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囊虫病的MR诊断

雷杰;韩志国;庄宝昌;杜斌;史爽;高海英

关键词:脑, 囊虫病, 磁共振成像
摘要: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脑内所致的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临床以癫痫及高颅压为主要症状.既往主要靠病史、临床神经科症状与体征、化验及颅脑CT来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7~2001年经临床和实验室、MRI确诊的脑囊虫97例资料,旨在探讨MRI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诊断颈静脉扩张症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8岁,因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包块1月余,屏气时包块增大,同时伴有右侧头颈部酸胀感,来院就诊.患者无外伤史,无吞咽不适等症状.超声检查:使用Agilent SONOS 5500型电脑彩色声像仪,选用11MHz高频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右侧颈部包块处探查,可见右侧颈内静脉明显扩张,呈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屏气时内径增宽,大径达24.2mm,管壁光滑.

    作者:滕海婷;滕瑞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及MRI表现

    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及MRI特点.材料和方法:收集32例临床确诊为SCD的临床资料.27例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测定.27例根据临床定位诊断进行矢状面及轴状面MRI T1WI、T2WI扫描,其中10例行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20例血清维生素B12低于正常,7例叶酸低于正常.脊髓MRI 检查的21例中,10例脊髓后索可见长T2异常信号,其中5例侧索可见长T2异常信号,与临床表现吻合,Gd-DTPA增强扫描无增强.结论: SCD确诊依赖于临床表现及血清维生素B12测定.MRI有助于SCD诊断,特别是对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病例更有意义.

    作者:黄旭升;郭晓玲;李雪梅;蒲传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标准体位

    目的:探讨建立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标准体位.材料和方法:对12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用舒张期增强扫描重建像行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其中30例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总结16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不同体位的显示情况,得出CT冠状动脉造影统一体位.结果:分别定义了6个MIP重建体位和9个VRT重建体位.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建立起标准造影体位有利于对冠脉病变进行更全面评价.

    作者:薛华丹;张竹花;金征宇;林松柏;赵文敏;张立仁;张抒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例脑梗塞患者(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8例)采用1.5T MR机进行扫描,对DWI、ADC图及常规T1WI、T2WI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均表现为低信号,DWI对病变显示达100%.6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仅DWI可显示病变而常规T1WI、T2WI无任何相应的异常发现.全部病灶ADC值均低于其相对应的正常脑组织.结论: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敏感、准确,且能对脑梗塞作定量分析.

    作者:李海学;赵瑞峰;晋计龙;任子敬;魏翔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的表现.结果: 38例中,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丛样微小钙化点16例(42.1%),边界不规则高密度影13例(34.2%).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充盈缺损或中断6例(15.8%).超声显示为界限不清和形态不规则实性肿块11例(28.9%),界限清楚和形态规则实性肿块6例(15.8%),囊实性肿块3例(7.9%).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8.9%和52.6%.结论: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有诊断价值,但前者优于后者,二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率.

    作者:刘鹏;杨德启;乔新民;曹迎明;佟富中;周波;刘宏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内镜(EUS)问世于1980年,美国的Di Magno首先报道了应用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进行的动物实验.1988年,日本Olympus公司开发出具有360°环行扫描可在7.5MHz及12MHz之间切换的GF-UM3超声胃镜以及7 MHz的超声微探头以后,超声内镜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从单一的诊断范围扩展到治疗范围.本文简述了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韩辉;刘庆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黏膜巨大肥厚症的X线诊断

    胃黏膜巨大肥厚症为一种较少见的疾患,1888年由Menetrier首先提出,故也称Menetrier's病.其特点是胃粘膜呈局限性或广泛性肥厚、粗大、迂曲,脑回状增大,病因不清.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临床常易误诊为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胃粘膜巨大肥厚症5例的X线征象.

    作者:李颖文;牛学愚;苏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纵隔血肿误诊肿瘤1例

    1 病历简介男,32岁.左上胸部不适1月余,胸部X线平片示左中纵隔明显呈半圆形增宽,肋膈角浅钝(图1).胸部CT平扫发现左中前纵隔占位病变,约3.6 cm×3.5cm,内部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增强,左侧胸腔积液(图2).考虑纵隔肿瘤,胸腺瘤可能性大.20天后CT复查示原纵隔占位病变明显缩小,同时左侧胸腔积液也消失(图3).追问病史,3个月前有胸部外伤史,考虑纵隔血肿.出院诊断:纵隔血肿,胸腔积液.

    作者:龙德云;陈和平;陈明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7岁.自诉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昏迷不省一次,持续约1小时,当时无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醒后有颞部阵发性头痛.入院后先行MR检查,当天傍晚又突然出现持续深昏迷,急诊行颅脑CT检查.查体:脉搏5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为20/12kPa,左侧面部约10cm×15cm的片状紫黑色胎恙,病发前与术后均无明显变化.

    作者:华利洪;许孟君;寿元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内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诊断(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发生率仅次于平滑肌肉瘤的软组织肉瘤[1],多发生于四肢、躯干和腹膜后区,转移和术后复发率较高,转移至肝脏的较常见[2],但原发于肝脏的仅见个案报道[3,4].现就本院1例经手术证实的肝脏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既往文献报道,做一综合性分析.

    作者:陈三三;曾晓华;陈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超声在早孕终止妊娠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早孕终止妊娠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30例临床诊断为早孕者行常规子宫、双附件超声检查,并与临床及人工流产后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宫内妊娠213例,其中纵隔子宫并一侧宫内妊娠5例,双子宫并一侧宫内妊娠2例,残角子宫妊娠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100%.宫外孕与非妊娠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2/13与4/4.结论:超声检查对指导临床采用正确的方式终止妊娠,及时发现非正常妊娠,具有重要的价值,应作为早孕终止妊娠前的常规检查.

    作者:吴丽足;高上达;何以敉;林学英;叶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RI诊断含脂质肝脏肿瘤的价值

    目的:评估MRI诊断含脂质肝脏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含脂质肝脏肿瘤的MRI表现和术前或穿刺前诊断,并与病理对照.结果:T1WI 32例呈高信号、2例低信号,T2WI 32例呈高信号、1例等信号、1例低信号.用脂肪抑制后,15例肝细胞癌(HCC)、7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1例肝腺瘤和1个局灶结节性增生(FNH)T1WI的高信号完全消失,1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局灶癌变和1例HAML出血囊变T1WI 高信号大部分消失,6例肝腺瘤和1个FNH病灶T1WI高信号无变化 .26例血供丰富,4例血供不丰富.14例HCC、2例腺瘤、7例HAML和1例FNH诊断正确,2例HAML诊断为良性肿瘤.结论:MRI能显示含脂质肝脏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并正确诊断多数这类肿瘤.

    作者:叶慧义;赵瑞峰;李永才;梁燕;于国;高元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8F-FDG-PET显像中的非肿瘤摄取

    近年来,18F-FDG-PET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加,在肿瘤诊断和分期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活跃,细胞分裂繁殖加快,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是18F-FDG肿瘤诊断的生物基础.但一些正常组织、器官及良性病变也有FDG摄取,造成了对FDG-PET结果解释的困惑.为了避免FDG-PET结果的错误解释,必须对非肿瘤FDG摄取有所了解.本文综述了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非肿瘤性FDG摄取的报道.

    作者:杨星;田嘉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肺癌单发脑转移瘤的CT诊断

    颅脑转移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的肿瘤, 占颅脑肿瘤的2%~10%,约1/3为单发病灶.其原发癌又以肺癌多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我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诊证实的肺癌单发脑转移56例CT及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杨贵昌;李文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CT诊断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50岁.自述3岁以后面部不对称,2年前右肱骨中下段骨折,现在无任何症状.体检:身材矮小,面部不对称,右眼球斜视、双眼间距增宽,右颧骨突出,硬鄂下陷,右侧视力、听力障碍,脊柱生理弯曲呈反曲,右上肢增粗弯曲.无皮肤色素沉着和性早熟.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均无异常改变.

    作者:张建;邱晓丽;贾宏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CT诊断上颌窦黏液型脂肪肉瘤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8岁,左侧偏头痛近5个月,鼻衄近2个月,伴鼻塞.体检:左鼻部及左面颊部明显膨隆,左鼻腔充满软组织肿块.CT平扫:左上颌窦及鼻腔(左侧为主)内可见较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影,CT值为42~65Hu,上颌窦内侧壁及前壁骨质破坏(图1).肿块向上突至筛窦,破坏部分筛窦骨质(图2);向下破坏齿槽骨;向前侵及面颊部,突至并充满左前鼻腔,其密度减低,CT值为16~25Hu(图3);向后充满后鼻腔及鼻咽腔,与鼻咽结构界限不清;左侧骨性鼻甲和部分鼻中隔破坏消失,鼻中隔且受压右移,右侧上颌窦、左侧筛窦及额窦内可见密度增高影.

    作者:肖喜刚;单伟东;韩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底腺性息肉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57岁,胃部不适月余来诊.自诉除胃不适外无其他症状.查体无阳性体征发现.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显示胃底部可见一凸入胃腔的边缘光整的类圆形软组织影,约3.0cm×4.0cm,周围的黏膜如常,钡餐通过顺利,胃、十二指肠未发现其他病灶.提示:胃底部良性肿瘤(图1),性质待定,建议胃镜检查.

    作者:买小军;晏浩宾;王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典型肺转移瘤的X线和CT表现及其鉴别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转移瘤的X线和CT表现及其鉴别.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有原发病灶并经手术病理及组织学证实的非典型肺转移瘤的X线和CT表现.结果:非典型肺转移瘤的X线和CT表现有多发性钙化2例、单发转移4例、多发性空洞3例、肺炎型1例、自发性气胸1例和肺泡壁蔓延1例.结论:熟悉非典型肺转移瘤的X线和CT表现有助于原发恶性肿瘤及非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蒋华平;杨宏美;陈广安;游江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脑囊虫病的MR诊断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脑内所致的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临床以癫痫及高颅压为主要症状.既往主要靠病史、临床神经科症状与体征、化验及颅脑CT来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7~2001年经临床和实验室、MRI确诊的脑囊虫97例资料,旨在探讨MRI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雷杰;韩志国;庄宝昌;杜斌;史爽;高海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输尿管结石是急诊外科中常见的疾患之一,传统的检查方法是腹部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近十几年来也用B超,常规CT和MRI,各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受限之处.16层螺旋CT自2001年问世以来因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可扫完所检查部位、快速薄层重建,并可根据需要以轴位图像开始,进而运用三维立体图像对不同部位的病变进行立体对照追踪观察.一系列三维数据的交互式浏览和任意方向的多平面重建图像,可大大提高对细小、疑难病变的诊断水平.重建图像不受呼吸气、肠胀气及肥胖等因素的干扰,是对泌尿系统影像检查方法新补充,可为临床急腹症提供新的大量可靠、极有价值的诊断依据而日益受到重视和欢迎.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6层螺旋检查23例输尿管结石的资料和临床价值.

    作者:高兴汉;丁建国;沈纲;毛定飚;钱伟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