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张瑜;祝青松;王付龙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2岁.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圆形肿物,伴有颈部异物感,无其它不适症状,近1个月抗炎治疗未见缩小.颈部查体:上颈部可及4.0cm×3.0cm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质软,压痛,无粘连,活动稍差,穿刺引流无脓性分泌物.
作者:张凤全;王朝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右心室容积曲线评价肺心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技术测量19例肺心病心功能代偿期(Ⅰ组)和16例心功能失代偿期(Ⅱ组)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每搏量(RVSV)及射血分数(RVEF).另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结果:肺心病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RVEDV增大,RVSV、RVEF减低(P<0.01),且肺心病Ⅱ组差异更显著.随着心功能的降低,三维右心室容积曲线逐渐低平、收缩峰值后移.结论:三维右心室容积曲线能够客观地反映肺心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刘怡;陈明;郑建华;刘盛林;黄金康;张青;张宇辉;苗爱雨;张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后区咽腔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9例OSAHS患者进行清醒状态下的上气道扫描并测量上气道腭后区、舌后区小轴面积以及舌后区小轴面积层的前后、左右径.同时应用睡眠过程中上气道测压的方法评价同一患者咽腔下部阻塞情况.结果:舌后区咽腔小面积层左右径与上气道测压舌后区阻塞及低通气事件发生的频度具有相关性.结论:OSAHS患者舌后区咽腔左右径的大小影响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的发生.
作者:高萍;李五一;神平;党玉庆;金征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再生脾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增强扫描证实的6例全脾切除术后脾再生的超声表现及供养血流情况及1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脾再生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特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和监测脾再生的首选检诊方法.
作者:吕琪;牛振英;刘志娟;侯云峰;吕琨;胡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9岁.因左上腹持续性钝痛,伴全身乏力、恶心、低热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患者左上腹压痛,肋缘下4cm可触及脾脏,叩击痛(+).
作者:滕海婷;滕瑞军;王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CT诊断肠系膜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因腹部钝伤进行手术患者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结果:手术证实7例肠系膜损伤.术前CT诊断肠系膜损伤6例.CT表现包括肠系膜内血肿4例、肠壁增厚2例、肠系膜脂肪内渗出6例和对比剂从肠系膜血管漏出2例.结论:CT对于肠系膜损伤的检测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作者:姚凤明;朱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诊断支气管结石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支气管结石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对薄层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6例MPR均直接显示结石呈高密度影,位于支气管内,右侧5例,左侧1例,单发5例,多发1例.结论:MPR能直接显示支气管结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于武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之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均单发.CT平扫为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11例为良性,瘤体3~12 cm,平均4.6cm,密度均匀;2例为恶性,瘤体较大,8~17 cm,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瘤体实质部分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增强,螺旋CT增强扫描静脉期(CT值61hu)较动脉期(CT值39hu)增强明显.结论:E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作者:李成明;张瑜;祝青松;王付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MSCTA),并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表面遮盖成像(SSD),大密度投影(MIP)并分析其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MSCTA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管壁均未见增强,内膜钙化斑内移8例、主动脉壁溃疡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特点及范围,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德智;马天璇;栾玲;刘静;辛鹏;胡连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的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5例、中毒性病变7例、Wemicke脑病2例、Huntingtion氏大舞蹈病1例、kigh病1例和Hauervorclen-spatz氏病1例的CT平扫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17例中,CT显示双侧豆状核低密度7例、苍白球6例、双侧豆状核伴胼胝体1例、壳核伴外囊2例、壳核伴尾状核1例;双额顶叶低密度5例、单侧壳核出血1例、大脑萎缩4例和小脑萎缩1例.结论:CT平扫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可见于多种疾病,必须密切结合其他征象和临床,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作者:吉六舟;李洪涛;孙国运;刘志刚;刘义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同一经络不同穴位所引起的不同中枢反应.材料和方法:利用BOLD技术观察分别针刺12例志愿者右侧足三里和丰隆穴时脑信号的改变,用SPM2软件分析比较激活脑区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时激活的脑区位于左侧海马回、颞中回、颞上回和右侧颞上回、缘上回.针刺丰隆穴激活的脑区位于左侧颞上回、颞中回和右侧颞上回、扣带回、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结论:相同经络的不同穴位针刺后引起的脑激活区不完全相同,两侧颞上回和左侧颞中回可能是针刺右侧足三里和丰隆穴作用的共同神经通路.
作者:吴志远;缪飞;项琼瑶;郝晶;葛林宝;倪根雄;陈克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W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维重建测量分叉病变各血管段的参数值,评估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处分叉病变的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分叉/开口处血管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在冠脉三维重建和IVUS两组测量值之间无差别.以IVUS为标准,三维重建对分支开口狭窄的检出及分叉病变类型的判断各出现1例偏差.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脉分叉病变的定量测量及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李轶;荆晶;刘宏斌;王立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CT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子宫肌瘤.均行螺旋CT平扫、CT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速度为2.5ml/s,剂量100ml.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30 s、门静脉期55~65 s、实质期2~3 min.结果:平扫时肌瘤密度与子宫肌相当,增强扫描时肌瘤的大增强值出现在实质期;30例中,黏膜下肌瘤5例(轻度增强4例和中等增强1例)、肌壁间肌瘤8例(轻度增强2例、中等增强5例和明显增强1例)、浆膜下肌瘤12例(轻度增强5例、中等增强5例和明显增强2例)和多发性肌瘤5例(中等增强2例和明显增强3例).结论:T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肌瘤的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增强扫描的实质期是检出子宫肌瘤可靠的时期,CT对诊断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清福;肖成民;邱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肢体外周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004-01~2006-05对30例肢体外周神经正常者和32例肢体外周神经病变患者(肢体外周神经损伤25例,肢体外周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膜瘤4例)行肢体外周神经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正常肢体外周神经纵切面超声表现为条索状管形结构,其表面为连续带状高回声,内部为多条平行线性回声;横切面为圆形、椭圆形,内有散在点状回声结构.肢体外周神经损伤诊断正确23例,误诊2例.其中神经完全或部分断裂者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及内部平行线性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神经炎性肿胀粘连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增粗,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模糊,内部平行线性回声不清晰.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诊断正确7例,误诊1例.其声像图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可见肿物与神经纤维相连,并观察到神经纤维瘤的中心有神经经过,而神经鞘膜瘤无此征象.结论: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损伤和肿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马洪;肖丽达;古琳若;张广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为参照,比较冠状动脉MRA和CTA诊断狭窄的准确性,探讨斑块的MRA表现.材料和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MRA、CTA和CA检查.MRA使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以CA为诊断金标准,评价MRA和CTA检测≥50%狭窄血管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MRA表现.结果:MRA和CTA判断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0%、86.9%、86.1%和85.1%、87.2%、86.8%.斑块的MRA复杂信号是MRA高、低估冠脉狭窄的主要原因,钙化是导致CTA高估狭窄的主要原因,MRA可以校正CTA对钙化所致狭窄的错误判断.结论: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MR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与CTA接近,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斑块的MRA表现比较复杂,给狭窄的判断带来困难,也为斑块性质的判断提供机会.
作者:程流泉;赵锡海;高元桂;马林;王新疆;蔡幼铨;刘宏斌;盖鲁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诊断脊柱侧弯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用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34例脊柱侧弯进行脊柱扫描并分析其表现,评估其应用价值.结果:34例脊柱侧弯中,椎体及附件发育不良25例、脊髓纵裂4例、中央管扩大或脊髓空洞8例,Chiari氏畸形9例和脊髓栓系综合征2例.结论:MRI可准确诊断各种脊柱侧弯畸形.
作者:余正贤;朱斌;周正扬;张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X线测量直肠和乙状结肠比值及其意义,提高对新生儿不典型巨结肠病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X线测量先天性巨结肠病14例、非先天性巨结肠病22例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正侧位的大横径R和S,并计算其比值(R/S).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正位:0.625±0.227;侧位:0.586±0.292.非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正位:1.056±0.254,侧位:0.997±0.291.非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明显大于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结论:新生儿直肠和乙状结肠正侧位的横径的比值约为0.6时,对于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贺新民;王建华;邢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6例(142个病灶)FLL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103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余23例经CT、MRI增强检查和临床综合资料证实(肝细胞性肝癌63个,肝内胆管细胞癌5个,转移性肝癌15个,肝血管瘤28个,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0个,肝炎性假瘤3个,肝腺瘤3个,局灶性脂肪肝7个,肝硬化结节8个).结果:恶性组与良性组相比达峰时间、消退时间提前,持续时间缩短(P<0.05);原发性肝癌比转移性肝癌消退时间提前(P<0.05).在动脉相,41个(65%)中低分化肝细胞性肝癌(Hcc)病灶呈高增强,3个(5%)高分化HCC病灶在所有时相均呈等增强;3个肝内胆管细胞癌和8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在动脉相呈环状增强.18个(18/28)血管瘤在动脉相,呈周边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呈向心性填充;6个(6/10)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呈轮辐状增强;2个肝腺瘤动脉相呈高增强;2个炎性假瘤于3个时相均未见增强.所有的局灶性脂肪肝和肝硬化结节在3个时相呈等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是鉴别FLL的一种很有前途的影像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FLL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康;丛淑珍;甘科红;赵晓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CT、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脊椎EG的CT及MRI的表现.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7例和腰椎8例.CT表现:18例椎体不同程度溶骨性破坏,边缘不规则,椎弓根等附件破坏2例,出现周围软组织肿块3例.MRI表现:椎体骨质破坏T1W1呈等信号和T2WI呈稍高信号.椎间隙轻度变窄2例、周围软组织肿胀4例和椎弓根受累4例.结论:CT和MRI均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结构及邻近组织改变,大多数病例能正确诊断,但MRI优于CT.
作者:王宏伟;杨军浩;丁长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男,31岁.间断性四肢抽搐10余年,头外伤3个月,听力下降2个月,视物不清5天入院.无明显诱因四肢抽搐10余年,每年发作1~2次,发作时紧握双拳,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伴意识不清,小便失禁,每次持续2~3min,以夜间发作及劳累后明显.
作者:刘梅丽;崔世民;韩形;刘力;雷静;郭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