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兢;王正荣;李浩;魏于全;王伟;朱彬
目的 探索羊膜组织来源的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移植探寻新的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羊膜细胞,酶消化法对细胞进行传代,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 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从羊膜组织成功培养出细胞,细胞贴壁生长,在体外短期内可以稳定增殖和传代,传代细胞在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可以形成典型的球状结构,类似神经干细胞的神经球.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和巢蛋白两种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也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βⅢ管蛋白;大部分细胞表达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表达星型胶质细胞的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部分细胞可以随机分化为平滑肌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诱导条件下,羊膜细胞也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结论 羊膜组织来源的细胞可以表达神经细胞的标志物,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对于神经移植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郑佳坤;杨立业;许曼丹;陈强;李文玉;汪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损伤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以手术制造的十二指肠胃食管混合反流(DGER)大鼠模型为基础,制备DGER(A 组)模型;DGER +Losec Mupus制剂灌注造成单纯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B组)模型;DGER+胆管接扎造成无胆汁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C组)模型.观察9周后各组大鼠食管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食管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观察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三组均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炎症以A组重,其次为B组,C组轻.A、B两组均见Barrett's食管发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Barrett's食管发生;细胞凋亡结果示A组凋亡指数高,其后依次为B组和C组(P<0.01);各组Fas蛋白表达均阴性.结论 不含胆汁的DGER所致食管损伤轻,胆酸可能与Barrett's 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病理组的凋亡情况均增加,但与Fas系统无关.
作者:张茹;龚均;史冉庚;王涛;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异丙酚国人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靶控输注系统(TCI)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例ASAⅠ~Ⅱ级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择期手术病人,行异丙酚TCI,待病人意识消失后,予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TCI以设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 μg/kg)变速输注60 min,分时点间断采集动脉血90 min,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 靶血浆药物浓度达稳态约30 min,异丙酚输注期间及停止输注后实测浓度均明显低于预测浓度(P<0.01),前者低32.7%~50.7%,后者低55.5%~59.5%,异丙酚输注期间及停止输注后系统偏离度、精确度分别>15%、>30%.结论 国产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血药浓度实、预测值差异超出临床可接受范围,但二者间存在相当程度的平行关系,这种量化关系可用来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林彦俊;李羽;刘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乳糖酶活性及其mRNA在SD大鼠小肠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3~4周龄SD大鼠15只,自十二指肠下连续剪取三段,每段约10 cm,分别测定乳糖酶活性及乳糖酶mRNA水平.结果 从十二指肠起,小肠乳糖酶活性逐段降低(上、中、下三段分别为0.179、0.160、0.151 U/mL匀浆,三组间两两比较,P<0.05);三组间乳糖酶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细胞图谱看,SD大鼠乳糖酶mRNA除主要沿肠线分布外,肠绒毛上也有不少散在的分布.结论 乳糖酶mRNA在各个肠段都有分布,但其活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肠上段.
作者:何伟;吕斌;黄承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川芎嗪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川芎嗪组术后2 h腹腔注射川芎嗪(80 mg/kg,1次/d),各组术后4 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dU,50 mg/kg,1次/d).术后7、14、21 d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VZ BrdU 阳性细胞数和Doublecortin(DCX)的表达.结果 缺血模型组术后7 d时SVZ BrdU 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至14 d,21 d减少;川芎嗪组14 d SVZ BrdU 阳性细胞达峰值,21 d有所减少,与缺血模型组比较,7、14 d BrdU 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P<0.01).缺血模型组7 d时SVZ有 DCX阳性表达,14 d达多,21 d表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川芎嗪组随缺血时间延长SVZ DCX表达明显增强,21 d仍处于高水平,与缺血模型组比较,14、21 d DCX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SVZ神经干细胞/祖细胞增殖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邱芬;刘勇;钱亦华;赵建军;田英芳;祁存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水平和胎盘组织中膜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膜型VEGFR-1)的蛋白表达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轻度子痫前期,10例重度子痫前期和10例子痫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sVEGFR-1水平和胎盘组织中膜型VEGFR-1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痫前期各组血清中sVEGFR-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子痫前期的病情加重血清中sVEGFR-1水平有上升趋势,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期.膜型VEGFR-1在胎盘的表达主要位于绒毛滋养细胞胞膜,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胞膜,羊膜上皮细胞胞膜上,间质有少量表达.子痫前期各组胎盘组织中膜型VEGFR-1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病情加重有下降趋势,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期.子痫前期 sVEGFR-1/膜型VEGFR-1较对照组高,随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期.结论 子痫前期发病可能与血清中sVEGFR-1水平、胎盘组织中膜型VEGFR-1表达有关.膜型VEGFR-1在胎盘的表达可能与子痫前期有关.
作者:邹翠兰;刘兴会;岳本明;付稼虹;何国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WTK1细胞tk位点自发和诱发突变体的突变谱和突变热点.方法 用甲磺酸甲酯、丝裂霉素C和叠氮钠染毒WTK1细胞后,筛选出tk基因突变集落,用多重PCR方法对WTK1细胞tk基因突变谱进行分析.结果 三种受试物均能诱导WTK1细胞tk位点突变频率增高,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所分析的突变体中绝大部分缺失tk基因外显子4和5-7.结论 三种受试物对WTK1细胞均有致突变作用;tk位点的突变存在明显的突变热点.
作者:王怡净;帅培强;张立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合扩增mtDNA D-环HVⅠ、HVⅡ和细胞色素b片段进行种属鉴定的方法,以及在法医学生物检材种属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包括人在内的17种动物的血痕或肌肉组织样本,提取DNA后定量,用三对引物复合扩增mtDNA D-环HVⅠ、HVⅡ片段和细胞色素b(cytb)片段,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分析结果.结果 人类DNA扩增产物为278 bp、358 bp、425 bp三条带,动物DNA扩增产物为一条带,在电泳谱中位置与人358 bp的条带存在差异.结论 复合扩增mtDNA D-环HVⅠ、HVⅡ和细胞色素b片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简单,灵敏度较高,可应用于法医学实践.
作者:王闯;杨志惠;梁伟波;周斌;张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rhlR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PAO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方法 扩增rhlR基因.利用pGEX4T-1载体构建rhlR-pGEX4T-1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用免疫印迹验证.同时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菌落计数法检测免疫组和对照组鼠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结果 rhlR的全基因序列为726 bp,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与GenBank中的rhlR基因(登录号:AE004768)完全一致.大肠杆菌BL21(DE3)转化重组质粒rhlR-pGEX4T-1后,经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4×103,其中RhlR蛋白为27×103.体内实验中,免疫小鼠肺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与未经免疫的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的rhlR-pGEX4T-1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地表达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RhlR蛋白.重组蛋白对小鼠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杜宝中;谢轶;贾文祥;杨发龙;曾蔚;杨维青;程曦;陈恬;张再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尘肺病发生、发展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0例尘肺病患者(其中包括29例矽肺病患者和41例煤工尘肺病患者)和7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GF-β1、PDGF、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 尘肺病患者血清TGF-β1、PDGF、CTGF含量分别为(44.95±23.72) ng/mL、(56.95±55.68) ng/mL、(346.70±259.49) pg/mL,对照组则分别为(6.81±4.99) ng/mL、(30.96±21.63) ng/mL、(307.49±235.40) pg/mL,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TGF-β1、PDG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GF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病患者血清TGF-β1、PDGF含量均高于煤工尘肺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病患者血清TGF-β1、PDGF含量随着期别的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TGF-β1与PDGF、CTGF与PDGF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血清TGF-β1、PDGF表达水平与尘肺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类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姚武;冯斐斐;焦洁;王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肾系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其致肾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再分为胆总管结扎后15 d、21 d两个亚组),每组15只.胆总管双重结扎法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切取肾脏行肾小球系膜细胞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值,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测定细胞浆[Ca2+]i浓度.结果 实验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值明显下降(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胞浆钙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Ca2+]i内流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在阻塞性黄疸大鼠肾系膜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乔安意;钱以德;杨星;陈戎;黎介寿;彭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在已建立的小鼠囊胚-恶性肿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基础上,将小鼠囊胚体外植入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小鼠囊胚植入单层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 采用体外小鼠囊胚-恶性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和改进的小鼠囊胚-单层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光镜下观察小鼠囊胚在单层恶性肿瘤细胞和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贴壁、脱带、粘附及植入过程,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对两系统中囊胚植入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 小鼠囊胚在恶性肿瘤细胞Hepa1-6、CHO和B16共培养系统中的脱带率、贴附率和扩展率分别是69.74%、81.49%、90.15%;68.63%、79.86%、90.32%和68.94%、80.21%、89.53%.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脱带率、贴附率和扩展率分别是69.52%、81.25%和91.51%,小鼠囊胚在恶性肿瘤细胞与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植入比较,其脱带率、贴附率和扩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的形态学和滋养层细胞表达的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贴壁细胞的共培养系统中,小鼠囊胚在恶性肿瘤细胞和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发育和植入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早期生命在体外高适应和自我组织能力的一种体现.
作者:马芳;王智彪;王媛;赵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正畸牙移动中加力后P2X3 mRNA在三叉神经节(TG)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探讨P2X3受体在正畸牙移动疼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模拟临床矫治的牙移动过程,应用原位杂交手段进行研究.结果 大鼠牙齿加力后,观察到TG内P2X3 mRNA杂交信号阳性标记神经元数量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实验后1 d开始出现变化,实验后3 d达高峰,7 d后下降至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 在大鼠牙移动过程中,TG的P2X3 mRNA表达变化是一过性变化,呈现短时上调的规律,推测P2X3与牙移动伤害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曹阳;赖文莉;陈扬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Celecoxib对人卵巢癌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以及其抗卵巢癌作用与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Celecoxib(COX-2特异性抑制剂)加入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中共同培养24 h后,SKOV3细胞COX-2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变化,同时与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Aspirin相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elecoxib对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 RT-PCR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COX-2 mRNA表达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显示,Celecoxib(5×10-5 mol/L)和Aspirin(7×10-3 mol/L)组COX-2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尤以Celecoxib(5×10-5 mol/L)组更显著;Western blot检查结果相同;免疫组化发现,Celecoxib不同剂量(10、25、50 mg/kg·d)用于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后,其COX-2的I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大,其IOD减小.结论 Celecoxib对人卵巢癌的抗肿瘤效应与COX-2表达下降有关,可能存在COX-2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红静;刘小菁;杨开选;罗凤鸣;楼江燕;彭芝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术前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TGF-β1重组腺病毒转染供者DC,静脉输注受体大鼠,1周后建立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模型并鉴定表达,记录存活时间,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法检测脾T细胞、Kupffer 细胞NF-кB活性及相关细胞因子TNF的表达,观察移植肝排斥病理改变.结果 Ad-TGF-β1-DC输注组移植大鼠的T细胞、Kupffer细胞活性及TN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排斥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存活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DC能有效降低T细胞和Kupffer细胞活性,提高移植肝免疫耐受,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刘宁;段体德;郑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缺氧对体外培养的滋养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妊娠早期(10~12周)绒毛滋养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给予不同浓度的VEGF165(20 μg/mL、40 μg/mL、60 μg/mL)、VEGF165加肝素(1 μg/mL),分别培养6 h、14 h、24 h;或缺氧培养(2% O2) 14 h、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结果 不同剂量及不同培养时间的VEGF165对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无影响(P>0.05).预先与肝素中和的VEGF165对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也无影响(P>0.05).缺氧培养24 h后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5.02±1.93,4.2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8.85±3.11,9.58±3.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缺氧抑制了滋养细胞上血管内皮细胞特性的粘附分子VCAM-1、E-selectin的表达,可能参与调节了滋养细胞的浸润过程;而VEGF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尚需更多的研究.
作者:邢爱耘;林凡;刘淑芸;姚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足月胎盘组织雌激素受体α、β(Erα、Erβ)的mRNA变异型种类及其在胎盘的组织细胞学定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足月妊娠胎盘组织中Erα、Erβ表达及细胞学定位.结果 人足月胎盘组织中有Erα、Erβ mRNA的表达,胎盘组织中Erβ mRNA的表达为ERβ5变异型;Erα表达定位于滋养层细胞滋养细胞核,Erβ表达定位于滋养层合体滋养细胞胞浆.结果ERβ5是胎盘组织Erβ的变异型种类,定位于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与胎盘合成和分泌雌激素有关.
作者:罗丹;刘淑芸;邢爱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肾小管Cubilin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白蛋白尿的关系,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可能的机制.方法 糖尿病肾病大鼠(DN)模型采用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制备,正常组(N)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2、4、6周分别处死两组大鼠并测量相关血尿生化指标,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的肾小管Cubil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DN组大鼠肾小管的Cubil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第2周即明显下降(P<0.05),并随时间推移继续降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bilin mRNA的表达水平与白蛋白尿呈显著负相关(r=-0.815,P<0.01).结论 肾小管Cubilin表达的下降可能部分参与了糖尿病肾病早期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Cubilin可望作为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受损的早期标志之一.
作者:冯梅;张翥;付平;黄颂敏;杨亦彬;苏克亮;陈泽君;唐万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血管性痴呆(VD)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探讨V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动物模型,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随缺血时间的延长,痴呆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性下降(P<0.05);②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EPO的表达于缺血1周时明显,此后缓慢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③痴呆组大鼠两蛋白表达与学习记忆能力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 HIF-1α和EPO参与了VD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在此过程中通过HIF-1/EPO缺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了保护作用.
作者:张蓓;吴海琴;张海雄;张桂莲;展淑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体外转染人脂肪基质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基质细胞,用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及脂质体介导质粒pEGFP-C1两种方法转染GFP基因,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GFP转染和表达的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细胞经成骨定向诱导后,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和钙结节形成情况. 结果 重组GFP基因的腺病毒Ad-GFP转染的脂肪基质细胞的感染率达(42.5±1.5)%,16 h即有GFP表达,7 d时表达趋于稳定,感染6周时仍可见有GFP表达,明显优于脂质体转染组(转染效率高为11.4%).感染Ad-GFP后的脂肪基质细胞与未感染的对照组脂肪基质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后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均逐渐增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21 d后两组均见到茜素红钙盐染色阳性.结论 重组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GFP可高效率感染脂肪基质细胞,基因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未受到影响,可以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人脂肪基质细胞标记方法.
作者:林云锋;敬伟;陈希哲;乔鞠;李志勇;严征斌;吴凌;田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