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硬膜下血肿54例的CT诊断报告

张华山;黄明亮;邓建永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资料, 诊断信息, 早期诊断, 临床表现, 检查方法, 病变, 准确性, 有价值, 易误诊, 显示, 漏诊, 辅助
摘要:CT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及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对该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回顾分析5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治疗外伤性截瘫1例

    患者,男、29岁,从高处跌落伴全身多处烧伤1小时入院.病员1小时前高空作业时,被迎面扑来的火焰烧伤,烧及面、颈部、左手前臂、右小腿,顿感烁痛难忍,几分钟后被爆炸的油罐气流冲击自15m高的高架上跌下,跌落过程中触及钝性物体而伤及胸部、腰部.

    作者:林超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对于这种常见病症尚缺乏特异治疗方法,尼莫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据文献报道其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2][4].本文用尼莫地平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者28例,就其改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玉华;毛淑芳;严宗逊;康后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现存体温记录表的缺点与改进方法探讨

    现存体温单按4Am、8Am、12N、4Pn、8Pm、12Mn的顺序排列,描绘体温、脉搏、呼吸并绘制在相应2小时栏内,在体温、脉搏、呼吸下面有排泄物、输入、饮入、血压、体重供临床记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一些缺点:

    作者:余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2 C-erbB-2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机制.方法对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2例不典型增生和37例胃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2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达不断增加,其中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分别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胃癌组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P<0.05).C-erbB-2的表达也呈递增趋势,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分别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P<0.05),不典型增生组(P<0.01)和胃癌组(P<0.05),结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2、C-erbB-2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冯志松;吴小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变态反应原检查783例分析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常见病,病因主要为致敏原进入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致敏原多种多样,以吸入性物质为主,查找过敏原对治疗和预防变态反应性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历珍;王忠华;熊凤鸣;马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病毒性肝炎空腹与餐后血清TBA水平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空腹与餐后2小时血清总胆汁酸(TBA)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水平.方法 对3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空腹和餐后静脉血清TBA含量,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组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清TB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O.01);活动性肝硬变、慢性肝炎中度和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TBA含量餐后2小时较空腹明显升高(P<O.01,P<0.05);活动性肝硬变和慢性肝炎中度、轻度患者TBA异常率餐后2小时较空腹增高,其异常率为:活动性肝硬变100%、92%,慢性肝炎中度71%、57%,慢性肝炎轻度56%、44%,急性黄疸型肝炎异常率均为100%.结论 血清TBA测定是衡量肝细胞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餐后2小时血清TBA测定对肝炎肝硬变和慢性肝炎患者更为重要.

    作者:李玲;张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50例疗效观察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多,但疗效均不理想.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和发展现状,我科从1999年9月采用鼻内窥镜下微波凝固术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涛;文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法术式复杂费时长,术野暴露差,出血多.近几年我们对泪囊鼻腔吻合术作了一些改良.采取切除泪囊后瓣,单纯前瓣吻合的方法,为156例慢性泪囊炎病人施行了泪囊鼻腔吻合术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黄学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创伤性食管破裂3例临床分析

    创伤性食管破裂在基层医院常能遇到,多因饱餐后上腹部、胸部直接暴力损伤所致,极少数为医源性食道腔内操作损伤引起.由于常合并有其它脏器严重损伤,故早期极易误诊.甚至出现了典型的胸膜腔积液、积气和严重胸腔感染时方考虑到食道损伤,此时则已失去了早期修补裂口的时机,增加了并发症及死亡率.本文就我院近二年收治的三例食管损伤诊治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试探讨食管破裂的诊治方法.

    作者:李油山;任万武;王时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梅毒的血清学诊断与临床价值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的慢性疾病.本病在许多国家仍然相当流行,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200万新近感染的病例[1].近年来在我院就诊者也呈迅速上升趋势.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害全身各个器官.亦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危害甚大.因此,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极为重要.为此,我们特对2000年1月至2001年2月就诊的高危病人共675例,作了血清学检查,查出阳性286例,并进行了临床跟踪.

    作者:敬永霞;眭维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50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体会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是利用食道气囊及胃气囊充气后直接压迫于食道下段1/3静脉和胃底静脉,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正确的插管方法,插管后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对压迫止血效果起着直接的作用,现将50例三腔二囊压迫止血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龙群碧;龙亚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呃逆37例

    呃逆系一种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致的疾患,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临床十分常见,笔者从1998年至今,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共治疗呃逆患者3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凡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婴幼儿开胸手术麻醉的处理

    由于婴幼儿生理解剖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常给手术和麻醉带来一定难度.尤其是婴幼儿开胸探查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出血多,呼吸干扰严重,必须要求术者与麻醉师密切配合来维持患儿生命体征的平稳,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本文对我1997年以来9例婴幼儿开胸手术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唐自跃;王玲英;孙志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性病贫血126例临床分析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orders ACD)是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及恶性肿瘤所发生的伴有典型铁代谢障碍和相应血象变化的一类贫血.本文综合我院近5年诊治的126例ACD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王健;龚春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种方法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156例中孕产妇,随机分为三组,(1)第一组用利凡诺+炔雌醇,(2)第二组用利凡诺+炔雌醇+米索前列醇,(3)第三组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炔雌醇.观察并记录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伤及副作用等.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少于第一组,而第三组更优于第二组.结论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炔雌醇用于中孕引产,安全、有效、方便.

    作者:杨春芳;吕爱萍;徐小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278例体会

    腹股沟疝为儿外科常见病,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切口一般为3-4cm.我院1990年7月-2002年3月,对收治的278例小儿腹股沟疝均采用小切口手术(<2cm),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蓬;吕晓菲;张庭澍;梁怀远;曹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54例的CT诊断报告

    CT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及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对该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回顾分析5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山;黄明亮;邓建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肠道疾病CT征象分析

    大多数感染性、新生物及血管性疾病CT都表现为肠壁增厚,征象重复.仔细评价肠壁受累的类型包括受累程度、长度、对称性及造影增强类,有助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分析肠周、系膜网膜及腹腔的改变更有助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提供某些特异的诊断线索.

    作者:杨汉丰;周翔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肠镜室的医院感染及管理对策

    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的产生而发生,其感染的类型与特点随医院的发展而变迁.近年来,随着胃肠镜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开展,经内镜传播的疾病时有发生.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胃肠镜作为一种侵入人体腔内的仪器,其构造复杂,存在许多管腔、窦道等,不能耐高温、高压,只能采用某些化学消毒剂浸泡,又由于其价格昂贵,使用频率高、冲洗不够彻底、消毒时间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用中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措施,则可以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越来越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凌广花等[1]报道,胃肠镜检查后产生菌血症者发病率约为3%-9.5%,HBsAg阳性人的唾液、胃液中HBsAg阳性率约为50%以上,内镜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诊治患者应该大限度地发挥检查的好处,同时将医院感染减至低限度.消化内镜术对胃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极大的价值,对内镜的有效清洗和消毒是防止以医疗设备为感染媒介的重要环节.

    作者:胡建萍;李金容;汪淼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食管胃一层吻合加岛状胸膜瓣覆盖术治疗食管贲门癌21例报告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的手术方法各式各样,难免不发生吻合口瘘和狭窄,文献报道吻合口瘘发生率3-5%[1],吻合口狭窄发生率0.5-4%[2].我院从2001年元月至2001年6月采用食管胃一层吻合加岛状胸膜瓣覆盖术治疗食管贲门癌21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痊愈出院,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舒亚君;林获;张建普;李富贵;郑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