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肝癌MRI、DSA与病理对照研究

杨家和;钱其军;王中秋;刘崎;仇毓东;尤天庚;曲增强;沈锋;吴孟超

关键词:肝癌, 大鼠, MRI, DSA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肝癌和诱发肝癌模型MRI、DSA的成像技术及影像特点,建立肝癌实验模型.材料和方法:将CBRH3癌组织块接种在大白鼠肝脏不同部位和二乙基硝胺诱发肝癌模型,分别在癌肿形成后,行MRI、DSA检查及癌组织镜检,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并和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接种癌T1WI呈低信号,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DSA表现为环形异常血管染色;诱发癌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10例),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8例,呈低信号2例.结论:接种癌影像学表现和人体转移性肝癌相类似,可作为转移性肝癌之实验模型;而诱发癌影像表现和人体原发性肝癌相类似,可作为原发性肝癌之实验模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胸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39例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声像图特征,以明确超声检查对IE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并对其漏诊、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作者:展英华;刘薇;王雪;吴世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B超对胎盘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胎盘血管瘤发自绒毛膜、良性,病理学上发病率约1%,但产前临床检出者则不常见[1].超声是其唯一有效的检出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其产前超声诊断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收集经B超检出、产后病理证实的胎盘血管瘤资料21例,孕妇年龄22~31岁,平均25.7岁.血管瘤检出时间多在20~32孕周,平均26.3周,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郑玉凤;刘倚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鉴别诊断眼疾病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成像在眼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340例(413只眼)眼疾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结果:151只眼视网膜脱离和27只眼脉络膜脱离检测有彩色血流信号;128只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机化膜上无血流信号;9只眼Coats病,9只眼原始玻璃体增殖症,53只眼内占位病变,11只眼眼眶血管异常疾病都显示血流信号并具特征性;24保眼眶内占位病变无明显血流特征.结论:眼部血流的彩色多普勒表现对眼部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应作为屈光间质不清的眼部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傅强;张玉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飞利蒲CT-WT-14P[M]型螺旋CT诊断床故障检修

    1 故障现象与控制原理1.1 故障(1) 诊断床的前进后退指示灯不亮,床面不移动.1.2 故障(2) 前进后退指示灯亮但床面不移动.该机由直流电机、同轴离合器驱动链条;床面与链条之间由电磁铁挂钩锁定;床尾有一个控制电磁铁挂钩开关;床面下有一条起固定作用也是检测信号地线的钢丝绳.床面位置检测由一个与链条并行的高精度线绕电位器完成,输出电压经过模数转换传送给计算机.床面位置精度在1mm以下.控制电路见附图.

    作者:董曙光;毛大伟;唐莉;刘玉梅;董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超诊断左颞枕顶巨大硬膜外血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1岁.因头昏、头痛、呕吐2h,不省人事30min,于1999-12-20~1:20入院.入院前因烤炭火感头昏、乏力,外出时先后跌倒两次均枕部着地,末次跌倒30min后自诉头痛难忍,喷射状呕吐数次,经立即吸氧,肌注颅痛定,病情无好转.患者嗜睡进则昏迷,小便失禁.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4mm、左侧5mm,对光反射迟钝.头枕部可见直径约1.0cm发红皮肤,无裂口,压眶及痛觉反射消失,双肺呼吸音粗,心率76次/min,律不齐,可闻早搏3次/min,腹部未见异常体征.

    作者:和泽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干式激光相机的临床应用

    干式激光相机的临床应用,是医学影像学领域硬拷贝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它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卤化物为感光材料在成像过程中的显影-定影-漂洗-干燥程序,而是将从CT或MRI机上直接获取的数据用激光打印于涂有碳粉的胶片上直接成像.这类胶片不怕日光照射,可在明室操作,而且可多机联网,共用一台相机.免除了清洗机器、更换药水等繁杂劳动和环境污染.我院于1998年引进两台Sterling Hilos Medol 1417干式激光相机,目前已打印CT、MRI胶片共3万余张,图像清晰.

    作者:尉颖;张挽时;杨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大动脉瘤后瘘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疗(访美专题介绍之二)

    大动脉瘤是常见血管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近年,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特别是带膜血管内支架的开发和应用,为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用介入技术封闭动脉瘤具有创伤性较小、近期疗效与外科治疗相似、术中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等优点[1].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医疗中心,用带膜支架治疗大动脉瘤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2,3].尽管如此,这一技术尚存在一些问题,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有支架置入后综合征、支架移位、血栓形成、局部血肿、动脉瘤破裂、瘘等,其中瘘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这一技术研究的焦点.本文根据作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的经历,结合复习近年文献,对大动脉瘤用带膜支架治疗后瘘发生的原因、类型、治疗及其预防做一介绍.

    作者:王茂强;高育;Michael D.Dake;Patricia E.Burrows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

    1 概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那些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个较好的选择.然而无论是手术切除还是介入治疗,术后癌肿的复发率均很高.肝癌的复发与它的转移、血管再生以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及早地预测癌细胞的转移,阻止肿瘤的生长,判定患者的预后,终达到满意控制肿瘤的目的.

    作者:邵成伟;王培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主动脉瓣下内径在判断心脏扩大中的应用

    目的:探寻一种准确、敏感判断房室大小测量参照指标.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320例分为六组,各例均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主动脉瓣下内径(SAD),并计算LAD/SAD与LVDD/SAD.结果:(1)儿童组与成人组之间LAD、SAD、LVDD绝对值有显著性差异,但LAD/SAD与LVDD/SAD比值无显著差异,后者平均值分别为1.3±0.3与2.3±0.3.(2)当LAD、LVDD扩大时,SAD变化较小或无变化,因而LAD/SAD、LVDD/SAD比值扩大明显.结论:用LAD/SAD>1.6、LVDD/SAD>2.6作为判断房室扩大的方法较LAD,LVDD更灵敏可靠.

    作者:王同成;陈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X线与B超对眼内异物定位的诊断价值

    眼内异物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本文将X线与B超对20例眼内异物的诊断与定位作对比分析,旨在探讨X线与B超对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洪飚;朱敏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动眼神经麻痹的MR表现

    目的:探讨MRI诊断动眼神经麻痹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MR图像.结果:24个病例中,脑干病变8例,脚间池段6例,海绵窦段10例.多种病变可累及动眼神经核及动眼神经而引起动眼神经麻痹,MRI可以清晰显示这些病变并对其做出较准确诊断.结论:如患者无糖尿病和重症肌无力而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应做影像检查.MRI可多层面成像,分辨力高,是诊断动眼神经麻痹的佳手段.

    作者:黎庶;邵尉;田原;李松柏;徐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FLAIR序列诊断化脓性脑炎脑膜炎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5岁.因高热、头痛、呕吐及行走困难1周入院.查体:体温39℃,神志清,腹部皮肤可见荨麻疹,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率齐,85次/min.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未扪及.神经系统检查:颈项有抵抗.双侧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双下肢无力,跛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0×109/L,中性0.98.血沉34mm/h.肝功正常.血培养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为1.8kPa.外观混浊,白细胞800×106/L,中性0.75,蛋白含量450mg/dl,糖5mg/dl,氯化物50mg/dl.临床诊断:化脓性脑膜炎.

    作者:李晋川;马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导向置管引流治疗肾包膜下肾破裂1例

    1.病历简介患者女,49岁.因外伤后右肾区隐痛2周于1999年10月20日来院就诊.体检:体温36.8℃、脉搏68b/min、血压15.5/9.5kPa,心肺正常,腹部柔软平坦,右季肋区有轻度压痛,并可扪及包块,右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 3.42×1012/L、Hb 100g/L;尿常规(一);肾功能BUN 3.9mmol/L、Cr81mmol/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肾冠状切面显示:可见自肾皮质中部深达肾窦的破裂缺损区,肾包膜完整,但有大量液性透声区分布,肾实质明显受压,体积仅8.5cm×4.8cm×3.5cm,该肾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图1),而肾包膜轮廓范围有12.0cm×8.5cm×7.5 cm.

    作者:钱孝纲;吴雪峰;常熟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制位尺在颅内占位定位中的应用

    1993年以来,我院神经内科自研制的人体骨作为厘米刻度的透明胶布定位尺和CT室共同协作创造了在CT引导下,快速三维立体定向穿刺术,成功的穿刺脑内血肿200例,硬膜下血肿38例,蛛网膜囊肿5例,脑脓肿3例,脑组织活检2例.此方法定位准确,简易方便,容易掌握.适应于市区医院神经内外科及急诊科医师应用.

    作者:贾战斗;郭艳敏;刘永刚;邓志高;任翠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T诊断盆腔内异位单肾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4岁.因右下腹隐痛1年就诊.体检:右侧盆腔似有6cm×8cm大小包块,推挤无明显移动,在站立位和平卧位检查时,包块位置无变化.静脉肾盂造影示腹腔内无肾盂显影,但膀胱内可见造影剂影.因双肾盂未显影而即行肾脏CT检查.CT扫描所见:正常肾区(T12~L3水平)无肾脏显示,故加大扫描层间距向下扫描,至右侧盆腔相当于S2~5水平可见一大小约5cm×6cm×9cm边缘清晰的软组织影,CT值约29Hu,形态似肾脏,内中肾盂、肾盏可见造影剂充填,近腹壁处可见短缩的充盈造影剂的输尿管影(附图).其下方膀胱内亦为造影剂充填.诊断:盆腔内异位单肾.

    作者:叶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实验性脑老化动物模型海马区的超微结构研究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老化动物模型神经组织的超微病理变化.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采用以下三种脑老化动物模型,其中包括卵巢切除模型,D-半乳糖模型和糖尿病模型,每组模型各6只动物,对照组各2只,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衰老动物模型神经组织的超微病理改变主要为线粒体肿胀、核糖体减少、内质网扩张、微管溶解和突触结构破坏.结论:本项研究结果提示,三种脑老化动物模型海马CAl区的神经组织具有明显的并且相对一致的超微病理变化,这些超微形态学变化将为脑老化的深入研究及评价抗衰老药物的实验治疗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孙异临;盛树力;曲宝清;邹春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 CA)是一种常见的隐性血管畸形,不含瘤组织,并非真正意义的肿瘤.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畸形的5%~13%.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本病在脑血管畸形中所占比例上升至25.1%.本文着重介绍头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作者:王建军;高元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窒息新生儿腹腔动脉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本文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研究了窒息新生儿腹腔动脉干和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胃肠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机理,提供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从而指导临床,改善新生儿窒息的预后.

    作者:曹海英;刘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 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动态骨显像表现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上段间歇性疼痛8月,疼痛为刺痛,活动后加剧,夜间明显,无放射痛.查体:左小腿外后有一4.0cm×1.5cm质硬包块,尚光滑、轻压痛、无移动;局部皮肤无红肿、皮温不高.X-ray片示:左胫骨上段距胫骨内髁约10cm处髓腔4.0cm×2.5cm均匀毛玻璃样密度增高破坏区,骨纹理消失,胫骨外侧皮质骨变薄,可见葱皮样骨膜反应,即Codman氏三角.意见: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恶性病变不能排外.

    作者:马铁昆;王伯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摄取99mTc功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在甲状腺炎临床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显像获得的摄锝率与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变化测定在甲状腺炎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3例临床怀疑为甲状腺炎的患者进行99mTc甲状腺功能显像和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变化的测定.结果诊断甲状腺炎的灵敏度为88.1%,特异性为85.2%.结论 99mTc甲状腺功能显像的摄锝率与甲状腺轴激素变化水平测定值出现矛盾现象时,应高度怀疑甲状腺炎的可能.

    作者:郭启煜;卢殿峰;朱家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