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细胞来源的初步探讨

丁华;罗光恒;孙兆林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再上皮化, 基底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的细胞来源。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对照组仅膀胱切开后缝合。于术后3 d、1周和2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 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 CK34、PSA 表达。结果:HE 染色示术后 1周散在新生上皮形成,术后2周时基本覆盖创面。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 d 前列腺部尿道创面未见 CK34、PSA 表达;术后 1周创面出现新生散在、岛状分布的 CK34阳性细胞,未见 PSA 阳性细胞;术后 2周新生上皮覆盖创面,CK34表达阳性,与正常尿道上皮相延续,但仍未见新生PSA 阳性细胞。结论:创面下残余前列腺组织是前列腺切除术后修复来源,基底层 CK34阳性细胞是参与该修复的细胞来源,而 PSA 细胞未直接参与。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氟西汀作用于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海马组织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研究氟西汀对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氟西汀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 CUMS 建立大鼠抑郁模型。造模完成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3 mg /kg)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1 d。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抑郁行为的变化。提取的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质样品经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标记、强阳离子柱分离、反相液相色谱分离、质谱分析,获取的串联质谱数据通过 Protein. pilot 3.0软件鉴定蛋白质,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功能。结果:共鉴定出5109个蛋白质,4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36个蛋白质表达上调,5个蛋白质表达下调,涉及氧化还原、信号传导、合成代谢、对外界刺激压力的反应等过程。结论:同时筛选到了四个可能与氟西汀抗抑郁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分别是 Neuronal calcium sensor 1(NCS-1)、Re-ceptor-type 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zeta、Neurocan core protein 和 Sodium-and chloride-dependent GABA transporter,但这些蛋白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颜因;曹莉莎;李敏;王继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敏 C 反应蛋白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高敏 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08例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入院均接受 hsCRP 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所选患者分为 A、B 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状况。结果:比较 A、B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状况,从心力衰竭、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比较,A、B 两组存在明显差异,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总病死率方面进行比较,A 组(4.76%)与 B 组(1.51%)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187)。分析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并将所分析的因素列入多元回归方程中,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独立预测因子和年龄、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等因素有关(P <0.05)。结论:hsCRP 可预测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状况,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

    作者:杜柯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综合疗程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康复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疗程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康复影响。方法:将6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按照治疗方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n =30)与观察组(n =32),对照组采用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征改变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运动发育评分、各能区智能发育商评分。结果:(1)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 <0.05);(2)治疗后在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惊厥停止时间与肌张力正常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 NSE 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4)治疗后在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适应能力与社交行为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5)观察组治疗后各能区智能发育商(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及言语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综合疗程治疗干预能够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康复,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杨青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 CD4+CD25+调节性 T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组,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研究组胸腔积液和外周血、对照组外周血中 CD4+CD25+ /CD4+比例、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研究组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 CD4+CD25+ /CD4+比例及 TGF-β1、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胸腔积液高于外周血(P <0.01),而 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胸腔积液低于外周血(P <0.01)。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及 TGF-β1、IL-10和 IFN-γ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病情预后和转归。

    作者:罗玲娟;张立平;谢新梅;张洪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静脉与非静脉液体分离对输液安全及护理效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脉与非静脉液体分离对输液安全及护理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液体挂杆、不同液体标识、不同输液器实现静脉液体与非静脉液体分离,使用问卷调查评价该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52名医护人员问卷调查,使用分离方法后混淆经历明显减少(P <0.05)、误连接经历减少(P <0.05)、管道整理时间及管道交接班时间明显缩短(P <0.01)。结论:实施静脉与非静脉液体分离,可节省管道护理时间、提高护理效率、提高静脉输液安全。

    作者:胡媞;刘帆;刘逸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出血倾向蛇咬伤患者的局部治疗

    目的:探讨非出血倾向蛇咬伤患者的局部治疗。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A 组)与保守组(B 组),两组患者全身治疗方法相同。切开组患者给予局部皮肤切开排毒,以33%硫酸镁溶液湿敷患肢,保守组患者局部给予饱和盐水浸泡及33%硫酸镁溶液湿敷患肢,交替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脏器损伤、血肌红蛋白(Mb)水平、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感染发生情况、疼痛程度、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情况、血 Mb 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切开组患者疼痛程度及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保守组患者(P <0.05),且住院时间显著长于保守组(P <0.05)。结论:对于脏器损伤水平为轻型且无出血倾向的蛇咬伤无需将伤口切开引流,局部治疗可采用患肢的高渗液体浸泡与湿敷。

    作者:李孟秦;王飞;赵双全;曹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细胞来源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的细胞来源。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对照组仅膀胱切开后缝合。于术后3 d、1周和2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 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 CK34、PSA 表达。结果:HE 染色示术后 1周散在新生上皮形成,术后2周时基本覆盖创面。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 d 前列腺部尿道创面未见 CK34、PSA 表达;术后 1周创面出现新生散在、岛状分布的 CK34阳性细胞,未见 PSA 阳性细胞;术后 2周新生上皮覆盖创面,CK34表达阳性,与正常尿道上皮相延续,但仍未见新生PSA 阳性细胞。结论:创面下残余前列腺组织是前列腺切除术后修复来源,基底层 CK34阳性细胞是参与该修复的细胞来源,而 PSA 细胞未直接参与。

    作者:丁华;罗光恒;孙兆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低剂量 X 线照射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低剂量 X线照射(LDI)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 RAW 264.7细胞株作为破骨前体细胞,诱导构建破骨细胞模型。将破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 cGy LDI)、照射组(10 cGy LDI)和 P2X7-/-照射组(shRNA,10 cGy LDI)。采用生物发光试剂盒检测各组培养基中三磷酸腺苷(ATP)的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估破骨分化成熟度,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 P2X7受体、组织蛋白酶 K (cathepsin K)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LDI 显著提高了照射组和 P2X7-/-照射组细胞基质中 ATP的释放,照射组中 ATP 分泌更加显著。形态学实验提示,LDI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能力。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 P2X7受体及 cathepsin K mRNA 表达明显升高,而 P2X7-/-照射组明显降低(P <0.05);照射组 MMP-9 mRNA 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而 P2X7-/-照射组 MMP-9 mRNA 表达明显降低(P <0.05)。结论:LDI 通过 ATP 偶联 P2X7受体,从而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分化及骨吸收能力。

    作者:邓晔坤;周晓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线粒体转录复合物各因子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目的:构建大鼠线粒体转录因子 TFAM(A)、线粒体转录因子 TFB1M (B1)、线粒体转录 TFB2M (B2)及线粒体RNA 聚合酶(POLRMT)的质粒标准品,为检测内耳细胞线粒体 TFAM、TFB1 M、TFB2M、POLRMT 的 mRNA 表达水平做基础。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提取大鼠内耳组织总 mRNA 逆转录成 cDNA,PCR 扩增、纯化目的片段,将纯化产物与 pZer-oBack /blunt 载体重组,提取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用实时荧光绝对定量 PCR 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测序结果与各目的序列一致,获得良好的标准曲线(R2>0.99)。结论:成功构建了各目的基因的质粒标准品。

    作者:罗德艳;冯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秦巴地区产杜仲皮急性毒性实验的研究

    目的:比较秦巴地区产的杜仲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为杜仲临床应用和杜仲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应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杜仲水提组分的大耐受量(MTD)和醇提组分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且在整个急性毒性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灌胃后的活动状态以及体重变化。结果:杜仲水提组分的 MTD 为24 g /kg,杜仲醇提组分的 LD50(95%的可信限)为54.51(49.72~59.77)g /kg,主要毒性症状有倦怠、俯卧不动、抽搐等。结论:秦巴地区产杜仲水提组分与醇提组分相比,其中醇提组分的急性毒性较大,水提组分较为安全。

    作者:曾吉祥;王健;张晓林;龚远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6例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另取46例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对照组)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 Cobb′s 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手术优良率为25例(54.3%),实验组为39例(84.8%),后者显著优于前者(P <0.05)。对照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老年胸腰段脊椎柱骨折采取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内固定失败率低,可在临床推广试用。

    作者:郭涛;魏人前;邓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ARTN 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ARTN(Artemin)又名 ENOVIN,是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配体家族成员之一,ARTN 及其受体 GFRα3(GDNF family receptor alpha-3,GFRα3)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表达升高,并参与了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 ARTN 及其受体 GFRα3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或许能发现恶性肿瘤新的靶点,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就 ARTN 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雅琪;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 CT 对涎腺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DCT)对涎腺结石的诊断价值及 MD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对具有完整头颈部 MDCT 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涎腺结石的 MDCT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共计有阳性结石39个,下颌下腺结石30例(96.77%),7例患者(22.58%)具有多发结石,18例(58.06%)病例伴有明显的炎性症状,结石体积、结石的位置与下颌下腺炎性症状相关,结石越靠后、结石体积越大,下颌下腺炎性症状就越重。结论:MDCT 对涎腺结石的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确定结石的形态、数目、大小并定位,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徐世康;杨智;李春平;李睿;付兵;杨大兴;杨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种微创技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多种微创技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胆道镜取石和钬激光碎石联合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的情况。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和复发。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1.6±56.6)min、(137.6±82.2)mL、(15 1.3±66.6)mL 和(16.6±3.1)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现结石残留。术后随访显示,仅3例(3.8%)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其他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多种微创技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具有取石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崔小红;政峰;肖长春;岳增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下两孔法与三孔法治疗良性胸部疾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下两孔法与三孔法治疗良性胸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行两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的良性胸部疾病患者94例,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行三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的良性胸部疾病患者87例,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 VAS 评分(术后1 d、5 d、7 d)。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胸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 >0.05)。与三孔组比较,两孔组的胸腔引流量少,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 VAS 评分(术后1 d、5 d、7 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孔法 VATS治疗良性胸部疾病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疼痛,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优选。

    作者:赵志宏;黄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婴儿利什曼原虫细胞免疫优势抗原预测

    目的: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刺激细胞免疫应答的优势抗原。方法:以计算机软件NetCTLpan 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与各类人 HLA I 类分子超型强结合抗原蛋白,综合预测细胞免疫优势抗原。结果:84个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可与人 HLA A2超型强结合,其中13个蛋白质还可与人 HLA A1、A3、A26、B44、B7、B8、B58、B62、B39及 B27超型强结合,它们大多数为膜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结论: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优势抗原可为发展抗内脏利什曼病疫苗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敬昊东;敬保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微创经皮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 Pilon 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 MIPPO 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5.623、7.368、4.756,P <0.05),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U =6.489,χ2=5.005,P <0.05)。结论:MIPPO 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明新;赵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常温下肾动脉阻断后缺血时间与术肾泌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常温下肾动脉阻断后缺血时间与术肾泌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常温下行肾动脉阻断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的肾动脉阻断时间<20 min(A 组),40例的肾动脉阻断时间≥20 min(B 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肾泌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 组的术肾泌尿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 B 组(P <0.05);A 组孤立肾患者术后1年内无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B 组孤立肾患者术后1年内有3例发生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B 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术肾泌尿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P <0.05);A、B 两组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者的泌尿功能恢复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B 组开腹手术者和腹腔镜手术者的泌尿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 A 组(P <0.05)。结论:在肾动脉阻断手术中,肾阻断缺血时间越短对泌尿功能的恢复越有利,同时还能减少远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

    作者:张凡;郑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52例报告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5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观察清石率,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52例患者中有51例成功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51例成功软镜术病例的清石率为96.1%,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无效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值得推广。

    作者:杨雪松;邬韬;李雨根;朱平宇;廖波;唐铁龙;李建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7例为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同时使用 ETV。另选取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 TH 水平,以及治疗后观察组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和为转阴患者血清TH 和肝功能水平,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HBV-DNA 转阴49例,未转阴16例,转阴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总甲状腺素(FT4)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未转阴患者(P <0.05或 P <0.01),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未转阴患者(P <0.05或P <0.01)。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ETV 可显著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从而改善血清 TH 水平,且相对安全。

    作者:张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