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北省临床化学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情况分析

潘莉兰

关键词:室内, 室间比对, 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开展临床化学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实验室间比对工作,了解湖北省临床化学常规项目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为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2007~2010年湖北省临床化学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的数据,从参加实验室的构成比、回报率;比对项目的不合格率、实验室间的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0年共组织20次比对活动,参加实验室数分别为40,113,142和170个;平均回报率为78.9%,15个项目的全省数据平均变异系数在5%以内,93%的实验室SDI和CVI值满足要求.结论 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评价活动,可以督促实验室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为室间质评提供有益的补充,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水平,能为实验室间结果的互认提供技术平台.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菌生物膜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细菌生物膜检测及耐药机制.方法 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痰液标本采用刚果红培养法,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K-B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药敏试验.结果 检测到G+细菌中14株产生生物膜(阳性率58.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表皮葡萄球菌5株;G-细菌中10株产生生物膜(阳性率17.3%),其中普通变形杆菌6株,铜绿假单孢菌4株;产生生物膜的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明显较重,且高于无生物膜葡萄球菌(x2=4.03,P<0.05);有生物膜的铜绿假单孢菌/普通变形杆菌对哌拉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比无生物膜的高(x2=6.43,P<0.05).结论 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实验室检查对COPD患者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有极大帮助.

    作者:阿不都苏甫尔·米吉提;吐尔逊江·司拉木;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BV-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8.5%(17/92),高于脐带血HBsAg的阳性率5.4% (5/92)(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2% (14/34),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5.2% (3/58)(P<0.01);且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亲血清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x2=9.439,R=0.46,P<0.0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传播的较敏感指标;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唐芳玫;宁日平;李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清脑型利钠肽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脑型利钠肽(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22例病程两周内的ACI患者在入院时进行血清BNP水平测定,根据BNP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BNP<300 pg/ml);B组(BNP300~900pg/ml);C组(BNP>900 pg/ml).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袁(N1HSS)及Barthel Index(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BN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血清BNP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三个月后的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B1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两周内的血清BNP水平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

    作者:李卫东;师社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酶法测定血清肌酐参考值范围的建立及验证

    目的 探讨建立酶法肌酐的实验室参考值的新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514例健康体检者及182例肾病患者血清肌酐值,依据不同方案计算肌酐正常参考区间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酶法肌酐检测结果总体呈正态分布.按健康对照组x-±2s所得肌酐检测参考区间为男性51~~109μmol/L和女性39~95μ mol/L,按室内质控结果修订参考区间为男性50~107 μmol/L和女性39.2~89 μmol/L,两种方案所得参考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0.67,P>0.05),但均与试剂说明书给予的正常参考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3.69,2.05,P<0.05);男性与女性肌酐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按试剂说明书参考区间统计,实验室的假阳性率高,为14.2%.结论 试剂厂家参考值不适用于该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根据室内定值质控情况修正厂家参考区间,同时分别建立该实验室的男性与女性肌酐正常参考值范围供临床参考.

    作者:张颖;马永能;蒋中才;刘慧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妊娠期D-二聚体的变化特征及临界值建立

    目的 通过调查各孕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特征,初步建立排除妊娠期静脉血栓相应的临界值.方法 以非孕适龄健康女性为对照(30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3~8月体检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20~40岁健康孕妇,未接受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无静脉血栓史.根据孕龄分为旱(12 w)、中(24 w)、后期(36w)三组各30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各组95%分位数初步建立cutoff并随访调查有无静脉血栓发生,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与非孕女性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早孕期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33,P=0.19),妊娠中期、后期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1和t=3.96,P<0.01).而妊娠后不同时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地渐进性增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1;t=4.56,P<0.01和t=8.92,P<0.01),非孕和妊娠后三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传统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3.3%,90%,25%和3.3%,提示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己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结论 中西方女性妊娠期D-二聚体的渐进性升高特点存在差异,以0.54,1.38和3.78 mg/L作为各孕期的临界值对排除静脉血栓更有应用价值.

    作者:韦仕喻;孙蕾;李健;王海;王成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年龄和性别对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年龄和性别对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 以西门子医疗诊断公司的INNOVANCE(R) D-Dimer和日本Sysmex公司的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了583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所得数据以SPSS10.0 统计软件包中有关处理方法加以处理分析.结果 血浆D-聚体总体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r=0.27,F=3.28,P<0.05);年长女性(>40岁)血浆D-二聚体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男性(t=2.24,P<0.01);年轻组(<40岁)的结果提示无性别差异(t=0.983,P>0.05);10岁年龄分层分析显示,男性50岁以下血浆D-二聚体基本保持稳定,而女性>40岁便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明显高于同龄男性(t=2.24,P<0.01).结论 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年长女性高于男性.

    作者:闻平;俞晓丽;周永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DP和D-D的性能验证

    目的 验证由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试剂盒及其校准品、质控品及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组成的检测系统检测FDP,D-D的分析性能.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系列文件(EP5-A2,EP15-A2,EP6-A2,EP7-A2,C28-A2)和其他相关文献的实验方案,对用日本积水医疗株式会社生产的FDP和D-D试剂盒应用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上检测FDP和D-D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干扰试验和参考范围等性能进行验证,并与试剂说明书提供的质量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F-DP的不精密度(CV)低水平为4.6%,高水平为2.69%;D-D的批内不精密度(CV)低水平为4.82%,高水平为3.5%.检测限:F-DP的检测限为0.75 mg/L,D-D的检测限为0.35 mg/L,均小于说明书提供的检测限,符合要求.F-DP的线性方程为:Y=0.997X+0.3(P<0.05),检测范围为:0.75~176.00 mg/L,D-D的线性方程为:Y=1.01X-0.2(P<0.05,检测范围为:0.35~92.00 mg/L).准确度:方法学比较:FDP:Y=0.997 X+ 1.20 mg/L,r=0.998;D-D:Y=1.02X+1.02 mg/L,r=0.990;F-DP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7.4%,比例系统误差为2.6%;D-D的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4%,比例系统误差为0.4%.干扰试验:当样品中的结合胆红素≤0.2 g/L、血红蛋白≤3.0 g/L时没有观察到对检测结果的干扰,乳糜≥300,对F-DP的检测结果有正干扰.参考范围区间:20个个体的F-DP,D-D的生物参考区间验证结果均在厂商的生物参考区间范围内.结论 日本积水医疗株式会社生产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试剂盒应用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上,主要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作者:谭同均;龙琴;彭宇生;何玉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11年安康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安康市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规范输血管理,确保用血安全.方法 2011年9月按照统一的检查表和评分标准对安康市27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工作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阅资料、抽查输血病历等方式对每个单位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之间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结果 27家医疗机构中,被评为良好的14家,占51.85%,合格的5家,占18.52%,不合格8家,占29.63%.结论 大多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符合要求,少数医院主要是部分中医院和妇幼院的输血基础设施配置不足,输血环节管理及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安全隐患,亟待完善和规范.

    作者:王会英;李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解脲支原体感染妇女治疗后复诊间隔时间选择

    目的 为研究FQ PCR技术在妇女UU感染疗效监测中的应用,确定合适的治疗后复诊间隔时间.方法 FQPCR方法用于定量检测2002年~2010年间生殖中心647例不育症妇女宫颈分泌物中UU DNA,并对UU DNA阳性患者治疗1~3个疗程转阴率与治疗后复诊间隔时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治疗后9~15天复查转阴率(386/421,91.69%)高于治疗后≤8天(26/32,81.25%)(x2=3.94,P=0.047)和治疗后≥16天(164/194,84.54%)(x2=7.18,P=0.007 4)复诊者.转阴率与复诊间隔时间正相关(r=0.347,P=7.9E-0.5).结论 适复诊间隔时间为两个疗程后(9~15天).

    作者:欧阳耀灵;皮洁;彭长华;卢亚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时血清总胆红素与血脂及胱抑素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78例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胱抑素C(Cys C).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ys C明显升高(t=5.685 3,P<0.05),异常检出率高(88.20%).TC,HDL-C和LDL-C的t值分别为7.937 7,5.334 7和5.851 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的t值=0.721 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检出率低(29.77%).肝硬化患者组间TBiL水平与TC水平相关性良好(q=2.77,P<0.01),TBiL水平与CysC水平比较(q=4.03,P<0.01).结论 Cys C是反映肝脏功能变化的一个较灵敏的指标,能及早发现肝脏的损伤.而综合TBiL与TC的联合检测则能更准确反映肝脏功能的受损程度.

    作者:罗年秀;彭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PDCA循环管理在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该文介绍应用PDCA循环的管理办法,把提高基层医院痰培养的质量作为PDCA循环的目标,从影响痰培养质量的因素出发,制定对策,重点抓操作前质量控制、重视直接涂片、操作中质量控制、药敏试验的标准化以及报告的规范化,经过认真实施,使微生物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痰培养的数量和阳性率提高了.PDCA循环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应用广泛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作者:肖新利;何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法测定饮用水中的Cr6+研究

    目的 研究生活饮用水中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铬配合物紫外定量技术.方法 水杨醛和邻苯二胺溶于甲醇,在冷水浴中搅拌加入无水乙醇得橙红色晶体-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通过测量强酸(5.0 mol/L H2S04)环境下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与六价金属铬(Cr6+)形成的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对样品中的铬离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铬配合物溶液在波长478 nm有大吸收,且浓度与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化合物稳定,同时该方法其他元素对实验结果基本没有影响.结论 该方法可以用于饮用水中Cr6+的测定.

    作者:赵茹;郭方飞;王长晔;杜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徐州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HP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徐州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基因多态性.方法 2010年期间对徐州地区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汉族成年人进行HPA1~17基因及新等位基因Caba+分型研究.根据HPA基因分型试剂盒的要求,调整DNA模板浓度;根据人类生长激素基因(HGH)的保守片段设计内参引物进行PCR-SSP,在包含引物混合液的96孔反应板中,按照相同的循环条件扩增PCR产物;用x2检验比较基因分布期望值与观察值,以验证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结果 在徐州地区汉族人群的HPA1~17系统中,呈多态性分布的等位基因是HPA1a,HPA2a,HPA3a,HPA4a,HPA5a,HPA6a和HPA15a,其频率分别为0.995 0,0.935 0,0.590 0,0.9950,0.980 0,0.975 0和0.575 0,HPA7~14,16~17及新等位基因Caba+呈单线性分布.结论 徐州地区汉族人群HPA的基因有地区特点,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的基因具有民族多态性.

    作者:胡金萍;毕星秀;孟宪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国黑龙江大庆与新疆阿勒泰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黑龙江大庆和新疆阿勒泰HBV感染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规律.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地HBV感染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大庆地区296例(男198例,女98例),年龄4~76岁;阿勒泰地区267例,其中汉族145例(男96例,女49例),年龄2~86岁,哈萨克族122例(男76例,女46例),年龄3~78岁.结果 大庆地区汉族乙肝病毒基因型C型比例占87.8%,B型占6.8%,D型占0.7%;阿勒泰地区汉族乙肝病毒基因型C型占53.1%,B型占37.2%,D型占4.1%;哈萨克族乙肝病毒基因型C型占37.7%,B型占21.3%,D型占35.2%;大庆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阿勒泰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规律研究,在流行病学上,是不同基因型致病性或毒力强弱情况、与抗病毒疗效关系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玉梅;徐志峰;刘然;汪峻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BNP,hs-CRP和cTnⅠ水平在呼吸困难患者中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BNP,hs-CRP和cTnⅠ联合检测在呼吸困难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02月~2011年06月期间ICU病房呼吸困难患者140例(分为两组:心源性84例,肺源性5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ICU入住标准,均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其中Ⅱ级49例、Ⅲ级60例、Ⅳ级31例.排除气胸、肺源性心肌病、宫壁瘤等.采用免疫荧光法、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对血BNP,cTnⅠ和hs-CRP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血气分析、心脏B超、X线胸片、心电监护和心功能分级等资料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与健康对照组50例比较分析.结果 血BNP,hs-CRP和cTnⅠ水平在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中均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三项水平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且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P<0.01),且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 测定血BNP,hs-CRP和cTnⅠ水平用于早期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可以作为诊断或排除呼吸困难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病机理和恶化程度,在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谈昀;曾宪飞;李军民;王小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少弱精症患者睾丸组织中hTERT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少弱精症患者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男科就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23例患者,根据发病原因进行实验分组.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患者睾丸组织中hTERT蛋白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睾丸组织hTERT蛋白阳性分别为:少弱精子症组和精子成熟受限组阳性表达均为5例;阻塞性无精子症组6例;2例唯支持细胞综合症组患者睾丸组织中未检测到hTERT蛋白表达;2例实验对照均检测到hTERT蛋白.结论 睾丸组织的hTERT是反映精子形成的高敏感和高特异标记物.hTERT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与端粒酶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端粒酶活性的缺乏可能是生殖细胞发育停滞的原因乏一.

    作者:陕文生;杜晓钟;郑雷;蒲巍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应用BED-CEIA方法估算陕西省2011年三类高危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

    目的 估计陕西省2011年男男性行为者、吸毒者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三类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情况.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对陕西省2011年4~7月内15个哨点所监测到的800例男男性行为者、2 400例吸毒者和2 800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HIV-1抗体筛查和确证,再应用BED HIV-1捕获酶联免疫测定法(BED HIV-1 capture enzyme immunoassay,BED-CEIA)检测出其中的新发感染样品,从而估算其HIV-1新发感染率.结果 陕西省2011年男男性行为者、吸毒者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HIV-1新发感染率分别为4.42%(2.19%~6.66%),0和0.39%(0.05%~0.73%).结论 陕西省男男性行为者HIV-1新发感染率较高,吸毒者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HIV-1新发感染率相对比较低.

    作者:任强;邢爱华;常文辉;邹扬帆;付钰淋;张梦妍;李华;庄贵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08~2010年延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延安地区2008~2010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及分布情况,为避免梅毒经血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tar全自动加样系统,AW1自动洗板机,th-340酶标仪,对2008~2010年在延安地区无偿献血者50 047例进行梅毒抗体筛查与复检.结果 2008年阳性率1.26%,2009年阳性率1.37%,2010年阳性率1.49%(x2=3.39,P>0.05);男性阳性率1.29%,女性阳性率1.52%(x2=2.43,P>0.05),年龄分布以18岁~20岁年龄段阳性检出率低(0.71%),其他年龄段阳性检出率在1.15%~1.75%之间.结论 2008~2010年延安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感染无显著差异,年龄分布以18岁~20岁年龄段阳性检出率低.

    作者:孙小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湖北省临床化学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开展临床化学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实验室间比对工作,了解湖北省临床化学常规项目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为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2007~2010年湖北省临床化学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的数据,从参加实验室的构成比、回报率;比对项目的不合格率、实验室间的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0年共组织20次比对活动,参加实验室数分别为40,113,142和170个;平均回报率为78.9%,15个项目的全省数据平均变异系数在5%以内,93%的实验室SDI和CVI值满足要求.结论 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对评价活动,可以督促实验室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为室间质评提供有益的补充,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水平,能为实验室间结果的互认提供技术平台.

    作者:潘莉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判断血流感染细菌类型的价值研究

    目的 分析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区分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具有感染症状的入院病人,经细菌培养,119例静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G+菌感染者53例,G-菌感染者66例)纳入实验组,39例静脉血培养阴性但其它部位标本培养阳性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对患者血清PCT和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X)水平测定,分析G+菌及G-菌感染血流后,患者体内PCT分布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该差异与ETX的相关性.结果 经秩和检验,G-菌组与G+茵组比较,PC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菌38.60±74.82 ng/ml,G+菌4.08±8.65 ng/ml,n=119,u=6.202,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当界值(cutoff value)设定为5.56 ng/ml时,血清PCT水平区分G-与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74.20%,特异度为86.80%;以G-及G+分组细菌后,组内菌种比较,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与对应血浆ETX浓度之间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 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ETX是引起PCT水平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血清PCT水平测定有助于区分G+菌及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

    作者:彭俊;顾敏;包正军;蒋最明;金今;刘佳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