颈部肿胀程度、疼痛、手术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引流量、颈部肿胀程度、疼痛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低温冲洗可有效控制或减轻腔镜手术后渗液渗血、组织肿胀和伤口疼痛。
作者:李荣江;邱振雄;张晶锐;黄振华;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55例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心理状态,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术后不同时期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结果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均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术后不同时期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分别为排斥反应、经济问题、婚姻生育。结论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针对各个时期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莉;张契敏;李宪丽;王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世界全球化在发展,我国经济在腾飞,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抑郁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重大且常见的社会问题。在普通人群中,有很多人出现了抑郁症状却不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被称之为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
作者:袁丽;董超;金荣疆;庞日朝;王倩;刘建成;张如飞;张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医疗质量是医院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基础、直接的管理机构。加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对加强医院医疗质量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促进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为单元,简要阐述了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医疗质量方面的体会。
作者:吴庆华;崔冬伟;杨平勋;程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20例采用中药腰痛散外敷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120例单用电针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9.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腰痛散外敷结合电针刺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刺激法的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明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因外伤、脑血管疾病或者颅内占位手术所致的颅骨缺损临床上十分常见,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因继发颅骨缺损综合征、防御功能缺失、继发脑积水等并发症,以及美观需求需行颅骨修补[1]。何时进行颅骨缺损修补及采用何种修补材料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颅骨修补的时机和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解偶联蛋白-2在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甚至无表达。并且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对抗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解偶联蛋白-2与结肠癌、肺癌、食管癌、肾癌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黄坤(综述);王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3年2月ICU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共325株,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确诊产ESBLs阳性细菌,采用K-B法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25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出产ESBLs菌71例(21.8%),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8.9%)、肺炎克雷伯菌(37.7%)、阴沟肠杆菌(33.3%)和产气肠杆菌(20.0%);71例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从痰液(45例)和术后引流液(11例)中分离而来,痰液和术后引流液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株分离率分别为16.2%、13.4%,明显高于尿液、血液及静脉导管的分离率,所致院内感染主要在下呼吸道和外科手术部位;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而对绝大多数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呈耐药性表现。结论产ESBLs所致ICU院内感染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发生在下呼吸道和外科手术部位,仅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予以治疗。
作者:洪文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我院自2008年开始使用“军卫一号”医生工作站,系统只能提供申请处方、处置、检查、检验项目的功能,一旦有病人需要门诊治疗,则需要医生将电子处方内容手工转抄至门诊医嘱单上,由护士逐条校对后手工转抄至门诊治疗、输液执行单上,并针对输液与治疗内容逐一准备药液和书写瓶签。这种手工转抄方式极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因手工抄写发生的转抄错误、执行错误,导致办公效率低,引发诊治等待时间过长,过往治疗信息查询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改变低效率工作现状,护理部联合信息科组织了门诊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以期通过实现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医嘱下达,自动实现护士自动提取电子输液单、治疗单、护理单,优化门诊诊疗流程和查对流程,使护士能快速、准确地执行医嘱。现将我们的设计与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品;于丽娜;邵耀来;施训仕;伍世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小切口汗腺层反转剪除法联合打包固定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门诊2008年8月~2012年11月的186位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汗腺层反转剪除法联合打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复发率低(2.6%)、瘢痕不明显、并发症少。结论小切口汗腺层反转剪除法联合打包固定治疗腋臭损伤小、切口愈合时间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腋臭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陈永新;大江;龚建贵;潘文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安氏Ⅲ类骨性Ⅲ类与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舌体形态位置及舌骨位置。方法对46例患者(实验组安氏Ⅲ类骨性Ⅲ类26例,对照组安氏I类20例)拍摄头侧位X光片并在舌背涂抹硫酸钡糊剂,选择舌体及舌骨的17个点进行描记,对13个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1)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比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尖位置偏前(O-T1)、舌根位置偏后(O-T7)、舌体中断偏低(O-T2,T3)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比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长更长(ET)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比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骨位置偏前下方(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Ⅲ类骨性Ⅲ类与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舌体形态位置及舌骨位置相比舌体形态位置及舌骨位置均有不同,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较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舌长偏长,舌骨位置偏前下方。
作者:袁小平;朗么磋;王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介绍了结合PBL与LBL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PBL结合LBL教学法能互补缺点,增强优势,在增强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胡晓艳;姜梁;向丽;张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长期以来,第三磨牙的保留与拔除,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评估第三磨牙拔除与保留的利弊,从而进行相应的处理。所以,正确了解第三磨牙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第三磨牙的发生、发育、阻生及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赖永先;吴俐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消风散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5月治疗的287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134例,口服消风散汤剂,一日一剂,分三次服,同时口服依匹斯汀10毫克,一日一次;对照组153例,口服依匹斯汀10毫克,一日一次。急性荨麻疹疗程为两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4.6%;对照组有效率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风散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依匹斯汀治疗。
作者:余先华;马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颈椎牵引治疗,随访半年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率为39.28%,总有效率为78.5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一般综合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白小侠;柯晓华;庞日朝;李蓓;张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9岁,发现右侧鼻前庭新生物3月余入院。入院前3月右侧鼻前庭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米粒”样大小丘疹,新生物进行性长大并伴有局部灼痛,无发热、头痛,无鼻出血、鼻腔异味及脓血性分泌物溢出。曾在某基层医院行新生物切除,活检诊断未果,术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生物进行性长大,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断治疗。入院查体:右侧鼻翼轻度膨隆,皮肤潮红,与正常组织间界限清楚,鼻翼皮肤表面可见散在小丘疹,鼻唇沟皮肤颜色及形态正常,右鼻翼的鼻前庭侧可见2.0cm ×2.0cm ×1.0cm膨胀性生长的包块,阻塞右鼻前庭3/4,新生物基底位于右侧鼻前庭的鼻翼部,质硬,边界清,表面有褐色痂皮,触之疼痛。双下鼻甲无明显肥大,鼻中隔无偏曲,鼻腔内未见脓性及血性分泌物。入院后在局部行两次活体组织检查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右侧鼻前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副鼻窦CT提示:右侧鼻翼部新生物,右侧梨状孔骨质部分吸收破坏(图1、2)。诊断明确后择日行右侧鼻前庭肿瘤扩大切除术,术中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右侧鼻腔的前部、下鼻甲的前端、梨状孔的外侧壁及上颌窦的前内侧壁的骨质做了部分切除,并用鼻唇沟的带蒂皮瓣对创面进行了一期修复,伤口愈合后即行鼻部全程及颈部预防性放疗。鼻腔前部缺损,有待于综合治疗结束后,肿瘤无复发及转移,可行二期整形以修复鼻腔前部的缺损。
作者:谢汝华;刘文峰;杨和强;徐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水平变化。方法检测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空腹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C、Hcy、hs-CRP、TC、LDL-C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6、1.664、1.484、1.241、1.070)。结论 CysC、Hcy、hs-CRP、TC、LDL-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监测并适当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谭小林;熊文娟;杜东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四肢关节疼痛2年伴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1年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喘息、气促、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继而出现消化不良、全身皮肤反复破溃及肢体功能障碍。近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意识障碍,四肢肌力降低,不能下床活动。半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四肢疼痛剧烈,并频繁出现意识障碍,经相应治疗后症状未缓解。入科查体:体温:36.8℃,脉搏:11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5mmHg。患者神志不清,发育正常,营养差,体重35Kg。面部及全身皮肤干燥,呈灰褐色,弹性差。面部、躯干、四肢皮肤广泛分布大小不等斑疹,呈淡红色、灰黑色或白色,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毛发稀疏,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稍迟钝。口腔内可见大小不等溃疡。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左上肢活动正常;左下肢及右上肢肌力Ⅰ级,张力减弱;右下肢肌力0级;所有肢体对疼痛刺激敏感。骶尾部可见1.1cm ×1.3cm皮损,创面呈暗红色,有少量渗液。辅助检查:血液:白细胞7.2×109/L、淋巴细胞:0.50×109/L、葡萄糖10.37mmol/L、血清胆碱酯酶3695U/L、腺苷脱氨酶42 U/L、抗rRNP(+)、抗核抗体:弱阳性;抗-DsD-NA:弱阳性;C30.64g/L,C40.08 g/L,血沉92mm/h;尿常规:尿色淡黄,透明管型(-)、白细胞(++);尿酸碱度测定5.0;隐血(+++)、尿糖(+++)。头颅CT扫描示:(1)右颞枕叶出血;(2)右基底节脑梗死。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2)狼疮性脑病;(3)右颞枕叶出血;(4)右基底节脑梗死;(5)骶尾部压疮;(6)I型糖尿病。
作者:冯崇义;马厚志;李瑞;童永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