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SCT 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段正凡;罗自金;张浩;邵思辉;廖云伟;王家平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异物, 气管
摘要:目的:评价M SC T及M PR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54例均行MSCT和MPR ,51例行支气管镜检查,仔细观察CT 轴位和MPR图像,将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中,C T轴位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42例,阳性率为78%,结合M PR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51例,阳性率为94%;肺部间接征象54例,阳性率100%;3例未见疑似异物直接征象,而通过间接征象推断性诊断。54例中,3例自行咳出异物;51例经支气管镜取出,确诊为异物47例,2例为支气管黏液栓,1例为右主支气管结节状黏液腺瘤,1例为异物并周围肉芽组织形成。CT所见疑似异物位置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相同。结论:MSCT及MPR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异物的位置及异物与支气管壁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孤立性髂动脉瘤1例

    男,89岁,因“下腹部疼痛6 h”入院,腹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胸闷大汗。查体:脉搏93次/min ,血压51/31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皮肤湿冷,右下腹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无外伤史,有慢性支气管炎及帕金森综合征病史。血常规:WBC 19.10×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60%,RBC 2.39×1012/L ,H b 70 g/L。超声示双侧髂内动脉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左、右侧大小分别约9.2cm×4.6cm、5.9cm×3.8cm(图1),附壁可见实性等回声,厚约2.2 cm(图2),左侧髂总动脉局部管腔瘤样扩张,大小约2.5cm×3.0cm,CDFI示瘤腔内呈涡流状血流(图3),脉冲多普勒呈动脉频谱,肠间可见散在混合回声及液性暗区。超声诊断:①双侧髂内动脉及左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提示动脉瘤。②双侧髂内动脉瘤腔附壁等回声,考虑血栓形成。③肠间混合回声及液性暗区,考虑内出血,髂动脉瘤破裂。行CTA检查诊断:符合双侧髂内动脉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左侧髂总动脉动脉瘤CT 表现,腹腔内大量积血(图4)。CTA未见明显动脉破裂口,结合患者血压尚稳定考虑渗血可能性大。患者于次日凌晨出现意识不清伴血压持续下降,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拒绝尸检。

    作者:米加;王星;曹兴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4年第2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艾滋病继发孢子菌肺炎的 HRCT 表现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的 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40例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的CT资料。结果:孢子菌肺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是两肺磨玻璃样影,呈“地图状”分布26例,肺间质性改变11例,肺气囊6例,少见的合并表现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气胸,双肺斑片状模糊影及小结节影。结论:AIDS合并孢子菌肺炎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HRCT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莫增媚;谢筱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垂体 Rathke 囊肿的 MRI 表现

    目的:分析垂体Rathke囊肿的M RI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Rathke囊肿16例,均行常规及动态增强M RI检查。结果:2例囊肿位于鞍内,14例位于鞍内及鞍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根据囊肿内容物的不同表现为多种M RI信号,其中9例呈短T1、长T2信号,3例呈短T1、等T2信号,2例呈长 T1、长 T2信号,2例呈等T1、长短混杂T2信号;增强扫描仅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结论:垂体Rathke囊肿虽然少见,但仔细分析其M RI表现,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作者:王琪;李军;曹庆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nDose技术在CT急性胸痛三联排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inDose技术对急性胸痛三联排查(triple-rule-out ,TRO)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 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B组(MinDose组),每组25例。A、B组管电流调节技术窗均采用30%~70%的RR间期,A组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20%,B组应用MinDose技术,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4%。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析2组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比较有效剂量。采用 t检验比较2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6±0.40)分、(2.91±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辐射剂量为(6.47±1.03)mSv ,明显低于 A组的(7.25±1.43)mS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n-Dose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在TRO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敏;郭美玲;李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囊性肾癌的MSCT与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MS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囊性肾癌患者的C T及M RI表现。结果:囊性肾癌14例,其中多房型9例,单房型5例。有壁结节者6例,无壁结节者8例;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匀者12例,囊壁光滑者2例。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明显或中度强化。结论:囊性肾癌的C T及M 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肾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新海;张国安;李红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频彩超对浅表皮下囊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浅表皮下囊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确诊为浅表皮下囊性肿块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声像图特征及对应的病理特征。结果:48例中,19例皮脂腺囊肿,1例合并感染误诊,诊断符合率94.7%;14例表皮样囊肿,2例误诊为实性肿块,诊断符合率85.7%;2例皮样囊肿,诊断符合率100%;6例血管瘤,1例误诊为淋巴管瘤,诊断符合率83.3%;7例淋巴管瘤,诊断符合率100%。总诊断符合率91.7%(44/48)。结论:高频彩超对浅表皮下囊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徐平;吴梅;张飞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鼻骨骨折的 MSCT 表现及诊断误区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的M SC T表现及诊断误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行M SC 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包括M PR、M IP及V R。结果:251例骨折中,单纯性骨折84例,60例无明显错位,24例明显错位;粉碎性骨折123例;复合型骨折44例。轴位上正常结构误诊为骨折11例,鼻骨孔6例,缝间骨2例,鼻骨变异(勾形鼻)1例,鼻骨内面压迹2例。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能明确地显示鼻骨骨折情况。

    作者:孙世杭;马智军;孙西河;房伟;董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功能偏侧性及其影响因素的fMRI研究进展

    大脑的功能偏侧性在近一个半世纪中,经历了从被人们发现到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近年f M RI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脑功能偏侧性的研究中,更多的脑功能被发现存在偏侧性,主要存在偏侧性的脑功能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及语言功能。脑功能偏侧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脑功能偏侧性及其影响因素的f M RI研究,提出应深入研究利手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为脑功能偏侧性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汪林英(综述);徐春生(综述);李传富(审校);杨骏(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的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采用Seldinger’s技术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然后注入化疗药物,部分患者行栓塞治疗。临床观察患者改善情况,1~3个月后复查C T观察肿块变化。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肿瘤缩小,咳嗽、咯血、胸痛、胸水等症状缓解,患者生存时间8~25个月。结论: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肺癌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徐洪俊;高兴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周围神经的影像诊断进展

    影像设备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超声、X线、C T、M RI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有了明显进展。在显示周围神经正常解剖、周围神经病变定位及定性方面上述检查各有优势;受设备、成像条件、操作者水平等因素制约,也各有局限性。各种检查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将有效提高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水平。

    作者:刘胜全(综述);张彦(综述);王巧玲(综述);李长勤(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DWI表现及ADC值与血清NSE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病变脑区的DWI表现,并检测其ADC值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探讨ADC值与NSE水平的相关性,为 H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足月新生儿HIE 27例,随机选取3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均在出生后24~48 h检测血清NSE ,1周内行MRI检查,均测量脑区的ADC值,对比 HIE患儿与对照组的ADC值,并进行病变脑区ADC值与血清NSE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HIE患儿病变脑区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脑组织的ADC值(P<0.05),轻、中度 HIE患儿病变组织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儿病变组织的ADC值低于轻度和中度患儿(P<0.05)。②重度 HIE患儿的血清NSE值大于轻度和中度患儿,中度HIE患儿的血清NSE值大于轻度患儿(P<0.05)。③重度 HIE患儿DWI上高信号的病灶数多于轻度和中度患儿,中度HIE患儿DWI上高信号的病灶数多于轻度(P<0.05)。结论:HIE患儿病变脑区的ADC值低于与正常对照组,且与血清NSE水平呈负相关,二者联合可为足月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管玥;闫安辉;董鹏;葛艳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右心房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男,40岁,活动后胸闷伴颜面部浮肿10余天,外院C T增强扫描提示后纵隔肿瘤。有乙型病毒肝炎病史及长期吸烟、饮酒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病史。查体:心界增大,心率82次/min ,律齐,心音低钝,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心脏彩超检查:右心房扩大,内见一巨大实性中等回声团块,大小约86 mm ×100 mm ×61 mm ,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可见裂隙样无回声区,该肿块与右心房外侧壁关系密切,随心脏搏动瘤体轻微摆动,但幅度不大,并见部分瘤体自三尖瓣口突向右室(图1)。CDFI显示: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舒张期右心房血流自肿块两侧进入右室(图2),收缩期三尖瓣口见少量返流血流信号。右房顶部心包腔见少许液体无回声区。余心腔、大动脉及心脏周围未见类似病变。超声提示:右心房巨大实性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心包少量积液。X线胸片显示:右心缘旁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与心缘分界不清。门诊以“右心房肿瘤”收治心胸外科。手术所见:心包与心脏紧密粘连,右房区向前凸出;正前方纵行切开粘连心包,探查右心房肿瘤侵入心肌全层,右房区心肌无搏动。手术无法完整切除肿瘤,取少许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提示为心脏血管肉瘤(图3)。

    作者:刘慧;贺祎;刘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彩超诊断主动脉夹层致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价值

    主动脉夹层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症状典型的诊断并不难,但由于撕裂位置的不同,临床表现常多种多样,除了一些不典型的腹胀、腹痛、腰部不适的表现外,还有部分患者以肢体疼痛为主诉,严重干扰了临床医师对于疾病的判断。现回顾性分析6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探讨超声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洁;曾燕荣;孙文清;张杰;信瑞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介入诊疗与中西医结合思考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为热门词,笔者尝试应用百度搜索,返回约100000000个结果,而以“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搜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1994-2013年)也查阅到31016条记录。这从侧面反映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受到极大关注。介入诊疗历史不长,自1976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以来尚不满40年,但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作者:王芳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1例

    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很少。我院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女,16岁,发现左大腿包块3 d来院就诊。查体发现左大腿上方内侧软组织内突出包块,位置较深,质硬固定,无压痛,其他无异常。X线平片(图1)、CT扫描(图2,3)见左股骨内、上方肌间隙内大小约4.7 cm×5.4 cm×9.2 cm类圆形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其内及边缘示明显片絮状钙化,与周围肌肉界限清晰,邻近骨质结构正常。行手术切除,术中沿肿物中心纵向切开,切口长约8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见肿物质硬,周围有骨化,约9cm×6cm×5cm大小,固定,无明显包膜,表面血运丰富。常规完整切除肿物,彻底止血。病理切片(图4):平滑肌瘤伴钙化。免疫组化染色:SM A (+),CD34(-),S-100(-), Ki67(<1%)。

    作者:张天彪;董恩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X线及CT表现,观察囊腔的位置、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情况。根据CT显示的大囊直径分为大囊型(囊径>2 cm )、小囊型(囊径≤2 cm )及实性型。结果:本组7例中,右肺3例,左肺4例;一叶6例(其中上叶2例,下叶4例),两叶1例;均为单侧。X线平片表现为肺气肿样改变2例,多囊状改变4例,肿块样改变1例。CT表现为大囊型6例,实性型1例。M PR可清楚显示病变及范围,CPR及VR可显示病变及与支气管、周围器官的关系,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M SC T可对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作出诊断并进行影像学分型。

    作者:赵菊环;张治礼;崔二峰;陆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4年第2期继续教育选择题答题卡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膈角充填征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

    以预防疾病为目的、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的健康干预措施日益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笔者总结分析心膈角被脂肪充填的健康体检者的X线表现,将其定义为“心膈角充填征”,并探讨其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收集有“心膈角充填征”的健康体检者1023例,设为甲组;无明显“心膈角充填征”的健康体检者3306例作为乙组(对照组)。“心膈角充填征”按充填程度分为3度:Ⅰ度(轻度):左心膈角出现心包脂肪垫,正常心膈角弧形锐利切迹消失,但脂肪垫未超出左心缘延长线;Ⅱ度(中度):左心膈角完全充填,心包脂肪垫较大,超出左心缘延长线(图1);Ⅲ度(重度):在Ⅱ度基础上,右心膈角区也出现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脂肪影(图2)。

    作者:滕树春;张淑华;邵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癌的 MSCT 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M SC 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25例胆囊癌患者M SC T表现特征可归纳为3型:肿块型3例,占52.0%;腔内型7例,占28.0%;壁厚型5例,占20.0%。合并肝及胆囊邻近组织受侵犯19例,肝转移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淋巴结转移5例,胆囊结石14例。结论:胆囊癌的MSCT 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对确定肿瘤生长方式、侵犯范围、转移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制定、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淑琴;乔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