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CEA,CA125,NSE,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黄芳;耿燕;李婷婷;张西英

关键词:肺癌,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CA125, 细胞角蛋白片段21-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78例肺癌(其中鳞癌30例,腺癌28例,小细胞癌20例)、45例肺部良性病患者和36例健康人血清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4种肿瘤标志物含量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组经病理分型后,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肺癌(P<0.05);CYFRA21-1的水平在鳞癌中升高尤为明显(P<0.05);CEA的水平在腺癌中显著升高(P<0.05).4种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时,特异度较高(82.22%~95.56%),但敏感度不是很高(38.46%~56.41%).联合检测后,可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64.10%).结论 CEA,CA125,NSE和CYFRA21-1对肺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且CEA,NSE和CYFRA21-1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均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癌的阳性诊断.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佳的培养方法.方法 用液体培养法、传统培养法、直接固体培养法对临床198例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传统方法总阳性检出率为39.9%(79/198),液体法总阳性检出率为44.9%(89/198),直接固体法总阳性检出率为49.5%(98/198).液体法与传统法比较,两法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x2=4.05,0.01

    作者:刘长德;张艳;殷敏;郑永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用枣豆平板做苛养菌药敏试验的研究

    目的用自制无血M-H平板做苛养菌的药敏试验,解决乡镇卫生院因血源缺乏,难以开展细菌常规培养和苛养菌药敏试验的因难.方法用多种中药单味和配伍后加入M-H琼脂,做多种细菌(包括4个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的药敏试验,并与M-H平板和M-H血平板进行比较.结果枣豆平板上多种苛养菌经24 h培养出现明显抑菌环,与M-H血平板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非苛养菌在该平板上7 h培养出现可测量抑菌环,优于M-H平板.结论在缺乏血液培养基的乡镇卫生院,枣豆平板可用于苛养菌和非苛养菌的药敏试验.

    作者:苏盛通;陈惠业;庞璐;吴博文;许潘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定标未通过的故障排除

    西门子医疗诊断公司生产的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日常使用中有时会出现电解质定标不能通过的现象,现根据笔者在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将其原因及故障排除做以下小结,供使用该仪器的同行参考.

    作者:金敬富;曹蓉;赵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聚醇醚碘消毒液杀菌效果及稳定性试验观察

    目的 观察聚醇醚碘的杀菌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及37℃保存试验进行了实验观察研究.结果 以含有效碘300 mg/L的聚醇醚碘对悬演内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1 min,杀灭对数值均>5.00;对白色念珠菌作用1 min,杀灭对数值均>4.00;以原液涂擦皮肤表面作用1 min,对自然菌的杀灭对数值均>1.00;将该消毒液原包装于37℃恒温保存3个月,有效碘含量下降率为2.82%.结论 该消毒液杀菌效果良好,性能稳定.

    作者:刘小娥;王继红;苏宝凤;苍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苯丙酮尿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苯丙酮尿症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的水平及与苯丙氨酸的关系.方法 用ELlSA方法测定27例初诊苯丙酮尿症患儿、5例复诊患儿及42例正常儿童血清内的S-100B蛋白水平,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清内的苯丙氨酸浓度并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苯丙酮尿症初诊患者血清S-100B水平(0.92±0.15μg/L)显著高于复诊者(0.32±0.11 μg/L)与健康对照组(0.22±0.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复诊者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患者血清S-100B的浓度与患者体内苯丙氨酸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2,P<0.01).结论 血清S-100B蛋白的水平可作为苯丙酮尿症患者监测脑损伤的指标.

    作者:莫喜明;唐爱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屏氧酶1(paranoxonase-1,PON-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ELISA法和生化方法检测8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3例健康人血清MMP-2,MMP-9,oxLDL和PON-1.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的MMP-2,MMP-9,oxLDL和PON-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尤其以AMI组高;AMI组、UAP组的检测结果与SAP组患者的MMP-2,MMP-9,oxLDL和PON-1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患者的MMP-2,MMP-9,oxLDL和PON-1的含量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MMP-2,MMP-9,oxLDL和PON-1在ACS患者血浆中均显著增高,可作为ACS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指标之一.

    作者:俞晓丽;闻平;郭月芳;陈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国汶川大地震受难者血清电解质特征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受难者血清电解质异常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测定400例受难者(其中挤压伤206例、非挤压伤194例)血清K+,Na+,Cl-,Ca2+,Mg2+和P浓度,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挤压伤患者和非挤压伤患者之间各电解质成分均有显著差异.相关关系显示:除Cr--Mg2+和Ca2+-P之间的相关关系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无显著性差异;Mg2+-P之间从负相关(r=-0.306,P=0.997)转变成正相关(r=0.280.P=0.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外,其余电解质成分之间在挤压伤和非挤压伤的相关变化基本一致.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风险因子高的是血清K+(OR=28.037),其次为Ca2+(OR=7.284),Cl-(OR=4.457),P(OR=2.754),Na+(OR=1.780)和Mg2+(OR=0.59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挤压伤特异度(Sp)高的是血清K+,为98.5%(cut off=5.8 mmol/L),其次是血清P.Sp=84.3%(cut off=1.61 mmol/L);灵敏度(Se)高的是Ca2+(cut off=1.75 mmol/L),Se=81.1%,其次是Cr-,Se=78.3%(cut off=90 mmol/L);曲线下的面积(AUC)以血清K+高,为0.859(95%可信限:0.819~0.898),其它依次为P,Na+,Cl-,Mg2+和Ca2+,结果分别是0.550(0.494~0.607),0.507(0.450~0.564),0.442(0.386~0.498),0.424(0.368~0.479)和0.358(0.303~0.412).结论 自然灾害发生后,挤压伤患者的血清电解质异常较多见,常规性检测受难者血清电解质对正确评估其体内代谢状况和救护生命很有帮助.

    作者:俸家富;曾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MCHC假性增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参数之一,常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一起作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指标,参考范围为320~360 g/L,MCHC增高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作者:钟万芬;乐家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快速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炎性胸腔积液及恶性胸腔积泣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使用快速CRP检测仪(QuikRead 101)测定12例炎性胸腔积液、19例恶性胸腔积泣中的CRP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炎性胸腔积液组CRP浓度(71.75±46.38 mg/L)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7.53±8.24 mg/L)(t=5.94,P<0.01).以CRP浓度>10 mg/L为阳性诊断标准,炎性胸腔积液组CRP阳性率(91.7%)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15.8%)(x2=17.09,P<0.01).结论 胸腔积液CRP浓度测定可作为炎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一个参考指标,胸腔积液CRP的测定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潘文洁;杜鹏;刘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48例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对其血清进行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7.42±2.63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3.12±2.87mg/L),而hs-CRP(9.62±3.12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2±0.44 mg/L),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 检测hs-CRP和APN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戴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阴沟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防耐药变异浓度的测定

    目的 了解阴沟肠肝菌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防耐药突变能力,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阴沟肠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和MIC90.采用涂布法将总量为1.2×1010CFU的细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琼脂平皿上,48 h后无菌落生长的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计算MPC50和MPC90值,并比较MPC90/MIC90.结果 加替沙星(GTF)、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L)的MPC90和MPC90/MIC90分别为6,4,24 μg/ml和8,10.5,6.结论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血药浓度几乎都位于MIC和MPC之间,提示单药治疗易导致耐药突变菌株的富集生长,应联合用药以限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茆海丰;张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快速筛查葡萄球菌中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

    目的 评价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快速筛查葡萄球菌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可行性,利用此筛查方法了解深圳地区葡萄球菌中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经测序鉴定携带有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A,ermB,ermC,msrA的葡萄球菌,用一个包括这四种耐药基因引物的SYBR Gteen I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经荧光定量曲线和熔解温度曲线(Tm值)确证和反应条件优化后建立针对大环内酯类常见耐药基因的初筛体系;随机选取临床136株葡萄球菌,利用此初筛体系对136株葡萄球菌是否携带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表型、电泳、测序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此方法进行评价.对携带有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细菌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以了解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此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初筛体系检测葡萄球菌常见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与表型检测比较达到94.8%(129/136)的一致性,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和测序结果比较达到100%的一致性.136株葡萄球菌检出msrA,ermA,ermB,ermC四种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75.7%(103/136),并发现多株携带多种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葡萄球菌.结论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多重PCR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葡萄球菌是否携带有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深圳地区葡萄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基因是ermC 56.6%(77/136),msrA24.2%(33/136),ermA12.5%(17/136).

    作者:夏成静;黄烈;陆学东;刘键;杨来智;张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MGB1 A盒与LBPK95A融合基因的构建和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表达高迁移率族蛋白1 A盒(HMGB1 A box)与LBPK95A的融合基因.方法 经加端-PCR获得HMGB1 A盒与LBPK95A的融合基因.该基因克隆到pGEX-4T-2载体中转化TOP10感受态细胞,测序鏊定.将A-LBP质粒转化E.coli BL21,30℃诱导表达4 h,超声裂解后经GSTrap FF蛋白纯化柱纯化,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 DNA测序证明,获得了HMGB1 A盒与LBPK95A的融合基因.SDS-PAGE分析表明,A-LBP融合蛋白在原核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8%,GSTrap FF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和纯化了HMGB1 A盒与LBPK95A的融合蛋白.

    作者:姜南艳;于文彬;苏明权;沈建军;李立文;郝晓柯;张惠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IL-6水平检测与重症并发感染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IL-6水平在重症并发感染及非感染者体内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APACHE Ⅱ评分≥12分重症并发感染的病人,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重症非并发感染病人血清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并发感染组血清IL-6水平比重症非并发感染组升高,但该两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并发感染组血清IL-6水平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与白细胞数均值呈正相关.40例重症并发感染患者中有20例死亡,他们的血清IL-6水平较生存病例高.30例重症非并发感染病人的血清IL-6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IL-6水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APACHE Ⅱ评分为65%和80%.结论 重症患者无论并发感染与否其血清IL-6水平均升高,其升高反应了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IL-6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作者:卫俊杰;刘华;赵有成;王玉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生物安全柜动态条件下空气细菌污染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生物安全柜在动态条件下柜内空气细菌污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对生物安全柜内消毒净化的空气及柜外周边区消毒空气,在静止和工作状态下每隔10 min进行空气采样并计数细菌数.设对照组、干预组(限制人员活动)、未干预组.分别取有代表性的从操作开始10,20,40,60 min四组的空气细菌数进行对比分析,经t,F检验,分析生物安全柜内空气细菌菌落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 在静止柜内空气细菌总数在不同时间段与周边区空气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1);在工作状态下柜内空气细菌总数不论是在干预组还是未干预组与静止状态下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5);未干预组柜内空气细菌总数虽与干预组相比有所增加,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5);在工作状态下不论是在干预组还是未干预组柜内空气细菌总数均显著低于周边区,而周边区空气细菌总数随采样次数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而生物安全柜内空气却无此趋势.干预组还是未干预组柜内空气细菌总数在各时间段经方差分析差别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5).空气中细菌以葡萄球菌属、草绿色链球菌检出率高.结论 生物安全柜在动态条件下可有效保证柜内空气细菌的洁净并保持稳定,人员活动并不影响柜内空气的洁净.

    作者:宋庆璋;刘瑞东;马志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子吸收光谱法全血铅测定分析性能的初步评价

    目的 应用EP10-A2初步评价北京博晖BH2100型铅镉微量元素分析仪的检测性能.方法 依照EP10-A2实验方案,每天用仪器配套的高(203μg/L)、中(104μg/L)、低(51μg/L)三种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进行铅检测,计算铅的偏差、总不精密度、斜率、携带污染、非线性、漂移,并进行t检验.结果 高值、中值和低值偏差分别为2.4,1.47,-0.07μg/L;总不精密度:高值4.12%,中值9.24%,低值10.12%;线性:1.459,携带污染率:1.522,非线性:0.008,漂移:-0.083.结论 BH2100型铅镉元素分析仪全血铅测定的偏差、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携带污染率较低,稳定性较好,各项指标均能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林莲英;徐建华;黄宪章;庄俊华;陈信;欧财文;郑智明;王云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壮年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壮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79例青壮年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水平,及传统意义危险因素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水平.结果 ①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16.83±4.92 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46±1.0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FA水平(7.48±2.87 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3.91 ng/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VitB12水平(246.8±118.6 pg/L)显著低于对照组(410.6±190.6 pg/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Hcy与FA、VitB12呈负相关.②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脑梗死高Hcy组(3.32±2.15 mmol/L)及脑梗死正常Hcy组(3.11±2.13 mmol/L)均高于对照组(1.61±0.63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均P<0.05);脑梗死高Hcy组与脑梗死正常Hcy组血清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血清胆固醇、血糖及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为青壮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水平与FA、VitB12呈负相关.传统危险因素中血清TG升高为突出因素.

    作者:田华;纪宏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抗CCP、抗AKA和抗RA33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和抗RA33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例RA患者和5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抗CCP和抗RA33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抗AKA抗体,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观察各指标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 患者抗CCP抗体、抗AKA抗体、抗RA33抗体和RF的敏感度分别为68.2%,28.4%,39.8%和71.6%,特异度为92.0%,100%,94.0%和70.0%;抗CC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高于抗AKA抗体和抗RA33抗体(P<0.01),与RF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622).三种抗体对RF阴性组RA诊断的阳性率为63.0%,37%,44.4%,与RF阳性组RA阳性率70.5%,24.6%,37.7%相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CCP,抗AKA,抗RA33抗体均是RA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对诊断RF阴性RA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将上述抗体与RF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作者:段发兰;李毅;成国娟;胡筱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Alu-PCR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研究

    目的 建立Alu-PCR DNA指纹分析方法,研究癌组织DNA指纹改变在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4例临床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之新鲜肿瘤组织和距离肿瘤边缘5 cm以上之正常肺组织,以及7例非肿瘤肺组织和10例正常体检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其DNA,以Alu特异性引物,扩增Alu序列之间的基因组,得到肿瘤和正常组织的DNA指纹,井对患者手术后随访,现察DNA指纹的改变在患者预后中的意义.结果 实验中7例正常肺组织(非肿瘤)和10例正常体检者外周白细胞,用AIu-PCR方法所产生的DNA指纹条带呈单态性,作为指纹分析中的正常对照;24例肺癌临床标本中,有12例肿瘤组织DNA指纹与正常组织指纹有差别,占50%,表现为DNA条带的缺失、增加和条带强度的差异.未能获得能提示患者预后情况的特异性的指纹条带;DNA指纹有改变的患者(10例)术后1年死亡率(80%)显著高于DNA指纹未改变者(9倒)术后1年死亡率(22.2%)(x2=6.343,P=0.023).结论 采用Alu-PCR方法所得到的临床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的DNA指纹改变是多样性的,未能发现提示预后的特异性的指纹条带;Alu-PCR指纹分析提示,DNA指纹有改变的患者预后比没有改变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史燕顺;潘世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质控血浆-x-R图与患者数据均值共同用于凝血试验的室内质控

    目的 探讨患者均值与质控血浆x-R图在凝血试验室内质控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正态均值法计算患者均值控制限,将位于患者数据接受限内的患者数据以20例为一组计算均值并与均值控制限比较.计算每天若干个质控血浆结果 的均值-x及极差(R)并绘制Levey-Jennings质拉图.结果 1w内的患者均值有3次超出控制限,经分析1次为样本原因,2次为试剂原因.2 w内质控血浆值有1次出控,原因是质控血浆复溶时间过长.x图无失控,R图的1次失控是由于当天的第一个质控值过高所致.结论 将患者均值与质控血浆x-R图共同用于凝血试验的室内质控不仅能有效提示分析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而且对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钱厚明;丁家华;赵江燕;周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