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氨力农及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曹舸;罗朝志;萧锡俊;魏于全;殷得福;庄翔;陈亦祥;云恒

关键词:氨力农, 抑肽酶, 瓣膜置换, 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
摘要:目的了解氨力农和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抑肽酶Ⅰ组、抑肽酶Ⅱ组和抑肽酶加氨力农组,每组8例.分别在术前、停机、停机后1小时及术后1天抽取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术前4组患者血浆中CD11b+/CD1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血浆中CD11b+/CD18+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停机后1小时的CD11b+/CD18+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氨力农和抑肽酶均有抗炎症的效应,但仅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或同时静脉滴注抑肽酶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力农,均难以完全抑制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增加.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葡萄球菌肠毒素A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内分布试验

    目的制备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SEA)脂质体,研究其在体内的分布特性,为SEA脂质体治疗肝癌提供依据.方法用125I标记SEA,逆相蒸发法制备SEA脂质体,考察其包封率及粒径,观察125I-SEA及SEA脂质体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 5批SEA脂质体样品平均粒径为505±34 nm,平均包封率为44.4%±4.8%.SEA脂质体主要分布于肝、脾,尤以肝脏中分布多,而在血中清除加快,在其他组织中分布显著减少,与游离SEA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逆相蒸发法制备SEA脂质体简单、重复性好,可获得较高的包封率和符合肝靶向要求的脂质体;SEA脂质体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可为减轻SEA的毒副作用以及肝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李志宇;何生;薛华;苏敏;汪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自发发展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5例报告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自发转变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近年已受到国内学者重视,但由甲减自发发展为甲亢报道极少.我们就近几年我院收治的5例原发性甲减演变为甲亢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童南伟;李蓉;黄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对氨基苯甲酸对粘性放线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对氨基苯甲酸(PABA)对牙根面龋致病菌之一的粘性放线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在加入不同浓度PABA的改良Carlsson培养基中采用厌氧培养技术(80%N2, 10%H2, 10%CO2)培养细菌48小时,通过UV-16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细菌浓度OD值(λ=540nm);并用平板倾注法对细菌进行计数及琼脂平板培养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结果 10-10~10-4g/L浓度的PABA有促进粘性放线菌生长的能力,且当PABA浓度增加到10-6g/L时,促进生长的作用达强;当PABA浓度增加到10-3g/L时,对粘性放线菌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PABA可促进粘性放线菌的生长,在PABA浓度为10-6g/L时,促进生长的能力达强.

    作者:郭斌;周学东;肖晓蓉;李蕾;朱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肺癌组织及支气管冲洗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银染-TRAP法检测经纤支镜活检的30例肺组织及其相应支气管冲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疑诊为肺癌患者的活检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有23例,经支气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肺癌有5例,其中2例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均为阳性.在确诊为肺癌的26例患者中,有22例活检肺癌组织的端粒酶表达阳性,有12例支气管冲洗液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疑诊为肺癌患者活检肺组织经检测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性(84.62%)与病理学检查(88.46%)相似(P>0.05);支气管冲洗液经检测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性(46.15%)高于细胞学检查(19.23%)(P<0.05).经病理与细胞学检查排除肺癌的4例患者活检肺组织及支气管冲洗液中,除1例活检肺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外,余均为阴性.结论病理与细胞学检查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毛辉;罗凤鸣;刘春涛;王曾礼;李佳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p53 Codon 72 多态性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 codon 72多态性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对15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20例正常妇女的p53 codon 72 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p53 Arg 纯合子、p53 Pro 纯合子和p53 Arg/p53 Pro杂合子在正常妇女对照组分别为38%、6% 和56%;而在卵巢癌组分别为38%、5%和57%;在宫颈癌组分别为78%、8% 和14%.上述人群中,宫颈癌p53 Arg 纯合子明显高于卵巢癌组和正常妇女对照组(P<0.05).结论 p53 Arg 纯合子可作为与HPV感染有关的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郄明蓉;张燕华;吴俊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年龄对人牙髓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目的探讨从不同年龄人获得的牙髓组织与细胞游出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牙髓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采用组织块酶解法对20个来自不同年龄志愿者的恒牙牙髓进行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结果牙髓年龄与其原代培养时细胞游出率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0.78987),年轻恒牙牙髓细胞游出率高.结论在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时尽量采用年轻恒牙.

    作者:董伟;周学东;李继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多中心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国产司帕沙星(sparfloxacin)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氧氟沙星(ofloxacia)注射液为对照,对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司帕沙星组58例,采用司帕沙星200mg每日1次静滴;氧氟沙星组61例,采用氧氟沙星200mg每日2次静滴.两组疗程均为7~14天.结果两组的痊愈率分别为44.83%和42.62%(P>0.05),有效率分别为87.93%和81.97%(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00%和84.6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22.58%(P>0.05),本研究中未见光敏感反应发生.结论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是治疗各种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蔡永宁;梁德荣;徐楠;苗佳;邱火享功;文崇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H株包膜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获得丙型肝炎病毒(HCV)H株包膜糖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稳定表达包膜糖蛋白E1和E2,并初步应用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体的检测.方法用PCR方法自HCV H株扩增出包膜蛋白E基因,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并在昆虫细胞中稳定表达包膜糖蛋白E1和E2.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表达产物.用表达的E1和E2蛋白与35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反应.结果昆虫细胞中表达的E蛋白呈现3种分子大小,E1的相对分子量为21×103和33×103,E2的相对分子量为60×103.在35份感染者血清中,有4例E1抗体阳性,其中1例检出E2抗体.在9例PCR检测HCV RNA阳性而抗HCV检测阴性的血清中,有3例血清与表达的E蛋白反应.结论 HCV E蛋白基因可在昆虫细胞中稳定表达,表达的E1和E2蛋白可用于HCV患者的血清学诊断.

    作者:汤丽霞;徐志凯;付莉;李光玉;任君萍;尹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免疫异常的双向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时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变化,并探讨生长抑素(思他宁)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机理.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急性胰腺炎组(采用开腹胰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1.0ml/kg诱导急性胰腺炎,不治疗)和生长抑素治疗组(胰腺炎诱导成功后0.5小时静脉注射思他宁20μg/kg).后两组动物分别在术后2小时(n=6)、6小时(n=6)和24小时(n=8)处死抽血,用Bioassay法检测血中炎症性细胞因子IL-1、TNFα和IL-6;用ELISA检测血中抗炎症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作血清淀粉酶及胰腺湿重测定.结果对照组血中IL-1为0.56±0.06ng/ml,TNFα为23.50±1.871 IU/ml,IL-6为69.0±6.40 IU/ml,IL-10为32.05±14.87 pg/ml,TGF-β为66.4±13.20 pg/ml.急性胰腺炎组成模后24小时其血中IL-1为1.15±0.13ng/ml,TNFα为55.33±12.79 IU/ml,IL-6为127.17±13.91 IU/ml,IL-10为68.13±19.90 pg/ml,TGF-β为103.77±28.95 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生长抑素治疗组在生长抑素治疗后24小时,其血中IL-1为0.83±0.12ng/ml,TNFα为33.00±7.40 IU/ml,IL-6为71.83±6.34 IU/ml,IL-10为42.2±14.55 pg/ml,TGF-β为45.98±18.10 pg/ml,与胰腺炎组比较,其各种细胞因子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淀粉酶和胰腺湿重均明显好转.结论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升高,提示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免疫过激和免疫抑制并存,而生长抑素对这一免疫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陈晓理;吴浩;黄兴兰;吴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对氧磷酶基因192位Gln-Arg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含量改变是否与对氧磷酶 (PON)基因变异有关.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128例HTG患者及129例正常对照PON基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鉴定.血脂用酶法测定,血清apoAⅠ、AⅡ、B100、CⅡ、CⅢ及E用本校载脂蛋白研究室研制的RID试剂盒测定.结果 HTG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ON基因均以QR基因型为主,其频率分别为0.581和0.515.正常对照组和HTG组PON基因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2和0.56,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PON基因具有QQ基因型者其血清apoAⅠ水平较RR基因型者显著为高,而apoB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HTG组具有QQ基因型者其血清apoAⅠ及AⅡ水平则较RR基因型者显著为低(P<0.05),而apoE水平则显著为高(P<0.05).结论 HTG患者血清HDL-C及apoAⅠ的降低及apoE 的升高可能与PON基因Q型等位基因有关联.

    作者:刘瑞;白怀;刘宇;黄明慧;范萍;刘秉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畸形子宫成功妊娠的临床经验

    目的分析畸形子宫妊娠的并发症及处理,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47例子宫畸形的产科临床资料.结果畸形子宫妊娠引起胎位异常、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盘滞留的发生率分别为34.04%、31.91%、8.51%及4.26%;胎儿宫内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14.89%、14.89%及10.64%,与正常组发生率比较显著升高.早产发生率为12.77%,与正常组(8.5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重视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尽早发现子宫畸形,提高诊断率,孕期加强管理,预防和及早治疗妊娠期并发症是提高畸形子宫足月的关键;②畸形子宫合并妊娠并非必须剖宫产,但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作者:刘兴会;尹如铁;刘华友;陈悦悦;张丽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AT1R基因A1166C分子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人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T1R)基因A1166C分子变异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用空腹血糖浓度与空腹胰岛素浓度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抵抗指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AT1R基因A1166C分子的变异,并以同期8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C1166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其AT1R A1166C AA型、AC型及CC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国人AT1R基因A1166C分子变异与冠心病胰岛素抵抗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邓珏琳;陈茂;杨庆;于厚志;黄德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益生注射液对人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的拮抗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中药益生注射液对其的拮抗机理.方法用无糖培养基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缺氧1.5小时,然后以含糖培养基,在5%CO2和37℃条件下给氧培养5小时,建立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以模拟体内缺血再灌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用益生注射液干预其缺氧再给氧过程,荧光染色显示胞内钙离子与线粒体,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缺氧再给氧使ECV304细胞变圆、收缩、脱落,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高,线粒体膜电位减弱,SDH活性下降,LDH活性增高,培养液中SOD与NO含量减少,而MDA浓度增高;用益生注射液干预后,ECV304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上述多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得以逆转.结论缺氧再给氧导致ECV304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胞内钙离子超载、SOD活性及NO水平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益生注射液可使上述变化得以逆转,从而拮抗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

    作者:李胜富;蒋红梅;李幼平;吴大蓉;张立;张璘;程惊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尖锐湿疣113例分析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近年发病率不断增高,妊娠期合并尖锐湿疣亦随之增多.本文就我院7年间经激光治疗的妊娠合并尖锐湿疣11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治疗的非妊娠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对照,以提高临床对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的特征、处理和转归的认识.

    作者:彭秀琼;徐克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游离兔耳软骨移植修复广泛气管前壁缺损的研究

    目的探讨用游离兔耳廓软骨修复广泛气管前壁缺损的可行性,并观察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的差异.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分为自体移植组(n=10)与异体移植组(n=10),取右耳游离耳廓软骨行自体或异体移植修复8~10环气管前壁缺损,术后1、2、4、8和12周每组分别处死1~2只行内窥镜检查、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18只兔存活,内窥镜发现气管狭窄不明显,以瘢痕增生为主.生物力学测试发现,移植软骨单位大应力在0、4、8、12周分别为2.54±0.19、1.31±0.21、1.72±0.22和1.96±0.08kPa/mm.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软骨部分发生变性和坏死,但存活软骨、新生软骨在术后12周时分别占62.0%±3.45%、65.8%±9.48%(自体移植组),60.1%±3.98%、55.2%±7.57%(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的炎性反应差异不大,免疫排斥反应较轻.结论游离耳软骨可用来修复广泛的气管前壁缺损,也可用作同种移植.

    作者:张瑞林;梁传余;秦廷武;李秀群;刘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二期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目的揭示二期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骨愈合机制的认识.方法利用大鼠股骨二期骨折愈合模型,分别于骨折后3天和1、2、3、4周取材,制片,HE、阿尔新蓝染色及Ⅰ、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周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Ⅱ型胶原表达第3周时达峰值,Ⅰ型胶原表达3周后急剧上升,第4周达较高水平.结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软骨痂内软骨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胶原的表达均与其修复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张晛;王凡;蒋红梅;李瑞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种植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在异种血管移植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种植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排斥反应(HAR)方面的意义.方法选用豚鼠→大鼠移植模型,先将分离、培养的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去内皮的豚鼠动脉内壁,再将此豚鼠动脉植入大鼠体内,观察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IgM、C3在移植后豚鼠动脉壁上沉积的情况.结果已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血栓形成时间(20.3±4.42 h)较植入大鼠体内的正常豚鼠动脉(0.35±0.284 h)以及单纯去内皮豚鼠动脉血栓形成时间(0.165±0.077 h)显著延长(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植入大鼠体内的正常豚鼠内皮细胞表面有IgM和C3沉积,而预先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内壁无IgM和C3沉积.结论在异种供体血管壁上预先种植受者血管内皮细胞,可延长移植的异种供体血管通畅时间,该技术可能在抗异种血管移植HAR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伟明;程中;张肇达;贾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红毛五加多糖-Ⅰ诱导体外人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红毛五加多糖-Ⅰ的抑癌机制.方法采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红毛五加多糖-Ⅰ对胃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该多糖作用36小时后,电泳可见胃癌细胞DNA的梯状图谱,流式图上出现凋亡峰.结论表明红毛五加多糖-Ⅰ可能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而起到抑癌作用.

    作者:吕晓英;曾令福;蔡亚南;李由;刘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睾酮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鼠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睾酮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之一(FLK-1)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摘取大鼠睾丸后7天及以后注射不同剂量的睾酮 ,HE染色观察前列腺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FLK-1在大鼠前列腺腹侧叶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前列腺可见多种生长状态上皮,VEGF和FLK-1蛋白在增生活跃上皮及间质的血管内皮上有阳性表达;去势可导致大鼠前列腺腹侧叶重量减轻(P<0.05),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组织萎缩,VEGF和FLK-1在前列腺上皮中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注射睾酮后,前列腺重量逐渐增加(P<0.05),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增生逐渐活跃,VEGF和FLK-1在前列腺上皮中的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睾酮是维持大鼠前列腺腹侧叶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睾酮可能通过正向调节VEGF及其受体(FLK-1)的蛋白表达来刺激前列腺组织的生长.

    作者:刘孝东;董强;卢一平;肖邦良;杨秀英;杨宇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药物对其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和川芎嗪对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并以此为模型研究丹参和川芎嗪对其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①丹参和川芎嗪能使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由梭形变为椭圆形.②丹参和川芎嗪均可抑制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当抑制率为50%时,药物浓度分别为2.5mg/ml和75μg/ml.其机制与药物抑制细胞分裂密切相关,而并非是使细胞产生坏死和降解.结论丹参和川芎嗪可望成为有效的瘢痕抑制剂,在尿道瘢痕狭窄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作者:黄翔;申吉泓;李虹;王坤杰;魏大鹏;杨宇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