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液干化学分析人工显微镜复检筛选规则中亚硝酸盐项目存在意义的探讨

任军伟;陈建魁;丛玉隆

关键词:尿液, 干化学, 亚硝酸盐, 显微镜检查, 筛选规则
摘要:目的 利用Urisys24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分析探讨亚硝酸盐项目在尿液干化学分析人工显微镜复检筛选规则中存在的意义.方法 ①对参加实验的两位检验师进行随机标本双盲法人工显微镜检查,评价两者一致性.②用Urisys24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KOVA尿液专用计数板人工显微镜检查同时对每日随机尿液标本进行检查.③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评价两个检验师人工镜检一致率;用χ2检验进行三联组合(红细胞-ERY,白细胞-LEU,尿蛋白-PRO)和四联组合(红细胞-ERY,白细胞-LEU,尿蛋白-PRO,亚硝酸盐-NIT)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漏检率)、假阳性(复检率)差异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 ①两位检验师显微镜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κ>0.70).②Urisys24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三联组合和四联组合筛选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1.09,P>0.05).③检查结果中NIT和LEU同时阳性者230例(占NIT阳性总例数的74.2%);NIT和ERY同时阳性者95例(占30.6%);NIT和PRO同时阳性者90例(占29.0%);单NIT阳性者70例(占22.6%).结论 亚硝酸盐项目在尿液干化学分析人工显微镜复检筛选规则中存在的意义不大,选用四联规则与三联规则相比,灵敏度没有提高,特异度有所降低,复检率增高.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L-35在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IL-35在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表达.方法 80例诊断为进展期肺结核患者全部采用支气管镜检查,收集肺泡灌洗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其中的单个核细胞,经50 μg灭活的结核杆菌提取物刺激36 h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35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L-35的两个亚单位IL-12a和EBI3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L-35的亚单位EBI3的蛋白表达水平;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进展期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L-35的水平是76.6±20.1 pg/ml,显著高于患者的外周血(t=23.07,P<0.01),Western blot能够检测到肺泡灌洗液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EBI3的条带,而外周血培养上清中未能检测到.IL-12a的mRNA水平较外周血增高约6倍(t=18.02,P<0.01),EBI3的水平较外周血增高约9倍(t=17.85,P<0.01).肺泡灌洗液中Treg细胞的比例(12.6%±3.3%)显著高于外周血(4.2%±1.8%),(t=12.24,P<0.01).肺泡灌洗液中Treg细胞表达EBI3的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Treg.结论 进展期肺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单个核细胞(主要是Treg)分泌表达IL-35,IL-35可能在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中起到调节作用.

    作者:丁春梅;张军;胡成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四种抗生素对西安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抗菌活性观察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对西安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该地区临床MRSA感染的治疗选择药物.方法 采用KB药敏试验方法,测定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180株非重复统计的MRSA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对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分别为91.7%和90.5%,但对克林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阿米卡星、莫西沙星、四环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低,仅为44.6%~10.1%.结论 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对西安地区分离的MRSA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提示可选择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复方新诺明作为MRSA感染时的治疗药物,氯霉素在必要时也可作为一种选择.

    作者:王华;苍金荣;张利侠;归巧娣;苏宝凤;刘英;李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富血小板血浆量、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量、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72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枸橼酸钠抗凝(1∶9),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2只血小板聚集杯分别加PRP 300 μl和500 μl,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采集同量枸橼酸钠抗凝不同量静脉血(1∶10~1∶3)14例,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采用血浆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所得数据分别采用单因素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花生四烯酸(AA)诱导,PRP 300 μl和500 μl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7.0±33.6)%和(58.3±35.3)%,二磷酸腺苷(ADP)诱导,PRP 300 μl和500 μl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2.3±18.7)%和(59.6±18.7)%,均P>0.05;血浆Ca2+浓度在0.11~0.04 mmol/L时,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81.1±3.9)%~(26.4±27.01)%和(67.3±17.8)%~(8.6±11.1)%,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明显,在Ca2+浓度0.08 mmol/L时聚集率明显下降.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用300 μl测血小板聚集率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影响不明显;Ca2+浓度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有明显影响,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常规血小板聚集实验血浆Ca2+浓度应在0.09~0.11 mmol/L之间.

    作者:李祖兰;马长生;陈兴明;邹有丽;白洁;邓新立;李健;杨亮程;陈冠军;丛玉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GUM和QUAM的要求,采用A,B类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评定肌酸激酶(CK)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以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方法学偏倚为参考方法与临床常规方法间的偏倚)为分量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均是构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结论 采用A,B类评定方法,以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为分量进行评估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作者:张莹;周铁成;岳乔红;童开;郝晓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糖化清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糖化清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24例疑似糖尿病患者,应用WHO诊断标准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HbA1c和GA的诊断糖尿病佳切点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A的ROC曲线佳切点为17.02%,敏感度63.2%,特异度95.6%,曲线下面积0.856;HbA1c的ROC曲线佳切点为6.48%,敏感度60.5%,特异度83.7%,曲线下面积0.772.结论 GA可作为一个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代谢情况的指标,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有较大意义.

    作者:刘常同;黄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AT-Ⅲ的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的意义.方法 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COPD急性缓解期患者75例,以及100例健康人群.PT和TT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仪,FDP检测采用ELISA法,AT-Ⅲ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结果 对照组和COPD各分期组间的PT和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FDP水平与缓解期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AT-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T-Ⅲ可作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异常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廖洪利;蒋小丽;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制HLA-B27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目的 检验自制HLA-B27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可靠性.方法 根据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原理,通过对HLA数据库上HLA-B位点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选择出B27特异序列合成引物,进而对PCR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摸索优化,自制HLA-B27基因检测试剂盒,同时以北京思而成B27基因检测试剂盒为对照试剂盒,对254例疑似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葡萄膜炎等患者EDTA抗凝血的B27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和对照试剂盒进行比较,分析其一致性.结果 自制试剂盒疑似患者的HLA-B27阳性检出率为35.8%,对照试剂盒的检出率36.6%,经配对χ2检验,χ2=0.125,P=0.727>0.05,两试剂盒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制试剂盒的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实验室研究应用价值.

    作者:郭华;张海祥;孙丽君;王海芳;赵院利;梁导艳;刘杨;胡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的优化

    目的 对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采血的成功率.方法 家兔50只,均为雄性,每只体重3~3.5 kg,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5只,每间隔1周采血1次,共采血4次,每次采血量30 ml,取血部位为耳中央动脉.常规组运用30 ml注射器采血,取耳中央动脉采血.优化组利用30 ml注射器去掉针头与7号头皮针连接的自制采血器采血,其余方法相同.计录采血成功的次数,计算两组采血成功率,行卡方检验,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组和优化组的家兔分别采血100次,常规组仅12次采血量可达30 ml,采血成功率为12%,其余采血量5~20 ml不等;优化组有98次采血量可达到30 ml,成功率为98%,两组数据行卡方检验,优化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6,P<0.01).同时,优化组采血时间缩短且很少有刺穿家兔血管情况发生.结论 运用自制采血器采血的成功率明显优于直接运用注射器采血.

    作者:王庆美;任思坡;耿跃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用Excel做药敏自动判读软件

    利用Excel表格,做一套微生物实验室K-B法药敏自动判读软件,输入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时,软件会自动判断该药物的敏感度.纸片扩散法(K-B)法,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常规药敏试验时使用多的方法.其优点:技术简单,重复性好;试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特殊设备;药物选择灵活;结果(敏感、中介和耐药)临床医生易理解.其缺点之一是:在判断药物的敏感度时,要查CLSI表,费时费力,且易产生错误.该文基于K-B法查CLSI表比较费时,且容易产生错误的缺点,做一款自动判读软件,当输入抑菌环直径时,计算机根据预设公式自动判读,方便、快捷、准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郑枭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汉中地区Rh阴性个体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汉中地区血清学方法检测表现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状况.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RhD阴性表型的个体,对特殊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在351例样本中,检出d/d基因型248例,占70.7%;DEL型67例,占19.1%;RHD-CE(2-9)-D/d融合基因型22例,占6.3%;DⅥ,Ⅲ型7例,占2.0%,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弱D-15型、弱D25型和Dva型各1例;弱D33型和RHD711delC各2例;DEL血型个体中具有C抗原者比例较高,但亦有C抗原阴性表型存在;首次在中国报道发现弱D25型和弱D33型.结论 阴性表型个体中主要的RHD基因阳性个体是DEL型,对汉中地区Rh阴性无偿献血者D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揭示了Rh阴性个体D基因多态性,既有临床意义,也有遗传学意义.

    作者:丁珂;徐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八段锦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八段锦对绝经后妇女骨形态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绝经女性志愿者36例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用xR36型双能X射线、ELISA法,BT 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测定实验对象骨密度、骨矿含量、骨代谢指标相关指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运动组腰椎(L2-4)股骨颈的骨密度较对照组同部位的骨密度高,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运动组Ward三角和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也有升高但不具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第二腰椎和股骨颈的骨矿含量高于对照组,特别是第二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运动组第三腰椎、第四腰椎和大转子的骨矿含量较对照组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血清骨钙素和AL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U-HOP,U-Ca和U-HOP/U-Cr,U-Ca/U-Cr比值运动组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八段锦运动能够显著改善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和骨状态,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晓琨;沙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清标本冷藏保存时间对梅毒TRUST试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标本冷藏保存时间对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9月收集45份有临床症状且TRUST试验阳性的梅毒感染患者新鲜血清标本,3 000 r/min离心4 min,血清保存于2~8℃冰箱,连续7天进行TRUST试验.将研究对象分为混合组(45份),效价≥1∶16组(20份),效价<1∶16组(25份).①3组检测结果做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②分别统计效价≥1∶16组和效价<1∶16组,1~7天转为阴性的比率(转阴率)、效价降低比率及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组内多重比较.结果 ①3组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组间效应比较、组内效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与重复检测时间无交互作用(P=0.961).②3组检测时间多重比较,仅第1天与第2天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③效价≥1∶16组,转阴率7天均为0;效价降低率2~4天均为5%,后3天均>30%;组内多重比较,第2~4天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效价<1∶16组,转阴率前4天均为0,后3天均>8%;效价降低率7天均>16%;组内多重比较,仅第2天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结论 将血清标本保存于2~8℃冰箱,TRUST试验结果2天内稳定(效价≥1∶16的可稳定至第4天),滴度效价从第2天起开始下降.进行TRUST试验,尤其是滴度效价测定时,好使用新鲜血清标本.

    作者:李小妹;佘尚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PBP2a的真核表达及其在抗体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方法 用EcoR I和BamHⅠ双酶切pGEMT-mecA重组质粒DNA,回收目的 基因mecA,与pFastBac1质粒连接转化入含有穿梭载体bacmid的大肠埃希菌DH10Bac中,筛选重组穿梭载体Bacmid-mecA并转染Sf9细胞,获取完整的重组杆状病毒.用免疫荧光(IFA),Western blot法进行蛋白鉴定.结果 成功地获得含mec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形态变化明显,能够表达出与PBP2a多克隆抗体相结合的蛋白.结论 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PBP2a蛋白.

    作者:邹玉涵;朱祖怀;闫佩毅;朱元;黄德魁;朱晴晖;金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需氧菌阴道炎联合测定试剂盒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需氧菌阴道炎(AV)联合测定试剂盒(AV法)对AV的诊断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 用AV法和AV评分标准法对妇科门诊就诊1 150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测定,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 以AV评分标准法作为金标准,AV法检测AV的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7.93%,准确度为97.04%,阳性预测值为85.21%,阴性预测值为98.71%,经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44,P>0.05),二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6).结论 AV法简便、快速,其结果与AV标准法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诊断AV的常规方法.

    作者:唐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生理性抗凝物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生理性抗凝物判断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能力.方法 对2012年2月~4月住院治疗,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26例(62例诊断为肝硬化)及正常对照34例,检测其入院时生理性抗凝物及肝功能相关指标: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活性(AT)、蛋白S含量(PS)、凝血酶原活动度(P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和乙肝病毒(HBV)DNA,同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按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对肝硬化患者分级.结果 肝硬化和无肝硬化乙肝患者间,PC(U=58.5,P<0.001),AT(U=58.5,P<0.001),PT%(U=71.0,P<0.001),AST(U=153.5,P<0.05),TBIL(U=202.0,P<0.05),ALB(U=92.5,P<0.001),PLT(U=179.0,P<0.05)水平有显著差异,各指标判断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以PC(ROC曲线下面积AUC=0.914,s=0.039)和AT(AUC=0.914,s=0.045)高;校正临床因素的影响后,仅PC为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预测指标(OR=0.907;95%CI为0.849~0.968;P<0.005);仅ALB在3个Child-Pugh分级间均有显著差异(H=13.63,P<0.05).结论 生理性抗凝物PC可用于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发生肝硬化,其预测能力优于常用的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

    作者:唐宁;左萍;尹世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全血五种金属元素的分析

    目的 了解各种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全血中Cu2+,Zn2+,Ca2+,Mg2+,Fe2+5种金属元素含量,为评价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营养状况及孕前合理补充金属元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3月经基因诊断的52例静止型、68例标准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42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育龄妇女以及80例健康育龄妇女全血的Cu2+,Zn2+,Ca2+,Mg2+,Fe2+含量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间全血Fe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全血Cu2+,Ca2+,Mg2+各组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Zn2+含量除标准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相比于正常妇女更容易缺铁和缺锌,应加强全血Fe2+和Zn2+的营养监测与干预.

    作者:冯瑶;黄钰君;赵旦;伍绍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制HBV-DNA质控物的稳定性评价

    目的 制备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质控物,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收集HBV-DNA阳性新鲜血清及HBV-DNA阴性新鲜血清,去除其他阳性指标(HAV-Ab,HCV-Ab,HIV-Ab和梅毒抗体)的标本后,分别充分混合,使用HBV-DNA阴性混合血清将HBV-DNA 阳性混合血清稀释至一定浓度后,灭活、分装,随机分为5组,即A,B,C,D和E组.A组:立即在佳条件下和常规条件下,应用HBV-DNA荧光实时定量PCR 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20次;B组:放置4℃冰箱48h后检测;C组:放置4℃冰箱48 h后,再置-20℃冷冻24h后复融检测;D组:在满足C组条件后,置-20℃冰箱冷冻24h后二次复融检测;E组:置-20℃保存12个月复融后检测.各组质控物均在常规条件下检测20次,分别计算各组均值的对数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 A,B,C,D,E组HBV-DNA质控物均值的对数值分别为4.611,4.590,4.600,4.638和4.571,经方差分析F=2.32<F0.05(4,95)2.47,P>0.05,均值的对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标准差分别为0.211,0.198,0.221,0.191和0.214;变异系数分别为4.5%,4.3%,4.8%,4.1%和4.6%,标准差、变异系数之间差异很小.结论 HBV-DNA质控物制备简单,稳定性良好,适合临床检验中心进行室间质评(EQA)或现场EQA.

    作者:邓演超;李全双;沈红艳;徐湛;任思坡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07~2011年安康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探讨血液报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安康地区2007年~2011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01%,ALT异常2.06%,HBsAg阳性率1.16%,抗-HCV阳性率0.17%,梅毒-TP阳性率0.50%,抗-HIV阳性率0.12%,ALT超标和HBsAg阳性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和献血前征询,开展ALT,HBsAg和梅毒-TP 献血前快速筛检并做好质量控制可降低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王会英;李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同时用4种临床常用真空抗凝管空腹采集38例糖尿病患者的静脉血,在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上测定不同保存条件、保存时间及用新鲜蒸馏水、生理盐水及5 g/dl葡萄糖水按1∶1稀释后的HbA1c水平.结果 EDTA-K2、肝素锂、枸橼酸钠1∶4和枸橼酸钠1∶9抗凝后的全血即时HbA1c水平分别为(8.37±2.43)%,(8.62±2.63)%,(8.78±2.53)%和(8.31±2.49)%,不同抗凝剂采血管间HbA1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室温-20℃保存至72 h血中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但用新鲜蒸馏水、生理盐水及5 g/dl葡萄糖水按1∶1稀释后的HbA1c水平明显高于稀释前(P<0.05).结论 用患者近3日内的抗凝血检测HbA1c没有明显影响,临床一定要按规范程序采血,否则,标本稀释后检测HbA1c结果明显偏高.

    作者:曹晶晶;彭俊华;殷瑞鹏;朱晓红;王正;常亚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HBeAg,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B基因型组82例,C基因型组66例,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12,24,48周时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14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检出B基因型82例(55.4%),C基因型66例(44.6%),未发现混合型.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2,24周时,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11.0%,10.6%和34.1%,31.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5,2.07,P>0.05);治疗48周时B基因型组、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42.7%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P<0.05).B基因型与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B基因型者治疗效果优于感染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作者:杨小娟;吴国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