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梅;张军;胡成进
目的 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症状性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SB)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0年9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114名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7±10.21岁,采集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尿细菌计数、肾小球过滤率(Ccr)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资料.114例患者分为2组,ASB阳性组(n=30)和ASB阴性组(n=84).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中,ASB的患病率是26.32%(30/114),ASB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56.4±10.3岁 vs 60.3±9.6岁,t=-1.74,P=0.080),BMI(24.6±3.4 kg/m2 vs 25.0±4.0 kg/m2,t=-0.50,P=0.723),Ccr(87.03±37.8 ml/min vs 77.6±31.5 ml/min,t=1.18,P=0.242)及24 h尿蛋白定量(420.3±104.2 mg vs 452.7±101.3 mg,t=1.41,P=0.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HbA1c[(7.7±1.4)% vs (8.4±1.6)%,t=-2.15,P=0.032],糖尿病病程(7.1±8.2 年 vs 11.4±8.5年,t=2.33,P=0.022),空腹血糖(9.5±3.8 mmol/L vs 12.2±5.6 mmol/L,t=-2.73,P=0.007)和尿细菌计数(1 470.4±1 690/μl vs 2 765.4±2 458/μl,χ2=-2.96,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糖尿病是否并发ASB为二分类因变量,入选年龄,BMI,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尿细菌计数,Ccr和24 h尿蛋白定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ASB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OR=1.23(1.11,1.36),P=0.013],HbA1c[OR=1.54(1.41,1.71),P=0.011]、空腹血糖[OR=1.36(1.24,1.49),P=0.017]、尿细菌计数根据不同计数值分段分析[OR=1.78(1.69,1.90),OR=1.83(1.73,1.97),OR=2.01(1.82,2.11),OR=2.23(2.06,2.26),OR=2.32(2.10,2.43),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HbA1c、高血糖、尿细菌计数可能是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ASB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轶雯;史振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各种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全血中Cu2+,Zn2+,Ca2+,Mg2+,Fe2+5种金属元素含量,为评价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营养状况及孕前合理补充金属元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3月经基因诊断的52例静止型、68例标准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42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育龄妇女以及80例健康育龄妇女全血的Cu2+,Zn2+,Ca2+,Mg2+,Fe2+含量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间全血Fe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全血Cu2+,Ca2+,Mg2+各组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Zn2+含量除标准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育龄妇女相比于正常妇女更容易缺铁和缺锌,应加强全血Fe2+和Zn2+的营养监测与干预.
作者:冯瑶;黄钰君;赵旦;伍绍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观察铅暴露大鼠体内不同离子浓度含量的改变,阐明铅通过破坏不同离子浓度在体内各系统的平衡状态,影响离子介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信号通路分子的调控作用,为探讨铅毒性作用机制的生物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80只断乳SD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0.1,0.2和0.3 mg/ml醋酸铅(PbC4H6O4·3H2O)浓度组,通过饮水建立大鼠铅暴露模型,利用大鼠血铅浓度确定建模成功;通过观察铅暴露大鼠血中离子Ca2+,Fe2+,Mg2+,Zn2+,Cu2+和P3+浓度的变化以及Western blot验证铅暴露大鼠脑组织离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PKC的表达改变,探讨离子浓度变化对铅暴露大鼠脑组织信号通路分子PKC表达的影响.结果 铅暴露大鼠血Zn2+,Fe2+,Ca2+和P3+离子浓度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铅暴露大鼠血Cu2+离子浓度减低,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铅暴露大鼠血Mg2+离子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铅暴露大鼠脑组织信号通路分子PKC磷酸化增加显著(P<0.05).结论 慢性铅暴露可以竞争性抑制大鼠体内部分离子的吸收和利用,且铅暴露诱导的体内离子浓度改变可活化PKC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
作者:徐焰;赵芳;柯涛;张建彬;净锦飞;袁亚娟;郝晓柯;陈景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原理的凝血仪检测PT和INR值的差异.方法 以Sysmex1500凝血仪为比对方法,Stago compact凝血仪为实验方法,检测50例体检健康者和患者新鲜血浆的PT和INR值,判断两个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 两种不同原理的凝血仪PT值在11~16 s范围内,PT值的相对偏倚(SE%)分别为6.2%和7.3%,INR值在1.5处的相对偏倚为4.3%,<1/2允许误差;但在医学决定水平20 s处PT值的相对偏倚(SE%)为7.8%,INR值在3.0处的相对偏倚为14.4%,>1/2允许误差,偏倚不能接受.结论 实验室应定期对凝血仪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估并建立不同原理凝血仪的参考值范围,好对来自临床不同科室的样本固定仪器检测,以免两仪器间的结果不同而误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李芒会;李亚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多黏菌素B、氨曲南和万古霉素特殊的抗菌机制,拓展其在细菌分离及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将直接涂片或增菌后革兰染色疑似肠杆菌和肠球菌共存的标本,直接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粘贴多黏菌素B 药敏纸片;对变形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共存的混合培养物则粘贴氨曲南药敏纸片;对于形态不典型、革兰染色性不定的难以鉴定的菌株,采用KB药敏实验方法,同时粘贴多黏菌素B、万古霉素药敏纸片.35℃培养18~24 h观察结果.结果 多黏菌素B抑菌环内肠球菌生长良好而肠杆菌不生长,氨曲南抑菌环内革兰阳性球菌生长良好而变形杆菌不生长.取多黏菌素B、氨曲南抑菌环内细菌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从而达到快速分纯菌株的目的.13份肠杆菌和肠球菌共存的胆汁及脓液标本,采取该方法仅需一代就可以将肠杆菌与肠球菌分离;5份变形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共存的培养物也仅需一代就可将革兰阳性球菌分纯,而采用传统的方法,6份胆汁标本需2~3代才能分纯,剩余7份均未分离出肠球菌;5份变形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共存的培养物采用传统的分纯方法也均未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对于形态不典型,革兰染色性不定的难以鉴定的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多黏菌素耐药的多为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多黏菌素B敏感的多为革兰阴性细菌.结论 利用多黏菌素B、氨曲南药敏纸片可将难以分纯标本中的肠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快速分纯;另外,对于形态不典型、革兰染色染色性不定的难以鉴定菌株,利用其对多黏菌素B、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可为待鉴定细菌选定正确的鉴定方向.
作者:王华;苍金荣;张利侠;苏宝凤;归巧娣;刘文康;任健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量、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72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枸橼酸钠抗凝(1∶9),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2只血小板聚集杯分别加PRP 300 μl和500 μl,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采集同量枸橼酸钠抗凝不同量静脉血(1∶10~1∶3)14例,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采用血浆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所得数据分别采用单因素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花生四烯酸(AA)诱导,PRP 300 μl和500 μl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7.0±33.6)%和(58.3±35.3)%,二磷酸腺苷(ADP)诱导,PRP 300 μl和500 μl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2.3±18.7)%和(59.6±18.7)%,均P>0.05;血浆Ca2+浓度在0.11~0.04 mmol/L时,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81.1±3.9)%~(26.4±27.01)%和(67.3±17.8)%~(8.6±11.1)%,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明显,在Ca2+浓度0.08 mmol/L时聚集率明显下降.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用300 μl测血小板聚集率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影响不明显;Ca2+浓度对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有明显影响,血小板聚集率随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常规血小板聚集实验血浆Ca2+浓度应在0.09~0.11 mmol/L之间.
作者:李祖兰;马长生;陈兴明;邹有丽;白洁;邓新立;李健;杨亮程;陈冠军;丛玉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在20家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检验科间开展酶学指标的实验室间比对,探讨临床化学酶学检测的实验室间结果互认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将来开展检验结果全国互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各实验室在各自的检测系统上检测统一发放的罗氏临床化学复合校准品和血清标本的6项酶学指标(ALT,AST,ALP,GGT,LDH,CK)上报检测结果;统计各实验室检测结果,并比较以罗氏校准品对各实验室结果进行公式校准前后的结果,从而探讨实验室间酶学指标互认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结果 汇总检测数据,从稳健Z比分数、校准前后百分差值、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倚等指标反映检测结果.ALP,AST呈现显著的系统偏倚,公式校准前的结果显著高于靶值水平;ALT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倚小,离散程度亦低;GGT,LDH和CK的偏倚在适合的偏倚水平内.结论 临床化学酶学指标在实验室间互认尚不成熟,需要保证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良好,努力实现酶学检测的标准化,才能实现检验结果实验室间互认的目标.
作者:李栋;包安裕;宋霖;陈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氟达拉宾(fludarabine,FDB)联合格列卫(STI571)诱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逐步增加STI571的浓度诱导培养耐药性K562-R细胞,在STI571存在的情况下,用不同浓度(0,1,2,3,4,5 μmol/L)的FDB药物处理K562-R细胞,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进行Hoechst细胞染色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 bcr-abl融合基因,细胞形态观察,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得到K562-R细胞株,该细胞可以在浓度为0.8 μmol/L的STI571中稳定生长并且可以快速增殖,经过FDB药物处理K562-R细胞24 h后发现,实验中任何浓度的FDB均可降低K562-R细胞的耐药性,抑制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3%,36%,47%,78%和93%,抑制率与FDB浓度呈正相关,并促使细胞进入凋亡期,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均能检测到,同时可以降低MDR-1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细胞形态观察也显示细胞出现大量死亡,K562-R的耐药性明显降低.结论 FDB联合 STI571 诱导K562 细胞,可以明显降低K562 细胞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可为临床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路.
作者:苗玉迪;焦红侠;王晖;魏绪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连云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携带状况,为临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PCR检测88株分离自连云港地区的大肠埃希菌株的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aac(6')-Ib-cr,将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确认,并通过将aac(6')-Ib序列与Genbank登记序列比对以确定aac(6')-Ib-cr;分析基因阳性菌株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 在检测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共检出qnr基因阳性7株(7.95%),其中qnrB基因2株(2.27%),qnrS基因5株(5.68%),未检出qnrA基因阳性菌株.检出aac(6')-Ib基因阳性菌株12株(13.64%),经测序确定其中6株(6.82%)为aac(6')-Ib-cr基因.检测出的12株qnr和aac(6')-Ib-c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8株对喹诺酮类耐药,3株对喹诺酮类敏感,1株对左旋氧氟沙星敏感但对环丙氟派酸耐药;有11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结论 连云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存在qnr和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的流行,喹诺酮类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中均有qnr基因和aac(6')-Ib-cr基因的存在.qnr和aac(6')-Ib-cr基因往往和ESBLs同时存在,应加强临床分离菌株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监测,以防止其传播与流行.
作者:张丽;茆海丰;王春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使用地塞米松干预,动态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常规治疗组和50例常规治疗加地塞米松治疗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水平,并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常规治疗组IL-6:134.73±29.64 μg/L,TNF-α:57.62±5.13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136.65±31.56 μg/L,TNF-α:56.84±5.03 μg/L,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6,1.14,P>0.05);与正常对照组(IL-6:27.84±7.76 μg/L,TNF-α:40.27±4.85 μg/L)相比差异显著(t=5.29,4.41,P<0.001);术后第3天常规治疗组IL-6:120.51±30.75 μg/L,TNF-α:59.24±4.72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108.47±26.73 μg/L,TNF-α:46.75±4.64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42,2.35,P<0.05);第7天常规治疗组IL-6:70.65±17.73 μg/L,TNF-α:50.62±5.11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58.16±14.65 μg/L,TNF-α:41.64±5.01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81,2.76,P<0.05);第10天常规治疗组IL-6:34.52±8.92 μg/L,TNF-α:46.27±4.43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28.17±7.45 μg/L,TNF-α:40.89±4.27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34,2.56,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常规治疗组37.12±4.56,地塞米松治疗组38.05±4.72)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常规治疗组67.35±8.95,地塞米松治疗组69.02±7.74,差异无显著性(t=0.98,0.79,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NDS(常规治疗组26.13±3.89,地塞米松治疗组16.74±3.26)和ADL(常规治疗组45.43±6.77,地塞米松治疗组38.64±5.49)比较差异显著(t=3.54,2.96,P<0.01).结论 IL-6,TNF-α介导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炎性反应,有效控制其含量,对于减少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秋楠;党小军;刘晓斌;王继军;黄卫东;缪星宇;许彦钢;杨军;张越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血液输注已成为现代医疗救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尤其是红细胞的输注.在各种血液病、慢性失血、慢性贫血等患者救治过程中,红细胞输注可有效纠正贫血和改善机体携氧状况,提高机体循环代谢功能.
作者:王文婷;穆士杰;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需氧菌阴道炎(AV)联合测定试剂盒(AV法)对AV的诊断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 用AV法和AV评分标准法对妇科门诊就诊1 150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测定,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 以AV评分标准法作为金标准,AV法检测AV的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7.93%,准确度为97.04%,阳性预测值为85.21%,阴性预测值为98.71%,经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44,P>0.05),二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6).结论 AV法简便、快速,其结果与AV标准法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诊断AV的常规方法.
作者:唐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HBeAg,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B基因型组82例,C基因型组66例,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12,24,48周时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14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检出B基因型82例(55.4%),C基因型66例(44.6%),未发现混合型.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2,24周时,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11.0%,10.6%和34.1%,31.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5,2.07,P>0.05);治疗48周时B基因型组、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42.7%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P<0.05).B基因型与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B基因型者治疗效果优于感染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作者:杨小娟;吴国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利用Excel表格,做一套微生物实验室K-B法药敏自动判读软件,输入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时,软件会自动判断该药物的敏感度.纸片扩散法(K-B)法,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常规药敏试验时使用多的方法.其优点:技术简单,重复性好;试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特殊设备;药物选择灵活;结果(敏感、中介和耐药)临床医生易理解.其缺点之一是:在判断药物的敏感度时,要查CLSI表,费时费力,且易产生错误.该文基于K-B法查CLSI表比较费时,且容易产生错误的缺点,做一款自动判读软件,当输入抑菌环直径时,计算机根据预设公式自动判读,方便、快捷、准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郑枭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对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采血的成功率.方法 家兔50只,均为雄性,每只体重3~3.5 kg,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5只,每间隔1周采血1次,共采血4次,每次采血量30 ml,取血部位为耳中央动脉.常规组运用30 ml注射器采血,取耳中央动脉采血.优化组利用30 ml注射器去掉针头与7号头皮针连接的自制采血器采血,其余方法相同.计录采血成功的次数,计算两组采血成功率,行卡方检验,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组和优化组的家兔分别采血100次,常规组仅12次采血量可达30 ml,采血成功率为12%,其余采血量5~20 ml不等;优化组有98次采血量可达到30 ml,成功率为98%,两组数据行卡方检验,优化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6,P<0.01).同时,优化组采血时间缩短且很少有刺穿家兔血管情况发生.结论 运用自制采血器采血的成功率明显优于直接运用注射器采血.
作者:王庆美;任思坡;耿跃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载量与病毒学应答及转氨酶、胆红素含量的变化,探讨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3月间长海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103例丙型肝炎患者资料,其中男64例,女39例,年龄18~70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12,24和48周血清中HCV RNA水平,肝功能酶学和胆红素指标(ALT,AST及TBIL,DBIL).根据治疗前HCV RNA含量高低与病毒学应答与否分为高载量应答组、高载量无应答组和低载量应答组.结果 18例低HCV RNA载量的患者治疗后均有病毒学应答.高载量应答组ALT,AST治疗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治疗后迅速下降,而后保持在正常水平;低载量应答组ALT,AST始终在正常范围内;而高载量无应答组ALT,AST治疗前后下降不明显,始终在高于正常范围波动.高载量无应答组治疗前DBIL显著高于有应答的两组(P<0.01),且治疗期间持续高于正常范围;TBIL虽也升高,但与高载量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与低载量应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高HCV RNA载量的患者,伴ALT,AST显著升高,病毒学应答较好;而ALT,AST轻微升高,且伴有DBIL显著升高者病毒学应答常常较差.低HCV RNA载量的患者均有病毒学应答,其病毒学应答与肝功能酶学和胆红素值无明确相关.
作者:方超萍;张薇薇;孙小波;张军;卫涛;秦琴;张倩;谷明莉;贾音;邓安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的意义.方法 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COPD急性缓解期患者75例,以及100例健康人群.PT和TT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仪,FDP检测采用ELISA法,AT-Ⅲ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结果 对照组和COPD各分期组间的PT和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FDP水平与缓解期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AT-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T-Ⅲ可作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异常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廖洪利;蒋小丽;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关节结核的病原菌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结核液体快速培养基法对2009~2011年143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进行结核杆菌培养检测.结果 143例标本中,培养阳性标本71例,阳性率49.7%.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52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6例,非结核分枝杆菌3例.药物全部敏感38例(53.5%),耐1种药6例(8.5%),耐2种药3例(4.2%),耐3种药8例(11.3%),耐4种药16例(22.5%).结论 骨关节结核感染病原菌以人结核杆菌为主,耐药尤其耐多药、全耐药状况严重,应对耐药结核菌株依据药物敏感测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胡强;赵和平;陈伯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由于血型抗原、抗体的复杂性,以及多次妊娠、母婴血型不合等因素导致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水肿、死胎、新生儿贫血、黄疸、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ABO血型系统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时有报道,但Rh血型系统和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较少.近我们发现抗-E抗体引起的重症新生儿溶血病一例,随后进行换血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凤春;夏爱军;张秋会;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化学发光法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西安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间门诊及住院的8 408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患者,初筛出少见模式标本438例,再次对初筛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检测,化学发光检测过程中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水平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检出的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本再进行中和确认试验.结果 438例初筛标本经化学发光法分23次不同批次检测出27例低水平HBsAg分布于4种乙型肝炎模式中,其中包含21例原ELISA检测为HBsAg阴性标本.测定中标准物质阳性符合率和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100%,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两者符合率为94.7%,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检测HBsAg的低灵敏度分别为0.1 μg/L,0.4 μg/L.结论 化学发光法产品性能指标符合临床要求.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化学发光法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低水平HBsAg的检出,对低水平HBsAg的人群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计玉仙;张志明;姜小建;肖改娥;马莹;舒放;姜立茹;王鑫;李雅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