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田卫卫;刘汉强;兰玮
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某军队干休所38名离休干部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有抑郁情绪者占73.68%。针对军队离休老干部经历特殊、衰老与疾病影响、家庭亲密关系变化等原因,提出建立健全老干部心理保健工作制度、心理健康登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等建议,提高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让老干部安度幸福晚年。
作者:唐春;田卫卫;刘汉强;兰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求科学、可行的急诊护理管理量化考核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实现优质护理服务。方法根据急诊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细则,将每个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等方面细化打分。个人的绩效考核就是职称、级别、工作质量、工作量、患者满意度、护士长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护理人员每月所得的奖金、各类评优、进职、外出培训等直接与考核成绩挂钩。结果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护理投诉、护患纠纷、护理差错明显降低。结论绩效考核方法操作性强,有利于急诊科护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亚平;罗则佳;王兴志;韩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孤立性蝶窦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讨论。结果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13例患者的诊断均为孤立性霉菌性蝶窦炎,并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孤立性蝶窦霉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CT/MRI检查结合鼻内镜检查可有效提高术前诊断率。运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蝶窦霉菌病优势明显,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余巧;徐光;刘文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介绍1例三胞胎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方法通过对2013年7月24日收治1例极低出生体重(VLBWI)三胞胎,出生体重880g、1080g、1090g,胎龄30周4天,进行体温管理、呼吸管理、营养管理、导管维护、发育支持等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例VLBWI经过精心的护理,合理的治疗全部出院,其中2人住院41天,出院时奶量均在300ml左右,体重1920,~2100g;880g患儿其住院日数46天,出院时奶量246ml,体重1700g。3例患儿皮肤黏膜完整,视网膜筛查及听力筛查均无异常。结论护理工作质量是决定极低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对预防合并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栗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口服四联抗痨药物是临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是结核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其为化疗药,在结核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变态反应、神经系统毒性等。但对其过敏导致红皮病罕见,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以全身皮肤潮红、脱屑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1]。死亡率可高达10%~20%。典型表现是全身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浸润、肿胀、脱屑,皮损面积达到整个皮肤的≥90%以上,红皮病不仅表现在皮肤,黏膜、淋巴结,甚至内脏也有表现。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红皮病型药疹报告如下。
作者:余丙翠;王建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6例需要切除子宫的非脱垂子宫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阴式切除术组(n=54例)和腹式手术组(n=52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膀胱、输尿管直肠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阴式切除术组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结论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手术的优点,其手术方法可以提高腹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技巧。
作者:黄文祥;赵正兰;杨光兰;易仲蓉;白合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观察组17例CPB心脏术后精神障碍患者进行HBO辅助治疗,再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匹配,将另外17例术后精神障碍患者列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简易精神状态测验(MMSE)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精神障碍治疗疗程上的差别。结果(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手术类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例数、CPB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精神障碍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所有患者评分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进行精神障碍治疗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CPB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HBO辅助治疗能较有效地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吴帆;张近宝;何春阳;高峰;丁盛;辛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独一味胶囊对带状疱疹引起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独一味胶囊,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服药后对其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独一味胶囊的镇痛效果与加巴喷丁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独一味胶囊可避免加巴喷丁的副作用。结论独一味胶囊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该法在带状疱疹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作者:龚立军;张娟红;杜华;柳文红;徐凡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临床主要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痰中排菌的患者,飞沫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其次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通过皮肤、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很少见。部队是一个大集体,大家的衣、食、住、行都有密切的联系,结核病病程长、恢复慢,对人体损害大,特别是能通过空气传播,对生活、工作高度集中的部队人群具有较大威胁[1],如果出现肺结核在集体的传播,后果不堪设想,为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避免肺结核的传播,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十分关键,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部队肺结核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症状消失、痰抗酸染色阴性、血沉降至正常才能出院,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半年内无类似疾病发生。
作者:张瑞;金家琼;王建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的新一代药物,抗感染疗效肯定,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眼部疾病及其它器官的感染,疗效与第一代药物红霉素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善了抗菌活性,也克服了对酸的不稳定性,成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一线用药。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抗炎药物的重视,阿奇霉素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就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综述如下。1临床应用1.1呼吸系统支原体肺炎:唐上英[1]将住院治疗的9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阿奇霉素(10mg/kg)加入葡萄糖液体中滴注,1次/d;红霉素(15~30mg/kg)加入葡萄糖液体中滴注,1次/d。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对照组为83.33%。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31.25%。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杨荣莉等[2]将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6名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阿奇霉素0.5g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观察组44例给予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10mg静脉滴注,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消失,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观察组总有效率97.80%。在此组病例中,证实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有效,结合喜炎平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王玉良;甄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对促进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恢复,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只进行常规的临床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组45例,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和个性化心理护理。两周为1个护理疗程,1个疗程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变化情况;采用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恢复和复发情况。结果心理护理组护理后HAMA及HAMD评分与护理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恢复和复发情况护理后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P<0.05),护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明显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复发,有重要的护理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建英;鄢涛;王森;邓艳华;杨家红;陈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咯血患者诊断及治疗效果与价值。方法对58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咯血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后采用聚乙烯醇颗粒(PVA)、明胶海绵颗粒(GS)材料进行栓塞。结果58例患者中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栓塞术后24h 41例患者咯血停止,治愈率为70.7%(41/58);术后72h 16例痰中带血停止、显效率为27.6%(16/58)。1例在3d时仍少量咯血,1周后再次栓塞术后咯血停止。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咯血患者安全有效,熟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童立冬;何乾文;田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Guillain-Barre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脊髓炎型的临床表现。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脊髓炎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此例患者临床表现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特点: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文献复习表明此类患者在发病初期均有四肢腱反射减弱至消失,这是主要区别于脊髓病变的神经系统体征之一,要引起高度关注。结论GBS和脊髓炎均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注重病史询问、病情演变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有利于早期识别GBS,尽早诊治,减少误诊、误治,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肖莉;侯群芳;刘小娇;王庆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多为山区和丘陵,植被丰富,故每年被蜂蛰伤人数众多,我科每年收治大约80~100人次,其中2%~6%蜂蛰伤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严重者死亡。但我科从2008年开始使用激素冲击联合序贯血液净化治疗重度蜂蛰伤后,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住院时间缩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科从2008年3月~2013年3月使用激素联合序贯血液净化治疗蜂蛰伤所致MODS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庆如;陈梅;丁虹;符巧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和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53例术前未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多药耐药蛋白P-gp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P-gp和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别为49%(26/53)和51%(27/53)。P-gp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P>0.05),而P53蛋白的表达除与年龄有关外(P<0.05),与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gp在P53阳性病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者(P<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p、P53蛋白的表达对评估和指导乳腺癌化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加兴;刘强;崔静;刘强高;王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肺康复训练联合家庭氧疗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7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在对症支持基础上加用家庭氧疗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症支持基础上加用肺康复训练+家庭氧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MWD明显上升(P<0.05),喘息(Borg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或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疲劳(Borg评分)、心率变化值及氧饱和度变化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喘息、疲劳、情感、病情控制能力等单项评分及CRQ评分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FVC和FEV1%pred等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康复训练联合家庭氧疗可明显改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运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徐艳丽;刘双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脑梗死是一类因脑局部血液循环中断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临床上,脑梗死的治疗除一般治疗方法外,主要还包括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等。近些年,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与临床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唐艳(综述);汤永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报道1例成人右心室心脏血管瘤,提高对心脏血管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总结1例50岁右心室包块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归纳心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影像学资料、病理和治疗。结果患者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包块切除、三尖瓣成形并腱索转移治疗。患者手术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良好。结论心脏血管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心脏占位病变,只要诊断明确、把握手术时机及适应症、选择正确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文智;方易冰;邓明彬;伍长学;廖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3年门诊处方实时质控登记汇总分析,了解门诊医师处方用药情况并提出对策。方法总结2013年1月~12月门诊处方共计281926张,进行综合点评分析。结果我院门诊不合格处方率1.98%。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涂改、删除未签名或日期,无临床诊断或诊断不全,处方超量,用法用量不适宜等。结论我院门诊处方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作者:裴蕾;高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因腹部胀痛不适于2013年1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1℃,脾下极入盆腔,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查示:脾大,脾门厚63mm,肋下78mm,实质回声均匀。CT检查示:脾中部外缘实质改变,脾血管瘤。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2×109/L,淋巴绝对值22.88×109/L。术中所见:腹膜增厚,脾大小40cm×20cm×10cm,表面光滑,质中,未扪及包块,脾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检查:脾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暗红色,呈细颗粒状。镜下见:脾小结呈结节状增大,累及红髓,边缘区淋巴细胞增生明显,瘤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偏小。病理诊断: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系惰性B细胞淋巴瘤,符合脾脏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呈CD20(+), CD3ε(-),CD5(-),CD23(-),CD25(-),CD43(-),Cy-clinD1(-),Ki67阳性率5%~10%。PCR检测:检出IgH及IgK基因重排,支持上述诊断。
作者:刘学蓉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