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生注射液对人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的拮抗机理研究

李胜富;蒋红梅;李幼平;吴大蓉;张立;张璘;程惊秋

关键词:内皮细胞, 缺氧再给氧损伤, 益生注射液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中药益生注射液对其的拮抗机理.方法用无糖培养基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缺氧1.5小时,然后以含糖培养基,在5%CO2和37℃条件下给氧培养5小时,建立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以模拟体内缺血再灌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用益生注射液干预其缺氧再给氧过程,荧光染色显示胞内钙离子与线粒体,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缺氧再给氧使ECV304细胞变圆、收缩、脱落,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高,线粒体膜电位减弱,SDH活性下降,LDH活性增高,培养液中SOD与NO含量减少,而MDA浓度增高;用益生注射液干预后,ECV304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上述多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得以逆转.结论缺氧再给氧导致ECV304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胞内钙离子超载、SOD活性及NO水平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益生注射液可使上述变化得以逆转,从而拮抗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成功救治严重电烧伤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报告

    严重烧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已成为当前烧伤致死的重要原因,它的防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关于严重电烧伤合并MOF的成功救治报道较少.为总结交流经验,现将我们成功救治的1例严重电烧伤合并MOF,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报道如下.

    作者:严小蓉;岑瑛;赵景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细胞凋亡检测用于卵巢癌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其与ATP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检测用于卵巢癌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末端标记法直接检测顺氯胺铂等6种化疗药物诱导4例卵巢癌实体瘤细胞凋亡的结果,并与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同一种化疗药物对不同来源的癌细胞的细胞凋亡诱导程度不同,与ATP法比较二者的检测结果存在一致性(P0=0.7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细胞凋亡检测能直接用于了解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程度,若作为一种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与ATP法组合应用,将有可能提高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楼江燕;王和;刘珊玲;彭芝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体外诱导条件下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条件下,成骨分化标志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水平的表达. 方法采用成骨诱导剂(含地塞米松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和抗坏血酸AA 50 μg/ml)对培养状态下的不同代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提取RNA,采用RT-PCR方法,以β-肌动蛋白cDNA为内参照,检测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成骨诱导剂作用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出现高表达,且维生素D为诱导骨钙素mRNA表达的必需成分. 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保持成骨未分化状态,无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诱导后可向成骨分化,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升高.

    作者:陈槐卿;韩君;李良;卢江华;张文胜;陈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反义肽核酸对树突状细胞CD86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CD86 mRNA反义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 PNA)阻断树突状细胞CD86表达和第二信号传递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生物素化PNA 的细胞内化;利用流式细胞术、荧光细胞组织化学以及RT-PCR研究CD86反义PNA对CD86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细胞切片证明,培养的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有效内化生物素化PNA.②流式细胞术和荧光细胞组织化学证实CD86反义PNA在蛋白质水平上对CD86分子表达有抑制作用.③RT-PCR证明反义PNA能够抑制DC CD86 mRNA水平.结论 CD86反义PNA能够抑制人树突状细胞CD86 mRNA的表达, 从而为进一步利用反义PNA阻断第二信号传递,诱导免疫耐受奠定了基础.

    作者:冯刚;李胜富;李幼平;步宏;杨宇如;卢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葡萄球菌肠毒素A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内分布试验

    目的制备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SEA)脂质体,研究其在体内的分布特性,为SEA脂质体治疗肝癌提供依据.方法用125I标记SEA,逆相蒸发法制备SEA脂质体,考察其包封率及粒径,观察125I-SEA及SEA脂质体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 5批SEA脂质体样品平均粒径为505±34 nm,平均包封率为44.4%±4.8%.SEA脂质体主要分布于肝、脾,尤以肝脏中分布多,而在血中清除加快,在其他组织中分布显著减少,与游离SEA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逆相蒸发法制备SEA脂质体简单、重复性好,可获得较高的包封率和符合肝靶向要求的脂质体;SEA脂质体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可为减轻SEA的毒副作用以及肝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李志宇;何生;薛华;苏敏;汪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H株包膜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获得丙型肝炎病毒(HCV)H株包膜糖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稳定表达包膜糖蛋白E1和E2,并初步应用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体的检测.方法用PCR方法自HCV H株扩增出包膜蛋白E基因,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并在昆虫细胞中稳定表达包膜糖蛋白E1和E2.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表达产物.用表达的E1和E2蛋白与35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反应.结果昆虫细胞中表达的E蛋白呈现3种分子大小,E1的相对分子量为21×103和33×103,E2的相对分子量为60×103.在35份感染者血清中,有4例E1抗体阳性,其中1例检出E2抗体.在9例PCR检测HCV RNA阳性而抗HCV检测阴性的血清中,有3例血清与表达的E蛋白反应.结论 HCV E蛋白基因可在昆虫细胞中稳定表达,表达的E1和E2蛋白可用于HCV患者的血清学诊断.

    作者:汤丽霞;徐志凯;付莉;李光玉;任君萍;尹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基桩预备过程对种植体与基桩结合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调整TiAdapt基桩时,预备程序对种植体和基桩的结合稳定性是否有影响.方法 30个Branemark种植体(10个RP,10个NP,10个WP)分别与10个TiAdapt RP、10个TiAdapt NP和10个TiAdapt WP组成三组,每组的标本再进一步分成A和B两个亚组,A亚组用于进行基桩预备程序,B亚组作为对照组,并记录预备前后基桩和种植体之间的密合度. 结果 RP组和WP组的A和B亚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80和0.423),预备前后也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51和0.494),NP组的A和B亚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47),NP组预备前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45).结论基桩预备程序加强了种植体和基桩的结合.

    作者:章非敏;赵云凤;王华蓉;Michael E.Razzoog;Brien R.Lang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体外培养3月龄和12月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3月龄与12月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增殖能力和成骨、成脂肪分化能力.方法体外培养3月龄、12月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血球计数板描绘生长曲线比较增殖能力;培养液中分别加成骨、成脂肪诱导剂,在不同时间行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两组细胞成骨与成脂肪能力的变化.结果 12月龄rMSCs第4代(P4)及第9代(P9)较3月龄rMSCs同代细胞生长数量均下降.12月龄rMSCs P9较P4生长数量下降.3月龄rMSCs P4、P9之间生长数量无显著差异.成骨诱导1周后,12月龄rMSCs对照与诱导组碱性磷酸酶(ALP)表达阳性率均低于3月龄rMSCs的同组细胞.成骨诱导12天后,3月龄rMSCs先于12月龄rMSCs组有钙化形成.成脂肪诱导第二天12月龄rMSCs先于3月龄rMSCs有脂滴生成.结论 12月龄rMSCs生长能力和成骨能力较3月龄rMSCs降低,成脂肪能力较3月龄rMSCs增高.

    作者:药蓉;陈槐卿;邓力;李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多中心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国产司帕沙星(sparfloxacin)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氧氟沙星(ofloxacia)注射液为对照,对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司帕沙星组58例,采用司帕沙星200mg每日1次静滴;氧氟沙星组61例,采用氧氟沙星200mg每日2次静滴.两组疗程均为7~14天.结果两组的痊愈率分别为44.83%和42.62%(P>0.05),有效率分别为87.93%和81.97%(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00%和84.6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22.58%(P>0.05),本研究中未见光敏感反应发生.结论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是治疗各种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蔡永宁;梁德荣;徐楠;苗佳;邱火享功;文崇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二期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目的揭示二期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骨愈合机制的认识.方法利用大鼠股骨二期骨折愈合模型,分别于骨折后3天和1、2、3、4周取材,制片,HE、阿尔新蓝染色及Ⅰ、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周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Ⅱ型胶原表达第3周时达峰值,Ⅰ型胶原表达3周后急剧上升,第4周达较高水平.结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软骨痂内软骨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胶原的表达均与其修复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张晛;王凡;蒋红梅;李瑞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游离兔耳软骨移植修复广泛气管前壁缺损的研究

    目的探讨用游离兔耳廓软骨修复广泛气管前壁缺损的可行性,并观察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的差异.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分为自体移植组(n=10)与异体移植组(n=10),取右耳游离耳廓软骨行自体或异体移植修复8~10环气管前壁缺损,术后1、2、4、8和12周每组分别处死1~2只行内窥镜检查、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18只兔存活,内窥镜发现气管狭窄不明显,以瘢痕增生为主.生物力学测试发现,移植软骨单位大应力在0、4、8、12周分别为2.54±0.19、1.31±0.21、1.72±0.22和1.96±0.08kPa/mm.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软骨部分发生变性和坏死,但存活软骨、新生软骨在术后12周时分别占62.0%±3.45%、65.8%±9.48%(自体移植组),60.1%±3.98%、55.2%±7.57%(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的炎性反应差异不大,免疫排斥反应较轻.结论游离耳软骨可用来修复广泛的气管前壁缺损,也可用作同种移植.

    作者:张瑞林;梁传余;秦廷武;李秀群;刘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两种不同状态系膜细胞的培养及其功能研究

    目的比较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的系膜细胞与高糖刺激下的系膜细胞在功能上的异同,并探讨用体外培养的成模后系膜细胞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成模组和正常组,每组各10只.糖尿病成模组先采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然后再进行系膜细胞体外培养;正常组大鼠的系膜细胞又分为高糖组和正常对照组两个亚组,高糖组采用高糖刺激系膜细胞,正常对照组为常规培养基培养.分别对三组细胞用3H-TdR摄入法测定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N)分泌,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Ca2+] i及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结果糖尿病成模组系膜细胞3H-TdR 掺入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系膜细胞3H-TdR 掺入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成模组及高糖组系膜细胞分泌FN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分别<0.01和<0.05),且糖尿病成模组系膜细胞分泌FN量虽高于高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成模组及高糖组系膜细胞胞内[Ca2+]i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都减弱,且前者更为明显.结论先建立糖尿病模型再培养的系膜细胞在功能和生物学性状方面更接近于糖尿病体内系膜细胞.

    作者:徐勇;张妮;黄颂敏;付平;刘小菁;张海燕;强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在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在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IGFs 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可以检测出IGF- Ⅱ mRNA、IGF- ⅠR mRNA、IGFBP-3 mRNA的表达.结论 IGFs可能在早期细胞滋养层的侵入、增殖分化、胎盘形成和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蕾;李尚为;曹泽毅;彭芝兰;韩字研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硝苯地平防治早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抑制宫缩、防治早产的临床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将84例先兆早产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给予硝苯地平10 mg,B组给予硝苯地平20 mg,C组为同期未用药对照组.观察推迟分娩时间,推迟分娩效果与宫颈开大情况及孕周的关系,妊娠结局等.结果硝苯地平能有效抑制子宫收缩,延长孕周,从用药两组可看出,其抑制强度与剂量相关,且在宫颈尚未开大之前,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本组病例中尚未发现其对母体及胎儿有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硝苯地平防治早产效果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观察应用.

    作者:张晓琴;刘蒙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73例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方式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2年至2000年收治的20岁以下甲状腺癌73例.结果乳头状癌48例,滤泡状癌22例,髓样癌3 例.Ⅰ期64例,Ⅱ期9例.均行手术治疗,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24例,再加对侧腺叶近全(或大部)切除32例,甲状腺全切17例;单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41例,双侧颈清扫术3例.术后病理示颈淋巴结转移39例.术后131I治疗14例;术后均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平均随访8年(1~17年),无一例死亡.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预后较好.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龚日祥;黄军;徐惠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儿童适应行为量表(AAMD-ABS修订版)对600名6~12岁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行为调查,对其中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学龄前养育类型、父母关系、住家地区的社会风气、母亲年龄及健康状况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结论良好的养育类型,和睦的父母关系,健康的社会环境,母亲健康的身体将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作者:赵小菲;张秋水;单友荷;张惠开;郭兰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睾酮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鼠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睾酮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之一(FLK-1)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摘取大鼠睾丸后7天及以后注射不同剂量的睾酮 ,HE染色观察前列腺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FLK-1在大鼠前列腺腹侧叶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前列腺可见多种生长状态上皮,VEGF和FLK-1蛋白在增生活跃上皮及间质的血管内皮上有阳性表达;去势可导致大鼠前列腺腹侧叶重量减轻(P<0.05),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组织萎缩,VEGF和FLK-1在前列腺上皮中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注射睾酮后,前列腺重量逐渐增加(P<0.05),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增生逐渐活跃,VEGF和FLK-1在前列腺上皮中的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睾酮是维持大鼠前列腺腹侧叶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睾酮可能通过正向调节VEGF及其受体(FLK-1)的蛋白表达来刺激前列腺组织的生长.

    作者:刘孝东;董强;卢一平;肖邦良;杨秀英;杨宇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氨力农及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氨力农和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抑肽酶Ⅰ组、抑肽酶Ⅱ组和抑肽酶加氨力农组,每组8例.分别在术前、停机、停机后1小时及术后1天抽取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术前4组患者血浆中CD11b+/CD1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血浆中CD11b+/CD18+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停机后1小时的CD11b+/CD18+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氨力农和抑肽酶均有抗炎症的效应,但仅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或同时静脉滴注抑肽酶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力农,均难以完全抑制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增加.

    作者:曹舸;罗朝志;萧锡俊;魏于全;殷得福;庄翔;陈亦祥;云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种植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在异种血管移植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种植受体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异种血管移植超急排斥反应(HAR)方面的意义.方法选用豚鼠→大鼠移植模型,先将分离、培养的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去内皮的豚鼠动脉内壁,再将此豚鼠动脉植入大鼠体内,观察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IgM、C3在移植后豚鼠动脉壁上沉积的情况.结果已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血栓形成时间(20.3±4.42 h)较植入大鼠体内的正常豚鼠动脉(0.35±0.284 h)以及单纯去内皮豚鼠动脉血栓形成时间(0.165±0.077 h)显著延长(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植入大鼠体内的正常豚鼠内皮细胞表面有IgM和C3沉积,而预先种植大鼠内皮细胞的豚鼠动脉内壁无IgM和C3沉积.结论在异种供体血管壁上预先种植受者血管内皮细胞,可延长移植的异种供体血管通畅时间,该技术可能在抗异种血管移植HAR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伟明;程中;张肇达;贾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畸形子宫成功妊娠的临床经验

    目的分析畸形子宫妊娠的并发症及处理,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47例子宫畸形的产科临床资料.结果畸形子宫妊娠引起胎位异常、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盘滞留的发生率分别为34.04%、31.91%、8.51%及4.26%;胎儿宫内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14.89%、14.89%及10.64%,与正常组发生率比较显著升高.早产发生率为12.77%,与正常组(8.5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重视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尽早发现子宫畸形,提高诊断率,孕期加强管理,预防和及早治疗妊娠期并发症是提高畸形子宫足月的关键;②畸形子宫合并妊娠并非必须剖宫产,但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作者:刘兴会;尹如铁;刘华友;陈悦悦;张丽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