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道平滑肌瘤1例报告

汪帮琦;胡卫列

关键词:尿道肿物, 尿痛, 平滑肌瘤
摘要:尿道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易引起漏诊、误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于2010年7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女性患者,47岁,因发现尿道口肿物伴尿痛1个月收住院.查体见尿道外口3至6点处可见1个2.0 cm×3.0 cm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可,无触痛及压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黏膜移植片尿道成形治疗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性尿道狭窄2例报告

    目的 探讨游离口腔黏膜移植片尿道成形治疗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BXO)所致尿道外口及前尿道狭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狭窄段尿道沿尿道外口纵形切开,采用口腔膜移植片分期尿道成形治疗尿道外口及前尿道狭窄.结果 2例患者手术后排尿通畅,随访至今未见尿道外口再次狭窄及其他异常.结论 闭塞性干燥性阴茎头炎致尿道外口狭窄诊断及治疗较为棘手,手术治疗为首选,尤其是口腔黏膜移植片尿道成形术.

    作者:张长胜;孙天明;苟成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MR在肾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在肾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性肾癌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及血管平滑肌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STIR序列检查,同时做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透明细胞癌20例,T1WI均匀等信号7例,混杂信号10例,均匀低信号3例;T2WI均匀略高信号9例,明显高信号1例,混杂信号10例;显示假包膜者10例;肾窦侵犯3例,肾周侵犯4例,下腔静脉癌栓1例,腹膜后或肾门淋巴结肿大3例,腰大肌转移1例.注入造影剂后,7例病灶均匀强化,13例不均匀强化.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T2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持续轻度强化.血管平滑肌瘤2例,T1WI上的明显的高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无假包膜,脂肪可被明显抑制,无明显强化.结论 MR对于肾肿瘤的术前检出、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昭夷;华瑞;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编织状聚乙醇酸膜片重建兔尿道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非编织状聚乙醇酸膜片重建兔全层尿道的效果.方法 制备1 cm×1 cm的非编织状PGA膜片.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尿道腹侧1 cm全层尿道缺损动物模型,将PGA膜片植入尿道缺损区域,修补尿道缺损.术后1、2、3个月进行尿道造影、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尿道重建情况.结果 PGA膜片修复新西兰兔全层尿道缺损,9只动物除1只术后1个月发生尿瘘外,其余动物均排尿通畅.组织学检查发现尿道黏膜再生良好,但尿道海绵体区域主要以纤维瘢痕增生为主,未见明显尿道海绵体再生.结论 PGA膜片能够修复新西兰大白兔1 cm尿道黏膜的缺损,但缺乏尿道海绵体再生.

    作者:宋鲁杰;徐月敏;傅强;李超;朱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穿刺针数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穿刺针数对前列腺癌诊断情况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2009年间于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系统12针穿刺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PSA在0~20ng/mL之间.经直肠超声计算前列腺体积.将患者按照前列腺体积分为:<30 mL,30~60 mL,60~90 mL,>90 mL四组,比较各组前列腺穿刺6针、8针、10针、12针时前列腺癌诊断率.统计学Fisher's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 总体前列腺癌诊断率为25%(73/292),在<30 mL组:6针、8针、10针、12针的前列腺癌诊断率相同,均为39.13%(21/54);在30~60 mL组:6针、8针、10针、12针的诊断率分别为:21.3%(23/108)、23.1%(25/108)、23.1%(25/108)、24.1%(26/108),诊断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60~90 mL组:6针的诊断率为12.9%(12/93),显著低于8针[19.4%(18/93)]、10针[20.4%(19/93)]、12针[20.4%(19/93)]的诊断率(P<0.05).在>90 mL组:6针、8针的诊断率均为8.1%(3/37),显著低于10针、12针的诊断率[18.9%(7/37),P<0.05].结论 前列腺体积是选择前列腺穿刺针数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在前列腺体积较大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增加前列腺穿刺针数,在前列腺体积较小的情况下,增加前列腺穿刺针数并不能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王百旭;芦志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尿道下裂的治疗:一期尿道成形术为主、二期手术为辅

    临床工作中,尿道下裂的分型常以尿道开口位置为基础,但是对于同时伴有严重阴茎下弯的病例,这种分型不能正确地评估阴茎伸直后实际尿道缺损的长度,从手术修复的角度来讲,应当在阴茎下弯矫正后,根据矫正后的尿道开口位置来确定其类型,指导手术方式.

    作者: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肾小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小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肾小细胞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结节状肿瘤位于肾下部近肾门处,瘤组织由短梭形与小圆形细胞构成,呈片巢状、小梁状排列.瘤细胞胞质较少,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瘤组织浸润肾皮质、肾盂和肾门周围脂肪组织.肾门处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见转移.电镜见瘤细胞胞质内较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示多种上皮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阳性,全身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随访21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肾脏小细胞癌具有小细胞癌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变化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可确诊为肾原发性小细胞癌.

    作者:闫风彩;刘茜;陆江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人细胞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的研究进展

    人细胞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human nuclear autoantigenic sperm protein,hNASP)是一种组蛋白结合蛋白,存在于所有的分裂细胞中.NASP作为组蛋白的转运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人类NASP分为睾丸型和体细胞型两种,与组蛋白结合参与核小体形成,其表达不充分将会使DNA复制停止以及细胞分裂的停止.本文就NASP的组成、活性调节、生理功能、在细胞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其临床检测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牛晓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认识并行文献复习.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2例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转移途径、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行肾盂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加乙状结肠代膀胱术,随访至今,1例健在,1例失访.结论 肾鳞状细胞癌合并膀胱鳞状细胞癌临床罕见,早期诊断困难,预后极差,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海滨;宋文珺;岳中瑾;张发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趋化素样因子研究进展及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CKLFSF)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其编码产物在免疫、生殖、造血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标.作者就CKLF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前列腺癌方面的研究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廖乃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深静脉穿刺法膀胱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深静脉穿刺法膀胱造瘘术在处理急性尿潴留导尿失败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深静脉穿刺法行膀胱穿刺造瘘术患者50例,其中16例患者为尿道狭窄,34例为前列腺增生导尿失败患者.结果 5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无膀胱积血、堵管、尿瘘及继发感染现象发生,平均出血约2~5 mL,仅有2例出现明显膀胱刺激症.结论 应用深静脉穿刺法造瘘术处理急性尿潴留导尿失败,安全、微创、简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康业;许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尿道平滑肌瘤1例报告

    尿道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易引起漏诊、误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于2010年7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女性患者,47岁,因发现尿道口肿物伴尿痛1个月收住院.查体见尿道外口3至6点处可见1个2.0 cm×3.0 cm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活动可,无触痛及压痛.

    作者:汪帮琦;胡卫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分组在中国人群中的验证研究

    目的 验证3种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分组(Solsona、Ome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分组)在中国人群中的预测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的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原发灶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个分组系统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的计算和比较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结果 本组110例阴茎癌患者中26例(23.6%)有淋巴结转移.根据Solsona分组,低、中、高危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几率分别为5.9%、17.0%和65.2%.在3个危险度分组中,Solsona分组具有好的预测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9),显著优于Oren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Solsona分组的预测准确性优于Ored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然而,此类危险度分组的预后价值仍有待提高.

    作者:朱耀;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囊肿术后复发1例诊治分析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8岁.因“左侧腰部间断性疼痛1年”入院.患者既往曾在外院行左侧上腹部包块切除术,术后诊断为畸胎瘤.查体:腰腹部未触及包块,左侧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陈斌;张正龙;陈明;张继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那雄胺间歇给药维持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验证非那雄胺间歇给药维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疗效的可行性并观察间歇给药是否能够减少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性功能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泌尿外科门诊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患者,将受试者均分为3组,分别予非那雄胺(保列治)5 mg 1次/d、1次/2 d及1次/3 d口服,进行为其6个月的随访.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大尿流率(Qmax)及超声测量作为治疗有效性参数,以勃起功能障碍国际问卷5(IIEF-5)作为治疗前后性功能评价参数.结果 1次/3 d给药组多数患者于试验开始后2~3周出现明显症状加重,提前终止该组实验.随访1次/d及1次/2 d给药组6个月,1次/2 d给药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略低于1次/d给药组.结论 非那雄胺隔日间歇给药可能能够达到维持BPH疗效、减少药物副反应的目的,但这一推断尚需通过更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进行证实.

    作者:杜跃军;娄艳;谭万龙;郑少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尿石成分与血尿理化性质的关系

    目的 探讨本地区不同成分的结石与血尿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45例泌尿系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其中284例获取完整的24 h尿液分析及血电解质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45例结石中以混合性结石占多数,其中以草酸钙为主.4种结石类型结石患者的24 h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酸为主结石组尿pH值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草酸盐为主结石组的尿钙排泄及高尿钙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各组间及对照组之间血钾、钠、钙、磷、镁及氯无差异.结论 结石成分与尿液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24 h尿量、尿pH及高尿钙会对相应成分的结石产生影响,对于各种成分结石治疗与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屠民琦;施国伟;何家扬;马凤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或开放手术治疗的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血压心率波动率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腹腔镜组术后入ICU率和引流时间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大部分患者术后血压均获得改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行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绍崎;蔡维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反复复发阴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报告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e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源于皮肤真皮层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低度恶性,易复发,故易被误诊.阴囊部发病罕见.现将汉中市3201医院收治的例发病13年,反复手术治疗6次的阴囊DFS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官峰;陈如;马锋;石永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肾肿瘤剜除和改良肾部分切除术21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评估单纯肿瘤剜除术和改良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间21例早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接受单纯肿瘤剜除术,7例改良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热缺血时间(21±2)(17~28)min.所有切除标本都有完整的包膜,2例肿瘤>4 cm者包膜有灶状浸润,但未穿透包膜,切除的肿瘤周围肾实质内未见癌细胞.平均随访2.7年,所有患者存活,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但非原来手术部位,其余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单纯肿瘤剜除术和改良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肾癌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保留肾单位和功能,防止肾功不全.

    作者:张越;杨志尚;宋文斌;龙清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小板反应素-1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SP-1在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癌组)中的表达;以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TSP-1mRNA在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增生组)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组TSP-1阴性表达6例,弱阳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4例,增生组TSP-1弱阳性表达12例,阳性表达16例,无阴性表达,前列腺癌组TSP-1表达强度较增生组显著降低(P<0.01);TSP-1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较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1).TSP-1mRNA在前列腺癌组外周血中的表达较增生组明显下调(P<0.01).结论 TSP-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组织中明显下调,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作者:宋明山;刘志峰;阮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PKEP)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PKRP)近期疗效.方法 将具有手术指征的12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PKEP和PKRP,监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复查的有关指标,对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膀胱冲洗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PKEP组明显少于PKRP组(P<0.05);切除腺体重量,PKEP组[(31.6±11.5)g]明显多于PKRP组[(19.7±10.4)g](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大尿流率均比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PKEP治疗BPH具有与PKRP相近的近期疗效;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PKEP明显少于PKRP,是目前有望替代PKRP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潘铁军;王涛;文瀚东;徐耀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