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观春;杨有优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技术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增加组(T2DM-1组)30例和IM T正常组(T2DM-2组)30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常规二维超声观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CCA内径、IM T及斑块情况;采用VVI技术对受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二维图像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6个节段的径向大速度(Vs)、切向大应变(Smax)及切向大应变率(SRmax),对各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1组 IMT 厚度显著高于 T2DM-2组和对照组(P<0.05);T2DM-2组IMT厚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1组、T2DM-2组及对照组CCA内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1组患者CCA 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显著低于 T2DM-2组和对照组(P<0.05);T2DM-2组患者CCA 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CA二维形态未改变以前CCA弹性已经降低,VVI技术可用于评价CCA的弹性状态,能够早期发现初诊T2DM患者的CCA弹性降低。
作者:李保启;王金萍;陈晓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较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30mL;B组为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C组为对比剂50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mL/s,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后进行图像重组,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1名独立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A、B2组4个解剖部位CT值及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作者:蒋华东;范晔辉;顾庆春;薛春华;杨波;樊春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影像设备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超声、X线、C T、M RI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有了明显进展。在显示周围神经正常解剖、周围神经病变定位及定性方面上述检查各有优势;受设备、成像条件、操作者水平等因素制约,也各有局限性。各种检查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将有效提高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水平。
作者:刘胜全(综述);张彦(综述);王巧玲(综述);李长勤(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M SC T及M PR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54例均行MSCT和MPR ,51例行支气管镜检查,仔细观察CT 轴位和MPR图像,将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中,C T轴位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42例,阳性率为78%,结合M PR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51例,阳性率为94%;肺部间接征象54例,阳性率100%;3例未见疑似异物直接征象,而通过间接征象推断性诊断。54例中,3例自行咳出异物;51例经支气管镜取出,确诊为异物47例,2例为支气管黏液栓,1例为右主支气管结节状黏液腺瘤,1例为异物并周围肉芽组织形成。CT所见疑似异物位置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相同。结论:MSCT及MPR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异物的位置及异物与支气管壁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段正凡;罗自金;张浩;邵思辉;廖云伟;王家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很少。我院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女,16岁,发现左大腿包块3 d来院就诊。查体发现左大腿上方内侧软组织内突出包块,位置较深,质硬固定,无压痛,其他无异常。X线平片(图1)、CT扫描(图2,3)见左股骨内、上方肌间隙内大小约4.7 cm×5.4 cm×9.2 cm类圆形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其内及边缘示明显片絮状钙化,与周围肌肉界限清晰,邻近骨质结构正常。行手术切除,术中沿肿物中心纵向切开,切口长约8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见肿物质硬,周围有骨化,约9cm×6cm×5cm大小,固定,无明显包膜,表面血运丰富。常规完整切除肿物,彻底止血。病理切片(图4):平滑肌瘤伴钙化。免疫组化染色:SM A (+),CD34(-),S-100(-), Ki67(<1%)。
作者:张天彪;董恩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子宫内膜局灶性病变,是局部内膜过度增生形成的有蒂或无蒂的赘生物,临床多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经期延长、不孕等,发病率为7.8%~25.0%[1-2]。经阴道超声检查是无创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常规手段,准确性高,但由于内膜息肉声像图存在非特异性,易受多种因素干扰,月经不同时期的生理变化直接影响超声对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145例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误诊28例分析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 MFH)是一种可发生于多个部位的恶性软组织肿瘤,文献多从临床治疗角度加以探讨,CT联合超声尤其是超声的表现报道极少。现搜集1例发生于皮下的巨大M FH ,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男,69岁。“发现右侧大腿肿块1年”于2011年4月17日入院。于2010年发现右侧大腿有一肿块,如桃子大小,无局部红肿、疼痛等任何不适。肿块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行下肢CT检查提示“大腿部炎性肿块,中央区脓肿形成”(图1a ,1b)。我院右大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图1c):右大腿实性肿块。遂以“右侧大腿肿块待查”收住入院。既往史:于2009年8月在当地县医院行右大腿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提示“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瘤样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体格检查:体温36.4℃,心率7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专科检查:右侧大腿背侧可及一大小约15.0 cm ×12.0 cm肿块,边界不清楚,质硬,表面不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差,表面皮肤呈紫红色,皮温较高。入院后积极准备在局麻下行右大腿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大腿后侧10.0cm×12.0cm范围皮肤缺损,肉芽组织鲜红,创面搔刮见血供丰富。完整切除肿块后病理标本送湖北省肿瘤医院会诊,病理报告:(右大腿包块)M F H (图1d)。免疫组化:SM ART (-)、CD68灶状(+)、Vim (+), S100(+),CD34(-),NF(-)。术后行切口换药,因皮肤张力大、缺损多,于2011年5月24日行2期植皮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等促进切口愈合、换药等治疗,伤口愈合出院。
作者:侯明伟;邹文远;白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 SC 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25例胆囊癌患者M SC T表现特征可归纳为3型:肿块型3例,占52.0%;腔内型7例,占28.0%;壁厚型5例,占20.0%。合并肝及胆囊邻近组织受侵犯19例,肝转移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淋巴结转移5例,胆囊结石14例。结论:胆囊癌的MSCT 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对确定肿瘤生长方式、侵犯范围、转移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制定、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淑琴;乔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inDose技术对急性胸痛三联排查(triple-rule-out ,TRO)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 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B组(MinDose组),每组25例。A、B组管电流调节技术窗均采用30%~70%的RR间期,A组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20%,B组应用MinDose技术,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4%。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析2组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比较有效剂量。采用 t检验比较2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6±0.40)分、(2.91±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辐射剂量为(6.47±1.03)mSv ,明显低于 A组的(7.25±1.43)mS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n-Dose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在TRO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敏;郭美玲;李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受检群体有效剂量及人均剂量也随之增加,存在着滥用X线的现象。在影像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学生对医源性辐射剂量的控制和防护意识,对控制医源性电离辐射意义深远。1放射线类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目前临床常用的射线类设备有放射诊断用普通X射线机、牙科X射线机、乳腺X射线机、CT、DSA等。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短期影响主要有脱发、白内障、头晕恶心、皮肤剥脱、腹泻、食欲减退;长期影响主要是破坏细胞核中的DNA ,生殖细胞的DNA破坏后会引起婴儿先天缺陷,体细胞破坏后会非正常生长成为肿瘤,血细胞破坏引起白血病。其中致癌、致畸和突变3种负效应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电离辐射是癌变的诱导因子和激发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X射线归为第1组的致癌因素[1]。C T 单次扫描的皮肤剂量范围为10~50 mGy ,有效剂量约2~15 mSv。尽管低剂量的辐射作用有争议,但来自多排CT 检查的吸收剂量能达到诱发较低概率癌变的水平。致癌和患遗传性疾病的危险度为:7.5%×有效当量剂量/1000,如一次胸部CT扫描检查典型有效当量剂量为8 mSv左右[2],则因一次C T检查致癌和患遗传性疾病为概率为6/10000;一次胸部X线正位拍片,典型有效当量剂量为0.02 mSv ,受检者致癌和患遗传性疾病的危险度为千万分之十五,比CT 检查要安全。我国的普通X射线摄影设备总数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CT设备总数为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每年接受X射线检查总次数为2.5亿次,占人口的20%(总人口按12.5亿计)[3]。近10年,各地区X线设备的装机量不同程度增加,行各种X线检查人群增大,对人群潜在性的辐射威胁不容忽视。
作者:张立苹;宋连英;张红;宫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的M SC T表现及诊断误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行M SC 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包括M PR、M IP及V R。结果:251例骨折中,单纯性骨折84例,60例无明显错位,24例明显错位;粉碎性骨折123例;复合型骨折44例。轴位上正常结构误诊为骨折11例,鼻骨孔6例,缝间骨2例,鼻骨变异(勾形鼻)1例,鼻骨内面压迹2例。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能明确地显示鼻骨骨折情况。
作者:孙世杭;马智军;孙西河;房伟;董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病变脑区的DWI表现,并检测其ADC值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探讨ADC值与NSE水平的相关性,为 H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足月新生儿HIE 27例,随机选取3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均在出生后24~48 h检测血清NSE ,1周内行MRI检查,均测量脑区的ADC值,对比 HIE患儿与对照组的ADC值,并进行病变脑区ADC值与血清NSE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HIE患儿病变脑区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脑组织的ADC值(P<0.05),轻、中度 HIE患儿病变组织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儿病变组织的ADC值低于轻度和中度患儿(P<0.05)。②重度 HIE患儿的血清NSE值大于轻度和中度患儿,中度HIE患儿的血清NSE值大于轻度患儿(P<0.05)。③重度 HIE患儿DWI上高信号的病灶数多于轻度和中度患儿,中度HIE患儿DWI上高信号的病灶数多于轻度(P<0.05)。结论:HIE患儿病变脑区的ADC值低于与正常对照组,且与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二者联合可为足月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管玥;闫安辉;董鹏;葛艳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同一组受试者运用多种方法检测获得的肱-踝动脉段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 ave velocity ,baPWV ),探讨将超声技术引入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纳入30例正常人,分别行日本Colin动脉硬化仪检测、联合多普勒超声及脉搏波传感器同步检测、仅多普勒超声检测baPWV ,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为(1118.20±176.42)cm/s ;将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肱动脉、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胫后动脉同步检测的baPWV为(1135.74±246.26)cm/s ;仅用多普勒超声分2次分别将探头放置于肱动脉及胫后动脉时测得的baPWV为(1048.96±117.24)cm/s。多普勒超声及脉搏波传感器联合应用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549, P<0.01)。多普勒超声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无相关性(r=0.277,P>0.05)。结论: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与脉搏波传感器为PWV的检测提供了新途径,测量数据准确度较高;仅运用多普勒超声分2次检测PWV的方法误差较大。
作者:任亚娟;肖沪生;徐芳;银浩强;高东雯;王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为热门词,笔者尝试应用百度搜索,返回约100000000个结果,而以“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搜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94-2013年)也查阅到31016条记录。这从侧面反映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受到极大关注。介入诊疗历史不长,自1976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以来尚不满40年,但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作者:王芳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 SC T 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急诊CT 平扫、CTA 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13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 SM AE)7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embolism ,SM VE)6例。直接征象:7例SM A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2例,CTA均见充盈缺损;6例SMV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4例,CTA均见充盈缺损。间接征象:13例中肠梗阻5例,腹水6例。SMAE:血管壁钙化5例,薄纸样肠壁改变2例,肠壁水肿增厚强化减弱3例;SMVE:增强扫描管壁环形强化、管径扩张5例,缆绳征4例;受累肠管、肠系膜广泛水肿增厚,增强扫描可呈明显减弱或未强化特点,肝脏门脉期强化减弱不均匀2例;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2例。结论:CTA对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敏感性较CT 平扫高,对于CT 平扫阴性的患者行CTA检查很有价值。
作者:鲁观春;杨有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 ,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 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 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 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 SC T表现有关。
作者:庄启湘;沈宣文;陈浩;郑志勇;胡春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男,89岁,因“下腹部疼痛6 h”入院,腹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胸闷大汗。查体:脉搏93次/min ,血压51/31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皮肤湿冷,右下腹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无外伤史,有慢性支气管炎及帕金森综合征病史。血常规:WBC 19.10×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60%,RBC 2.39×1012/L ,H b 70 g/L。超声示双侧髂内动脉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左、右侧大小分别约9.2cm×4.6cm、5.9cm×3.8cm(图1),附壁可见实性等回声,厚约2.2 cm(图2),左侧髂总动脉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大小约2.5cm×3.0cm,CDFI示瘤腔内呈涡流状血流(图3),脉冲多普勒呈动脉频谱,肠间可见散在混合回声及液性暗区。超声诊断:①双侧髂内动脉及左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提示动脉瘤。②双侧髂内动脉瘤腔附壁等回声,考虑血栓形成。③肠间混合回声及液性暗区,考虑内出血,髂动脉瘤破裂。行CTA检查诊断:符合双侧髂内动脉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左侧髂总动脉动脉瘤CT 表现,腹腔内大量积血(图4)。CTA未见明显动脉破裂口,结合患者血压尚稳定考虑渗血可能性大。患者于次日凌晨出现意识不清伴血压持续下降,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拒绝尸检。
作者:米加;王星;曹兴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56例均行CT检查,其中32例行MRI检查,14例行SPECT-CT图像融合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C T和M RI的检出率行χ2检验。结果:①5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22例,胸腰段3例,腰骶椎2例。②48例椎间盘受累;123个椎体骨质破坏,92个分布于椎体边缘,31个累及全椎体;椎旁脓肿38例,29例脓肿范围不超过2个椎体。③C T和M RI对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183);椎间盘受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椎旁脓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死骨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2)。④SPECT-CT :6例显像剂浓聚于骨质破坏周缘;8例相邻椎体的显像剂异常摄取。结论:CT、MRI、SPECT结合应用可全面反映老年人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其准确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斌青;宋青凤;刘玉珂;陈亚玲;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原发性输尿管癌是泌尿系肿瘤中少见的类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出并经手术证实输尿管肿瘤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女,78岁,因“头晕、心悸伴胃脘部疼痛1 h”收入院,既往冠心病史2年余;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差,体型略胖,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明显隆起,心率60次/min ,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肌柔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麦氏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胃脘部阵发性疼痛、恶心、反酸,无腹肌紧张,纳眠差。
作者:丁亮;丁承宗;王玉;田洪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 SC T表现,其中嗜铬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12例嗜铬细胞瘤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其中6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明显强化;4例节细胞神经瘤形态不规则,呈嵌入式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具有延迟强化特点;1例神经鞘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 SC 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王鹏;乔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