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转化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曹春霞;楚雍烈;刘文康;杨娥

关键词:HPV16, E5, 克隆, 原核表达
摘要:目的建立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基因的无性繁殖系,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癌机理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HPV16质粒DNA中扩增出E5基因序列,连接到pGEM-T载体,将阳性的重组pGEM-T用BamH Ⅰ/EcoRⅠ双酶切并回收目的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2T,转化DH5α菌株.取工程菌,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①经PCR、测序和双酶切鉴定,认为HPV16E5正确插入上述表达载体,建立了该转化基因的无性繁殖系.②经IPTG诱导的pGEX-2T-E5质粒表达出约42KD的融合蛋白,分析含有约16KD HPV16 E5蛋白,与预期含HPV16 E5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结论①采用PCR克隆技术,扩增HPV16 E5转化基因目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HPV16 E5转化基因的无性繁殖子.②成功构建HPV16 E5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出GST-E5融合表达蛋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纯化与兔抗人MBL抗血清的制备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lectin,MBL)是哺乳动物C型凝集素超家族的成员,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反应中处于第一线[1].MBL能特异性地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多糖结构,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和调理吞噬杀灭病原[2,3].同时,它也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4].目前,有关其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作用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因而获取有活性的MBL蛋白,并制备其特异性抗体,已成为这些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者:金振晓;胡军;胡巧侠;刘维永;陈南春;陈苏民;纪宗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剂对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环孢素A(3~5 mg/kg.d)治疗7例PRCA、4例SAA及4例NSAA,动态监测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从外周血象的变化,来判断环孢素A的临床疗效.结果环孢素A治疗3个月后,除1例SAA外,其余14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7例SAA与NSAA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及血小板数也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环孢素A治疗PRCA、SAA及部分NSAA的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陈协群;白庆咸;朱华锋;杨岚;乔庆大;朱步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正常足月胎盘和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胎盘中滋养细胞的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

    目的比较正常足月胎盘与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胎盘(IUGR)中的滋养细胞凋亡指数,以及bcl-2和fas的表达,以探讨滋养细胞的凋亡与bcl-2和fas表达的关系.方法取正常足月胎盘组织和Ⅰ-UGR胎盘组织各5例,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每组分别TUNEL法以及ABC法抗bcl-2和抗fa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计数滋养细胞的凋亡指数,并对bcl-2和fas的表达量进行显微图像分析.结果与正常足月胎盘相比,IUGR胎盘的凋亡指数显著增多(P<0.01),bcl-2表达量显著减低(P<0.01),而fas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UGR胎盘滋养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增多可能与细胞bcl-2表达量减少有关,而不受fas表达量的影响.

    作者:卢小东;朱华英;徐昌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HLA-A2相关肝癌抗原肽的初步研究

    目的寻找肝癌细胞表达的肿瘤抗原肽.方法应用0.2mol/Lph3.0柠檬酸缓冲液酸洗肝癌细胞系HHCC,经Sephadex G-25过滤及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获得可与HLA-Ⅰ类分子结合的不同组分短肽.将其与抗原加工缺陷的HLA-A2+T2细胞反应,进行肿瘤细胞特异性表位测定,同时进行CTL杀伤鉴定.结果获得4个可与HLA-A2结合的组分,其中2个可以激发较强的CTL杀伤反应.结论肝癌细胞系HHCC中存在能够激发CTL特异性反应的肿瘤抗原肽,并证实上述寻找肿瘤抗原肽的技术路线具有可行性.

    作者:郭爱林;隋延仿;叶菁;曲萍;张晓楠;张延凤;李增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粘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粘膜免疫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别于传统的系统免疫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MIS是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弥散在粘膜上皮内或粘膜下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或由单个或多个淋巴滤泡聚集成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和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等.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于粘膜免疫系统.(2)MIS分泌的是一类粘膜相关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sIgA)和sIgM.

    作者:李国平;杨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IL-10的表达和调控在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和调控,在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免疫抑制作用中的意义.方法从体外建立的混合表皮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ELC)中,分离贴壁的角质形成细胞,并分析IL-10的表达来源.我们将抗IL-10单抗引入培养体系中,观察其对角质形成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的影响.结果在混合培养体系中,IL-10主要来源于角质形成细胞.抗IL-10单抗可有效地阻断角质形成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效应.结论IL-10的表达在角质形成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效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洪;沈佰华;李宁丽;郑泽铣;周光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高糖腹膜透析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和NO产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商业用腹膜透析液(commercial peritoneal dialysate,CDS)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在含不同葡萄糖浓度(15、25和42 g/L)的CDS中,经不同时间(10、30和60 min)的暴露,观察MФ还原MTF的能力及其NO的产量.结果低葡萄糖浓度(25 g/L)暴露10 min实验组,MФ还原MTT的能力(A570nm值)为0.210±0.008,NO的产量为(9.1±1.3)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葡萄糖浓度(42 g/L)和较长时间(60 min)暴露组,MФ还原MTF的能力(A570nm值)为0.056±0.004,NO的产量为(5.7±1.1)μmol/L,与对照组相比较,改变明显(P<0.01).结论短时间CDS暴露,即可降低MФ的活力及NO产生,这种作用与CDS中的葡萄糖浓度以及MФ暴露于CDS的时间呈正相关.

    作者:梁国庆;李继承;杨则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人CD130胞内磷酸化酪氨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获得一组抗人CD130胞内磷酸化酪氨酸单克隆抗体(mAb),用于研究IL-6介导的信号转导.方法按照CD130分子胞内N752-G766区的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Y759磷酸化的15肽作为抗原,应用细胞融合法制备一组抗CD130磷酸化酪氨酸的mAb,并用ELISA、Western blot、免疫沉淀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对这组mAb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探讨.结果(1)通过细胞融合获得了4株稳定分泌抗CD130胞内Y759磷酸化mAb的杂交瘤细胞株(MIY1、MIY2、MIY3和MIY4),这组mAb仅对合成肽N752-G766产生特异性反应.(2)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这组mAb识别的靶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Mt)为13×104~14×104的.用此组mAb免疫沉淀的Mr为13×104~14×104蛋白,可被抗CD130 mAb所识别;同时用抗CD130mAb免疫沉淀的13×104~14×104分子也可被这组mAb所识别;(3)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组mAb可识别由IL-6诱导的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分子.结论成功地研制了抗人CD130胞内磷酸化酪氨酸的mAb.

    作者:于鸣;黎燕;贺永怀;孙瑛勋;沈倍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XC趋化因子CRG-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CRG-2属于趋化因子家嗾中的CXC亚族,人源类似物称为IP-10,其受体CXCR3主要分布于激活的T细胞[1].趋化因子是一类在炎性因子刺激下表达的小分子分泌蛋白,参与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渗出与激活,在伤口愈合及炎症中有重要作用[2].初认为,趋化因子主要对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有作用,随后发现其也参与其它的生理及病理过程,如趋化因子受体可作为HIV感染的辅助受体参与艾滋病的发病,以及血管生成的调节等[3].为探讨趋化因子作为候选分子在肿瘤抑制疗法中的应用,我们选择了对T细胞有特异性趋化作用的鼠CRG-2分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了Lewis肺癌细胞系.

    作者:刘志国;杨静华;安华章;吴汉平;王海燕;韩者艺;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IL-1β和IL-4水平的变化

    IL-1是一种单核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产生,IL-1可作用于机体的各个系统,如参与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反应和影响组织代谢.IL-4是一种由TH2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IL-4可抑制单核一巨噬细胞分泌IL-1和TNF-α,而且促进IL-1受体拮抗剂的表达.我们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β、IL-4水平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IL-1β和IL-4在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王茸;金国娴;李正求;解放军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与男性免疫性不育的相关性

    男性不育症的原因非常复杂.近年已证明,免疫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精子有较强的抗原性,能刺激自身、同种生殖道局部产生特异性抗体.现已揭示,抗精子抗体(antisperm antibody,ASAb)是不育的重要免疫因素[1,2].为进一步探讨免疫不育的机制,我们检测了150例ASAb阳性男性不育患者精浆中的一氧化氮(mtric oxide,NO)含量.

    作者:杨麦贵;郑善銮;钟丽辉;皇海;徐焰;于文彬;樊新;刘田;张竹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I胞外配体结合域的筛选及其结构分析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胞外小配体结合域.方法采用PCR技术,从人胎盘cDNA文库扩增出4个截短的Flt-1 cDNA,分别含胞外第2、1-2、2-3和1-3个loop,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融合表达质粒,并将pGBT9/hVEGF165与pGAD424/Flt-ls两两配对转化酵母菌SFY526.采用滤纸法和液体培养法对阳性克隆进行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结果Flt-1胞外loop2-3与loop1-3的配体结合能力相差不大,loop1-2的结合力较弱,单独第2个loop无配体结合能力.结论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了Flt-1胞外小配体结合域-2-3loop,这对研制分子量更小、安全性更高的可溶性Flt-1片段,开发其在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生成相关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骊;王小宁;张智清;曾革非;周小明;陈爱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IgA肾病患者肾间质肥大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MC)在IgA肾病患者肾间质中的分布及与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及MC特异酶(即类胰蛋白酶,tryptase)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2例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标本中的MC进行了观察.结果(1)肾脏皮、髓质均可见到MC,多见于纤维化区域、血管周围、萎缩或扩张小管周围及肾小球周围.(2)系膜细胞的增殖程度与MC数无关,而随着IgA肾病患者MC的数增加,间质纤维化加重,差异显著(P<0.025).结论IgA肾病患者的肾间质中存在MC,并与肾间质的纤维化有关.

    作者:左巍;赵红;刘亚革;张晓晨;左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直接法将质粒从酵母电转化至大肠杆菌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将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1].任何蛋白质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以基因文库为基础的蛋白探测、噬菌体呈现等技术,但这些方法反映的都只是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新的直接在真核细胞内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方法,灵敏度高[2,3].双杂交系统是基于一些转录激活因子(如酵母的Gal4蛋白和细菌的Lex4蛋白),往往由两个在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这两个结构域在同一细胞内只要空间上靠近,就可以激活下游报道基因的表达[4].第三代酵母双杂交载体系统由pGBKT7和pGADT7组成,编码诱饵蛋白的基因一般融合到质粒pGBKT7中,表达文库一般构建在质粒pGADT7中.

    作者:吴元明;陈苏民;陈南春;程轶梦;纪宗玲;杨力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两种不同基质的联合应用对体外分散培养神经元的促贴壁作用

    随着神经生物学的飞速进展,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成为神经药理、病理生理及活性物质等方面研究的一个很好模型.为此,观察和分析神经元体外特性(神经元存活、突起生长以及神经元形态变化等)的一些指标也相继出现.由于分散的单一细胞培养能够比较理想地反映在体情况,现多选用这一方法进行体外调控和观察.但是培养中细胞脱落和细胞重聚现象又给结果分析造成一定困难,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因此,需选择合适的细胞外基质来解决这些问题.常用的细胞外基质有胶原和多聚赖氨酸.胶原Ⅳ(collagenⅣ)是一种细胞支持物,它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可直接或间接参与细胞的附着[1];多聚赖氨酸(PLL)可通过改善培养皿的电荷状况及吸附培养液成分,促进细胞贴壁[2,3].然而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本实验在常规的技术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两种基质,旨在探索更适于分散单一神经元生长和存活的新方法.

    作者:王春婷;杨浩;许汉鹏;孟晋宏;游思维;鞠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利用噬菌体呈现技术筛选单抗MG7 ScFv片段

    动物源性全抗体应用于人体往往会引起人抗动物抗体反应及过敏反应[1],将其小型化可显著降低这些不良免疫反应.目前,主要依赖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动物源性抗体的小型化,其中近10年来发展和逐渐成熟起来的噬菌体呈现技术是抗体小型化的佳方式[2,3].单抗(mAb)MG7是我所研制的一种特异性较高的鼠抗人胃癌的mAb,其针对的抗原在临床病例中的阳性率达90%,因此将其用于胃癌的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4].为降低MG7全抗体用于体内研究时出现的强抗原性,我们以MG7杂交瘤为材料,利用噬菌体呈现技术,制备并筛选了mAb MG7ScFv,为进一步加强该mAb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喻召才;丁杰;樊代明;张学庸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SPIDDM家系一级亲属IGT患者NA、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HLA-DQβ链第57位的非门冬氨酸(NA)或门冬氨酸(A)与l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国内外已有广泛报道,这些基因紧密连锁,使各单倍型由亲代完整传递到子代[1].现已明确,糖尿病(DM)家族成员发生糖尿病者远高于非DM家族成员,特别是DM患者一级亲属,在发生DM前有明显的β细胞功能减退[2].糖耐量低减(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本研究通过对IGT患者的HLA-DQβ链第57位NA或A,以及β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进一步认识成人缓慢进展型l型糖尿病(Slowly pro-gressive IDDM,SPIDDM)家系一级亲属的IGT在糖尿病病程中的地位,这将有助于开展对糖尿病的预防研究[3].

    作者:季洪赞;缪东培;段苏友;杨继红;李琳;胡拥军;商玮;邱龄龄;胡兰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培养人RPE细胞核因子κB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transcriptionfactor-κB,NF-κB)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RPE细胞接种于24孔板,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脂多糖(Li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和地塞米松及LPS作用组,做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NF-κB在培养RPE细胞胞浆中表达,LPS刺激后转入胞核表达,地塞米松作用后,再以LPS刺激,RPE细胞核及细胞浆内NF-κB的表达减弱,胞核中表达水平减弱明显,且减弱的程度与地塞米松浓度有关.结论LPS能够激活RPE细胞的NF-κB使其向核内转入,一定浓度的地塞米松对RPE细胞的NF-κB表达及向胞核转入有抑制作用.

    作者:田艳明;惠延年;宋宗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两株抗LPS-mAb交叉反应性的鉴定

    由于LPS在众多不同种属细菌中抗原性的差异,用单一或几种细菌的LPS免疫小鼠所制备的抗LPS mAb存在着明显的交叉反应局限性,致使其在临床上LPS的检测和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中应用受到限制.因而,研制具有广泛交叉反应性的抗LPS mAb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脂多糖高密度脂蛋白(LPS-HDL)复合物是LPS在体内代谢的一种中间产物,90%的LPS在体内可形成LPS-HDL,并具有与同样的致休克与DIC活性.因此,LPS-HDL与LPS可能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不同种属的LPS形成的LPS-HDL复合物,可能具有相同的主要抗原决定簇.mAb C3A2和H3D3是从E Coli J5中提取的LPS-HDL复合物作为抗原而筛选的抗LPS-mAbp[1].

    作者:徐修礼;张建芳;张惠;于文彬;刘宝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人aFGF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的筛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是一类多功能的分子,现已发现其有多种同源结构形式,形成了一个生长因子的家族.酸性FGF(acidic FGF,aFGF),也称为FGF-1,是FGF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其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1,2].本室曾制备了抗人aFGF(haFGF)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建立了检测haFGF的双抗体夹心测定方法[3,4].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噬菌体多肽展示技术,筛选出抗haFGF mAb的抗原表位,为haFGF的免疫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对FGF结构与功能深入研究提供一些信息.

    作者:王芳;刘宝英;张杰;薛沿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陕西省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