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诊断盆腔内异位单肾1例

叶谦

关键词:异位肾, 单肾, 盆腔, CT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摘要:1 病历简介患者男,24岁.因右下腹隐痛1年就诊.体检:右侧盆腔似有6cm×8cm大小包块,推挤无明显移动,在站立位和平卧位检查时,包块位置无变化.静脉肾盂造影示腹腔内无肾盂显影,但膀胱内可见造影剂影.因双肾盂未显影而即行肾脏CT检查.CT扫描所见:正常肾区(T12~L3水平)无肾脏显示,故加大扫描层间距向下扫描,至右侧盆腔相当于S2~5水平可见一大小约5cm×6cm×9cm边缘清晰的软组织影,CT值约29Hu,形态似肾脏,内中肾盂、肾盏可见造影剂充填,近腹壁处可见短缩的充盈造影剂的输尿管影(附图).其下方膀胱内亦为造影剂充填.诊断:盆腔内异位单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B超对胎盘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胎盘血管瘤发自绒毛膜、良性,病理学上发病率约1%,但产前临床检出者则不常见[1].超声是其唯一有效的检出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其产前超声诊断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收集经B超检出、产后病理证实的胎盘血管瘤资料21例,孕妇年龄22~31岁,平均25.7岁.血管瘤检出时间多在20~32孕周,平均26.3周,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郑玉凤;刘倚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干式激光相机的临床应用

    干式激光相机的临床应用,是医学影像学领域硬拷贝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它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卤化物为感光材料在成像过程中的显影-定影-漂洗-干燥程序,而是将从CT或MRI机上直接获取的数据用激光打印于涂有碳粉的胶片上直接成像.这类胶片不怕日光照射,可在明室操作,而且可多机联网,共用一台相机.免除了清洗机器、更换药水等繁杂劳动和环境污染.我院于1998年引进两台Sterling Hilos Medol 1417干式激光相机,目前已打印CT、MRI胶片共3万余张,图像清晰.

    作者:尉颖;张挽时;杨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01Tl与123I-BMIPP同步心肌显像预测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改善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术后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01Tl与123I-BMIPP同步心肌显像预测左室功能改善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30例急性期接受PTCA的心肌梗塞患者进行201Tl与123I-BMIPP同步心肌显像.急性期及恢复期进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根据Tl/BMIPP核素分布类型将患者分为T型分离组和B型分离组.B组123I-BMIPP负荷像与再分布像的缺损积分显著高于本组201Tl的缺损积分;亦显著高于T组123I-BMIPP的缺损积分.B组恢复期左室射血分数较急性期显著增加,且其LVEF改善度与Tl/BMIPP分离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201Tl与123I-BMIPP同步心肌显像在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功能改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林杰;李亚明;白景明;李庭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诊断急性肺出血病因的价值

    急性肺出血属于肺内的渗出性病变,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国内专著和文献均对此报道较少,本文分析了19例不同病因引起的肺出血的有关资料,探讨CT对肺出血及不同病因引起的肺出血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汪丽娅;龚洪翰;尹敬璧;肖香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螺旋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肺段水平诊断支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疑为支扩的患者分别进行10mm层厚和薄层(1~3mm)螺旋CT扫描,其中10例共180个肺段与支气管造影进行了比较,用盲法对不同层厚的螺旋CT扫描和支气管造影进行评价.结果:两位观察者在10mm层厚分别发现支扩肺段90个和94个,薄层CT分别发现支扩肺段108和110个.与支气管造影比较,螺旋CT1omm层厚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6%、100%、90.1%;薄层螺旋CT诊断支扩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8%、100%和98.3%.结论:薄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支扩比支气管造影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临床疑支扩的患者,应首选螺旋CT检查.

    作者:熊明辉;王东;宋云龙;张挽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超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价值

    目的: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DFI)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价值,探讨其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MAS患者的2D-CDF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仰卧位发现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间均受压扩张,SMA与AO间夹角变小.结论:超声在本综合征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殷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9例脑AVM病例行CTA检查,其中MRA、DSA检查各5例、8例.12例手术证实,7例保守治疗.CTA、MRA经工作站处理,获得三维血管图像;DSA通过股动脉插管技术,获得减影后血管图像.结果:CTA能显示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养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但供养动脉显示不及MRA,引流静脉的显示较MRA为佳.结论:CTA诊断脑AVM的图像质量、病变显示接近MRA、DSA,对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晓萍;李康印;杨艳;王云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维测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及进展

    客观、定量地测量分析颅颌骨形态是口腔正畸和正颌外科对牙颌颅面畸形进行科学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前提.然而长期以来颅颌骨形态的测量分析大多局限于正、侧位二维平面[1,2],这对三维物体头颅来说无疑存在局限性.许多学者曾利用立体摄影、莫尔云图、激光扫描对颜面形态做三维分析[3,4],但这些方法获得的都是颜面部表面软组织信息,只能间接分析颅颌骨形态,又由于骨表面的软组织厚薄不均,硬组织有畸形时软组织会对其有补偿,所以这些方法在颅颌面分析中尚待进一步研究.现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对颅颌骨三维分析的方法,是利用正、侧位头颅定位片经计算机三维重建进行X线头影三维测量和CT三维重建成像测量.

    作者:申铁兵;徐研研;孟秀英;印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诊断Caroli病2例

    Caroli病极为少见,表现特殊.我们遇到2例,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病例1 女,47岁.右上腹胀痛半年来诊、体格检查:腹部柔软无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TBILL15.2μmol/L,ALT25μ/L,GGT8u/L.超声检查:肝实质回声普通偏强,分布不均匀,沿肝内胆管走行区可见多个细小囊状无回声区,2~5mm不等.门脉内径11mm,肝门区及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拟诊:Caroli病.CT平扫示肝内广泛弥漫分布小囊状低密度区.

    作者:孙树华;石艳玲;李丽;付朝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曲面重建在旋转型脊柱侧弯中的应用

    脊柱畸形较为常见,不伴有旋转的脊柱畸形,一般可通过MRI冠状位和矢状位成像得到较好的显示,而伴有旋转的较为复杂的脊柱畸形,例如脊柱侧弯病例,除了三维表面重建显示大体形态外,以往尚无更好的方法来连续显示椎管结构及椎体骨质改变,因此也大大增加了此类手术术前评估及手术实施的难度[1~4].随着螺旋CT应用的日益广泛,尤其在骨科的应用探索,我们采用螺旋CT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e plane reconstruct,CMPR)技术对伴有旋转的脊柱畸形进行重建显示,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作者:张劲松;葛雅丽;宦怡;彭勇;徐树金;赵黎;郑敏文;李长宏;粟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囊摘除术后胆总管内径的变化和意义

    胆囊能否缓冲胆系内压力可通过观察摘除胆囊后的胆总管变化进行分析,但胆囊摘除术后胆总管是否较术前增宽报道不一.为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影响,本组选取超声拟诊为胆囊息肉的患者进行研究.

    作者:陈孝义;吕冬芳;林琪;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飞利蒲CT-WT-14P[M]型螺旋CT诊断床故障检修

    1 故障现象与控制原理1.1 故障(1) 诊断床的前进后退指示灯不亮,床面不移动.1.2 故障(2) 前进后退指示灯亮但床面不移动.该机由直流电机、同轴离合器驱动链条;床面与链条之间由电磁铁挂钩锁定;床尾有一个控制电磁铁挂钩开关;床面下有一条起固定作用也是检测信号地线的钢丝绳.床面位置检测由一个与链条并行的高精度线绕电位器完成,输出电压经过模数转换传送给计算机.床面位置精度在1mm以下.控制电路见附图.

    作者:董曙光;毛大伟;唐莉;刘玉梅;董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制位尺在颅内占位定位中的应用

    1993年以来,我院神经内科自研制的人体骨作为厘米刻度的透明胶布定位尺和CT室共同协作创造了在CT引导下,快速三维立体定向穿刺术,成功的穿刺脑内血肿200例,硬膜下血肿38例,蛛网膜囊肿5例,脑脓肿3例,脑组织活检2例.此方法定位准确,简易方便,容易掌握.适应于市区医院神经内外科及急诊科医师应用.

    作者:贾战斗;郭艳敏;刘永刚;邓志高;任翠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摄取99mTc功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在甲状腺炎临床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显像获得的摄锝率与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变化测定在甲状腺炎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3例临床怀疑为甲状腺炎的患者进行99mTc甲状腺功能显像和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变化的测定.结果诊断甲状腺炎的灵敏度为88.1%,特异性为85.2%.结论 99mTc甲状腺功能显像的摄锝率与甲状腺轴激素变化水平测定值出现矛盾现象时,应高度怀疑甲状腺炎的可能.

    作者:郭启煜;卢殿峰;朱家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异舒吉9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评价直接PTCA术与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

    目的:异舒吉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对47例经直接PTCA治疗(A组)、溶栓再灌注成功(B组)和失败(C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异舒吉和静态99mTc-MIBI心肌显像.20例经介入性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静态心肌显像.结果:不论是静态,还是异舒吉99mTc-MIBI心肌显像,A组心肌缺损面积小于B组,B组小于C组,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与静态心肌显像比较,A组和B组异舒吉心肌显像提示心肌灌注明显改善,在C组改善不明显,其中A组异舒吉心肌显像灌注改善大于B组+C组.15例介入治疗异舒吉显像有心肌存活者,术后心肌缺损面积缩小,由术前36.3%±22.6%降至22.0%±19.3%.5例无心肌存活者,术后心肌缺损面积与术前比较无差异.结论:异舒吉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定量分析显示直接PTCA术可减少心肌缺损面积,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同时可准确识别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

    作者: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徐成斌;赵红;卢明瑜;刘健;王志高;高伯山;岳明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主要由外伤、动脉硬化或医源性等因素所致.可发生于股动脉、腘动脉、腹主动脉、颈总动脉、肝动脉等.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搏动肿块.本文总结了10例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表现,旨在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假性动脉瘤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62岁,平均30岁.其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腘动脉、尺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降主动脉及肠系膜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4例患者有外伤史、2例有股动脉造影史,其余4例无明确病因.10例患者有6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

    作者:段云友;袁丽君;杨炳昂;耿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人空肠腺瘤复套叠并肠旋转不良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1岁.频繁腹痛并恶心、呕吐2个月入院.自小有腹痛史,曾行驱蛔虫及利胆治疗,未见缓解.2个月前,患者一日进食较多,次日晨即剧烈腹痛后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液,其后腹痛即可明显缓解.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无发热、黄疸等病史.体检:神志清,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未见肠型,右中腹部触及大小约4.0cm×4.0cm×6.0cm包块,质地中等,轻度压痛.大便黄色糊状,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及中量浓球.

    作者:张爱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非何杰金氏病)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2岁.6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不适,平卧翻身时左上腹有轻度疼痛,无恶寒、发热,经口服中西药(药名不详)治疗因未觉症状缓解而入院.体检:发育正常,神清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脏肋缘下未扪及,脾中度肿大,第一测量线5cm,第二测量线6.5cm,表面光滑,质硬,无明显压痛.余未见异常.实验室:WBC7.5×109/L,RBC4.01×1012,Hb11.7g/d1、PLT141×109/L、N 0.78、L 0.21.胸片未见异常.B超示:脾增大,肋间厚6.3cm,肋下7.2cm厚6.1cm.整个脾脏被巨大的呈网络状明显不均质的低回声实质性团块所占据,大小约9.5cm×8.9cm×8.0cm,其内可见多个1.0~1.8cm的无回声及0.3cm大小的点状强回声,周界欠清楚.胆囊肝脏胰腺及双肾无异常所见.腹腔淋巴结未见肿大.

    作者:刘建荣;唐灵芝;凌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原因的MRI诊断

    目的:分析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的MR影像特点,以明确其病因.材料与方法:经临床,实验室及MR确诊的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共21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垂体大腺瘤共9例(女3例,男6例),5例合并腺瘤出血.继发性空蝶鞍8例,均为女性,其中5例继发于微腺瘤术后,1例继发于腺瘤γ刀治疗后,2例继发于产后大出血.垂体低矮共3例(1例为儿童,2例为成年女性).垂体影像正常1例.结论: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的常见病是垂体大腺瘤和继发性空蝶鞍,MRI能为明确病因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

    作者:李莹;罗仁颖;陈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 CA)是一种常见的隐性血管畸形,不含瘤组织,并非真正意义的肿瘤.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畸形的5%~13%.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本病在脑血管畸形中所占比例上升至25.1%.本文着重介绍头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作者:王建军;高元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