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状结肠癌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探究

冯杰;于帆;高艳红;王坤;颜光涛

关键词:乙状结肠癌, 乙状结肠息肉, 血脂
摘要:目的 分析乙状结肠癌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指标对该病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的乙状结肠癌患者118例、乙状结肠息肉92例和健康对照344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及血脂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磷脂(PL)、载脂蛋白A Ⅰ(ApoA Ⅰ)、载脂蛋白AⅡ(ApoⅡ)和载脂蛋白C-Ⅲ (ApoC Ⅲ)含量显著低于乙状结肠息肉组与正常对照组(F=14.68,8.49,15.18,24.82,6.72,20.95,35.54,均P<0.05);乙状结肠癌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B)则高于其他两组(F=24.07,2.52,P<0.05);TC+ApoB组合对乙状结肠癌的诊断较优,ROC曲线下面积(AUC) =0.77,95% CI:0.70~0.83,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72.8%,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准确度为71.9%.结论 血清总胆固醇和ApoB是较为理想的血液检测指标组合,有助于乙状结肠癌的早期筛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巢氏PCR扩增低拷贝HBV全基因组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低拷贝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全基因组扩增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CR)方法及应用评价.方法 通过设计和改良一组对HBV各基因型(A,B,C,D,E,F,G) DNA均具有较高扩增效率的通用巢式简并引物,采用两步法分六段(Ⅰa,Ⅰb,Ⅱa,Ⅱb,Ⅲ,Ⅳ)扩增低拷贝HBV基因组,比较不同反应条件对于PCR扩增产物的影响(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建立一种适合于低拷贝HBV全基因组扩增的方法;同时采用该方法对57份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HBsAg<10IU/ml)的全基因组进行扩增、测序、拼接并进行评价.结果 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25IU/ml,重复性好,对57份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进行扩增,其中全基因扩增49例(86.0%),各片段(Ⅰa,Ⅰb,Ⅱa,Ⅱb,Ⅲ,Ⅳ)扩增分别为:53例(93.0%),52例(91.2%),54例(94.7%),54例(94.7%),55例(96.5%)和49例(86.0%),说明该方法适用于慢性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HBV DNA全基因扩增.结论 该文为慢性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的全基因系列分析提供了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方法,可在低浓度HBsAg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巢氏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作者:张孟;李倩;周华君;孙长贵;成军;戴玉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MA和核型分析在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胎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核型分析的检测结果,评价两者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47例因超声异常、高龄、唐筛高风险及无创结果异常等选择有创CMA和核型分析的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两者染色体结果进行分析以明确其临床价值.结果 CMA,核型分析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95%和9.22%,相符率89.63%,两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CMA能敏感地检出染色体微重复和微缺失,核型分析能更好地检出染色体平衡易位.结论 核型分析和CMA在染色体异常的检出中具有互补性,临床医生应合理地将CMA结合核型分析应用于有创产前诊断,以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

    作者:李闪闪;张艳芳;谢丰华;李冬秀;黄湘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iR-135b水平检测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miR-135b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58例DN患者(DN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miR-135b水平,分析miR-135b与DN患者不同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肾小球分级、间质性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评分(IFTA)及间质炎症来评价肾脏损伤情况,并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5b水平预测DN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的价值.结果 DN组血清miR-135b水平为3.94±0.75,明显高于对照组0.6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7,P<0.01).血清miR-135b水平与蛋白尿定量、Cr,BUN及eGFR水平相关(P<0.05).DN患者血清miR-135b水平与肾小球分级、IFTA及间质炎症均有关,且随着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的增加,血清miR-135b水平明显升高(P<0.05).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清miR-135b水平(5.39±1.26)明显高于非ESRD患者(3.4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7,P=0.02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135b水平预测DN患者发生ESRD的佳截值取4.96时,其AUC[0.912(95%CI:0.850~0.973)]大,敏感度(91.3%)和特异度(87.5%)较好.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血清miR-135b水平与蛋白尿定量、Cr,BUN,肾小球分级,IFTA及间质炎症呈正相关(r=0.504,0.396,0.438,0.475,0.351和0.559,均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637,P<0.01).结论 血清miR-135b水平在DN患者中明显上调,且与DN患者肾脏损伤及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吴忠璟;陈亚凤;高芳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结膜囊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结膜囊细菌分布特征,并进行药敏分析,为AD患者行内眼手术围手术期眼内炎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采集30例AD患者结膜囊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另外采集30例正常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结膜囊菌培养,对照组结膜囊细菌阳性检出率为56.67%,AD组为86.67%(x2 =6.538,P=0.110);对照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00%,AD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125,P<0.001);对照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检出率为3.33%,AD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84,P=0.001).药敏分析中,除两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都为100%外,AD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的敏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367,6.440,4.063;P=0.037,0.011,0.044).结论 AD组结膜囊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查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AD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对一些抗菌素敏感率降低,此类患者进行内眼手术时围手术期眼内炎防控措施应加强.

    作者:侯光华;冯斌;王俊妨;马文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miRNA-1和miRNA-155检测在复律后复发预测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miRNA-1和miRNA-155检测在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复发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1月于西安市第八医院和咸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10例房颤患者的血液及临床资料(复律组110例,复发组30例,未复发组80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血浆miRNA-1和miRNA-155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房颤复发的关系.两标志物的表达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应用心动超声仪评价患者的左房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采用罗氏MODULARPS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水平.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iRNA-1和miRNA-155在房颤复发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血浆miRNA-1和miRNA-155在未复发组、复律组和复发组的水平分别为0.38±0.09,0.39±0.08,0.82±0.15和0.87±0.17,0.85±0.18,0.21±0.05.它们在复发组的表达与未复发组和复律组分别比较明显上调、下调(t=21.37,20.57,均P<0.01;t=18.77,11.71,均P<0.01),而在未复发组与复律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54,均P>0.05).房颤患者的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左房内径、空腹血糖水平(FBG)和左室射血分数(EF)分别在未复发组、复律组和复发组的检测结果为(133±7mmHg,3.87±0.73 mmol/L,44.97±6.82 mm,4.13±0.57 mmol/L,61.20%±7.38%),(134±6mmHg,3.98±0.70 mmol/L,45.50±6.72 mm,4.17±0.46 mmol/L,61.07%±7.19%),(145±7 mmHg,4.03±0.71 mmol/L,58.97±7.33 mm,4.20±0.50 mmol/L,60.30%±7.21%).复发组的左心房内径和收缩压分别与复律组和未复发组比较显著增高(t=6.69,10.23,P<0.01;t=8.42,15.53,P<0.01);而复律组的两项指标分别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3,0.27,均P>0.05);各组间的TC,FBG和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8,0.61,0.52,均P>0.05;t=0.65,0.58,0.41,均P>0.05;t=0.61,0.41,0.52,均P>0.05).在复发组中,miRNA-1和miRNA-155表达具有负相关(r=-0.673,P<0.01),且它们分别与左心房内径、收缩压也具有相关性(r=0.528,-0.537),均P<0.01.ROC曲线的分析中,复发组分别以复律组和未复发组为参照,血浆miRNA-1的AUC分别为0.743(95%CI:0.627~0.839),P<0.01;0.730(95%CI:0.21~0.826),P<0.01,血浆miRNA-155的AUC分别为0.703(95%CI:0.628~0.837),P<0.01;0.685(95%CI:0.603~0.813),P<0.01.结论 血浆miRNA-1和miRNA-155检测可应用于房颤患者复律后复发的预测,并成为房颤复发有效的预警标志物和干预靶点.

    作者:姚少侠;罗文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不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K-ras基因、BRAF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CRC)不同病变中的特点,从而探索CRC基因治疗的靶点.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30例CRC患者肿瘤标本的K-ras基因、BRAF基因突变情况,并按不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在所有CRC患者中为36.15%(47/130),其在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结肠癌患者[47.62%(30/63) vs 25.37%(1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91,P<0.01),直肠癌患者Gly12 ASP位点的突变率显著高于结肠癌患者[46.03%(29/63)vs26.87%(2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7,P<0.05);在Ⅰ+Ⅱ期CRC患者中的突变率显著低于Ⅲ+Ⅳ期CRC患者[15.28%(11/72) vs 62.07%(3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69,P=0.000).BRAF基因突变率在所有CRC患者中为6.92%(9/130),其在结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直肠癌患者[11.94%(8/67) vs 1.59%(1/63),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BRAF基因突变率在CRC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升高者明显高于水平正常者[11.59%(8/69) vs 1.64%(1/61),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K-ras基因突变率与具体的病理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在CRC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较BRAF基因突变更为常见,且直肠癌患者较结肠癌患者更易表现为K-ras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率越高,CRC患者的TNM分期就越高;K-ras基因上Gly12ASP位点的突变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CA199水平可作为BRAF基因突变的标志性物质.K-ras和BRAF基因突变靶点的相关研究有望为CR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作者:史敏;郭晓波;李思远;孟婷婷;尚丛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43家食品药品检测机构实验室检测6项生化指标能力验证评价

    目的 评价食品药品检测机构对血糖(GLU)、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钾离子(K+)、钠离子(Na+)以及氯离子(Cl-)等6种生化指标的检测能力.方法 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法对能力验证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研究43家实验室能力验证数据的正态性.按照美图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88)能力验证评价标准,对各实验室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GLU,CHO,TG,K+,Na+和Cl-的满意率分别为97.6%,97.6%,100%,90.9%,72.7%和84.8%.结论 通过该次能力验证研究,发现部分实验室的GLU,CHO,K+,Na+和Cl-指标检测能力存在缺陷,有利于促进实验室的质量改进.

    作者:苗玉发;张河战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miRNA-210,miRNA-126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miRNA-210,miRNA-126表达在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13例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再狭窄组23例,无狭窄组90例)及2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及临床资料,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的表达,比较分析其在各组中的变化.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的临床意义.结果 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在对照组、无狭窄组和再狭窄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25±0.07,0.53±0.16,0.93±0.23和0.97±0.27,0.67±0.19,0.23±0.09.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iRNA-210在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的表达明显增高,而miRNA-126表达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无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miRNA-21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miRNA-126表达则显著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9,116.7,P=0.000).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内动脉内径(PD)和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在对照组、无狭窄组和再狭窄组中的检查结果为5.51±0.72,4.70±0.63,3.07±0.52 mm和71.27±19.26,93.90±27.38,185.72±75.17 cm/s.与对照组比较,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的PSV均显著增高,而PD则显著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的PD与无狭窄组比较显著减小,而PSV则显著增快,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96,99.75,P=0.000). miRNA-210和miRNA-126在再狭窄组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859,P<0.01),且分别与PD和PSV具有相关性(r=0.868,-0.852,P<0.01),(r=-0.897,0.876,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水平的AUC分别为0.839(95%CI:0.755~0.942,P<0.01)和0.857(95%C1:0.749~0.966,P<0.01).结论 血清miRNA-210和miRNA-126水平检测可用于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以及预测,并可能成为该疾病的基因检测指标.

    作者:巨涛;宋波;刘文刚;岳新鹏;李鲁;刘增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乙状结肠癌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探究

    目的 分析乙状结肠癌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指标对该病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的乙状结肠癌患者118例、乙状结肠息肉92例和健康对照344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信息及血脂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磷脂(PL)、载脂蛋白A Ⅰ(ApoA Ⅰ)、载脂蛋白AⅡ(ApoⅡ)和载脂蛋白C-Ⅲ (ApoC Ⅲ)含量显著低于乙状结肠息肉组与正常对照组(F=14.68,8.49,15.18,24.82,6.72,20.95,35.54,均P<0.05);乙状结肠癌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B)则高于其他两组(F=24.07,2.52,P<0.05);TC+ApoB组合对乙状结肠癌的诊断较优,ROC曲线下面积(AUC) =0.77,95% CI:0.70~0.83,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72.8%,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准确度为71.9%.结论 血清总胆固醇和ApoB是较为理想的血液检测指标组合,有助于乙状结肠癌的早期筛查.

    作者:冯杰;于帆;高艳红;王坤;颜光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常染色体隐性Alport综合征两个家系遗传特征的实验诊断研究

    目的 探讨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对常染色体隐性Alport综合征(AS)家系不同临床表型个体的实验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靶序列捕获联合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2个AS两家系的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进行验证,综合分析家系成员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2例先证者分别检测到COLAA3 c.3769G>A和COL4A4 c.1715G>C纯合突变.先证者父母及同胞均为相应突变的杂合子.先证者均表现为典型的AS;除了家系2的1名成员外,其他杂合子成员均表现为良性家族血尿.结论 研究明确了2个AS家系致病机理,发现COL4A3,COLA4基因突变杂合携带者往往表现为良性家族血尿,NGS技术可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S家系不同遗传特征的病因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进一步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及规范化诊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昂;吴维青;吕辛;崔英霞;夏欣一;刘志红;李晓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NLR与R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肿瘤科住院结直肠癌确诊患者116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通过ROC曲线、独立样本t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NLR,RDW水平差异,评估各个指标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诊断作用.结果 结直肠癌组外周血NLR和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99±2.14 vs 1.71±0.5),(14.89%±2.69% vs 13.29%±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4,5.27,均P<0.001).绘制ROC曲线,NLR曲线下面积为0.733,确定佳截点为2.09,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86.1%,按此临界点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高NLR组(≥2.09,67例)和低NLR组(<2.09,49例).RDW曲线下面积为0.672,佳截点为14.1%,敏感度为54.3%,特异度为93.1%,根据RDW水平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RDW组(≥14.1%,62例)和低RDW组(<14.1%,54例).高值组和低值组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NLR和RDW水平显著升高,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井丰军;倪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基质溶液与渗透压对PEG沉淀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影响因素,建立一种高效的PEG沉淀体系用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前处理.方法 对PEG沉淀预处理的实验条件(溶液基质、离子强度、pH值和渗透压)优化,沉淀血清(制备标准HBsAg-anti-HBs CIC)中的CIC后,采用自主研制的免疫复合物解离剂进行解离,然后再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HBsAg.通过计算解离量来比较适沉淀体系,后分别采用传统沉淀和优化后的沉淀条件结合自主研发的解离技术,对335份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进行HBsAg-CIC检测.结果 基质溶液为0.15 mol/L,pH8.2,500 mOsm/kg的硼酸盐缓冲液的70 g/L PEG 6000沉淀剂,4℃过夜沉淀后选择离心力为18 009×g,离心温度4℃,离心时间为10 min,其沉淀分离效果佳;五种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HBV-M)标本分别采用传统和改良法检测免疫复合物,其中改良法的阳性率高于传统法分别为:0,95.2%,87.2%,80%和8.7%,另外在HBV-M 2,3,4组中改良法的沉淀CIC含量高于传统法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沉淀被广泛用于血清CIC检测及前处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质溶液及渗透压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该文为提高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出率及缩短沉淀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徐国萍;成军;孙长贵;戴玉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水平与血脂紊乱的关系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及表观健康自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及其血清脂蛋白水平,探讨SLE患者单核细胞CD36表达对脂代谢的影响,为临床早期提示SLE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LE患者30例和健康体检者31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强度,采用生化仪测定血清脂蛋白水平,统计分析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单核细胞CD36表达平均荧光强度与血清脂蛋白浓度差异性,及SLE患者CD36与脂蛋白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单核细胞CD36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Z| =4.198,P=0.000),TG,VLDLC和apoB100高于对照组(|Z|=4,603,P=0.000;| Z| =3.620,P=0.001;|Z|=2.208,P=0.027),HDLC与apoA1低于对照组(|Z|=3.751,P=0.000;|Z| =3.918,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C和LDLC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159,P=0.874;|Z| =0.476,P=0.634).SLE患者单核细胞CD36表达强度与血清脂蛋白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表达相较健康人群降低,其可能是SLE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作者:凡瞿明;杜琴;卢小岚;王强;汪光蓉;王东生;蔡艳娟;邓仁兵;刘萍;张国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高敏肌钙蛋白T对不同风险分层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对不同风险分层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0~12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的胸痛患者381例(除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危三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浆hs cTnT水平,应用方差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hs-cTnT的诊断价值.结果 低、中和高危组患者人数分别为239例、93例和49例;NSTEMI患病率分别为25.1%,41.9%和76.0%.低危组曲线下面积0.89(95% CI:0.84~0.93),特异度94%,敏感度59%,阴性预测值88%,阳性预测值73%.中危组曲线下面积0.92(95%CI:0.84~0.97),特异度83%,敏感度87%,阴性预测值90%,阳性预测值79%.高危组曲线下面积0.95(95%CI:0.85~0.99),特异度90%,敏感度90%,阴性预测值75%,阳性预测值97%.高危组血浆hs-cTnT浓度(0.96±1.5 ng/L)明显高于中危组(0.41±0.75 ng/L)和低危组(0.16±0.5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376,P<0.05).3个组NSTEMI患者血浆hs-cT-nT浓度均高于其他诊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TnT可以作为高风险NSTEMI早期诊断的指标,但对中、低危组诊断价值略低.

    作者:冯晓敏;刘玉薇;苏静静;赵雅;万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双甲酸夹心”快速样本前处理方法的建立及在丝状真菌质谱鉴定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解决布鲁克microflex LT MALDI-TOF质谱仪在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丝状真菌鉴定中样本处理技术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的弊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丝状真菌质谱鉴定样本前处理方法.方法 以2017年1月~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到的各种丝状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甲酸夹心”法进行上机前处理,即于96孔不锈钢靶板上用无菌微量吸头滴加1μl甲酸,再选取培养基上生长的丝状真菌菌落(幼龄菌丝体好)用蘸取少许甲酸溶液的无菌牙签挑取菌丝体与甲酸溶液混合并进行充分研磨,待其自然干燥后在其表面再次滴加1μl的甲酸溶液,干燥后再加1μl基质液(仪器配套),待干燥后即可上机.对检测结果采用形态学和基因测序方法进行确证.结果 新建方法前处理鉴定的丝状真菌有曲霉菌、青霉菌、拟青霉、镰刀菌、皮肤癣菌、接合菌、暗色真菌、双向真菌,并且对一些形态不典型或少见丝状真菌都能正确鉴定到种,如裂褶菌、红色单囊菌等.共鉴定菌株158株,其中113株可鉴定到种,31株鉴定到属,无法鉴定14株.结论 新建立的丝状真菌样本快速前处理方法,大大缩短了样本前处理实验流程,具有快速、简便、高效、极低实验成本、鉴定正确率较高的特点,可快速为临床提供丝状真菌鉴定结果,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作者:苍金荣;王翠;王曦;陈苗;魏喆敏;张利侠;马娟;李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人TLR2胞外区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研究

    目的 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人Toll样受体2(TLR2)胞外区基因.方法 以重组质粒pAdTrack-TLR2为模板,应用PCR方法扩增TLR2胞外区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并转化酵母菌Y187,测定其在Y187中的自激活现象及毒性,提取酵母蛋白质,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TLR2胞外区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序列一致.酶切回收的目的基因成功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并转化酵母菌Y187后证实无重组质粒的自激活作用,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TLR2胞外区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Y187中正确表达,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守勋;刘静;解立威;柏雪婷;单娜;孟冬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山东地区医院获得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山东地区医院获得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期间山东省118家医院的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得到4 808株SMA菌株,对其分布、耐药性进行分析.共获得2 000例资料完整的SMA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 000例同科室、年龄±3岁且未发生SMA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分析SM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MA的标本来源中62.65%为痰液,17.55%为肺泡灌洗液,56.47%来自ICU,26.87%来自呼吸内科.SMA对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和环丙沙星有较低的耐药性(<1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0.02%~90.01%;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37.51%~45.00%之间.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SM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ICU入住(P=0.026)、慢性肺部疾病(P=0.042)、入侵性操作(P=0.005)、使用三种以上抗生素(P=0.003)、免疫抑制剂(P=0.014).结论 ICU和呼吸内科应特别加强对SMA菌群的监控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有创诊疗操作,避免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滥用,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院获得性SMA感染率.

    作者:吕刚飞;刘海洋;赵乔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脑脊液生化检测室内质量控制不精密度分析及Westgard西格玛规则的应用

    目的 分析脑脊液生化检测项目室内质量控制不精密度及Westgard西格玛规则在葡萄糖项目室内质量控制(IQC)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4~2017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EQA)单位回报的IQC数据,依据1/3TEa(室间质量评价限),1/4TEa计算得到满足两种标准的实验室比例.根据1QC所使用的检测系统进行分组统计,并按两个评价标准计算各组的通过率.随机选择2017年10家同时上报葡萄糖项目EQA和IQC的实验室,以EQA中的百分差值作为偏倚(bias)估计值,以IQC的累积变异系数作为不精密度估计值,以EQA计划中的允许总误差TEa作为质量规范,依据公式d=[(TEa-| bias|)/CV]计算σ值.结果 2014~2017年间清蛋白、总蛋白、氯化物3个项目达到两种标准的不精密度性能规范的实验室比例较低.葡萄糖、乳酸脱氢酶、IgA,IgG,IgM和乳酸6个项目通过率相对较高,且各项目的通过率略有上升趋势.使用不同检测系统的通过率比例参差不齐,并无规律.使用Westgard西格玛规则为葡萄糖项目选择合适的质控规则.3号实验室d值>6,6d质量应选择13s规则;2,5,7号d值分别为4.84,4.47和4.72,4σ质量水平应选择13s/22s/Rs/41s规则;其余实验室σ值均<4,选用13s/22s/R4s/41s/8x规则.结论 各项目的IQC不精密度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各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IQC程序,积极参与IQC数据实验室间比对,进一步提高脑脊液生化检测的水平,并通过Westgard西格玛规则为实验室检测项目选择正确的质控规则.

    作者:刘佳丽;王薇;何法霖;钟堃;袁帅;张志新;杜雨轩;王治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孕晚期阴道及肛周拭子不同方法检测B族链球菌和真菌的效果评价及耐药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检测孕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和真菌的效果评价,并对分离培养出的GBS进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高新医院产科门诊孕晚期孕妇22 938例,采集孕35~37周孕妇阴道拭子和肛周拭子标本,按照随机分组原则,采用血琼脂培养法、显色培养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3种方法进行GBS检测,同时用前两种培养法进行真菌检测,并对分离出的368株GBS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2 938例孕妇中,6 782例采用血琼脂培养,检出GBS 105例(阳性率1.5%),检出真菌665例(阳性率9.8%);5957例采用显色培养法,检出GBS 263例(阳性率4.4%),检出真菌72例(阳性率1.2%);10 199例采用PCR法,检出281例阳性(阳性率2.8%).分离出368株GBS经定量药敏实验,其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17.9%,25.4%和66.7%.三种筛查GBS的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4.05,P<0.05),显色培养法的阳性率高.两种培养方法对真菌的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9.99,P<0.5),血琼脂培养法检出率较高.结论 显色培养法筛查GBS有望成为孕晚期孕妇检测GBS感染的一种首选方法,而血琼脂培养法则有利于对孕妇阴道真菌的检出,建议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对GBS和真菌的检出率,减少因GBS和真菌引起的胎膜早破和新生儿感染.

    作者:武爱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人乳头瘤病毒58型L1/E7“假病毒”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58型L1/E7“假病毒”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 采用sf9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HPV58 L1蛋白,体外解离重组病毒颗粒,向已经解离的衣壳中加入mE7-pcDNA3.1+质粒,CaCl2室温透析促使病毒样颗粒(VLP)重新聚合,用“假病毒”颗粒滴鼻免疫小鼠,检测小鼠血清IgG,IgA中和抗体以及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 SDS-PAGE,Western blot和红细胞凝集实验证实sf9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有效表达有功能活性的HPV58 L1蛋白,HPV58 L1蛋白能够有效的折叠、解聚以及再折叠为VLP.小鼠免疫保护实验发现,用包含有mE7-pcDNA3.1+质粒的HPV58 L1“假病毒”免疫小鼠,抗HPV58L1特异性IgG,IgA明显升高(P<0.001),“假病毒”免疫组产生的IFN-γ明显高于VLP免疫组(P<o.001);“假病毒”免疫过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可以特异性杀伤Tc-1细胞,引起CTL反应.结论 成功制备了人乳头瘤病毒58型L1/E7“假病毒”疫苗,能诱发免疫动物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激发保护性抗体的产生.

    作者:王亚婷;李文生;闫小飞;齐宗利;郭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