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细胞学诊断中的误诊问题

叶德立;王江平;李焱萍;邹俊清

关键词:细胞学诊断, 细胞遗传学, 检验医学, 报告, 组织病理学, 针吸细胞学, 印片细胞学, 脱落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 血液病学, 体表, 临床生化, 检验医师, 检验工作, 知识面, 诊断性, 消化道, 微生物, 生殖道, 内窥镜
摘要:检验医学一般函盖临床生化、微生物、免疫、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细胞学等各个专业.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一样,其报告均为临床提供诊断性意见.细胞学涉及血液病学、细胞遗传学、体表体腔的脱落细胞学与体表、肢体、脏器等某些器官处病变部位的针吸细胞学,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等处的内窥镜刷片、印片细胞学.由于细胞学诊断,涉及的医学面广,要求细胞学检验医师的医学知识面较全面,否则,就难以作出正确的报告结论.我们在数十年的细胞学检验工作中,体会到有以下几种情况易造成报告结论错误.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亚硝酸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

    目的评价亚硝酸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方法测定精密度、线性、回收试验、干扰实验,与改良J-G法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亚硝酸氧化法的精密度、线性优于改良J-G法,受溶血、脂浊和维生素C的干扰较小,与改良J-G法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亚硝酸氧化法操作简单、试剂稳定、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临床使用.

    作者:张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分型分析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进行探讨.方法对34例多发性骨髓瘤分别使用欧洲会议标准和国内两种分型标准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对比分析.结果原浆细胞、幼浆细胞、成熟浆细胞三型使用欧洲会议标准和国内标准Ⅰ分型结果相同,使用国内标准Ⅱ分出了火焰细胞型,故原、幼浆细胞型比率有所降低.结论国内标准Ⅱ较为实用,其分出火焰细胞型,有助于在没有条件测定免疫球蛋白的地区推断出IgA型多发性骨髓瘤,但该分型仍有不足之处,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分型标准.

    作者:赵应斌;吕桂桦;丁燕玲;刘纲毅;黎华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的抗体检出率,探讨微柱凝胶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对6 056例术前备血患者血清进行抗体筛选和鉴定,同时与凝聚胺法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法抗体筛选阳性20例,凝聚胺法抗体筛选阳性17例.结论微柱凝胶法优于凝聚胺法,可以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作者:浑守永;刘明霞;王玉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相电源对实验室仪器的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临床实验室在检测技术和方法上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实验室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越来越多,使仪器的外接设备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电源插座.

    作者:陈六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一例报道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是由于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我科近期在血常规检测中发现1例PTCP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黄富强;高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蛋白芯片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蛋白芯片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有许多诊断芯片在临床上应用或即将应用的报道.目前这一技术已经用于肿瘤、自身抗体、ToRCH综合征、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核病等疾病的诊断中.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它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蛋白芯片的原理、分类、制备过程、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前景与展望作一介绍.

    作者:肖美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磷脂脂质体佐剂在免疫血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非磷脂脂质体在免疫血清制备中的佐剂效应.方法用无菌人血清、人血清+完全福氏佐剂(CFA)、人血清+非磷脂脂质体(NPL)分别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家兔制备免疫血清,采用双向免疫扩散和ELISA间接法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结果①人血清+CFA组和人血清+NPL组血清抗体效价均明显高于无菌人血清组;②在免疫血清的制备中NPL的佐剂作用与CFA的作用相当,但其毒性作用明显低于CFA.结论在免疫血清制备中,NPL佐剂可以代替CFA.

    作者:李成文;叶迎春;朱江;赵世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杜邦RXL电解质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我院于2000年购入美国DADE BEHRING DimensionRXL是一台带IMT/ISE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该仪器废液密封环保处理,低耗水,准确性,重复性良好,全英文菜单,故障自我诊断.但IMT/ISE系统报警率较高,不易维护,现就我们近5年积累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张卫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库存全血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Ⅷ、Ⅸ活性在库存全血存放过程中的变化,为指导临床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对20份4℃保存的全血在0,12,24,48,72 h,4,5,7,10,14,21,28,33 d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Ⅷ、Ⅸ活性.结果FⅧ:C在0 h为131.74%±34.57%,4℃存放12 h衰减20%,24 h衰减48%,48 h后衰减70%左右;FⅨ:C在0 h为105.68%±16.42%,4℃存放12 h无变化,24 h后其活性维持在80%~70%.结论FⅧ:C体外生物半衰期为24 h,FⅨ:C 24 h后基本维持80%~70%左右.

    作者:杨江存;叶世辉;李芒会;任健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BEP-Ⅲ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一例特殊故障的排除

    BEP-Ⅲ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以下简称BEP-Ⅲ)各种性能良好,并且在出现故障时,会自动报警并显示相应错误代码.我站检验科自2001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引进2台此仪器后,工作效率有了有效提高.随着无偿献血人数的逐年增加,2003年购入的仪器出现故障,结合BEP-Ⅲ说明书,经多方面的分析,终于将此故障排除,现将过程介绍于下,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柏亮;丁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尿糖对尿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糖对白细胞干化学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尿糖阳性且镜检WBC阳性者186例,尿糖阴性镜检WBC阳性者184例,分析比较两组干化学检测结果.结果尿糖阳性的标本WBC干化学结果假阴性率随尿糖的增高而增高(30.4%~85.7%),尿糖阴性的标本WBC干化学结果假阴性率为28.3%,二者相比(除尿糖±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尿糖可引起WBC干化学检测结果假阴性,影响程度随尿糖增加而增加.

    作者:王玉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血清中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将脑卒中患者分为137例HBO治疗组、97例常规治疗组,并以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用美国R&D Sys-term公司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sICAM-1和sVCAM-1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第10 d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0 d恢复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组sICAM-1和sVCAM-1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也高(P<0.01);第10 d、第20 d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O治疗能通过调节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降低缺血灶炎症反应的程度,对减轻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的损伤,预防复发有显著效果.

    作者:王仕忠;王秋莎;张平;张洪亚;梅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临床血细胞分析的全面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仪以其准确、快速、重复性好的特点,被普遍地应用于各医院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尤其近年来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自动化、标准化程度,更是大大提高了细胞分类的准确性.但是,先进的仪器应用,必须要有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措施,必须要有高素质、负责任的技术人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Coulter HMX及CD1700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经验,谈谈对做好血细胞分析的体会.

    作者:陈德东;陈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检验科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验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先进的检验仪器不断进入临床检验科.检验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临床检验质量,其科学管理是检验科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我科近年来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做法和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邱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AFT-500型电解质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AFT-500型电解质分析仪是系深圳康力公司产品,采用具有先进测量技术的离子选择电极(ISE),由微处理机控制,层级菜单式软件结构,具有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适用测定血清、血浆、全血等生物体中的K+、Na+、Cl-、Ca2+、pH等项目.现就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故障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雷建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珠海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收集妇科门诊678例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678例标本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266例占39.23%;人型支原体(MH)阳性6例占0.88%;解脲、人型混合感染阳性63例占9.2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支原体型别不同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相同.结论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标本的药敏试验有助于指导妇科门诊合理用药,对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文青;林耀堂;吕世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B病毒感染及Th细胞激活的免疫学分析

    目的调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并探求其免疫相关机制及RA患者Th细胞激活状态特征.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76例RA患者,检测其血清EB抗体(IgG/VCA)同时检测血清中INF-γ、IL-4、IL-8、RF、ANA及外周全血中CD+3、CD+4及CD+8;以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76例RA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IgG/VCA)阳性率(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4/40)(P<0.01),血清中INF-γ、IL-8、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ANA阳性率(21/76)亦高于正常对照(3/40);RA患者血清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RF异常增高率(20/76);RA患者外周血中CD+3计数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降低、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而RA患者血清IL-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EB病毒感染与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IgG/VCA检测可作为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异常,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RA患者体内存在Th1细胞(主要分泌INF-γ)与Th2细胞(主要分泌IL-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IL-8含量增高,可能与RA患者持续关节的炎性损伤有关.

    作者:张悦;王惠萱;杨光辉;陈忠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葡萄球菌溶酶对h-VRSA溶菌作用观察

    目的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中检测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h-VRSA),并考察葡萄球菌溶酶对h-VRSA体外杀菌作用.方法采用E-test法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中筛选h-VRSA,采用棋盘稀释法考察葡萄球菌溶酶单独或联合万古霉素对h-VRSA体外杀菌作用.结果从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中检测出2株h-VRSA(6.7%),葡萄球菌溶酶联合万古霉素对h-VRSA溶菌作用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中有h-VRSA存在,其对万古霉素表现出的异质性耐药不容忽视;葡萄球菌溶酶和万古霉素之间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敬华;马筱玲;刘励军;姚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临床几种常见病原细菌的通用基因芯片检测

    目的建立一次实验就能检测出同一样品中的多个病原细菌的基因芯片.方法检索相关细菌的16 s rRNA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每个细菌的四个可变区设计出4条寡核苷酸探针并制成基因芯片;利用此芯片对6种临床常见病原细菌进行检测.结果6种临床常见病原细菌的检测结果中除铜绿假单胞菌两条探针较弱外,其余5种均能正确与自己的探针杂交,并且混合样品检测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结论利用寡核苷酸芯片系统实现病原菌通用检测是完全可行的,对部分实验菌株进行初步考核,具有理想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进一步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

    作者:史清海;翟俊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保存前白细胞过滤对新鲜血浆质量及补体活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保存前白细胞过滤对新鲜血浆质量及补体活化的影响.方法新鲜血浆20份经白细胞过滤,分别于过滤前后取样分析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及补体C3a,C5a含量.结果血浆在保存前经白细胞过滤后,FⅧ,FIB,C5a含量与过滤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过滤后C3a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于保存前白细胞过滤不影响血浆质量,但能激活补体级联反应.

    作者:张献清;穆士杰;孙文利;夏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