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梁启中;杨成玉;陈伟;邓光贵
本文就某些鞋厂工作人员苯中毒在外周血细胞上的改变作一探讨.
作者:李伯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简称3P试验,因方法简便,灵敏度较高,费用低,仍不失为目前临床诊断DIC常用的确诊试验之一.但3P试验阳性标本不易得到,给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曾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肉汤培养液制备3P试验阳性标本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黄斌伦.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标本制备.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1;14(2):100),但操作相对较繁琐,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在,我们又摸索出一种更为简便的制备方法,经反复实践,效果令人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黄斌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应用病原培养和抗原检测技术对性病门诊求医的特殊人群-135例初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进行了病原分析.发现单一因子感染67例,双因子感染13例,多因子感染3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63%、9.63%和2.22%.结果表明;NGU感染类型以一种微生物感染为主,其中解脲支原体列首位(约32.59%),UU、MH和CT三种病原单纯感染占64例确诊NGU的77.11%.病原组成分析对研究NGU发病规律和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中丽;觉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8年11月,本实验室检出一例急性肾炎患者恢复期镜下见颗粒管型与细胞管型而尿试纸带蛋白测定呈阴性的病例,鉴于该病例较为特殊,特予报道.
作者:李卫滨;倪正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贝克曼CX7型生化分析仪具有检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CX7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检测系统(CX3部分和CX4部分)组合而成.现将CX4部分较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捷;齐玉英;魏寿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MET-HC 1022全血细胞计数仪是我院引进的一台全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一般性能较好,但我们曾遇到过两种特殊故障,并找到了排除故障的办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天祥;张碧霞;武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初探肿瘤患者红细胞及肿瘤红细胞免疫低下原因,按酵母菌红细胞花环试验改良法检测73例恶性肿瘤患者酵母菌红细胞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RBC·ICR),红细胞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红细胞受体花环受体抑制率(RFI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DTER),协同肿瘤花环(ATER),促肿瘤红细胞花环(ETER)8项指标,与献血员相比,除RBC·ICR和RFIR显著增高外(P<0.01),其余均显著降低(P<0.01).说明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RBC·ICR和RFIR增高有关.
作者:胡兰云;李东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的深部真菌病,典型的病理变化为来源于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酵母型真菌的吞噬所引起.此病易被误诊及漏诊,因此凡遇持续高热、气急、咳嗽、咯血伴胸痛等症状,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者,应疑为本病.此时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可查周围血及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镜检,骨髓涂片的正确报告,具有时间短、快速的特点,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对抢救患者生命及减少医疗费用起重要作用.也可同时取痰、大便、尿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或培养分离荚膜组织胞浆菌.
作者:张淑琼;杨映平;白云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在淋病的防治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实验室诊断是一个关键.我科对淋病菌的检测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同时检查,即应用淋病快速检查试纸片,分泌物直接涂片法,CO2气袋T-M培养基培养法.为提高淋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现将结果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张鑫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的技术从南通地区某肝癌患者血清中检出输血传播病毒(TTV),并在PUC18上对其开放读码框2(ORF2)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国内外发表的TT病毒AB008394(日本株)、AF079173(中国株)对应位置核苷酸同源性为98%和97%,对180例献血者及62例各型肝病及18例非甲~庚型肝炎血清进行检测,TT病毒阳性率在9%~47%之间.
作者:谢晓谦;张冬雷;王惠民;李玉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Dimension 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美国杜邦公司生产.该机具有自制比色杯,没有交叉污染,用水量少,样品分析过程中急诊可随时插入优先分析,可随时编排试验,待机状态光源灯泡自动关闭,仪器定标标准曲线可贮存3 mo,不用每天带标准品,测试精度高.我们使用该机两年多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把遇到的一些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作者:崔庆;许会彬;张代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地:探讨p53、nm23/NDPK蛋白与大肠癌病理改变之间以及这二种蛋白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4例大肠癌P53、nm23/NDP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数据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P53、nm23/NDPK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3.6%和70.2%.肿瘤分化程度越差,恶性程度越高,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越高,而nm23/NDP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反而越低.未分化癌与高分化腺癌之间二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有转移组nm23/NDPK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5).二种蛋白的表达均与癌块大小无关.结论:P53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均起了重要作用;nm23/NDPK蛋白的表达与转移呈负相关,并可能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有关;P53蛋白与nm23/NDPK蛋白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
作者:蔡方;赵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调查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流行情况,分别采用抗生素敏感谱试验及重复PCR指纹技术对从24名病人分离的28株鲍曼不动杆菌作分型研究.结果发现28株共分成3种抗生素敏感谱模式或5种基因型,以Ⅰ型抗生素敏感谱或基因型A为主,从肺科ICU分离的菌株均为基因型A.结果表明基因型A鲍曼不动杆菌是此次暴发流行的菌株.基因分型较抗生素敏感谱分型更为灵敏、特异,且具有简便、快速、可靠的特点.在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颇具应用价值.
作者:夏云;张玉洪;曹何;黄天禄;陈宏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IL-2在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IL-2活性的异常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1,2].因此,测定生理状态下IL-2的水平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但它在体液内(如血浆)含量极微,很难用现有的生物学方法、ELISA或放射免疫方法测出.
作者:连云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血清镁测定常用甲基麝香草酚蓝、Calmagite及邻甲酚酞络合酮等方法,但均受脂血、胆红素等因素的干扰,致使该类标本结果偏高,本文运用Calmagite-EDTA分光光度法(反向法)克服了上述缺点.
作者:肖友益;杨厚清;白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前,临床各实验室分离HDL-Ch的方法较多,其中利用血清脂蛋白能与多价阴离子相结合形成沉淀而达到分离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然后测其上清液的方法为临床各实验室普遍采用.
作者:陆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霍乱是一种流行迅速的传染病,及时发现传染源和尽快确定病原体对于卫生防疫部门控制和扑灭疫情极为重要.为此,笔者参考有关文献[1,2],在简易增凝法的基础上,辅以细菌染色技术,经显微镜观察快速诊断霍乱弧菌,取得满意结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章云;朱晓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WAKO钒酸氧化法与改良J-G法测定胆红素的方法学比较.方法:采用WAKO钒酸氧化法胆红素测定试剂盒同时测定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改良J-G法测定胆红素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钒酸氧化法的重复性试验、线性试验、干扰试验、回收试验进行了评价.结果:钒酸氧化法(Y)与改良J-G法(X)有很好的相关性(总胆红素:Y=0.992 6X+2.234 4,r=0.999 1;直接胆红素:Y=0.996 8X+1.169 4,r=0.998 2);测定总胆红素的线性可达684 μmol/L,直接胆红素的线性可达342 μmol/L;测定总胆红素天内重复性变异平均为1.17%,天间重复性变异平均为1.88%,直接胆红素天内重复性变异平均为1.88%,天间重复性变异平均为2.76%;溶血、脂浊、维生素C对测定表现为较微的干扰.总胆红素的回收率平均为98.7%,直接胆红素的回收率平均为102.0%.结论:钒酸氧化法是一准确、灵敏的、适用于实际工作的测定胆红素的方法.
作者:吴敏良;张正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介绍一种仪器设备要求不高,测定较容易的电阻法来测定TCO2.1测定原理AFT-TCO2分析仪(深圳康立公司生产)是利用热导传感器来完成TCO2的测定,其原理如下:在正常空气条件下,热导传感器负载电阻上的电压用Vo表示,在标准定值浓度气体(TCO2)条件下,测定的热导传感器的电压稳定值用VAS表示,称为标准定值气体中电压.
作者:张宁;袁平宗;刘渝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β-内酰胺酶(简称β-Lase)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1],已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其检测方法通常有分光光度法、微生物法、碘法、产色头孢菌素法以及酸测定法等[2].前三者操作步骤较繁琐,第四者试剂不易购买,难于普及开展,唯有酸纸片法简便快速利于常规推广.我们选用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一代)、头孢噻肟(头孢三代)为底物,以临床分离菌株为试验对象,对酸纸片法测定β-Lase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史跃杰;杨玉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