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伽玛刀对垂体瘤肿瘤控制的效果分析

李鹏;任海波;张祝均;李杨;王伟

关键词:垂体腺瘤, 伽玛刀, 磁共振, 并发症
摘要: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对垂体腺瘤肿瘤控制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8年11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伽玛刀治疗的191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伽玛刀治疗周边剂量11~33 Gy,平均周边剂量26.3 Gy,以45%~75%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术后定期复查鞍区MRI和血液激素水平,对复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访病例肿瘤控制有效率为95.2%,其中非功能性垂体腺瘤肿瘤控制有效率为100%,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发生时间平均在伽玛刀治疗后11.4个月,功能性垂体腺瘤肿瘤控制有效率平均为93.8%,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发生时间平均在伽玛刀治疗后18.6个月.伽玛刀治疗后新发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1.5%,伽玛刀治疗后无患者加重视力视野障碍.结论 伽玛刀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是安全有效的垂体腺瘤治疗手段.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诱导羊膜上皮细胞转分化为雌性生殖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的方法,研究其向雌性生殖细胞转分化的潜能.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hAECs后,采用添加5%人卵泡液的培养基作为诱导剂,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培养基中雌二醇(E2)含量的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雌性生殖细胞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hAECs呈多角形,具有上皮细胞特有的铺路石样外观,并表达其特异性细胞角蛋白19(CK19),同时能表达胚胎干细胞(ESC)特异的转录因子POU5f1转录因子4(Oct-4).采用添加5%人卵泡液的培养基诱导14d后,对照组大部分细胞仍保持上皮细胞的多角形态,而诱导组细胞融合呈集落样生长.E2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无E2生成,而诱导组E2水平从第8d开始增加,至第10d达到高峰,然后下降.RT-PCR、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诱导组生殖细胞特异性基因生长分化因子9(GDF9)、无精症缺失基因(DAZL)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联会复合体蛋白3(SCP3)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DAZL的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人卵泡液可在体外诱导hAECs向雌性生殖细胞方向转分化.

    作者:王飞;刘小菁;王慧;吴文超;郑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联合多种CT征象鉴别肺部病变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 拟定一种联合多种CT征象对肺部病变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的标准,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3~4月入住我科胸部CT检查有异常征象者,根据患者影像学改变,按制定的判断标准进行初步判定,并行纤支镜等检查,将判断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共纳入患者105例,其中病理明确诊断85例,以本研究制定的标准判断为恶性肿瘤者27例,良性者58例;判断为恶性者的27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22例,良性者5例;判断为良性者的58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3例,良性者55例;判断的准确率为90.59%,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1.67%.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联合多种CT征象标准对于判断肺部病变良恶性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威;Subhash Yogi;程德云;Nikunj Yogi;余建群;李学明;李婷;陈代云;苏雪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双球囊导管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球囊导管用于足月单胎孕妇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应用指征、安全性、有效性及应用技巧.方法 搜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586例应用双球囊导管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放置球囊前的宫颈Bishop评分分为试验1组(Bishop评分≤3分,155例)、试验2组(Bishop评分4~5分,223例)和试验3组(Bishop评分≥6分,208例),并与同期宫颈Bishop评分≥6分而直接应用缩宫素静滴引产的112例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试验1、2、3组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有效率、阴道分娩率逐渐递增,缩宫素使用率和使用时间逐渐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组阴道分娩率明显增加、总产程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母婴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与引产的效果与宫颈Bishop评分密切相关,适合于宫颈Bishop评分较高孕妇的促宫颈成熟和计划分娩.

    作者:张力;刘兴会;卫蔷;边策;彭冰;姚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变化及激素替代

    目的 探讨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恢复规律及激素替代剂量,为垂体腺瘤患者术后激素使用及替代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87例垂体瘤患者手术前后激素检测值,结合术后激素替代情况分析术后垂体功能变化规律,了解术后垂体功能恢复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垂体瘤术后垂体激素恢复规律,术后3d激素水平低(P<0.05),与术后3d比较,术后1月有所恢复(P<0.05),术后3月、1年达到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后激素变化规律有差异,高龄患者术后易发生激素功能低下,恢复程度相对较差(P<0.05);根据患者症状及激素水平进行激素替代,术后3月强的松及左旋甲状腺素的替代剂量可达到相对稳定.结论 垂体瘤患者术后短期内可出现激素分泌减少,老年患者较明显且垂体功能恢复较慢;垂体瘤术后根据病情予小剂量激素替代,患者3月内激素功能可较好恢复,激素替代剂量基本稳定;可将术后3月作为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是否恢复的衡量时间.

    作者:付晓红;薛鑫诚;周培志;尹森林;姜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鼠DAF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生物活性鉴定

    目的 构建大鼠促衰变因子(DAF)的酵母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表达并对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大鼠肝脏组织中扩增出DAF基因并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质粒中.经酶切鉴定后,将pPIC9K-DAF转化至毕赤酵母菌GS115,通过G418-YPD平板筛选高拷贝转化子.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后,对表达的DAF蛋白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并检测重组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 成功克隆大鼠DAF基因,并筛选出pPIC9K载体中的DAF阳性克隆,证实所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103大小的重组蛋白具有大鼠DAF蛋白的抗原性和生物学活性.结论 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成功构建大鼠DAF蛋白的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能为补体及免疫研究提供高效的大鼠DAF蛋白来源.

    作者:王巍;张立;张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帕金森氏病相关蛋白Pink1促进自噬的研究

    目的 探讨帕金森氏病相关蛋白Pink1在自噬过程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扩增基因片段,构建Pink1、自噬抑制蛋白Bcl-XL和自噬激活因子Beclin1等重组质粒,并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Pink1-Flag的HEK293细胞株,通过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过表达相关蛋白,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Pink1和Bcl-XL的相互作用,Pink1对Bcl-XL和Beclin1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Pink1对自噬的影响.结果 自噬抑制蛋白Bcl-XL与Pink1有相互作用,过量表达Pink1可以抑制Bcl-XL与自噬激活因子Beclin1的相互作用.过量表达Pink1提高自噬下游蛋白LC3Ⅱ/LC3 Ⅰ.结论 帕金森氏病相关蛋白Pink1通过与自噬抑制蛋白Bcl-XL相互作用释放自噬促进因子Beclin1来激活自噬.

    作者:佟明明;姜长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反义ATM核苷酸转染对放射线照射后喉鳞癌细胞凋亡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设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M)反义多核苷酸作用于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细胞以减少ATM表达,进而分析在体外其对放射线照射后喉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反义ATM核苷酸(AS-Lipo)、正义ATM核苷酸(Sen-Lipo)、错配ATM核苷酸(Mis-Lipo)、Lipo与Hep-2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各组Hep-2细胞的ATM mRNA进行分析.转染后18h,各组细胞分别接受0、2、4、6、8 Gy照射,24 h后计算细胞存活分数(SF)检测Hep-2细胞放射线照射后的生存能力.选择4 Gy的照射剂量,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Hep-2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AS-Lipo、Sen-Lipo、Mis-Lipo、Lipo与Hep-2组的ATM mRNA相对表达量以AS-Lipo组低,为(11.03±2.51)%(P<0.05).在同等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下,AS-Lipo组的SF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AS-Lipo组的凋亡率为(30.7±1.31)%,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在体外,ATM反义多核苷酸降低了喉鳞癌细胞中ATM mRNA的表达,同时增加了放射线照射后喉鳞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丽;冯俊;王朝莉;李祖茂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HPLC-MS/MS分析盐酸头孢替安酯中未知杂质的结构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对盐酸头孢替安酯原料药中的杂质进行结构解析.方法 盐酸头孢替安酯原料药经去离子水溶解,采用HPLC-MS/MS技术进行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SB-C18柱(150 mm×2.1 mm,3.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A)-乙腈(B)(97∶3),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t(min)/B(%)]:0/3、5/3、15/20、20/40、30/60、40/80,流速0.3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MRM模式扫描,电离电压4 kV,锥孔电压100 V,质量扫描范围(m/z)为50~1000,雾化气为氮气,雾化气压力40 psi,干燥气温度350℃,干燥气流速10 L/min.结果 通过对盐酸头孢替安酯和有关物质的液相色谱图以及液相色谱峰对应的质谱图分析归纳,推测盐酸头孢替安酯样品中有关物质1为△3-异构体,并解析了有关物质2中的3个杂质的结构.结论 本法可灵敏、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盐酸头孢替安酯中的有关物质,对盐酸头孢替安酯的质量控制有指导意义.

    作者:唐群星;刘明东;颜有仪;叶懿;王智慧;詹兰芬;廖林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PTP诱导猴帕金森病模型全脑糖代谢变化研究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猴行为学和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特点,进一步了解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猕猴4只,经适应性饲养后采用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DG)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 DG-PET-CT)进行全脑糖代谢检测.采用经外周静脉连续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溶液,建立全身性猴帕金森病模型.对模型猴进行行为学评分.建模成功3个月后,再次对模型猴进行脑18FDG-PET-CT扫描.对比分析建模前后模型猴脑葡萄糖代谢变化,并行脑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4只猕猴均建模成功.模型猴表现出典型的运动迟缓、肌僵直、运动减少等帕金森病样症状,行为学评分均超过20分,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帕金森病样症状显著缓解.模型猴还表现出淡漠、攻击性减退等高级神经活动改变.18FDG-PET-CT显示,帕金森病模型猴脑葡萄糖代谢显著降低,且并不局限于黑质纹状体区域.结论 本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猴神经代谢变化范围广泛,这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鹏;张祝均;李杨;任海波;张时真;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垂体腺瘤中干细胞样细胞的培养及初步鉴定

    目的 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培养并初步鉴定垂体瘤干细胞.方法 提取42例液氮冻存的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的总RNA,通过RT-PCR方法检测瘤组织中Nestin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无血清条件下培养的垂体瘤细胞球中于细胞标志物(Nestin、S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42例肿瘤组织标本中,Nestin mRMA阳性表达37例;无血清培养条件富集培养的悬浮细胞球中均可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出Nestin、Sox2的表达.结论 垂体腺瘤组织中存在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通过无血清培养亦可培养出垂体瘤干细胞.

    作者:周培志;马卫朝;王修杰;程书文;姜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rhEPO预处理对胎鼠宫内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胎鼠宫内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4只孕19 dSD大鼠分为rhEPO治疗组(Treat组)、生理盐水缺血对照组(I/R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Treat组于缺血缺氧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入rhEPO(5000 U/kg),I/R组于缺血缺氧前30 min注入1 mL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30 min、3h、6h、24 h和48 h取胎鼠脑组织.假手术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生理盐水后只进行开关腹手术,于术后24 h取胎鼠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化的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脑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I/R组与Treat组缺血再灌注24 h和48 h海马区均观察到凋亡的脑神经细胞存在,且凋亡神经元的数量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Treat组与I/R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在再灌注48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组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强度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再灌注48h时高.与I/R组相比较,Treat组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Caspase-3表达的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减小,除24 h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rhEPO预处理可抑制胎鼠宫内缺血缺氧后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玉姗;周俊;柳慧;杜宇;林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DTI结合术中神经核团定位切除成人脑干胶质瘤(附19例报道)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显像(DTI-Tractography)引导下结合术中神经核团定位技术对成人型脑干胶质瘤手术治疗的作用,并进一步总结该病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我科在DTI-Tractography引导下结合术中神经核团定位技术手术治疗的19例成人型脑干胶质瘤的病例资料.探讨DTI-Tractography及术中神经核团定位技术对手术的指导意义.结果 本组病例中,近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好转者或稳定者14例(73.7%),神经功能恶化者或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5例(26.3%).随访期间,神经功能较术前有好转者或稳定者17例(89.5%).结论 DTI-Tractography及术中神经核团定位技术为手术人路及肿瘤切除程度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DTI结合术中神经核团定位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成人型脑干胶质瘤可以更好的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刘俐;惠旭辉;张思;方媛;张跃康;谢徐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尿量和尿电解质在鞍区肿瘤术后水电解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尿量和尿电解质在鞍区肿瘤患者术后水电解质管理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例鞍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56例患者(A组)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进行术后水电解质管理,47例患者(B组)以尿量和尿电解质为主进行术后水电解质管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尿电解质和24 h尿量,以及两组患者分层后的电解质紊乱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3d血电解质正常,但有大量的电解质从尿中排出.术后第4~7 d两组患者均有水电解质紊乱发生,B组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7.02%,8/47)低于A组(73.2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两组患者术后水电解质的紊乱率无影响.A组颅咽管瘤患者、经颅手术患者术后血电解质紊乱率高于垂体瘤患者、经蝶手术患者(P均<0.05),而B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鞍区肿瘤患者术后单纯根据血电解质进行管理难于控制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而根据尿量及尿电解质进行管理能有效降低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管理难度.

    作者:彭里磊;董伟;周培志;马卫朝;李有平;吴谦;姜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稀释曲线法评价TgAb对Tg测定的干扰

    目的 探讨稀释曲线法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内源性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对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的干扰.方法 用血清稀释液、6例DTC患者可测浓度的TgAb血清(TgAb 20~25 IU/mL、Tg<0.1 μg/L)、5例DTC患者不可测浓度TgAb血清(TgAb< 10 IU/mL、Tg<0.1 μg/L)分别稀释另外6例DTC患者的Tg血清(TgAb<10 IU/mL、Tg>10μg/L),三明治夹心法(IMA)测定各稀释管Tg值.以各稀释管Tg理论值为横坐标、实测值为纵坐标,绘制稀释曲线图.结果 血清稀释液稀释DTC患者Tg血清,稀释曲线呈直线.6例可测浓度TgAb血清分别稀释6例DTC患者Tg血清,获得36条稀释曲线,其中12条呈直线,24条不呈直线;同一可测浓度TgAb血清稀释不同患者Tg血清,仅部分呈直线;不同患者TgAb血清稀释同一患者Tg血清,仅部分呈直线.5例不可测浓度TgAb血清稀释3例患者Tg血清,只完成稀释曲线11条,仅4条呈直线,7条不呈直线.结论 同一患者的TgAb稀释多例患者的Tg血清,部分有干扰.不可测浓度TgAb也可能干扰其他患者的Tg测定.稀释曲线法仅可间接评价DTC患者自身TgAb是否干扰Tg测定.

    作者:吴瑕;胥劲;倪建;俞英;张文杰;潘明志;黄蕤;唐恭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30例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0例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发病年龄介于17~81岁,中位年龄57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50~65岁,男女比例1.5∶1.其中Ann Arbor分期Ⅰ~Ⅱ期者占70.0%(21/30)、有B症状者23.3%(7/30)、淋巴结肿大者20.0%(6/30);IPI评分<2分者93.3%(28/30)、Ki-67值<20%者72.7%(16/22).受累器官包括:骨髓、脾脏、韦氏环、腮腺、甲状腺、肺部、胃部、肠道、眼部、鼻咽部和肺.化疗组、手术联合化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分别为81.8%、87.5%和77.8%,P>0,05),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骨髓受累、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因素能降低患者的疗效(P<0.05).3年及5年OS分别为96.7%和90.6%、PFS分别为86.5%和79.9%,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浅表淋巴结受累、骨髓受累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CD5阳性是患者生存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经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对生存及预后有明显影响的因素.结论 MALT淋巴瘤多为中老年起病,男性多于女性,常伴器官受累,手术联合化疗能获得较高的有效率;该病总体生存及预后好.

    作者:刘志彬;文菁菁;徐娟;徐才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参与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表达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变化,以及MIF特异的反义寡核苷酸(MIF-ASONs)对活化的原代HSC表达MI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影响.方法 检测分离培养不同时间(1、3、5、7和10 d)的HSC,以及转染MIF-ASONs后的HSC中MIF和α-SMA的表达.基因表达用RT-PCR,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免疫荧光(IF)或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结果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原代HSC形态逐渐改变,脂滴减少消失,自行激活;MIF基因和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0.05),且MIF与α-SMA mRNA表达正相关(r=0.944,P<0.01);活化的原代HSC转染MIF-ASONs后MIF与α-SMA基因表达和MIF蛋白表达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HSC活化过程中,MIF表达逐渐增加并与α-SMA正相关;MIF-ASONs可抑制HSC活化,提示MIF是HSC活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朱永军;胡晓琳;门若庭;杨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卵巢粒层细胞瘤的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卵巢成人型粒层细胞瘤(AGCT)与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GCT)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相关临床症状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4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卵巢粒层细胞瘤病例,总结AGCT及JGCT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中,AGCT 34例(85%),JGCT 6例(15%).AGCT平均发病年龄50.1岁,JGCT平均发病年龄35.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病理组织学特征方面,AGCT多以滤泡状、岛状及梁索状结构为主,Call-Exner小体较多见,肿瘤细胞黄素化及出血坏死等特征则不明显;JGCT细胞多呈弥漫状排列,Call-Exner小体少见,肿瘤细胞黄素化及出血坏死等特征明显.术后复发、肿瘤盆腔内蔓延和肿瘤自发破裂为预后不良指标,预后不良的病例较预后良好病例肿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多为混合型(P=0.045);Call-Exner小体少见(P=0.034);核分裂相多≥3/10个高倍视野(HPF)(P=0.003);PTEN表达率降低(P=0.034),Ki-67表达率升高(P=0.021).结论 肿瘤细胞排列结构、核分裂数、PTEN及Ki-67的表达率对判断卵巢GCT的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廖欣;冯敏;王洪;刘娟;杨开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彝族中老年人干眼症与正常眼结膜囊细菌状况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彝族中老年人干眼症与正常人眼结膜囊细菌状况.方法 筛查出九龙县两个彝族聚居点的老年人群中干眼症70人140眼,刮取下睑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以同一人群中正常人66人132眼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干眼症组结膜囊细菌阳性率72.1%(101/140),正常组阳性率67.4%(89/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两组间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95.2%(98/103)为革兰阳性菌,正常人群91.1%(82/90)为革兰阳性菌;优势菌种均为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其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组与正常组中单菌与多菌共存构成比、菌种平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彝族老年人干眼症与正常人结膜囊细菌阳性率差别不明显;两组结膜囊细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优势细菌种属及其构成比相似,均为结膜囊正常菌群.

    作者:张悦;刘治容;陈辉;樊映川;多吉;郑红;王光进;李玉婵;嘉初丹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基因芯片技术与涂片培养技术对诊断儿童结核病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结核杆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用于诊断儿童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住院儿童的70份临床诊断结核病及50份非结核病患儿的标本,每份标本分别进行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培养以及结核杆菌DNA微阵列芯片检测,比较DNA微阵列芯片检测结果与抗酸染色镜检和分枝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 DNA微阵列芯片检测结核病患儿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24.3%(17/70),涂片抗酸染色敏感性为17.1%(12/70),分枝杆菌培养敏感性为20.0%(14/70),3种方法特异性均为100.0%(50/50).DNA微阵列芯片检测结果与抗酸染色或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诊断儿童结核病有一定参考价值,为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邓建军;肖国光;万朝敏;曾崇亮;曹玲;舒敏;母得志;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红茶作为口服阴性对比剂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红茶降低胃肠道液体对磁共振胰胆道成像(MRCP)干扰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分为3个部分:①体外试管试验:MRCP、T2-map及T1-map分别扫描15种不同饮料,得到适合用于降低胃肠道对MRCP成像影响的饮料.②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在口服饮料前及口服后5 min、10 min、15 min进行MRCP扫描,得到佳延迟时相.③纳入20例患者,在饮茶前及饮茶后5 min进行MRCP扫描,测得胃、十二指肠、肝脏、胆总管、胰管、胆囊的信号值(SI)、信噪比(SNR)及喝茶前后胃、十二指肠的信号丢失,肝内胆管、肝管、胆总管、胰管、胆囊、胆胰壶腹部的图像质量改变.结果 ①体外试管试验显示适用的饮料为立顿红茶.②健康志愿者试验发现,胃、十二指肠信号丢失的评价及胆道系统图像质量的评价在饮茶后5 min、10 min、15 mi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患者的研究显示,饮茶前后胃、十二指肠的SI、SNR及信号的丢失,胆总管、胰管、胆囊及胆胰壶腹部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饮茶前后肝内胆管、肝管的图像质量,肝脏、胆总管、胰管、胆囊的SI及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一种简便、廉价、安全的饮料,立顿红茶能降低胃肠道液体对MRCP成像的干扰,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唐鹤菡;宋彬;黄子星;姚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