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下尿路症状及急性尿潴留的关系

赵永久;任福金;詹朝辉;朱肖峰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潴留, 下尿路症状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移行带增生与下尿路症状(LUTS)及急性尿潴留(AUR)的关系.方法将1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按有无AUR及LUTS严重程度分为3组:无AUR但LUTS较重者为A组,有AUR且LUTS较重者为B组,有AUR但LUTS较轻者为C组.对各组行I-PSS评分,测量F-PSA、T-PSA及F/T-PSA耻骨上经膀胱切除前列腺时观察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情况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情况,术后测定移行带质量(TZW),计算移行带体积(TZV).结果各组F/T-PSA、TZW、TZV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I-PSS评分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百分比明显高于C组(P<0.05);A组F-PSA、T-PSA、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百分比明显低于C组(P<0.05),而B、C两组这3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组F-PSA、T-PSA明显小于B组(P<0.001),I-PSS、前列腺部尿道狭窄及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百分比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移行带质量及体积与BPH引起的LUTS及AUR的发生无关;而移行带的增生使前列腺部尿道狭窄、延长是BPH引起的LUTS的主要原因;移行带向膀胱突出则是AUR的主要原因.BPH合并AUR的患者F-PSA及T-PSA均明显增高,F/T-PSA变化则不明显.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J管在上尿路手术中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上尿路结石或梗阻患者105例,均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术中使用双J管作内支架行内引流,效果满意.现将本组病例中双J管的临床应用、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润;晋继忠;于祖河;李自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26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尿道恶性肿瘤与尿道疾病有关,病理类型以腺癌、鳞癌为多见,其他恶性肿瘤较少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尿道出血、排尿困难、尿道肿块等.结论尿道镜、超声及活组织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组织学的特点和有无远处转移是决定肿瘤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因素.

    作者:常德辉;王养民;姜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睾丸扭转8例报告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急症之一,极易误诊误治,常导致睾丸缺血性坏死而被迫切除.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发生,特报告我们收治的8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谷江;龙泽成;徐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CP)/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CPSS)单一治疗策略失败分析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段间切开治疗复杂鹿角形肾结石

    目的提高复杂鹿角形肾结石的手术疗效.方法分析总结36例复杂鹿角形肾结石患者行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段间区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均取石成功,术后康复顺利.随访32例,5例肾盏内残留小结石(<0.5 cm).结论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段间区切开取石术操作简便,对肾脏损伤小,效果满意.

    作者:徐宝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诊断和治疗(附13例报告)

    目的提高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RGP)、核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检查诊断5例,5例通过输尿管镜检查发现并诊断,3例手术探查发现.结果13例患者中,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手术输尿管瓣膜切除5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除瓣膜5例.手术均1次成功,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普通肾图或利尿性肾图提示输尿管梗阻解除.患侧肾积水好转,肾功能改善.结论尿路造影为诊断本症的主要方法.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除输尿管瓣膜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腔内泌尿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刘星明;任胜强;邬旭明;袁鹤胜;蔡雅富;桑乾宏;李和民;方建军;王强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视频动态观察下ESWL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

    输尿管阴性结石,存在着体外震波碎石(ESWL)过程中难以定位的困难,直接影响着ESWL成败.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应用尿路造影技术动态观察,对难以定位的28例输尿管阴性结石辅助定位,低能量碎石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健;汪清;李研;程卫平;李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内窥镜下置管术治疗球部尿道损伤

    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内窥镜下置管术治疗球部尿道损伤6例,长期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于广海;杜浩;江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附28例报告)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技术和方法,评价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例采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肾囊肿去除减压术16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8例,隐睾症定位术4例.结果28例手术成功26例.平均住院4 d,术中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腹腔镜能顺利进行多种泌尿外科手术,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崔曙;李虹;魏强;杨宇如;马彬;杨建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下尿路症状及急性尿潴留的关系

    目的探讨前列腺移行带增生与下尿路症状(LUTS)及急性尿潴留(AUR)的关系.方法将1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按有无AUR及LUTS严重程度分为3组:无AUR但LUTS较重者为A组,有AUR且LUTS较重者为B组,有AUR但LUTS较轻者为C组.对各组行I-PSS评分,测量F-PSA、T-PSA及F/T-PSA耻骨上经膀胱切除前列腺时观察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情况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情况,术后测定移行带质量(TZW),计算移行带体积(TZV).结果各组F/T-PSA、TZW、TZV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I-PSS评分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百分比明显高于C组(P<0.05);A组F-PSA、T-PSA、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百分比明显低于C组(P<0.05),而B、C两组这3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组F-PSA、T-PSA明显小于B组(P<0.001),I-PSS、前列腺部尿道狭窄及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百分比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移行带质量及体积与BPH引起的LUTS及AUR的发生无关;而移行带的增生使前列腺部尿道狭窄、延长是BPH引起的LUTS的主要原因;移行带向膀胱突出则是AUR的主要原因.BPH合并AUR的患者F-PSA及T-PSA均明显增高,F/T-PSA变化则不明显.

    作者:赵永久;任福金;詹朝辉;朱肖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慢性前列腺痛综合征患者膀胱内氯化钾敏感试验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改良膀胱穿刺针的临床应用(附31例报告)

    本科自l 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对31例患者应用改良膀胱穿刺针,配合双腔气囊型乳胶尿管,施行膀胱穿刺造口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詹河涓;郑彬;李德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经腹膜后腔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科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开展的22例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进行分析.22例中11例为皮质醇腺瘤,10例为醛固酮腺瘤,1例嗜铬细胞瘤.结果2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100 min;失血量30~100 mL,平均55 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1例术后发生后腹膜腔血肿.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具有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为非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剑松;左毅刚;杨德林;刘靖宇;陈戬;石永福;徐鸿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复层睾丸鞘膜替代治疗阴茎白膜peyronie病1例

    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37岁.因阴茎背部结节增生,致阴茎勃起时向上呈45°角弯曲、疼痛、影响正常性交3月.局部体检:勃起时,左阴茎海绵体背侧可触及4 cm×1.5 cm的块状硬结,并向背侧弯曲,尿道开口正常.否认有阴茎外伤史.B超:勃起时,左侧阴茎海绵体白膜有4 cm×1.5 cm的钙化斑,周围血流少.

    作者:谢俊明;江少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体会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小儿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进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结果9例碎石成功并完全排出结石,1例未成功,1例发生输尿管损伤.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在操作熟练情况下是治疗小儿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继红;舒铁环;刘祚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尿道电气化切除下段输尿管在上尿路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气化切除下段输尿管在上尿路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肾切除+经尿道电气化切除下段输尿管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26例.结果26例手术时间1.5~2.5 h,平均2 h,腹膜后引流管留置24~48 h,导尿管留置3~5 d,术后未见出血、尿瘘、感染及切口肿瘤种植等.22例获得随访4~74个月,平均38个月,3例手术后6~9个月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并行膀胱部分切除或TUR-Bt术,患侧输尿管走行区及输尿管膀胱开口部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治疗上尿路肿瘤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邹建华;黄翔;邱明星;陈照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结核性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输尿管结核性梗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例IVU检查发现肾积水输尿管不显影及RGP插管受阻的患者行MSCT扫描,并行3D重建,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SCT能明确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和性质.手术结果证实MSCT诊断正确.结论MSCT能对输尿管结核梗阻作出明确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

    作者:蒋叔凯;雷剑;郭树林;秦文;王肇平;杨吉;欧阳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儿茶酚胺症25例报告

    目的提高儿茶酚胺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3年5月收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2例、肾上腺髓质增生症3例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12例(48%),持续性高血压11例(44%),血压正常2例(8%).尿VMA检查阳性率94%(24/25).B超、CT、MRI阳性率分别为88%(22/25)、90%(20/22)、83%(5/6).结果全部行手术治疗.随访20例,血压正常无需药物控制17例(85%),2例肾上腺髓质增生和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仍需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结论尿VMA和B超、CT、MRI在定性及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手术仍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强调术前准备可减少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淳;林炳森;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治疗复发性尿道狭窄的新疗法-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咪唑立宾在白细胞减少同种肾脏移植患者中的替代免疫抑制治疗

    目的探讨咪唑立宾在同种肾脏移植术后白细胞减少患者中替代硫唑嘌呤或骁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2例白细胞减少(WBC<4×109·L-1)患者,将硫唑嘌呤或骁悉替换为咪唑立宾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其中5例白细胞<3×109·L-1的患者,初始时加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75μg(GCSF)一次或两次.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月以上.27例未用GCSF的患者,1周后WBC计数均上升,与转换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3.4±0.3)×109·L-1 vs.(3.9±0.3)×109·L,t=10.7,P<0.01)],转换1月及3月前后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2例患者在转换后发生排斥,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结论咪唑立宾具有较少的骨髓抑制作用,可替代硫唑嘌呤或骁悉,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白细胞减少的肾脏移植患者.

    作者:蓝荣培;范昱;谭建明;唐孝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