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
目的:研究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与否在治疗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1~2009.3收治的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52例,对其手术方式及视功能、视网膜复位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平均年龄45.4±19.2岁.男性41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6岁;女性11例,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7.4岁.其中行玻璃体切除+球内注气(或硅油)者30例(A组),行玻璃体切除+巩膜环扎+球内注气(或硅油)者22例(B组).A组术前视力≤0.02的20例(66.7%),视力>0.02的10例(33.3%);术后视力≤0.02的7例(23.3%),视力>0.02的23例(76.7%).B组术前视力≤0.02的13例(56.4%),视力>0.02的9例(43.6%);术后视力≤0.02的5例(22.5%),视力>0.02的17例(77.5%).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玻璃体切除+球内注气(或硅油)者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25例(83.3%),行二次手术者5例,2例视网膜回贴;玻璃体切除+巩膜环扎+球内注气(或硅油)者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18例(85.8%),行二次手术者4例,2例视网膜回贴.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在治疗闭合性眼裂伤伴视网膜脱离中与玻璃体切除非联合巩膜环扎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巩膜环扎在玻璃体切除治疗严重的闭合性眼外伤伴有视网膜脱离中不是必要的.
作者:胡建斌;余雨枫;雷春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温下静脉血存放不同时间对PL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份健康人群EDTA抗凝血标本,即刻上机检测(0h),然后将标本存放5℃的冰箱中保存于2h,4h,8h,12h,24h,30h分别检测,将各时段的检测结果分别与即刻上机检测结果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PLT)在2h,4h,8h,12h,24h的检测结果与0h无显著性差异(P>0.05),30h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2h,4h,8h,12h的检测结果与0h无显著性差异(P>0.05);241h、30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LT检测,如不能及时,应保存于5℃条件下,并于24h内尽快完成.
作者:李晓芳;郝金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本实验室二氧化碳(CO2)酶法测定试剂盒参考值范围验证方案.方法:随机抽取240例健康人员(男女各120例)的新鲜血清.利用市售CO2测定试剂盒(酶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按CLSI C28-A2(临床实验参考值范围的定义与确认-第二版)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确认本院使用CO2测定试剂盒(酶法)参考值范围为22.4~29.4mmol/L,与厂家说明书标示值一致.结论:二氧化碳(CO2)酶法测定试剂盒厂家说明书标示参考值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
作者:陈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校学生支气管哮喘管理和教育的方法,并分析其效果.方法:36例患支气管哮喘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就诊时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实验组除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外,进行个性化的全程健康教育管理,实施6个月后对两组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每周发作次数、支气管哮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等指标均好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校支气管哮喘学生进行有效的全程健康教育能提高哮喘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认识,改善哮喘症状,降低发作次数,有利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作者:周菊华;李云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HBeAg与HBV-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和荧光PCR检测194例临床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HBeAg和HBV-DNA.结果:HBeAg与HBV-DNA的一致率为79.38%,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的一致率分别为74.74%和73.71%.结论:前S1抗原和HBeAg均较好地反映HBV的存在与复制.联合检测前S1抗原和HBeAg可减少因HBV基因变异导致的抗原阴性而产生的临床诊断错误.
作者:郭洪君;许大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原因.方法:用高灵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6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同时用荧光定量PCR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61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血清HBsAg未检出有8例,在0.05ng/ml~0.1ng/ml有27例,0.1ng/ml~0.5ng/ml有21例,0.5ng/ml~10ng/ml有5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水平大多数低于103copies/ml.结论: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原因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
作者:杨朝国;张玲英;许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探讨产后感染的护理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产科的住院人群,是一组特殊的人群,是以产妇及新生儿为主,多数产妇是身体健康无原发病的青年妇女,同时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而新生儿免疫力低下,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降低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作者:王天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工作的核心领导人物,儿科的医疗、护理水平和护士长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地位.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如何作好专科护理、提高护士长的职业素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作者:徐敬芬;魏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探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表现,评价MRI检查的诊断价值.隐匿性骨折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多见.MRI能敏感显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及合并的其他表现,对于疑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
作者:张其林;金斌;王智清;张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在伯乐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系统上使用高压液相层析法(HPIE)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终诊断,对于HbAlc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HbAlc9.85±1.22%,应激性高血糖者HbAlc7.64±1.25%,糖尿病低血糖者HbAlc3.56±1.11%.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Alc可以作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HbAlc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监测和诊断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作者:王健;李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2008年收治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病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糖控制较好的51例患者中,47例抗结核治疗效果好;血糖控制不佳的5例患者全部抗结核治疗效果差.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结核病的关键.
作者:杨杨;孙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现象,可以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发挥作用.RNAi技术作为新兴的基因阻断技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抗病毒感染、抗肿瘤等热门领域.RNAi技术有望开辟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RNAi的作用机制及RNAi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吸取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实现儒家思想与高校德育思想的整合,对于高校德育建设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者:李佩芸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化工原理>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常感觉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特点,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慈志敏;付超美;蒋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环磷酰胺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烷化剂类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其对机体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使用当中会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危险情况.环磷酰胺为临床常用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常用此药物,传统用法为口服,但近年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经广泛使用.
作者:邓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2009年选择32例34只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在局麻下,经鼻腔逆行植入永久性人工鼻泪管,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术中31例患者均顺利植入人工鼻泪管,经3月随访观察,不流泪,冲洗泪道通畅33只眼,手术成功率96.8%.结论:该方法安全微创,疗效确切,有推广价值.
作者:何苗;刘铭;成仲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良、恶性腹水表达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25)的差别,以提高对肿瘤诊断与病性判断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恶性腹水患者58例、良性腹水患者63例,收集血清腹水为检测标本,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ECLIA)检测CEA、CA125.结果:恶性腹水组腹水CEA、CA125均明显高于良性腹水组(P<0.01),恶性腹水组血清CEA显著高于良性腹水组(P<0.05).联合检测CEA和CA125可提高恶性腹水的检出敏感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和腹水中CEA和CA125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腹水,并可提高恶性腹水的检出率.
作者:焦鑫;何思春;孙昌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6例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及同期传统的子宫全切除术82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病率比较分别为P(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病率少,对性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作者:孔祥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两种给药途径治疗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经济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静脉滴注,B组给予头孢地尼口服,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小成本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B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采用口服头孢地尼,安全,有效且经济.
作者:柏凌云;张玉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重型肝炎病人8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日静滴,拉米夫定口服100mg/日,两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生物化学、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组TBIL、ALT、AST明显下降,TBIL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3)HBV-DNA阴转率和负荷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1).(4)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对36.58%(P<0.001).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重型肝炎可使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抑制HBV复制,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玉龙;龚丽霞;王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