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石灰水致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1例

张馨月;钟建桥;许飏

关键词:接触性皮炎, 石灰水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面部红斑、丘疹、渗液、脓痂伴瘙痒9d.9d前因家中粉刷油漆后于颜面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肿胀,感明显瘙痒,未予以重视.听说“石灰水”能中和油漆,遂自行外用“石灰水”外敷,皮损立即加重,出现明显渗液,之后自行服用“阿莫西林胶囊”治疗6d后,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累及整个面部及耳后,表现为黄色脓性痂壳.病程中不伴畏寒、发热、咳嗽、腹痛、心慌等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来诊,门诊以“接触性皮炎伴感染”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睡眠欠佳,精神尚可,大小便正常.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体检: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46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46例.全身麻醉,采用头高脚低两腿分开位,气腹压力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五孔法,脐下10 cm处为观察孔,从中间入路解剖.结果:45例取得成功.手术时间100~160 min,术后7~12 d出院,1例因胃结肠静脉干出血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术后随访2~12月无肿瘤复发,无并发症.但手术难度大,学习时间长,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推广.

    作者:王家兴;林龙英;李捷;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G玻璃体切割术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行20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4例(44眼).结果:术后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4眼(100%);玻璃体切割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后1月眼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1月佳矫正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21眼(47.7%);术后2d视力较术前提高25眼(56.8%);术后3d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61.4%);术后1月视力较术前提高32眼(72.7%);对术后视力<0.1与≥0.1的病例分析发现,视力的好坏与手术时间的长短存在关系(t=2.959,P=0.005);高度近视眼与非近视眼术后1月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8,P=0.033),且非近视眼较高度近视眼手术效果好.结论:20G玻璃体切割术仍然是一种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视力恢复理想、术后眼压控制理想.

    作者:田敏;吕红彬;何跃;欧阳科;李友谊;周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后海马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后的海马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影响.方法:将培养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姜黄素不同剂量治疗组(2.5μmol/L,5 μmol/L,10 μmol/L,20μmol/L).利用1 mmol/L的H2O2处理海马神经元1h,制作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按照以上分组情况加入等浓度的姜黄素培养液,37℃、5% CO2孵箱孵育6h,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PCR半定量检测细胞内HO-1的表达.结果:①5 μmol/L组、10 μmol/L组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对照组和2.5 μmol/L组细胞损伤明显;②损伤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 0.05;损伤对照组与2.5 μmol/L组、20 μmol/L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μmol/L组、10μmol/L组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结果提示20 μmol/L组比2.5μmol/L组HO-1的表达量减少.结论: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HO-1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肖兴莉;杨朝鲜;高小青;陈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37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手术切除的37例PTM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PTMC中男性6例,女性31例,年龄17~69岁,癌肿大小0.1~1.0 cm.有30例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发现的.CK19、HBME-1、Galectin-3、34βE12在PTM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3%、95.7%、87.0%,Ki-67在PTMC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比例为1%~5%.结论:PTMC好发于女性,常与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病理医生应准确把握PTMC的镜下特征,必要时可联合免疫组化以辅助诊断.

    作者:陈勇;叶入裴;龙汉安;肖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NF技术对肘关节恐怖三联症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对恐怖三联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恐怖三联症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各20例.2组均于术后第2d、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关节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PNF组增加等张训练、收缩-放松、动态反转和稳定性反转等PNF技术.4个月后,用关节活动度和Mayo评分对恐怖三联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4个月后,PNF治疗组的关节活动度和Mayo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对恐怖三联症术后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丽;郭声敏;LEE Lai Yee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门诊系统健康教育在高危妊娠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在高危妊娠管理中门诊系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比较实施以孕妇学校培训和个体化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健康教育与常规产前检查及健康教育对2组高危妊娠管理的影响及孕产妇满意度.结果:高危妊娠的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有较大差别,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3.431,P<0.05).观察组重度高危例数明显下降(x2=4.27,P< 0.05).孕产妇满意度提高,医患纠纷明显降低.结论:在产科门诊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是加强高危妊娠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减少高危妊娠不良结局,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惠英;潘旅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输入性恶性疟疾1例并文献复习

    疟原虫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其中因以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恶性疟疾的临床症状为严重,感染率及致死率在各种疟原虫中占首位,且逐年升高[1].恶性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旅游人员等的来往频繁,国内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在恶性疟疾初发患者的末梢血中恶性疟原虫以小滋养体(环状体)为主,其体积小、形态多样,难以辨别,如果检验工作者缺乏经验,有可能导致镜检结果准确性降低,导致误诊或误报.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并确诊的恶性疟疾患者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友强;兰由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胰母细胞瘤的诊疗研究进展

    胰母细胞瘤是小儿胰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1-2].1977年,Dhebri等[3]首先提出了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的概念,在此之前,这些肿瘤被描述为“婴幼儿胰腺癌”或“胰腺少年腺癌”[4].胰母细胞瘤好发于1~8岁的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5岁.也有其他年龄组患者的报道,包括新生儿和老年人.男女之比为1.14∶1,Chung等[5]提出胰母细胞瘤多发生于亚裔患者,其中日本入居多.自1957年起,国内外报道约200例,多为独立个案,很难统计其确切的发病数.胰母细胞瘤发病率极低,小于1%,仅占胰腺非内分泌肿瘤的0.5%.正是由于胰母细胞瘤的罕见性,它的诊断与治疗给肿瘤科和外科医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黄崇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硝普钠联合欣维宁对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和欣维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硝普钠与欣维宁联合用药组(A组,n=32)和欣维宁组(B组,n=31).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PCI手术方法,对术中判断为无复流的患者,A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和欣维宁,B组注射欣维宁.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即刻及用药后5min的造影图像,分析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同时观察术中血压变化,术后1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半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再次住院率.结果:A组患者TIMI 3级获得率、CTFC值均优于B组(P<0.05),术后1周A组患者NT-proBNP低于B组而LVEF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再次住院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联合欣维宁能明显改善PCI术中的无复流现象,并可能部分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徐中林;赵义发;吴兰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用于慢病毒包装的高纯度质粒DNA的大量制备和应用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和安全可靠的高纯度质粒大量制备方法,探讨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培养含目的质粒的菌株,运用改良后的碱裂解法大量提取质粒DNA并进行纯化,微量核酸仪测定质粒DNA的产量及纯度;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和慢病毒包装,鉴定质粒DNA的质量及转染效率.结果:本质粒提取方法获得质粒DNA产量为2.5 mg/L菌液,OD260/OD280=1.91;以超螺旋质粒DNA为主;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完全酶切;哺乳动物细胞转染效率在85%以上;可用于慢病毒包装.结论:本方法抽提质粒DNA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可替代质粒大量提取试剂盒获得高产优质的质粒DNA,充分满足了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

    作者:方红;杨文理;何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CPM锻炼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CPM锻炼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早期行CPM锻炼分为观察组:术后3 d CPM康复锻炼及其它常规康复锻炼,共65例;对照组:术后没有行CPM锻炼而只是通过常规的主动活动锻炼,或术后1周后才开始行CPM锻炼,共57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l).结果:2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观察组7例,对照组17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1.24±8.69)、(27.35±8.71)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59);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31±5.01)、(24.28±4.58)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983).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行CPM锻炼并不增加隐性失血量.

    作者:徐丽丽;万永鲜;胥方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心理及心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的心理情绪及心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心理状况,监测并观察麻醉前及麻醉后心率波动范围,比较上述指标在2组患者中的差异,分析2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前1 d SAS和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护理模式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大出血、骨水泥漏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麻醉前及麻醉完全苏醒后心率波动范围的差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可降低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可避免术前及术后患者心率波动范围过大,维持心率稳定.

    作者:洪梅;程勇;曾莉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植皮联合VSD处理足踝创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装置结合游离植皮在治疗足踝创伤性皮肤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足踝皮肤缺损的患者,一期先行清创手术,之后使用VSD持续负压吸引创面7~14 d,待创面新鲜无感染、肉芽新鲜时,行二期厚皮片或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创面后继续予以VSD治疗10~14 d.结果:移植皮片全部成活,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下肢足踝皮肤缺损患者,采用VSD联合植皮治疗可有效助组织瓣修复创面,提高皮片成活率,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尹一然;陈歌;鲁晓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肾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指由各种损伤因素引起的肾脏病理过程,组织学表现为肾间质内的成纤维细胞显著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RIF是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预后很差;因此,深入了解RIF的形成机制,对指导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叶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认为是RIF的重要原因,不过新近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EMT与肾间质纤维化无关,而是与周细胞-间叶细胞转分化以及间质微血管稀疏化密切相关,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王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的受伤机制、手术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三踝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5例三踝骨折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月,平均14.7月.无1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月,平均4.5月.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20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94%.结论:准确的分型、精确的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早期合理的踝关节功能锻炼是临床治疗三踝骨折的佳方法.

    作者:许万堂;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理干预对四肢骨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四肢骨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例四肢骨折术后8周病人进行随机分为干预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经培训过的骨科专科护士给予心理干预,2组均于术后8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生活质量测评.结果:骨折术后8周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经培训过的骨科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四肢骨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爱平;李桂荣;陈红;年兰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医学英语病句诊治(三)

    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是为了国外同行用短时间(英语为母语者一般仅需若干秒钟)了解该文主要内容,以便阅读者判断是否阅读全文,以及方便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等.国人在构思英文语句时难免受汉语语法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一些问题,如句子冗长重复、主谓关系不清等,以致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的甚至要仔细分析,才能大致弄懂意思.

    作者:陈振华;邹雨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在校大学生中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及非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生存质量状况及慢性扁桃体炎发病情况,并探讨该疾病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泸州医学院随机抽取350名本科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中文版SF-36(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量表采集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样本中大学生总体生存质量得分为73.76±12.83,躯体健康总评分为81.72±13.20,精神健康总评分为65.79±16.03,抽取样本中慢性扁桃体炎的患病率为23.51%,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学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查大学生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较高,躯体健康状况优于精神健康状况,慢性扁桃体炎对大学生人群生存质量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作者:孙千尧;孙永东;刘强;黄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石灰水致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面部红斑、丘疹、渗液、脓痂伴瘙痒9d.9d前因家中粉刷油漆后于颜面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肿胀,感明显瘙痒,未予以重视.听说“石灰水”能中和油漆,遂自行外用“石灰水”外敷,皮损立即加重,出现明显渗液,之后自行服用“阿莫西林胶囊”治疗6d后,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累及整个面部及耳后,表现为黄色脓性痂壳.病程中不伴畏寒、发热、咳嗽、腹痛、心慌等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来诊,门诊以“接触性皮炎伴感染”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睡眠欠佳,精神尚可,大小便正常.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体检: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馨月;钟建桥;许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齐墩果酸片的处方优化设计

    目的:筛选齐墩果酸片处方,确定其佳制备工艺.方法:参照《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以齐墩果酸溶出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设计,对齐墩果酸片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处方为:预胶化淀粉与蔗糖5∶1,硬脂酸镁(0.14%),十二烷基硫酸钠(0.07%),微晶纤维素(10%).结论:齐墩果酸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符合片剂的质量要求.

    作者:景沛;鲁庭廷;熊丹;李劲薇;刘易陇;钟志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