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现状

郑瑞;王玉明;段勇

关键词:肠杆菌科, 碳青霉烯类, 耐药
摘要:碳青霉烯类药物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表现出的稳定性使其一直作为产酶株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不断出现,成为一个棘手的临床问题.耐药性的产生往往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导致实验室检测可能存在假阳性.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等可以用于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应该合理、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出现,加强医院院内感染的控制,减低耐药性传播的几率.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FoxM1和HK-Ⅱ基因蛋白水平与乳腺肿瘤恶性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M1)与HK-Ⅱ(己糖激酶-Ⅱ)鉴别乳腺肿瘤恶性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1年7月在阳新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病理组织切片共110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炎44例,乳腺非典型增生28例,乳腺瘤20例,乳腺癌18例.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乳腺肿瘤TNM分类标准.RT-PCR联合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光密度积分值检测各组标本FoxM1 mRNA,HK-Ⅱ mRNA水平,图像分析软件联合Western-blot检测FoxM1与HK-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FoxM1与HK-Ⅱ mRNA与蛋白质在四种不同来源的乳腺组织中有相关性,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高,与其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与良性乳腺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oxM1与HK-Ⅱ水平与乳腺组织的异型性有关,可作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瘤的指标.

    作者:石教启;黄金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浅谈影响内置小倒管培养基灭菌的因素

    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影响内置小倒管培养基灭菌效果的因素.①透气性,即物品不能太多,不要堆积成死角;②严格控制灭菌时间和温度;③灭菌后的培养基应尽量立即使用,特殊情况下避光和/或在4℃~12℃冰箱密闭保存等.并提出定期对灭菌效果进行检验,以保障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作者:黄启红;李光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症BAFF和APRIL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130例患者(其中ITP组35例、淋系血液肿瘤20例、髓系血液肿瘤17例、其他血液病20例和实体肿瘤组38例)以及26名对照组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ITP组的血清BAFF和APRIL分别为3.92±1.88 ng/ml和33.92±25.49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0.52 ng/ml和17.97±4.96 ng/ml(分别为q'=3.12和q'=3.33,均为P<0.01).②ITP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52 7,t=2.1651,P<0.05).③淋系血液肿瘤组的血清BAFF和APRIL分别为3.65±1.92 ng/ml和38.29±24.99ng/ml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q'=2.99,P<0.05和q'=4.74,P<0.01).④淋系血液肿瘤组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48 4,t=2.783 8,P<0.01).⑤髓系血液肿瘤、其他血液病和实体肿瘤三组患者的血清BAFF和APR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均为P>0.05),并且该三组的BAFF与APRIL均无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 ITP患者和淋系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清BAFF和APRIL均高表达,BAFF和APRIL可能是ITP等B细胞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陆晔;王金湖;程旭;李蓉;严敏;潘湘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住院患儿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1月~12月9 225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和/或输血治疗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TRUST)及艾滋病毒抗体(抗-HIV1/2)四项传染性指标感染状况,为预防医院感染,防范医疗纠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年龄分成四组(≤1岁组;>1岁~≤5岁组;>5岁~≤10岁组;>10岁~≤18岁组).分别检测HBsAg、抗-HCV、TRUST和抗-HIV1/2.结果 9 225例患儿中,>5岁~≤10岁组和>10岁~≤18岁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7%和2.87%(18/1 318,19/662)均高于总阳性率0.63%(58/9 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40.16,P均<0.01);>10岁~≤18岁组抗-HCV阳性率0.91%(6/662)高于总阳性率0.14%(13/9 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9,P<0.01);TRUST和抗-HIV1/2总阳性率均为0.01%(1/9 225)与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0.07,P均>0.05).结论 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和/或输血治疗前传染病指标阳性率均低于一般人群;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和/或输血治疗前相关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有利于患儿传染病的早期诊治,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郑岚;项盈;傅启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9年~2011年汉中地区甲型流感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汉中地区2009年~2011年甲型流感流行情况,为甲型流感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汉中市中心医院及汉中市11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鼻咽拭子样本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96份样本中甲型流感病毒阳性469份,阳性率为33.60%,其中甲型H1N1占92.32%、季节性H3N2型占5.97%、季节性H1N1型占0.64%、未分型占1.07%.男、女阳性率分别为32.30%(251/777),35.22%(218/619),阳性率差异无性别间统计学意义(x2=1.31,P>0.05).5个年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0~4岁组20.97%,5~14岁组41.09%,15~24岁组40.32%,25~59岁组30.41%,≥60岁组23.64%,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9,P<0.05).结论 汉中地区甲型流感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其优势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季节性H3N2流感、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在每年9月至次年3月呈散发的形式存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将是今后甲型流感的重点防控对象.

    作者:高洁;韩亦非;李姝霖;张久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室间质量评价分析

    目的 了解参加骨髓涂片室间质量评价的相关实验室对混合细胞性白血病(MAL)的诊断鉴别能力,普及和了解MAL基本理论、诊断技能和标准.方法 2011年采用同一份已确诊为MAL的骨髓涂片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其他检查结果,发放至两组参控实验室间进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 室间质评在一组实验室中收到39份回报结果,基本相符的占87%,误报或错报的占13%;另一组74份回报结果,基本符合率与前一组相近.两组回报结果显示,其基本符合率与常见类型血液病骨髓涂片的室间质评比较,基本符合率偏低、错报误报率偏高.结论 开展罕见类型血液病(例如MAL)骨髓涂片的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普及相关血液病知识和发现相关血液病实验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寿爽;吕洁;王晓君;谭焕腾;李早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深圳宝安地区婴幼儿腹泻大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主要了解宝安地区婴幼儿腹泻大便中人美轮状病毒(HRV)感染情况,分析其发病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部送检的腹泻婴幼儿大便标本共2179例(<7个月254例,7~12个月886例,1~3岁692例,3~5岁215例,5~10岁132例),其中男性1 265例,女性914例.采用胶体金法对所收集的大便标本进行HRV抗原检测,并对各组结果进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在2179例腹泻婴幼儿标本中,人类A群轮状病毒感染总阳性率为30.98%(675/2 179);其中男性32.33%(409/1 265),女性29.10%(266/914),性别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9,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半岁~1岁之间的婴幼儿感染率高(45.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与6个月以下组、1~3岁组、3~5岁组和5~10岁组感染率(12.2%,29.6%,9.1%和1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P<0.01),1岁~3岁组的婴幼儿感染率(29.6%)高于除了半岁~1岁组外的其他年龄组(x2=17.5,P<0.05),除了半岁~3岁外的其他年龄组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7,P>0.05);感染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是第四季度HRV感染率(43.8%)明显高于第一、二、三季度感染率(18.3%,10.7%和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2,P<0.01),第一季度HRV感染率(18.3%)高于第二、三季度HR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P<0.05).结论 每年的第四季度是人类A群轮状病毒曝发流行季节,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7个月~1岁大小的婴幼儿.加强腹泻婴幼儿大便中人类轮状病毒常规检测,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刘爱胜;陈荣贵;郭强忠;王春燕;施俊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邯郸地区健康育龄妇女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参考值范围研究

    目的 通过测定邯郸地区健康育龄妇女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及与生殖年龄的相关性,建立该地区实验室血清AMH参考值范围.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165例20~50岁健康育龄妇女早卵泡期(月经周期2~5天)或黄体中期(BBT上升后4~8天)血清AMH水平,并同时检测LH,FSH,T,E2,PRL和P等六项生殖激素水平.结果 血清AMH水平呈非正态分布,故参考值范围用中位数(M)和范围表示.卵泡早期与黄体中期血清AMH水平分别为3.87(0.41~10.69)ng/ml和4.64(0.45~11.64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育龄早期和育龄晚期血清AMH水平分别为5.148(0.45~11.64) ng/ml和2.02(0.41~9.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AMH水平参考值范围为4.55(0.41~11.65)ng/ml,且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365,P=0.000),即随着年龄增长而减低.结论 AMH医学参考值范围可以用于妇女生殖和不孕症的临床诊断、治疗等医疗卫生实践的参考.

    作者:杨小岗;王芳;武佳敏;武春燕;武保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伴单核细胞增多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报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临床上白血病常见类型,我院近来收治一例患儿,骨髓细胞涂片形态具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型(ANLL-M4)特点,但入院后经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确诊为ALL,同时伴单核细胞增多,比较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巩文玉;李志刚;刘怡;李彬;赵晓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磷脂酶C-γ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39例乳腺疾病患者,其中淋巴结转移的29例,淋巴结未转移的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切片PLC-γ1表达情况.结果 PLC-γ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x2=89.37,P<0.001),PLC-γ1的表达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很强的相关性(x2=5.83,P<0.01),并且乳腺癌组织高表达PLC-γ1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结论PLC-γ1是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键靶分子.

    作者:阳泽彬;刘熔;许琳;孙洋;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并分析注射外源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对二者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2010年天津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病程均≥10年,根据治疗方式及注射胰岛素时间分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B)组、注射胰岛素<5年(≥1年)(C)组和注射胰岛素≥5年(D)组,各30例,并以30例健康查体志愿者为正常对照(A)组.分别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空腹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各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和D组血清IGF-1水平(182.51±59.80) ng/ml,(197.50±92.97)ng/ml与A组和B组(144.44±48.39) ng/ml,(144.15±50.23) ng/ml相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血清IGFB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IGF-1/IGFBP3比值(3.37±1.89)高于A组(2.60±0.69)和B组(2.5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IGF-1与IGBP3相关性分析,二者均呈正相关,A,B,C和D组r值分别为0.404,0.444,0.473和0.57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可导致血清IGF-1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增加,而口服降糖药物对患者血清二者水平及比值影响较小.

    作者:胡丽玲;刘蕊;韩建蓉;李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尔基体蛋白73联合甲胎蛋白对肝细胞性肝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联合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性肝癌(HCC)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的价值.方法 研究共收集140例血清,来自东莞康华医院2010年1月~12月间门诊或住院患者及体检者,其中90例为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和50例HCC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两组人群中GP73蛋白的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相应人群血清中的AFP的量,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及GP73和AFP对HC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①HCC组及正常对照组GP73水平分别为(279.2±126.4)μg/L和(41.2±26.9)μg/L;AFP分别为(285.4±270.2)μg/L和(4.35±3.64) μg/L. HCC组GP73和AF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分别为2.87,3.02,P<0.01);②GP73和AFP用于诊断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和0.832,此时的敏感度分别为74.0%和52.0%,特异度分别为91.1%和87.7%,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2.0%,特异度为93.3%.③通过对4例AFP<400μg/L的HCC患者连续监测表明,GP73与治疗效果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GP73可用于HCC高危人群的普查和筛选,是单独检测HCC的理想血清标志物,而AFP及GP73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HCC的诊断率,并对HCC的复发有较大的监测作用.

    作者:张光辉;梁丽萍;李忠信;蒲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与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从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病人痰标本中分离出的450株和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病人痰标本中分离出的232株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和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的革兰阴性菌构成比分别是70.67%和6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7,P>0.05),革兰阳性菌分别是7.56%和22.99%(x2=37.657,P<0.05),真菌分别是21.78%和10.45%(x2=17.5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的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x2=4.654,5.387,3.924,12.071,P均<0.05)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x2=4.613,5.059,P<0.05)与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的革兰阳性菌构成比例比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低,真菌构成比例比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高.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的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比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组高.

    作者:陶波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高分辨熔解技术在疾病关联SNP验证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分辨熔解(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技术的常规化检测流程以及实验设计策略和具体操作要点.方法 以疾病关联SNP单位点IL1B-31和双位点IL6-597/-572的检测为例,分别从核酸提取,引物设计、验证和有效性评价以及酶系统和HRM染料的选择与匹配等方面进行优策略与流程的探索.结果成功建立了单位点IL1B-31和双位点IL6-597/-572的PCR-HRM检测方法并得到验证.柱提基因组DNA模板、特异高效HRM引物和应用热启动酶是PCR-HRM检测方法成功建立的关键,尤其是Beacon designer,uMelt和mfold等工具软件的应用.结论 HRM技术是一种适合疾病关联SNP验证和临床分子诊断的高通量、低成本、易操作、闭管均相检测新方法.

    作者:尤崇革;李玉民;马克君;施鑫鹤;李菲菲;郜莉娜;呼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天津市暗娼人群梅毒和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暗娼人群梅毒和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从而有效控制其传播流行.方法 以2006年~2010年被天津市公安局收容教育的暗娼1 774倒为调查组,以同期1 858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进行梅毒和乙型肝炎检测.结果 调查组中梅毒感染者117例,感染率6.60%,HBsAg阳性81例,阳性率4.57%,两项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梅毒x2分别为120.53,15.56,均P<0.005).结论 天津市暗娼人群中梅毒、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较为严重,加强重点监控十分必要.

    作者:朱竑;孟刚;龙文婧;蔡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鲜血清重复测定差值法在游离甲状腺激素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以病人新鲜血清为质控物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质控方法.方法 以Roche公司生产的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为实验仪器,以血清FT3,FT4和TSH作观察指标.每天上午在质控物随标本测定后,选取两份结果合适的新鲜病人标本,第二天重复测定1次(间隔24 h),连续检测30天,计算FT3,FT4和TSH前后2次检测结果的差值.观察其大偏差是否满足<1/2澳大利亚室间质评标准的要求.结果 新鲜血清三项指标30天重复测定结果的平均偏差及大偏差均<1/2澳大利亚室间质评标准,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 病人新鲜血清标本重复测定差值法经济、方便、可行,可作为FT3,FT4和TSH室内质控品实际应用中的补充,利于提高检验报告的质量.

    作者:魏忠华;何思春;王利君;焦鑫;周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快速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及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方法,以协助产前诊断.方法 针对易引起胎儿畸形常见的五条染色体,用不同的荧光素标记,建立全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并对145份临床羊水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建立的FISH法检测结果稳定,在145例临床羊水标本中,成功检测出21-三体标本2例.与核型分析比较,FISH法的敏感度为66.67%(2/3),特异度为100.00%(142/142),阳性预测值为100.00%(2/2),阴性预测值为99.30%(142/143),耗时较核型分析法大大缩短.结论 FISH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可作为孕妇产前诊断的快速检测方法.

    作者:潘小平;赖金国;许伟华;钟小青;蔡高涛;李素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电子交叉配血系统的设计与模拟应用

    电子交叉配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应用多年,国外很多报道证实其具有很多优点,可以使输血更加安全.但是中国除香港外尚未见应用的报道,为了尽早在国内实现该技术,首先要设计一套简单而实用的电子交叉配血应用系统.笔者依据AABB对电子交叉配血的基本要求,运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应用程序及Microsoft Access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自行设计和编程“电子交叉配血应用软件”,并进行模拟测试.结果证实该软件能够实现输血科(血库)电子交叉配血和电子发血功能,可以省略常规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从而使交叉配血从血清学试验进入电子信息化阶段,使流程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作者:叶柱江;何子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西安市灞桥区某村成人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成人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现状,以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ELISA法对西安市灞桥区某村488例16~76岁自愿参加西京医院研究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分离血清进行HBsAg和抗-HCV抗体的检测.同时对村民进行血清DBIL,ALT,Alb,A/G及AST/ALT检测.结果 ①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x2=32.64,P<0.01),感染高峰集中在46~66岁;HBsAg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②抗-HCV阳性率为15.57%,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x2=4.53,P<0.05);HBsAg阳性率6.97%,男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x2=4.75,P<0.05);女性村民中Anti-HCV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率(x2=8.10,P<0.01).③抗-HCV,HBsAg阳性组DBIL,ALT,AST较阴性组均有显著升高,而Alb,A/G则显著下降(P<0.05);抗-HCV阳性组Alb,A/G显著低于HBsAg阳性组(P<0.05),而AST/ALT则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P<0.05).结论 该村成人村民中存在较高的抗-HCV阳性检出率;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感染高峰集中在46~66岁,女性高于男性;HBsAg阳性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该村HBsAg阳性者呈活动性感染.抗-HCV阳性者在非法卖血感染HCV病毒后病情呈慢性化.

    作者:王菁;邢瑞青;张小宁;张涛;程晓东;彭道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呼吸道感染及其治疗过程中咽部菌群密度的研究

    目的 以健康人咽部菌群为基础,研究呼吸道感染经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方法 采集180例健康人群与180例呼吸道感染未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感染治疗后患者的咽拭子进行需氧培养、二氧化碳培养及厌氧培养,通过数据分析呼吸道感染未治疗患者和治疗后患者咽部菌群密度的分布和呼吸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 呼吸道感染未治疗患者的需氧菌密度为4.875 2±0.971 3,与健康组需氧菌密度5.193 1±1.091 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厌氧菌的密度为5.147 6±0.903 8,与健康组厌氧菌密度5.0917±0.922 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道感染经5天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患者的需氧菌密度为5.457 9±1.023 1,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厌氧菌密度为5.896 3±0.763 5,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呼吸道感染未治疗患者组咽部的主要细菌甲型链球菌、奈瑟菌、消化链球菌的密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微球菌的密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葡萄球菌、类杆菌、韦荣球菌、梭杆菌的密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道咽部菌群密度在健康人群之间保持着一定菌群种类和数量的稳定,但在呼吸道感染时菌群可失调,并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会导致咽部菌群严重失调;呼吸道抗感染治疗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严重导致呼吸道菌群失调.

    作者:孙莉;张利侠;杨淑梅;苍金荣;苏宝凤;刘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