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局限性结节性增生的超声和MRI诊断

罗渝昆;董宝玮;唐杰;叶慧义;陈蓉

关键词:肝脏, 局限性结节性增生, 超声, MRI
摘要:肝脏局限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大致正常的肝细胞及富含动脉血管和增生胆管的瘢痕组成,影像学有相应的表现.本文总结了12例病理确诊的FNH的超声和MRI结果,以评价其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990年以来在我院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FNH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58岁.2例患者HBs Ag阳性,3例转氨酶轻度增高,其中4例感右上腹不适,其余均为查体偶然发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家族性马凡氏综合征4例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以多种畸形组合为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所遇到的系一家母子、女4例的资料.1病例简介例1男,12岁.以视物不清12年来院就诊.体检:身高178cm,右上肢长90.1crm,左上肢长90.2cm.右手长19cm,左手长19.5cm.右下肢90.5cm,左下肢90.8cm.躯干50cm,右足26cm,左足25.8cm,胸围68cm,头围54.5cm.脊柱侧弯,鸡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未扪及,下肢无浮肿.双眼裂小,右眼视力0.01,左眼视力0.04,右眼瞳孔散大0.6cm,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全脱位.

    作者:董德柱;吴化民;李素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诊断急性颅底外伤的价值

    CT已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的诊断,但迄今国内尚无较全面的有关急性颅底外伤CT诊断的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7-07~1999-02临床拟诊为急性颅底外伤患者16例的CT表现,以探讨其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临床拟诊为急性颅底外伤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9~63岁,平均33岁.均行CT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常规X线头颅正侧位片检查.均有头痛、头晕、昏迷病史,部分具有鼻腔流血(液)、眼睑瘀血及外耳道流血(液)等病史.

    作者:李兴耀;彭光明;罗正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眶沟通瘤一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1病历简介患者,男,33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头痛头晕,并进行性加重.半月前发现右眼球突出,伴该侧视力减退直至消失.查体:右眼球突出,右眼睑闭合不全,右眼视力完全丧失,眼球固定向各方向活动受限,结合膜充血.右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CT平扫见右额部4.0cm×3.5cm大小稍高密度圆形肿块影,CT值为38Hu,肿块边缘为环状高密度,颅内占位效应轻,右眼眶顶、眶后壁有骨质破坏.额部肿块突人眶内,眼球受压向前下方移位,使眼球突出眼眶(图1,2).CT增强扫描:仅见肿块边缘环状增强,但其内部未见增强(图3).CT增强矢状面二维重建:肿块自上而下从颅内突入眶内,肿块周边增强,与脑组织有明确界限.CT诊断:颅眶沟通瘤.

    作者:张晓颖;卑贵光;刘智明;吴春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增强血管形态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形态及与其生物学特性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资料.结果:螺旋CT肝动脉期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分为6种类型:(1)肿瘤中心单枝型5例(11.63%);(2)肿瘤中心不规则多枝型10例(23.25%);(3)肿瘤内弥散不规则条状为主型13例(30.23%);(4)肿瘤内弥散结节为主型3例(6.97%);(5)肿瘤内周围型9例(20.93%);(6)均一增强型3例(6.97%).第4型易侵犯门静脉.第5型易发生中心坏死区,边界多较清,形态多较规则.第6型血供丰富.结论:螺旋CT肝动脉扫描可反映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肿瘤内增强血管的形态类型,对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梁彤杰;李树欣;江金带;陈洁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超声研究

    目的:研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脂血症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高脂血症组又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计算大剪切率(Shear Rate,SR),并进行一般指标比较.结果:斑块组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一般指标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的升高及SR减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马骁;黎莉;张薇;宋平;宗学奎;张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椎浆细胞瘤放射诊断误诊1例

    1病历简介患者,男,65岁.腰疼加重伴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1个月,由外院转入,患者于2年前因腰腿疼痛,曾手术治疗,诊断腰椎3“骨髓炎”.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站立行走,全身浅淋巴腺不肿大,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感觉减退,肌力0-1级,病理反射未引出.化验检查:血色素90g/L白细胞17×109/L,中性0.72,淋巴0.27,血沉70mm/h.尿镜检(),尿蛋白少量(+).X线胸椎片示:第10胸椎略压缩,椎体后缘、椎弓根模糊不清,椎间隙不狭窄,并见第9~u胸椎两侧有梭形软组织影.

    作者:刘苏;高英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囊性肾癌的超声漏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超声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分析漏误诊原因,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对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肾癌中8例囊性肾癌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囊性肾癌中,肾盂移行细胞癌6例(包括2例同侧肾脏三原发癌和双原发癌),肾胚胎癌和肾透明细胞癌各1例.本组误、漏诊分别为脓疡型肾结核、肾多发性囊肿、重度肾积水、巨大肾盂旁囊肿、脓肾.病理检查均为巨大多/单房囊性肿物,囊壁增厚或薄厚不均,囊腔内为坏死组织碎屑和新鲜/陈旧性出血,部分肾盂、肾盏壁充满0.5~1.5cm大小不等乳头状肿瘤.结论:熟悉囊性肾癌的病理改变,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是减少误、漏诊的关键.

    作者:高建津;刘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结核瘤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肝结核常继发于体内其它脏器的结核病,当发生于肝脏的粟粒性结核融合成单个或多个结节时,即形成肝结核瘤[1].肝结核瘤临床少见,诊断困难,误诊较多.本文总结了我院1982~1998年诊治的5例肝结核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现讨论其声像图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探讨超声检查对肝结核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军;马小梅;赵恒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的X表现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乳癌的X线征像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11例乳腺癌中Ⅰ期乳癌中Ⅰ期乳癌50例,Ⅱ~Ⅳ期161例.按美国放射学会(ACR)创立并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其进行X线征像描述和诊断.结果:临床Ⅰ期乳癌占乳癌的24%.Ⅰ期乳癌的非肿块影明显多于Ⅱ~Ⅳ期乳癌,分别为20%和7%,Ⅰ期乳癌的钙化影少于Ⅱ~Ⅳ期乳癌,分别为30%和45%.Ⅰ期乳癌的X线诊断灵敏度为74%,Ⅱ~Ⅳ期乳癌为93%.结论:临床Ⅰ期乳癌的X线表现相对不典型.需借助于乳腺超声扫描等检查方法来提高Ⅰ期乳癌诊断的灵敏度.

    作者:唐瑞英;高文;马丽华;陈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磁共振教学幻灯片》再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垂体发育不全并ChiariⅡ型畸形1例

    1病历简介男,8岁8个月.因生长迟缓5年就诊.每年增长速率小于1.5cm.食欲不振,睡眠较差,智力正常.患儿足月顺产,生后窒息约30min.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病患者.体检:身高105cm,头围50cm,坐高78.5cm,体重18kg.血压正常.外观小精灵样,五官正,心肺听诊无异常,阴茎长2.0cm,周径1.5cm,双侧睾丸1.5cm×1.5cm×1.5cm.脊柱四肢活动自如,无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肌力、肌张力正常.

    作者:李薇;杜凤兰;李奇玉;张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长巨脑动脉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长巨脑动脉的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对13例患者的MRI表现、DSA或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和形态进行分析.结果:MRI能够显示位于桥前池、鞍上池等处粗大的血管流空信号、病变压迫的确切部位(颅神经、脑干、颞叶内侧)、脑缺血灶以及伴随的脑动静脉畸形.无以往的出血表现.血管造影显示延长、增宽和扭曲的脑血管,8例发生在椎-基底动脉,2例发生在颈动脉,3例两系统同时受累.有1例伴有一侧颈动脉闭塞,另2例分别伴发脑动静脉畸形和多发脑动脉瘤.结论:MRI和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对该病进行全面评价.

    作者:余新光;姜金利;周定标;许百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前后肝脾的超声声像图改变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服用硫酸锌前后的肝脾声像图变化.材料和方法:肝豆状核变性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9~45岁.超声观察其肝、脾声像图特征,给患者长期口服硫酸锌,每次剂量200~400mg,每日3次.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6个月、1年(长期随访6个月1次)复查肝脾超声情况.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经硫酸锌治疗后其门脉高压征可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肝脏异常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B超检查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诊断及药物疗效判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马晓芹;魏晓兵;苏荣;王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超诊断与监测腹主动脉瘤合并附壁血栓2例

    1病例简介例1 男,80岁.发现腹主动脉瘤4年.4年前因间断性腰痛5个月B超检查发现该瘤体内径3.7cm,长径7.4cm,伴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查体:于脐左侧可触及约鸡蛋大有搏动性包块,表面光滑,有压痛,脐周未闻及血管杂音.临床诊断:腹主动脉瘤.并经螺旋CT、MRI证实.此后每3个月B超复查一次,发现瘤体进行性增大,47个月后其内径达5.4cm,长径10cm,管壁增厚,内壁见多发强回声斑块,平脐水平以上于腹主动脉内见一条状中低回声带厚约2cm,附着于左侧内壁,其内部回声尚均匀(图1).B超诊断: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经CT、MRI证实后,行腹主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术.

    作者:张铁军;王世奇;赵智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编图像数字化处理软件,提高乳癌X线诊断率 (附128例分析)

    目的:研究自编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提高钼靶X线片中乳癌的诊断率.材料与方法:应用图像数字处理的计算机技术编制软件,对128例乳腺癌X线片(包括8例Tn级乳腺癌、19例假阳性和25例假阴性病乳腺癌)进行图像分析,并作回顾性研究.结果:经处理的乳腺X线片图像清晰度明显提高,良、恶性肿瘤图像有明显的差异,早期乳腺癌微小钙化灶的显示尤为清晰.结论:自编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于乳腺钼靶X线片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有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

    作者:金宗浩;阮永良;党云文;田军;薛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超诊断巨大肝囊肿伴出血2例

    肝囊肿十分常见,但巨大肝囊肿伴出血甚少见,现就所见2例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例1 男性70岁.反复上腹闷痛5年,近20天来疼痛加剧并向右腰部放射,感恶心来院检查.彩超于肝右前叶探及11cm×13.4cm×12.4cm类圆形巨大囊性占位病变,内散在点状回声,其壁薄,囊内后壁前方可见星月形高回声带,随体位改变可变形移动.两者界面清晰可见(图1).肝右后叶及左外叶分别见4.6cm× 5cm×5cm及1.8cm×2.2cm×3.1cm类圆形透声区.CDFI检查于团块内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诊断为:(1)多发性肝囊肿,(2)肝右前叶巨大囊肿伴出血.次日在彩超引导下对上述巨大囊肿穿刺,抽出咖啡色为主伴少量暗红色粘稠液约200mi,当即置管引流,此后7天内共引流出上述液体1445ml,当腔内无液全引出遂拔管出院.

    作者:徐新民;江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MRI分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MRI分期方法.资料和方法:依关节镜所见16例中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3例.所有病例均行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T1WI以及矢状面T2WI成像,7例追加关节腔MRI造影,5例MRI增强检查.结果:MRI对剥脱性骨软骨炎分期的符合率为81.3%,病变骨剥离程度和覆盖软骨结构的完整性是分期的主要依据.结论:MRI检查是剥脱性骨软骨炎分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建荣;王皖;王珠华;赵倍荣;何鸿渊;乔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诊断 (附12例分析)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of bone, BMFH)又称骨纤维组织细胞肉瘤(fibrous histocytosarcoma of bone)o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2例均系我院1980-02~1999-10收治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4~67岁,平均41.5岁.其中20岁以下1例,21~39岁为6例,40岁以上5例.以长管状骨为多,股骨远段5例,近段1例,胫骨上段4例,肋骨1例.胸椎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

    作者:夏云宝;刘光彦;潘功茂;吴小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能量多普勒超声在阴囊急诊中的应用

    急性阴囊疼痛临床急诊,需要快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本文分析应用能量多普勒超声(PDU)检查各种急性阴囊疼痛56例,探讨PDU对急诊阴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和方法1.1我院1997-01~2000-04共检查急诊阴囊肿痛56例,年龄4~51岁,平均26岁,发病至就诊检查时间2h~10d.1.2仪器采用ACSON ASPEN型和ACUSON 128XP10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MHz.

    作者:汪淑珍;白培明;李素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内胆囊误诊为肝脓肿1例

    肝内胆囊误诊为肝脓肿,此例病人经过经皮穿刺证实,回顾B超、CT扫描结果及结合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68岁.发热、右上腹痛1个月余,尿黄、目黄10天.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8.5℃,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区扣击痛阳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及酶谱:总蛋白61.4g/L,白蛋白27.8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2u/L(正常值0~30μ/L),胆红素82.4μmol/L(正常值1.71~17.1μmol/L),碱性磷酸酶415μK(正常值30~90μK),血常规:白细胞10.1×109/L淋巴细胞0.154,中性细胞0.735,其它各项病原学标志物均阳性.

    作者:张宝林;宋军;杨军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