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陈巨坤;周卫华;李欣
目的:探讨胝胝体区胶质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对34例胼胝体区胶质瘤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胼胝体区胶质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信号强度均匀或不均匀,有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部分胼胝体区胶质瘤向两侧脑叶侵犯,出现“蝴蝶征”,此征象有助于定位诊断.结论:胼胝体区胶质瘤是颅内特殊部位的肿瘤,MRI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杨本强;崔兴华;周丽娟;綦向;刘文源;王非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良性滑膜反应性增生,因对其性质看法不同,命名较为混乱,有黄色瘤、黄色肉芽肿、腱鞘巨细胞瘤等名称,现基本沿用1941年制定的PVNS.该病起病较为隐匿,常以关节的轻微肿胀起始,继而可有疼痛、运动障碍、以致关节强直,由关节的肿胀到强直常需数年时间[1].较常见者为单关节受累,809发生于膝关节,少数可累及髓、肘、腕、踝等关节[1-3].本组经病理证实的3例膝关节PVNS均行X线平片与MR(1.5T,Siemense)扫描,SE序列T1WI、T2WI与FL2D序列扫描,层厚3~4mm,层间距0.1mm,均行轴、矢、冠状位扫描.
作者:韩月东;魏梦琦;尤志军;刘满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系罕见的先天性肾发育异常.近我们遇到1例,误诊为肾结核.
作者:戴士林;林斌;葛怀强;柴志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和分析颈动脉狭窄的MRA特征和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的表现.材料和方法:25例颈动脉狭窄均由彩色多普勒确诊和分级.MRA扫描序列为2维时间飞越技术.结果:25例颈动脉狭窄MRA信号缺损大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斑块长度.9根血流信号中断与脉冲多普勒的舒张期和收缩期血流峰速相关(r=0.685;r=0.828),是血流高速的结果,是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特征.血管扩张是中度动脉狭窄的重要表现.颈动脉血流消失且无血流重现是血管闭塞的特异征象.结论:二维时间飞越MRA在发现和诊断颈动脉狭窄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锡旭;陈君坤;卢光明;程绍华;陈光辉;许莲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7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例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常呈半圆形或椭圆形,纵径比横径或前后径长,边缘锐利,1例神经节细胞瘤呈哑铃形.CT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于胸壁肌密度,囊变部分的密度比脑脊液稍高.T1WI示肿瘤等或稍低于胸壁肌信号,囊变部分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肿瘤纵径长于其它径是重要征象,CT和MRI能显示肿瘤形态特征,提示诊断.
作者:陈巨坤;陈冬;王魁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常心肌灌注显像放射性稀疏区的成因.材料与方法:对5例猪心行99mTc-MIBI在体和离体心肌灌注显像,并用ROI技术测量左室各部位心肌的放射性水平(计数/像元),由该值在两种状态下的差值计算衰减程度(%).结果:两种状态间壁后部和后壁放射性水平低;在体心肌前壁中段衰减程度(7.9%)高于其前段和后段,该区衰减程度与胸壁厚度呈正相关;后壁衰减程度高(11.9%).结论:胸壁是造成前壁中段稀疏影的原因,膈肌是形成后壁稀疏影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肌图像重建时可根据衰减程度作适当补偿.
作者:范义湘;郑普德;彭武和;陈仰珍;石卫民;周乃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在长期的放射工作中,发现曲面断层影像上部区域总是有些模糊,而下部区域就显得清晰的多.对此我们作了实验与研究,发现这种机器的断层方式独特,在其断层域上,利用X线束的斜射线与直射线各有独道之处.因此造成照射野上部和下部影像清晰度的差别.要充分发挥这种机器的优势,必须对其断层域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选择.本文将研究结果及临床应用的一些经验作一总结介绍,以便推广应用.
作者:王照五;石校伟;王佩锞;高育;孙广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假性室壁瘤(Pseudoaneurysm,Pa)是指心肌破裂形成的包裹性血肿.瘤壁是心包壁层,心肌破口为Pa与心腔的交通口,瘤腔内可有血栓.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是Pa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心脏手术后、感染性疾病和外伤,先天性Pa罕见.急性心肌梗塞并发Pa形成,其临床重要性在于瘤体随时都有破裂造成心包填塞的危险.早期发现即刻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大多可避免急性心包填塞而获救,否则预后极不佳.
作者:李志忠;姜腾勇;洪昭光;胡旭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7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AP)延迟25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以3~4ml/s团注造影剂80~100ml.测量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胰腺密度差,对胰周血管观察评价.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AP和PVP是51±8Hu、74±10Hu,正常胰腺的CT值AP和PVP是123±19Hu、100±10Hu,肿瘤-胰腺密度差AP和PVP是71±20Hu、25±12Hu,二者差异明显(P<0.01).胰周动脉侵犯在AP显示好,静脉侵犯在PVP显示好.结论:AP可获得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AP结合PVP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更全面准确.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郭华;杨学华;李荫太;李树新;那建波;刘晚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介入性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是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人性开通治疗已有不少报道[1-3],而对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巨大血栓的介入性开通治疗仅见数例报道[4,5].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介入性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巨大血栓方面所作的工作.
作者:王仲朴;王茂强;李志强;谢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先天性重复肾盂重复输尿管畸形临床不常见,而同时合并另一侧肾缺如者极为罕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1例.
作者:罗军忠;张矫雷;高静;吴文娟;王臻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异常主要包括小关节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小关节真空现象,小关节半脱位、关节囊钙化及两侧小关节不对称以及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真空征及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结论:CT扫描可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国成;孟波;宋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MRI信号强度与DNA倍体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6例肺癌患者,术前用Resonex 0.38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横断面SE T1加权,GR序列成像,增强后行SE T1加权成像.术后标本用ICM-100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该例肺癌的DNA含量及SPF值.结果:T1加权平扫二倍体肿瘤信号强度比(病变/椎体)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信号强度比.二倍体肿瘤的SP值也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SPF值.但肿癌MRI信号强度比不能反映其SPF值.结论:MRI信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倍体情况,即可间接地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许冬明;陈九如;杨振燕;詹松华;汤如勇;李日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20例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资料,结合手术病理讨论各种肿瘤的MRI特点.结果:本组转移瘤7例,5例呈等T1和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增强.2例呈长T1长T2信号,6例伴椎体骨质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增强.5例淋巴瘤中3例T1WI呈等信号,2例为略低信号,1例T2WI为高信号,4例为等信号,1例伴胸4椎体骨质内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3例呈均匀性增强.黑色素瘤2例呈短T1短T2信号,可广泛侵及硬膜.海绵状血管瘤可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相似.胆脂瘤为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肿物充填于椎管内,对椎体骨质有压迫性破坏.脊膜瘤2例呈等T1等T2信号,呈明显均匀性增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长T1长T2信号.骨髓瘤可见椎体及椎管内长T1长T2信号,有明显增强.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肿瘤种类繁多,但以恶性肿瘤多,其中以淋巴瘤,转移瘤占大多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胆脂瘤,有时与淋巴瘤,转移瘤MRI表现相仿.而脊膜瘤,黑色素瘤,神经源性肿瘤也可有相类似的MRI表现.因此诊断中应提高警惕,全面考虑.
作者:由昆;何宝明;姚茹国;许国宇;全昌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红外技术探测皮肤温度始于1800年左右,1956年起,医用热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我所1997年5月起在临床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查77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本文总结了其成像图的资料和结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陈胜天;张秀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评估CT诊断良恶性胸腺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1例经外科和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胸腺瘤10例,除1例与左肺动脉局部有粘连外,其余边界均清晰.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癌9例,除1例鳞癌外,CT均为不规则肿块,血管间隙均受侵,前者心包受侵8例,胸膜受侵7例,后者心包受侵5例,胸膜受侵5例,肺转移4例,双肾上腺转移1例,胸骨破坏1例.结论:CT能准确鉴别良性恶性胸腺瘤,显示恶性胸腺瘤的浸润范围,并对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进行鉴别.
作者:李涛;陈巨坤;周卫华;李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2岁.左手背部肿物逐渐增大,伴间歇性隐痛及功能障碍10年.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手第4掌骨背侧有一5.0cm×3.0cm×1.5cm大小肿物,与皮肤无粘连.有轻度压痛,较硬如按乒乓球样感,肿块不移动,表面不红.左手无名指屈伸功能障碍.余骨关节未见异常.X线检查:左手第4掌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有残留骨嵴,呈皂泡状影,累及整个骨干,未见钙化灶.骨皮质明显变薄,但壁完整清晰,无骨膜反应.左手第4掌指关节和掌腕关节面完整、增宽(附图),X线诊断为左手第4掌骨巨细胞瘤.
作者:池书平;肖国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内炎性肿块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切除、CT导引下穿刺活检及临床追踪证实的肺内炎性肿块38例(47个病灶)的CT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肺外围、贴近胸膜面伴胸膜肥厚占80.9%;呈不规则形,三角形或锥形,尖端指向肺门或病灶长轴与支气管肺树一致占74.596;块内见气泡/蜂窝状边缘占76.6%.结论:肺炎性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与肺癌鉴别.
作者:段成洲;蒋明;吕庆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例正常志愿者和12例怀疑肺动脉病变患者行3D DCE MRPA检查,成像序列为三维快速梯度回波(FFE-3D),主要参数为TR/TE:9/3ms,翻转角30°,矩阵128×256,快速注射0.2mmol/kg Gd-DTPA,注射速度2ml/s,延迟时间正常组为5s,病变组依据病情而定,其中病变组经手术,血管造影和其他影像资料证实.评价图像质量判断正常,病变组肺动脉显示能力以及病变价值,并经X2统计学检验.结果:图像质量优良者15例;正常组主肺,左,右肺动脉,段肺动脉显示分别为4,4,4,20,64支;病变组分别为11,11,11,53和173支,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D DCE MRA较正确显示肺动脉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与其他肺疾患鉴别.结论:3D DCE MRPA是一种有效微创MRA技术,能较清晰显示段以上及部分亚段肺动脉,评价肺动脉病变具有很大潜力,能否替代血管造影包括IADSA仍需大量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宋金松;刘玉清;朱杰敏;俞肖一;凌坚;严洪珍;蒋世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7岁.言语不利、伴右手不能精细运动1个月余.查体:神志清醒,但言语欠清晰.自主体位,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光反应敏感,右眼睑闭合无力,伸舌偏向右侧.指鼻试验右手差.四肢肌力五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影像学检查;CT示左颞顶部大片低密度区,均匀一致,边缘模糊,CT值29~32Hu,无明显增强(图1).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MRI平扫示左侧颞顶叶有3.2cm×5.2cm×4.3cm异常信号.
作者:张晓锦;李优伟;唐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