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疹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

刘亚谊;闫静;王燕;张辉;买颖;刘春艳;谢正德

关键词:麻疹, 抗体检测, 诊断
摘要:目的 了解单份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在麻疹的实验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该院2005年1~6月间门诊诊断的疑似麻疹病例共705例,男390例,女315例,其中<8 mo 298例,8 mo~3 y 210例,3~6 y 115例,>6 y 8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对抗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阴性的标本,同时检测抗风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柯萨奇病毒和埃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705例疑似麻疹病人中,抗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547例(阳性率77.6%,547/705),其中<8mo248例(45.4%,248/547),8 mo~3 y143例(26.1%,143/547),3~6 y 93例(17.0%,93/547),>6 y 63例(11.5%,63/547);麻疹-IgM阴性共158例,占总病例数的22.4%(158/705).该158例麻疹可疑病例中,45.6%(72/158)的病例通过检测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IgM而确诊.结论 6 y以下儿童为麻疹的高发人群,其中8 mo以下婴儿患病率高,提示母传抗体的保护作用不足.单份血清在麻疹实验室确诊中存在缺陷,对于麻疹IgM阴性的临床麻疹疑似病例,不能除外麻疹,应查恢复期血清以明确诊断;另外临床麻疹疑似病例需要与风疹、肠道病毒感染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其它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汕头市Rh(D)阴性血型资料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目的 为了保证Rh(D)阴性血型患者的临床用血需要,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 对汕头市2000年7月~2005年11月参加无偿献血者65 745人的Rh(D)血型检测.结果 无偿献血者65 745人的Rh(D)阴性共239例,男165例,女74例,Rh(D)阴性为0.36%.结论 阴性血型资料库的建立为满足Rh(D)阴性患者的用血需要和确保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志强;林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ELISA检测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方法建立及应用

    目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建立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定性检测方法,用于临床标本HBcAg的检测.方法 用ELSIA法检测临床血样标本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208例,阴性健康对照30例,与HBV DN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8例HBsAg阳性样本,HBcAg与HBV DNA共同阳性率为58.7%,HBcAg阳性率为74.0%,HBV DNA阳性率为64.4%,二者结果显著相关.结论 ELISA法可用于临床标本HBcAg的检测.

    作者:王厚照;田丰丰;陆金霞;马莉;周友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液质控物在临床实验室中应用探讨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血液质控物在不同状态下的使用情况,做到合理应用.方法 分别选择单一控制品、全血质控物及新鲜全血分别在山东省临床血液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同一实验室内不同仪器上测定并进行统计观察.结果 单一控制品用于全省临床血液学检验室间质评时给定值与未分组统计值差异较小;将全血控制品按仪器分组在全省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室间质评中取得较好的结果,全血质控物应在开瓶一周内使用;应用定值的新鲜全血可以减小不同仪器间的差异.结论 全血质控物应用于临床血液学检验室间质评应根据仪器分组,而单一控质品不需要分组,定值的新鲜血可以用于不同仪器间的比对.

    作者:崔相法;卢志明;武焕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急诊部分日常保养及常见故障排除

    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准确稳定可靠,操作简便.我院自2001年购进使用至今,对于日常工作中的仪器保养维护和常见的故障排除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德国;朱爱菊;杨爱;诸葛宝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①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法;②HBV-DNA检测采用PCR法;③前S1抗原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 1 369例HBsAg阳性者中,前S1抗原阳性者1 061例,阳性率为77.5%;HBeAg阳性者578例中,前S1抗原阳性者530例,阳性率为91.7%.另HBsAg阳性110例并HBeAg阳性者29例,其前S1抗原阳性27例,阳性率为93.1%,HBV-DNA阳性24例,阳性率为82.8%.结论 前S1抗原与HBeAg和HBV-DNA高度相关,提示前S1抗原能够较好地反映病毒复制状况,有可能作为体内病毒复制存在的实验指标.

    作者:郑彦;李芳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肺炎衣原体抗体酶免疫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目的 建立酶免(同接)法检测人血清中肺炎衣原体抗体.方法 用HEP-2细胞培养肺炎衣原体AR-39株,获得肺炎衣原体抗原后,利用该抗原与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抗体催化TMB显色来指示人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抗体的存在.结果 抗原稀释度1 μg/ml,血清稀释度为1∶50,目测效果较好.门诊随机血清阳性检出率高达8.78%,此法特异性94.70%,灵敏度90.50%,试剂盒批内差CV=8.87%,批间差CV=6.92%.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捷,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较好,可以在医院大力推广.

    作者:薛晓英;何素华;陈锡枚;刘士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柱凝胶法在抗体筛查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 了解微柱凝胶法筛查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微柱凝胶法(MGT)对受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对照比较,对确证仍为阳性的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在5 310例受血者中筛查出不规则抗体15例,包括其中单特异性抗D 4例,抗E 3例,抗C 2例,抗M2例,复合性抗EC 2例,抗Cc 1例,抗CE 1例;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13例;M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2例,非特异性的假凝集即假阳性反应18例.结论 应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将操作标准化、自动化,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如果血清(浆)中含有纤维蛋白、球蛋白增高及冷凝集素综合征等可引起假阳性,采取将血标本置37℃水浴30 min,离心去除纤维蛋白,4℃吸收冷凝集素等措施,一般可消除假凝集现象,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杨世明;崔颖;张勇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生化检测系统测定同种项目的结果比对与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目的 通过对同一检验科不同生化检测系统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对同种检测项目的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以及结果是否能被临床所接受.方法 参考NCCLS的EP9-A文件,以雅培ARCHITECTci8200生化分析仪、雅培原装试剂、c.f.a.s校准品和Roche质控品组成的检测系统为比较方法,其它不同检测系统为实验方法,检测病人新鲜血清中GLU、AST、BUN、Cr、CK、CK-MB,用配对t检验和回归统计法分析实验方法(Y)和比较方法(X)测定结果均值处的相对偏差或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临床可接受性.结果 除检测系统2的Cr结果,检测系统1、2的GLU结果与比较方法的系统误差或均值处的相对偏差不能被接受外,其余项目测定结果的偏差临床均可以接受.结论 当同一实验室同一检验项目存在2个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张东玲;朱广博;高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KX-21血细胞分析仪空白错误的故障排除

    KX-21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性高等特点,我科于2000年使用以来,工作性能良好,各项指标正常.由于时间的延长,出现故障在所难免,现将近期发生的空白错误故障的排除作一介绍,供同行们商榷.

    作者:高传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生化自动分析仪的参数设置与质量保证

    实验室开展的每项化验项目都有其操作规程,有的简写成操作卡放在实验台上,便于随时查看.操作规程和操作卡的建立则体现在实现全自动生化分析的实验室根据试剂盒说明书和仪器的性能原理而设置的实验参数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实验参数大多可分为三个方面:①通用参数,又称鉴别参数,包括项目编号、实验名称、计算实验、双项同测实验选择、实验项目组合等.②具体的实验参数,有的称为化学参数,包括的项目有:样品体积分数、波长的选择、方法的类型、反应方向、反应温度、信号的拾取时间、试剂空白核对、样品空白、反应线核对等.③其它一些参数,包括校正参数、质控参数、参考值范围设置、比色杯使用参数等.只有对每一参数的含义、用途和影响因素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并结合对试剂盒和仪器说明书的全面深入的掌握,才能正确设置实验参数.下面就几方面具体的实验参数设置讨论如下.

    作者:尹秀华;李立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LC-10AD高效液相色谱仪保养与常见故障排除

    色谱法已成为世界许多科学领域中普及的分离分析手段,色谱仪也呈多样化、高精化、自动化、联用技术化等方向发展.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柱效高、分析速度快、流动相和被测组分的体积流量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日本岛津LC-10AD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包括LC-10AD输液泵、TOC-10A柱箱、检测器、C-R6A积分仪几部分,其中检测器分SPD-10A紫外检测器、FLD-6A荧光检测器及L-ECD-6A电化学检测器,现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保养体会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张润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碱酯酶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胆碱酯酶在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的实验观察,从而建立一种临床上可靠的简单易行的胆碱酯酶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来测定胆碱酯酶并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高值与低值的批内批间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3.8%,3.9%,3.2%,3.3%,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相比,相关性好(r=0.962).一定范围的胆红素、血红蛋白、抗坏血酸干扰小,但要避免溶血,试剂稳定,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实验,在有机磷中毒的诊断中,其阳性结果预示值(PV+)和诊断灵敏度以及诊断特异性都达到94%,阳性似然比(PLR)为15.7,阴性似然比(NLR)为0.063.结论 独特的测定原理和试剂片独立的包装,使该实验方法更可靠,有更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加上该实验方法操作简单、测定快速,更适于临床有机磷中毒急救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丽峰;马增煌;吴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麻疹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 了解单份血清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在麻疹的实验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该院2005年1~6月间门诊诊断的疑似麻疹病例共705例,男390例,女315例,其中<8 mo 298例,8 mo~3 y 210例,3~6 y 115例,>6 y 8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对抗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阴性的标本,同时检测抗风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柯萨奇病毒和埃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705例疑似麻疹病人中,抗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547例(阳性率77.6%,547/705),其中<8mo248例(45.4%,248/547),8 mo~3 y143例(26.1%,143/547),3~6 y 93例(17.0%,93/547),>6 y 63例(11.5%,63/547);麻疹-IgM阴性共158例,占总病例数的22.4%(158/705).该158例麻疹可疑病例中,45.6%(72/158)的病例通过检测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IgM而确诊.结论 6 y以下儿童为麻疹的高发人群,其中8 mo以下婴儿患病率高,提示母传抗体的保护作用不足.单份血清在麻疹实验室确诊中存在缺陷,对于麻疹IgM阴性的临床麻疹疑似病例,不能除外麻疹,应查恢复期血清以明确诊断;另外临床麻疹疑似病例需要与风疹、肠道病毒感染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其它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作者:刘亚谊;闫静;王燕;张辉;买颖;刘春艳;谢正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健康成年人血浆肌酐生物参考区间调查

    目的 通过测定广州市健康成年人群的肝素锂抗凝血浆肌酐值,建立该实验室血浆肌酐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 采用碱性苦味酸速率法对959例健康成年人(年龄>18 y,其中男442例,女517例)进行血浆肌酐的测定,并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别比较.结果 血浆肌酐结果呈对数正态分布,成年人肌酐值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年健康男性年龄组肌酐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95%可信限的生物参考区间为57.3~111.3 μmol/L;女性61 y以上的年龄组与其他成年女性年龄组之间肌酐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18~60 y健康女性95%可信限的参考区间为43.8~83μ mol/L,年龄61 y以上健康女性95%可信限的参考区间为45~97 μmol/L.结论 生物参考区间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依据标本类型、检测方法和检测人群制定适合各实验室的生物参考区间.

    作者:卢燕君;石汉振;林莲英;王美兰;冯妙芙;黄宪章;庄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DS-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蛋白尿来源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尿蛋白成分来鉴别蛋白尿来源.方法 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析49例蛋白尿患者的尿蛋白成分.结果 在肾后性蛋白尿中往往可以检测到巨球蛋白等一类大分子蛋白,而在肾性则往往缺乏.并且以巨球蛋白作为鉴别蛋白尿的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95.8%.结论 该方法客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重复性好,简便快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铁成;秦庆;杨小云;徐焰;程晓东;肖鹏涛;张路;郝晓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引起LX-20生化分析仪总蛋白测定结果偏低的原因探讨

    1结果偏低现象 本科室2004去年8月同时使用二台LX-20生化分析仪以来,平时均按照日常的保养程序执行操作,质控及测定结果均较为满意.但近段时间以来其中一台生化仪经常出现总蛋白测定结果偏低的现象,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质控标本中总蛋白首次测定结果常出现在-2s附近,但重新测定后结果升至靶值附近,前后二次数值相差较大.若重做几次总蛋白测定后,发现重复性很好,且均在靶值附近,结果又很理想.按照日常思维,认为第一次总蛋白测定结果可能系偶然误差引起,因此并不太在意.但连续几天均有此现象,而且病人标本也有此现象发生,而又不是每个标本均如此.总体现象是:单做肝功的标本总蛋白第一次结果与复查结果均差别不大,结果在靶值附近,且均在士1s范围内,但做生化全套的病人就有第一次结果与复查结果差别很大的现象出现.

    作者:陈学民;黄清流;吴一波;林鸿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观测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数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对脑梗死的意义

    目地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0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对照组为50例健康查体者.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性增大,脑梗死恢复期则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观察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晋兴;曹义战;安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雅培AEROSE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故障排除

    美国雅培AEROSE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日本东芝生产的仪器,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地区,该仪器具有检测速度快(高达2000测试/小时),反应杯自动清洗,不需分离标本血清,自动加样,加样针液面自动探测系统及荧光屏可触摸,操作方便,测定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低故障率等优点,得到了用户的好评.我院自2000年购入该仪器,经过近五年的使用,现将其工作中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史清海;路西春;伏建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低浓度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的初步研究

    目的 了解2%(v/v)DMSO结合第二信使效应剂冰冻保存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含2%(v/v)DM-SO的浓缩血小板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第二信使效应剂,经-80℃冰冻保存1 w,然后分别测定PLT、MPV、Leakage of LDH及血小板表面CD62的表达.结果 硝普钠(SNP)达25 μmol/L时能显著降低CD62分子的表达(P<0.05).结论 SNP对血小板在2%(v/v)DMSO条件下-80℃冰冻保存的效果有所改善,但氨氯吡脒(A7410)的效果不明显.

    作者:洪俊;袁爱莲;徐洪卫;姚锦炎;王浦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量输血的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

    在临床上,输血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但也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而大量输血更可引起诸如凝血功能下降、酸碱代谢紊乱等严重的副反应.该文就近年来有关大量输血的相关问题和处理方案作一综述.

    作者:戴鹏;张献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